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替岳飞平反,追贬秦桧,身为太上皇的高宗为何不反对?

网路昙花


事情是这样的。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162年,宋高宗以“倦勤”为由引退,禅位于养子赵昚,这就是宋孝宗。

宋孝宗想做振兴之君,即位后第二年,便启用儒将张浚为枢密使,掌全国兵权,积极组织建康、镇江、江州、池州、江阴诸路军马,准备北伐。北伐打金国,自然要统一思想,自然要表明抗金的态度,自然要激起朝野间同仇敌忾的情绪,自然要为北伐造起舆论声势。于是,宋孝宗便为岳飞平反昭雪,恢复了岳飞的原有官衔,按相应的礼仪改葬。

说到为岳飞改葬,还有一桩趣事。岳飞就义后,狱卒隗顺十分同情岳飞,他将岳飞的尸体偷偷抱出,掩埋于杭州栖霞岭,还特意做了记号,在坟上栽了两棵橘树,棺上材上刻上‘大理寺’字样。但他担心被发现后获罪,所以一直不敢声张。临死前,他把儿子叫到跟前,告诉儿子自己偷埋了岳飞的尸体,将来岳飞肯定会有昭雪的一天,到那时,你可向官府如实相告。宋孝宗为岳平反时,要依礼改葬,却不知岳飞的坟在哪里,朝廷于是悬赏求尸,隗顺的儿子向朝廷报告了真正,岳飞才得以厚葬。

不过,宋孝宗并没有追贬秦桧。宋孝宗继位前的1155年,秦桧就去世了。秦桧去世后的几十年,朝野虽然对他生前的作为有过争议,但官方并未明文追贬过秦桧,宋孝宗在赵构还未去世就为岳飞评了反,但他对秦桧的评论也未作颠覆性改变。

宋孝宗为岳飞平反,也就是明确反对宋高宗当年的决策,直告于天下,你当年杀错人了。那么,作为时任太上皇的宋高宗,为什么没反对呢?这是因为,宋高宗通过牺牲岳飞,取得了向金议和的资格,这样,他才得以将行在安置于临安,当上了皇帝,一隅偏安了。

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屈膝臣服,内部要求抗金北伐的呼声一直没有停止,说明求和是违背民意的事情。到了晚年,赵构对这个政策也产生了怀疑,恰好这时,一介儒生虞允文在长江大败金兵,提升了士气鼓舞了斗志,赵构就更加怀疑了。于是,他以“倦勤”为由,将皇位传给了养子赵昚,自己提前退休了。所以,后来宋孝宗要求北伐,并启用抗战人士,赵构都没表示反对,为岳飞平反,是形势所需,赵构也就默许了。


帝国的脸谱




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的五月二十八日,通过层层选拔的赵眘被册立为太子。次月,赵构便以“倦寝”为由宣布退位,赵眘成为南宋的第二位皇帝,也被后世评为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他继位之后的第一个“作为”便是给岳飞平反,此时,太上皇赵构刚刚禅位一个多月。我们可以说,岳飞是死在赵构手上,但赵眘这么着急给他平反,却不是给太上皇打脸,而且给他长脸!



咱先来看一下赵眘下达的平反诏书都写了什么——首先,朝廷回顾了岳飞坦荡而崇高的一生,赞扬他“能事上以忠,御众有法,不自矜夸,余烈遗风,于今不泯”,并且听皇帝指挥,作风优良,能打胜仗:“师行不扰,动有纪律,道路之人,归功于飞”。岳飞实在是太优秀了,太难得了!所以,太上皇对这位忠臣“念之不忘”。但是他却最终不明不白地为国牺牲了,朝廷实在是痛心疾首。所以,“今可仰承圣意,与追复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予录用”。



注意,诏书中用到了一个关键字——“圣”!能让当今皇帝称为“圣”的,也就只能说太上皇赵构了!说白了,给岳飞平反是太上皇的意思!



