此人原是無足輕重的小人物,因為他的投降,竟奠定了漢末三國局面

此人原是無足輕重的小人物,因為他的投降,竟奠定了漢末三國局面


此人原是無足輕重的小人物,因為他的投降,竟奠定了漢末三國局面

在人們的印象裡,掌控著天下走勢的都是風雲大人物。

但是,在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天下紛爭之際,三足鼎立的最終格局,卻是由一個無恥小人的無恥舉止所形成的。

這個無恥小人的名字叫糜芳,他的無恥行為是變節投降。

在東漢末年,投降的將軍很多,但只有糜芳的投降最為可恥。

此人原是無足輕重的小人物,因為他的投降,竟奠定了漢末三國局面

為什麼這樣說呢?

別人投降,可能只是一個單純的、主動的擇主和跳槽的過程,也可能是被動的選擇過程,或因戰敗被俘投降,或因被老闆懷疑通敵而改換門庭,又或是出外作戰中歸路被斷,出於求生而投降。這些投降,或多或少都含有讓人理解和同情的成分。唯獨糜芳的投降是徹頭徹尾的叛變,深為人所不齒。

此人原是無足輕重的小人物,因為他的投降,竟奠定了漢末三國局面

糜芳是東海朐縣(今江蘇連雲港)人,很長一段時間,他都活在哥哥糜竺的影子裡。哥哥糜竺的意志便是他的意志,哥哥糜竺去哪兒他便跟到哪兒,哥哥糜竺做什麼樣的舉止他便跟著做什麼樣的行止,似乎,他沒有獨立的思想,沒有獨立的人格,一切都是依附哥哥糜竺而生,哥哥糜竺做的決定可以代表他的決定。

直到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入主益州,拜糜竺為安漢將軍,在川中任事,而糜芳任南郡太守,出鎮江陵,這對形影不離的兄弟才分開。

但,哥哥糜竺不在身邊,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糜芳便做了一件人生中最爛的爛事:投降東吳。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發起襄樊之戰,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嚇得曹操幾作遷都之想,

在這背景下,曹操想到了聯結孫權。

此人原是無足輕重的小人物,因為他的投降,竟奠定了漢末三國局面

關羽所控制的荊州,不僅對曹魏存在嚴重的威脅,對東吳孫權也是一個心腹之患。

其實,在關羽發起襄樊之戰不久,孫權就謀劃著奪取荊州了。

所以,當曹操向孫權拋媚眼,孫、曹一拍即合,共同對付關羽。

關羽北伐,自然有預料過東吳會從背後捅刀子的可能,不過,他以為,一旦江陵城有急,自己儘可以全身而返,可保江陵不失,則整個荊州無虞矣。

可是,關羽得到孫吳人有動作消息時候,南郡已經被呂蒙拿下,倉皇南下之際,身邊的士兵竟然逃散殆盡,關羽本人最終兵敗被殺。

從威震天下到兵敗被殺,這其中變化快得讓人難以置信。

為什麼會這樣呢?

就是糜芳的叛變投降,使得整個戰局急轉直下。

糜芳為什麼要變節投降東吳呢?

原因有三:

一、和關羽關係不好。糜芳的辦事能力欠佳,在辦理軍需糧草方面沒能滿足前線的需要,關羽生氣之下,曾說過“我回去以後一定要好好收拾你”之類的話。

二、駐紮在公安的將軍士仁已經投降。呂蒙到達尋陽,白衣渡江,奔襲公安,迫降了士仁。則在呂蒙和士仁的勸說下,糜芳萌生了降心。

三、糜芳性格懦弱,沒有抗敵的膽量。

這三個原因中,第三點最要命。

此人原是無足輕重的小人物,因為他的投降,竟奠定了漢末三國局面

關羽是說過一些狠話,但不都是在氣頭上說的嗎?這種話,說過就算,很少有誰會是當真的。公安雖失,但糜芳自己能鼓勇堅持抵抗,應該是可以堅持到關羽回軍之日的。再說,孫吳勸降之時,整個江陵城內,真正有意投降的,也就糜芳一人而已,其他人都是要堅守抵抗的。

可以說,只要有抵抗的勇氣,許多困難都是可以克服的,但本性怯懦,無心抵抗,那就沒有辦法挽救了。

關羽所據荊州共三郡(南郡、零陵、武陵),但根本重地就只有江陵與公安兩座城池。

此人原是無足輕重的小人物,因為他的投降,竟奠定了漢末三國局面

尤其是江陵,為南郡治所,關羽及其部將的眷屬都住在這裡。江陵一失,關羽的軍心瓦解,敗亡就毫無懸念了。

《三國志•關羽傳》載:“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將軍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輕己。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芳、仁鹹懷懼不安。於是權陰誘芳、仁,芳、仁使人迎權。”

《三國志•呂蒙傳》注引《吳錄》、《吳書》,記載更為翔實。《吳錄》說:“初,南郡城中失火,頗焚燒軍器。羽以責芳,芳內畏懼,權聞而誘之,芳潛相和。及蒙攻之,乃以牛酒出降。”《吳書》說,士仁據守公安,呂蒙令虞翻對曉以利害,士仁流涕而降。然後,呂蒙攜士仁,兵至南郡,“南郡太守糜芳城守,蒙以仁示之,(芳)遂降”。

就這樣,由於糜芳和士仁的叛變,吳軍幾乎兵不血刃地奪取了南郡。

關於糜芳叛投造成的惡果,《三國志.糜竺傳》中簡略提到:“芳為南郡太守,與關羽共事,而私好攜貳,叛迎孫權,羽因覆敗。”

