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公說,我們的根源還在汕頭


阿公說,我們的根源還在汕頭

吳源盛先生

【吳源盛說】

僑資僑力僑智是汕頭獨特的資源

●汕頭在紡織服裝、化工塑料、食品醫藥、工藝玩具、機械裝備、印刷包裝、電子信息和音像製品等八大產業有著傳統優勢,新發展形勢下,汕頭要繼續發展這些優勢產業,同時還應吸納新科技新元素,開拓更多市場。

●汕頭經濟特區因僑而立,因僑而興,除了傳統產業優勢,僑資僑力僑智也是汕頭獨特的資源。在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門戶、建設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的征程中,可以發揮海外華僑眾多這一獨特優勢,通過了解各國僑團的成員背景及在所屬國家的角色,與東盟國建立良好互動關係,構建信息傳達通道,推出吸引人的投資項目,打開商務合作發展的道路。

作為在馬來西亞出生的第三代華人,吳源盛自小受到家中長輩的良好教育。“五六歲的時候,阿公經常帶著我去寄番批。我問他寄去哪裡,他說東山(屬地普寧)。我很好奇地問他,東山是哪裡?我們都窮得吃不飽飯了,為什麼還要寄錢去這個地方?阿公告訴我,因為那裡是我們的家,我們的親人在那邊!從那時起,我知道了東山,知道了汕頭,知道了我們的根在潮汕!”談起幼時故事,吳源盛幾次哽咽,動情時更背過身去抹掉眼角的淚珠。他說,因生活所迫,祖父在15歲時下南洋謀生,在馬來西亞幹過最低下的活,一路艱苦打拼奮鬥才在異國立足。在祖父的諄諄教誨下,他時時刻刻不忘自己的民族之根,思鄉情結尤深。

由於幼時家境清貧,為改善生活,十五六歲的吳源盛經常到當地的潮州會館打乒乓球,“那時潮州會館有一支乒乓球隊,代表會館打贏一場比賽就可以收穫5個馬幣,在當時夠吃兩三頓飯了。”因有著特殊感情,求學回來後,他加入了該會館的青年團。25歲的他就當了青年團團長,41歲當了霹靂韓江公會會長,是公會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青年團長、會長。1995年當了馬來西亞潮州公會聯合會青年團總團長,那時他36歲,也是最年輕的總團長。

吳源盛現任馬來西亞潮州工商總會會長、馬來西亞潮州公會聯合會永遠名譽主席。馬來西亞潮州公會聯合會簡稱“馬潮聯會”,是全馬潮屬同鄉社團的最高機構,目前在馬來西亞有58個潮屬社團,遍佈馬來西亞各洲。其中馬六甲潮州會館會齡最長,至今已有196年的歷史。當初潮人下南洋剛到馬來西亞時,由於沒有朋友、親戚,也沒有受過良好教育,很容易受到當地人“排外”對待。維護自己人,傳承民族文化,並幫助沒有家庭的人解決善後問題等是先賢在馬來西亞創立潮州會館的初衷。“如今時代變了,我們要與時俱進,因而倡議成立馬來西亞潮州工商總會。”吳源盛介紹說,由潮州公會聯合會負責教育和文化交流事宜,潮州工商總會則成為與中國及世界各地的溝通橋樑,“這樣能實現‘兩匹馬一起跑’,希望來自中國的同鄉們來到馬來西亞能有個聯絡點,做生意有朋友互相照顧。”

“馬潮聯會”一直以來非常重視開展文教工作。目前為止,在潮汕人資助下,共在馬來西亞創立了34所華文學校,其中有幼兒園、小學及中學。“去年通過馬來西亞政府的批准,一所‘韓江大學’正在籌建中。”吳源盛說,該會還設立了大學助貸學基金,每年頒發獎學金及貸學金予清寒潮籍學子,供其完成大學學業。各屬會亦多設有獎貸學金,每年為各屬會會員提供不少獎貸學金名額。在文化傳承方面,“馬潮聯會”每年都舉辦全國性的傳統“出花園”儀式,時至今日,當地一直保留著中華民族古老的婚嫁傳統。當地潮汕華僑基本上都能講一口地道的潮汕話,那些潮汕俗語、土話,也通用於他們的日常表達中。