孝宗在颁布第一道平反诏书三个月之后,又来了一发,这次一方面解释了给岳飞平反为什么这么突然——“(岳飞)名之难掩,众所共闻”,另一方面也把岳飞被杀的责任全部推卸给了秦桧,说他擅作威福,蒙蔽圣听。



从此,秦桧成了官方认定的奸臣,赵构却成了不仅不明真相,还被奸臣骗得团团转的无辜的吃瓜皇帝。


国史通论


其实高宗皇帝杀岳飞也是有苦衷的,但他又不能明说,所以着他不反对后人为岳飞平反。

高宗杀岳飞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岳飞极力主章收复失地,直捣黄龙,也就是主战派的核心人物,其实赵构也想啊。但打仗最烧钱了,但南宋没有啊,靖康之难时赵构正在磁州,后被汪伯颜迎往临安继位,他哪来的钱和粮啊,没钱没粮打什么仗啊。可是主战派不理解,成天喊着打啊打的,所以赵构是恨主战派的。

二,岳飞恃才傲物,曾多次侮辱高宗,并当众说出了国家没救了,皇帝不修德的话,这也成为了他死亡的直接原因。

三,岳飞参与了立太子的事件,历朝历代皇位的传承对于大臣来说都是禁忌,不能参与,可岳飞在明知高宗不能生育的情况下多次进言要高宗立太子,这就成为了高宗杀岳飞的根本原因。


简单点挺好7


宋孝宗赵昚是宋高宗赵构的继承人,登基后很快就推翻宋高宗对岳飞的处理,虽然秦桧没动,这也是很罕见的。

要了解这种特殊的情况,悦史君认为,要从他们四人的关系说起。

宋高宗是宋徽宗的儿子、宋钦宗的弟弟,在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兵抓走后,他在群臣拥戴下,登基建立南宋。

金朝不断发动对南宋的进攻,宋高宗不得不一路南下,甚至窘迫到要在海上度日。

但是,南宋有很多将领抗金,金朝没能得逞,反而多次败仗,造成相持局面。

宋高宗遭遇兵变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元懿太子,又发生多次军队投降金朝、伪齐政权等,认为对金作战会造成将领拥兵自重,巨大的军费开支也会引发内部反叛,决意以胜求和,重用秦桧等人议和。

在逐步剥夺了岳飞等人的军权后,宋高宗在南宋绍兴十一年(1142年)将岳飞赐死。

由于多年惊吓,宋高宗没能再生儿子,就把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宋孝宗收为养子,宋孝宗是主张北伐的。

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十月,秦桧去世,宋高宗追赠他为申王,谥号也是非常好的“忠献”。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宋高宗以“倦勤”传位宋孝宗,当了太上皇。

宋孝宗登基后,先是召主战派将领商议北伐,接着就是以宋高宗的名义为岳飞平反,官复原职,其他主战派大臣也陆续得到平反。

宋高宗对宋孝宗的做法,史书上没有记载有任何反对,悦史君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通过“绍兴和议”,金朝基本不再南下,南宋迎来了稳定和发展,国力有所增强。

第二,宋高宗传位的理由,就是不想再处理政务多休息,宋孝宗的举措他自然也不便多干涉。

第三,宋高宗当年赐死岳飞,是特殊时期的权宜之计,现在情况不同,宋孝宗以他的名义平反,也算是一种好的姿态。

综上,对岳飞平反,悦史君觉得是宋孝宗和宋高宗一致的意见,至于秦桧,还要等到40多年后,宋宁宗赵扩处理了。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历史这样说


宋孝宗是宋高宗千挑万选的接班人,而且宋高宗才满60岁,就把皇位主动禅让给了宋孝宗。但是宋孝宗在宋高宗还活得好好的时候,就改变宋高宗的对金策略,反对求和,坚持北伐。而且还给岳飞平反,追贬秦桧。让人奇怪的是,宋高宗竟然没有反对。这是怎么回事呢?

(宋高宗剧照)

有人说,不对,宋高宗是反对的,他在不同的场合表达过对北伐不同的意见。当宋孝宗去给他请示的时候,他甚至说:“等我百年后,你再筹划北伐的事情吧。”同时,他还指示史浩阻止宋孝宗北伐。

但是,其实这只算是宋高宗阻止宋孝宗北伐,并没有阻止宋孝宗给岳飞平反,追贬秦桧。而且,就算宋高宗阻止北伐,也是轻描淡写的,不痛不痒地说几句话而已。要知道,宋高宗虽然禅让给了宋孝宗,他对宋孝宗其实还有绝对的控制能力的。而宋孝宗也非常听他的话。当最后宋高宗去世后,宋孝宗辞去了皇帝的工作不干,专心去给宋高宗守孝,也因此得到一个“孝”的庙号。从这里可以看出,宋孝宗对宋高宗的服从程度。

宋孝宗在北伐及给岳飞平反问题上,没有服从宋高宗,这也说明,宋高宗对这个事并没有真正反对。

那么,宋高宗为什么不真正反对宋孝宗给岳飞平反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回过头去看看,宋高宗为什么要处死岳飞。