其實,正是關羽覆敗、荊州易主,最終奠定了東漢末年的三國格局。

此人原是無足輕重的小人物,因為他的投降,竟奠定了漢末三國局面

整個東漢末年一共爆發了五場大戰。

其中的官渡之戰確立了曹操的霸業;赤壁之戰劃定了南北的界線;漢中之戰確保了劉備的一席之地。連得很緊的襄樊大戰、東吳襲取荊州、夷陵大戰則劃定了三國的勢力範圍。

東吳襲荊州,大獲其利的是曹魏集團;東吳雖得眼前之利,卻也阻礙了其長遠發展;輸得最冤的是劉備集團。

此前,劉備集團在西線漢中重創曹操,東線在襄樊水淹七軍,兵圍樊城,兵鋒直指曹魏腹心。風頭無兩,光芒四射。

可是,東吳的突然發難,劉備蜀漢集團不僅丟掉克復中原重要據點,還丟掉了原可以聯手抗曹的盟友,原本可以獨力撐天的超級猛將關羽如流星般隕落,可謂大敗虧輸,輸到了家。

此人原是無足輕重的小人物,因為他的投降,竟奠定了漢末三國局面

有人指責說,關羽眼高過頂,性格剛愎,劉備就不應該把他推到那麼高的位置,獨領荊州,還假節鉞。

但是,只要站在劉備的位置想想,劉備所能倚仗將略人才並不多,其中關羽鎮荊州,魏延鎮漢中,張飛在巴西,三人均獨擋一面;馬超為左將軍,名位雖高,但政治上的可靠性必須考慮;趙雲缺乏獨立領軍主持州郡的經驗;黃忠名望過低,而且年齡偏老,實難堪大任。所以,在安排關羽出鎮荊州時,劉備特意安排了跟隨自己流亡大半輩子的小舅子糜芳守南郡;又安排義子劉封守上庸。劉備以為,荊州是沒有叛變的理由和丟失的危險的。但是,糜芳這粒老鼠屎壞了一鍋湯,他的投降,導致了關羽軍的崩潰;劉封又出乎意料地按兵不發,最終引致了關羽枉丟了性命。

此人原是無足輕重的小人物,因為他的投降,竟奠定了漢末三國局面

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呵。

反觀在這場戰事中獲利最豐的曹魏集團,其原先在西線漢中失利,大將夏侯淵喪生;東線于禁全軍覆沒,于禁本人投降,曹軍士氣大挫,樊城又岌岌可危,腹心不但有關羽隨時直搗之險,還要面臨孫權隨時會發起的東征,形勢相當不妙。

曹操曾作過最壞打算,即關羽攻克樊城,孫權會東征合肥,所以有過遷都之想。

此人原是無足輕重的小人物,因為他的投降,竟奠定了漢末三國局面

曹操也有想過,即使關羽攻克樊城,但只要孫權隔岸觀火,坐看成敗,不插手摻和與自己為難,就是阿彌陀佛了。

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結果竟是關羽受挫於樊城,孫權和自己結成了聯盟,這樣,不但拆散了孫劉聯盟,還沉重地打擊瞭如日中天的劉備集團,除掉了威震中原的關羽。

對孫吳集團來說,原本,在這歷史性的關口,它是具備多種選擇的。

想想看,關羽揮師北上,作為三大勢力中最強的曹魏政權,群心震盪,軍心不穩。

此人原是無足輕重的小人物,因為他的投降,竟奠定了漢末三國局面

孫權如果有逐鹿天下之志,應該抓住這個機會,起兵東征,與關羽遙相呼應,弱弱聯手,除掉三者中的最強者,由三足鼎立改變為東西對話,與劉備集團爭天下。

可惜,孫權目光不夠長遠,又抑或是信心不足,僅僅把目標定位於立足江東窺視天下,他以為,只要佔據了荊州,就可以解除來自關羽的威脅,並據有開邦立國的資本。

哪知,這麼一來,卻摧毀了弱弱聯手的聯盟,招致了接踵而來的夷陵大戰,讓曹魏集團在夢中笑醒。

此人原是無足輕重的小人物,因為他的投降,竟奠定了漢末三國局面

這也為蜀漢、孫吳集團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而這一切,竟是糜芳這個無恥小人的投降行為造成的。

糜芳叛變投降,哥哥糜竺羞憤至死,情鬱於中,一年多發病身死。

此人原是無足輕重的小人物,因為他的投降,竟奠定了漢末三國局面

糜芳的結局雖然不象《三國演義》寫的,被劉備活剮生祭關羽,但也很不好。

糜芳在吳國遭到了吳人的一致鄙視。

《三國志.虞翻傳》記:某次,糜芳乘船出行,遇到虞翻的船,糜芳船上的人想要虞翻讓開,向前喊道:“迴避我們將軍的船!”虞翻厲聲說:“失去忠心的人,憑什麼侍奉君主?傾覆他人兩座城池,還口稱將軍,知臊不知臊?”糜芳滿臉羞愧,關上船上的窗,讓虞翻先過。

後來虞翻乘車出行,經過糜芳的營地,官吏沒有開門,虞翻的車馬不能通過。虞翻又當場發飈,說:“應該關門時反而打開,應該開門時反而關閉,做事怎麼這樣顛三倒四?”“應該關門時反而打開”,分明就是指責糜芳應該關閉江陵城門抵抗而他卻開門投降了,糜芳聽了,無地自容,恨不得在地上找條縫鑽進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