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覆胃病發作,檢查結果正常,治療效果卻不好,為什麼?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從最開始生物醫學的模式,進一步發展到生物心理以及生物社會的模式,所以現在的很多疾病,都是伴有心理和社會因素,需要全面、完整的治療,才能使病人的疾病治癒。

簡單來說就是心理因素也可造成疾病的發生,如焦慮、抑鬱、情緒障礙等應激因素,刺激腦內的中樞神經系統,傳導至自主神經系統,最終導致胃腸神經功能的紊亂,引起特殊症狀胃腸疾病。

反覆胃病發作,檢查結果正常,治療效果卻不好,為什麼?

主要見於病人症狀複雜多樣,如同時伴有燒心、腹脹、腹疼、嘔吐、噁心、厭食等,這些症狀經過專業醫師,正規治療後,病人無法停藥或停藥後容易復發,多為難治性胃病,多與心理因素有關。

主要見於以下的類型:

1、胃腸型:患者常出現為腹瀉,如持續性或間歇性腹瀉,糞量少,呈糊狀,夜間一般不出現,如果禁食72小時後症狀消失;也可見於便秘,如排便困難,大便乾結,量少,常有排便不盡感。有時便秘與腹瀉相互交替出現。經過治療後好轉,患者較容易復發,有時覺得藥一停,便發病。

反覆胃病發作,檢查結果正常,治療效果卻不好,為什麼?

2、燒心型:患者常出現反覆的,難治的,反酸、燒心,或者頑固性的打嗝,經過專業治療,如服用“拉唑”類藥物後,無明顯效果,或者不能停藥,停藥後容易復發。醫學稱為難治性胃食管反流病,多數和心理因素有關。

3、腹脹型:患者常表現為全服脹痛不適,位置不確定,偶爾為上腹脹或下腹脹痛不適,持續性的腹脹,藥物治療無效,且只有腹脹不適,不伴有反酸、燒心、噁心等症狀。

反覆胃病發作,檢查結果正常,治療效果卻不好,為什麼?

4、腹痛型:常表現為全服或局部疼痛不適,位置不確定,或是說不出具體的位置,多為長時間持續的疼痛,而且疼痛較為嚴重,有的時候甚至波及胸部、肋骨等。

5、嘔吐型:常表現為因為害怕發胖,剛吃飯後,便會出現噁心、嘔吐,一段時間後症狀消失,過段時間後噁心、嘔吐有發作,而體重沒有明顯的減輕。

反覆胃病發作,檢查結果正常,治療效果卻不好,為什麼?

6、厭食或貪食型:厭食型主要是故意限制飲食,害怕肥胖,看見食物後沒有食慾,甚至出現噁心,常伴有體重明顯的減輕;而貪食型主要是渴求食物,持續的進食,不吃食物的時候心情低落,常常控制不住自己,體重過於肥胖,都屬於神經性的。

7、疑病型:主要表現為有明顯的不適症狀,如噁心、嘔吐、反酸、腹疼等,多為一個症狀或是多個症狀同時存在,同時還有頭痛、胸痛、或是咳嗽等其他系統的症狀,反覆就醫,到不同醫院,做同樣的檢查,多數檢查結果正常,但是總是懷疑自己有病。

反覆胃病發作,檢查結果正常,治療效果卻不好,為什麼?

以上症狀出現,病人常常反覆就醫、反覆治療,往往害怕停藥,繼而長期吃藥。檢查做了很多,基本都是正常,專家也看了很多,每次吃藥的前幾天效果挺好,但是過幾天后,就沒什麼效果,有時反而加重。排出器質性病變後,多考慮功能性病變,也就是心理因素造成的。需要專業醫師把治療胃病藥物和治療心理因素的藥物,正確的聯合使用,才能更好、更有效的治療疾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