(岳飞剧照)

宋高宗处死岳飞,后人分析出的原因很多。有的说是岳飞想“迎回二圣”,威胁宋高宗的地位。有的说是岳飞向宋高宗提出请他尽快立储,引起了宋高宗的猜忌。还有的说是秦桧怕岳飞夺了他在朝中的地位,宋高宗听信秦桧谗言。

不过,我觉得,所有的原因中,最重要一个原因是宋高宗害怕岳飞做大,造成藩镇割据。那样一来,国土没有收复,但是藩镇们已经拥兵作乱,自立门户,宋高宗瞎忙活一场。毕竟当时已经有“苗刘之乱”“伪齐政权”“伪楚政权”等各种叛乱的事情发生。

同时,历史上也不乏这样的例子。东汉末年、唐朝末年,诸侯们打着统一国家的旗号,但是最后的结果是,国家不管统没统一,天下已经改姓,不再是原先刘汉与李唐的天下了。

后世的南明政权没有成功,与各诸侯拥兵自重不无关系,这也印证了当时宋高宗的担心。

正是因为有这个担心,宋高宗为了阻止军队将领拥兵自重,所以冤枉岳飞,把岳飞给杀了。并借此警告所有带兵的将军们,让他们不敢有非分之想。

(宋孝宗剧照)

那么,既然岳飞是宋高宗亲口同意杀掉的,为什么又不反对宋孝宗给岳飞平反呢?

我觉得,最关键的原因,是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宋高宗正好利用这改变的形势,提高自己的历史地位。

第一,宋孝宗的时代,已经没有岳飞、韩世忠这样在军队中有绝对权威的人,已经完全不存在将领们会“拥兵作乱”的问题了。所以不需要继续贬斥岳飞来提醒那些将领们注意。

第二,秦桧已经去世,宋孝宗给岳飞平反,追贬秦桧,正好把所有的注意力都转移到秦桧头上,让世人觉得,岳飞之所以被杀,都是秦桧迫害他的结果,宋高宗本人只是被遮挡了言路而已。圣上被蒙蔽,这在历朝历代,都不算个大问题。这样,宋高宗就成功地对自己实行了洗白。

第三,宋高宗当年主张求和,当时他也说了,他是想打的,但力量有限,打就会亡国。宋孝宗的时代,国家已经安定,尽管宋高宗依然认为不是作战的最佳时机,但是他也觉得,打一打未尝不可。打败了,说明他主张的求和是对的。打胜了,说明时机已经成熟了,他还是对的。总之对他都有好处。所以他说了模棱两可的话。


张生全精彩历史


其实我们要认真一个事实不管是宋高宗杀掉岳飞,还是宋孝宗平反岳飞,他们为的都是只是自己和赵氏江山,前者杀岳飞是怕他功高震主,威胁自己的赵氏江山,后者平反岳飞是为了让北伐大业能顺利进行,为自己的赵氏江山收复故土。

宋孝宗之所以会替岳飞平反,无非就是为了安定天下忠臣的心,让自己的北伐中原,收复故土的愿望能够实现,只有替反抗金国最大的功臣岳飞平反,天下人才会相信他要北伐的那颗心,那些忠臣们也才会真心实意的去帮助孝宗北伐中原。至于贬低秦桧则原因更简单,难道你让杀岳飞的罪名让他的父皇,也就是太上皇宋高宗背吗?不可能的,所以把所有罪名都推到秦桧身上才是最正确的做法。而这也是孝宗皇帝为岳飞平反,宋高宗不反对的最重要的原因,再加上恢复岳飞的名声对他的王朝有好处,而且岳飞的确是被冤杀的,这点宋高宗心知肚明。就这样在孝宗皇帝的力推下,高宗皇帝的默认下及百官的劝谏下,岳飞就顺理成章的被平反了。



其实很多人都不明白岳飞这么一个大功臣,最后都自己主动放弃军权的将领,会在这么一个“刑不上大夫”的大宋被高宗杀掉。说实话,没人知道,事实上也难找到正确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后世的史学家都在为岳飞叫屈,《宋史·岳飞列传》写道:“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呜呼怨哉!呜呼怨哉!”。很多人也都不明白为什么宋高宗可以忍着向攻灭自己王朝的金人卑躬屈膝,可以忍着苟且在江南这半壁江山,却为什么对岳飞这位大忠臣不能忍,不能容,非要对岳飞置之死地而后快呢?为什么要做自毁长城的时期呢?为什么要做这种亲者痛仇着快的事情呢?