“在改革開放40週年的今天,中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非常感動、非常驕傲!”改革開放給我國帶來的鉅變,吳源盛有著深切的體會。我國剛剛對外開放時,20多歲的吳源盛曾來過中國。他坦言,當時看到中國整體的經濟狀況不好、人民的文化知識水平和文明程度都不高。他記得當時帶著在中國的親戚去逛商場,一些商場都對本地人十分牴觸,禁止本地人進入店內、禁止本地人觸摸商品等,令他感到十分生氣。去到咖啡館,他點名要喝中國產的“青島啤酒”,卻失望地發現店家只賣外國啤酒。“我們為何要看低自己的國人?看低自己國家的產品?”當時作為中國訪問團的財政管理人員,吳源盛印象較深的是,他必須一路隨身攜帶一個裝著外匯券的大袋子,因為各大商場都需使用外匯券交易。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化,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等逐步提升。“10年前,孩子們在國外接觸到中國產品都是很不認可的。當時流行一句話:Made in China,no good quality. (中國製造,沒有好質量)而在今天,使用了中國產品,可以十分肯定地說,Made in China,be good quality.(中國製造,質量好)”欣然感受到祖國、家鄉的喜人變化,吳源盛每年都會抽空帶家人回國來看看,“讓他們親身感受,比通過我的言語表達來得更加真實。”

作為身在海外的潮汕人,吳源盛一直非常關心家鄉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在海外華僑的心裡,只認一個‘大潮州’,‘大潮州’好就是家鄉好。”2014年初,為支持汕頭爭取將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列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國家級示範平臺,吳源盛與海內外知名僑領一同聯名致信中央和國家領導人,表達了期盼參與“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熱切心願。同年9月,國務院正式批覆同意汕頭建設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明確試驗區要以合作、創新和服務為主題, 構建面向海外華僑華人的聚集發展創新平臺,建設跨境金融服務、國際採購商貿物流、旅遊休閒中心和華僑文化交流、對外傳播基地;大力發展跨境金融、商務會展、資源能源交易、文化創意、旅遊休閒、教育培訓、醫療服務、信息、海洋等富有活力的都市產業體系。

“汕頭華僑經濟文化試驗區將為世界各地的潮商提供一個很好的尋找商機的平臺。”吳源盛認為,各地潮商在自己的事業發展中,越來越需要像這樣的平臺,讓他們能夠透過國際性組織或密切的關係,掌握各地更多可塑性的發展項目來投資。對於汕頭來說,建設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既是汕頭迎來新一輪發展的重要機遇,也是經濟特區面臨全面深化改革的嚴峻課題。“要吸引僑資僑力僑智到汕頭集聚,首先還是得提供一個良好的營商環境,建立一個現代化法治政府,提供高效服務。”

汕頭正走進新的改革開放歷史時期,吳源盛認為,參與並支持汕頭新一輪的發展義不容辭,“身為生意人,我們在中國都有生意投資。如果在汕頭有機會投資,就算在南京投資可以賺一塊錢,在我們自己的家鄉投資只賺半毛錢我們也來!”他堅定地說。 (蔡僖婕)

吳源盛祖籍廣東普寧,1962年在馬來西亞出生,在8名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其父親吳木松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儘量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吳源盛大學主修機械工程,畢業以後當過五金、建材批發的銷售員,並在一家公司任職經理,之後開始創辦自己的企業。吳先生創業初期過程曲折,由於資金有限,他經常身兼多職,既是老闆又是促銷員、秘書。慢慢地生意就上了軌道,他抓住時機擴大生意版圖,涉足了包括五金貿易、物業發展、建築、水泥、海鮮批發等行業,並取得巨大成功。

吳源盛先生經常贊助華文獨立中學教育。年輕時便加入在馬來西亞華人社會中具有影響力的霹靂韓江公會青年團(成立於1916年),並從基層做起。他先後擔任馬來西亞潮州公會聯合會(馬潮聯會)青年團總團長、馬潮聯會常委及副主席等職,2004年出任霹靂韓江公會會長。由於他的領導才華及工作表現突出,獲得馬來西亞全國各屬會的肯定,並於2012年當選為馬潮聯會主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