其实细想来答案却似乎很明确,唯一的解释就只能是岳飞功高震主,已经威胁到了赵家的皇权,即使后面岳飞自动放弃军权,高宗仍然不放心他,苗刘兵变自己被逼的退位让他至今惶恐,淮西兵变4万精锐士兵投于金人让他至今难以忘记,再加上金人刚好提出和解的条件,那就是杀掉岳飞,就这样高宗刚好借势杀掉岳飞,美其曰“为了国家的和平”。



只能说岳飞这一生都在被利用当中,被重用是因为高宗想稳固自己的帝王和江山,被杀是因为高宗害怕他威胁到自己的赵氏江山,即使到后面被孝宗平反也是在被利用,孝宗只是为了稳定大臣们的心,只有这样北伐之事才能有所成。不过不管他在世如何的悲凉,对于后世的我们岳飞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汉子,更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民族英雄,他对于我们而言就是“武圣”,忠肝义胆的圣将。


澳古说历史


宋高宗赵构执政的36年间,没有过上一天舒坦的日子,本来轮不上他的帝位像天上掉馅饼一样砸到他头上。可帝位就没有给赵构带来任何利益,他没有过上父兄那样安逸浪漫的帝王生活,“是逃跑,还是抵抗”成了他初即皇位的生活主旋律。

建炎初年金兵的搜山检海追击赵构,从中原一直深入东南,赵构一路仓惶从扬州,镇江,杭州,越州,明州,定州逃难入海,在温州海面当了好长时间海上天子。作为草创的南宋开国君主,面对的是国破山河在的一副烂摊子,一切都是空白和百废待举。

他淹没在天下群起的抗金呼声里,士大夫高呼抗金是他们饱受儒家教育,治国平天下,可如今自己的华夏被异族平了,“夷夏大义”被颠覆,大臣们接受不了王朝覆灭,先帝被俘的现实。老百姓热衷抗金是为了能报仇雪恨,家人团聚打回家乡去,重新开始生活。赵构可不想家人团聚,他的抗金是出于保全他自己的统制为目的,这个心态贯穿了他36年在位的抗金思路。

生逢乱世,兵荒马乱,军队是最大的政治筹码,利用军队,使用得力的武将替他开辟暂时能偏安的地方,总不能一直漂流在海上或像流寇般到处游荡。而赵构一路走来充分领教了军阀的暴戾,苗刘兵变不仅使他唯一一个儿子夭亡,而且使赵构对武将产生不可靠的情绪,之后他亲手提拔的杜充叛变,淮西兵变更使赵构刻骨铭心地认识到太祖重文抑武的先见之明。

可打江山需要这些武将,武将的膨胀在现阶段不可避免,如何在两全之间拿捏分寸,这是赵构夜不能寐思考的问题,而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正是这一切矛盾的激化。

赵构从物质的匮乏,居无定所,到偏安一隅直把杭州作汴州,他的心路历程从骨子里是主和的,抗金只是维持他的皇位。他的皇权就像一枚易碎的鸡蛋,他36年来小心谨慎,对外消极抵抗见好就收,对内有时委曲求全,有时举起屠刀。

但他总有厌倦,总有累的一天,绍兴32年6月官军在长江边取得了采石大捷,赵构意识到南北势均力敌的形势已经存在,他一方面联系北方以胜求和,一方面下诏立赵眘为太子,透露出禅让的意思。

赵构觉得自己辛苦30几年,国力有所恢复,江山社稷虽然只有半壁,但能形成南北对峙已经对得起父兄祖宗,他能放心将皇位交给下代了。赵构丝毫不恋栈,6月11日禅让典礼结束就移住德寿宫,拿他自己的话讲就是,如释重负后,与世无争自己还能多活几年。这就是退位后赵构的心态。

而新皇帝赵眘在政治上和赵构反向运作,是积极的抗金派,老皇帝退位才一个月,新皇帝就跃跃欲试打算军事行动进行北伐。为了舆论准备,赵眘下诏恢复岳飞名誉,寻找岳飞遗骨安葬,寻找岳家后代以优抚,同时对秦桧的评价也对应降低了高度,并且声称是太上皇的意思,是帮太上皇完成心愿。

老皇帝金銮殿宝座的垫子还热乎着呢,新皇帝居然推翻了以前皇帝铁定的御案。赵构开始是有点想不通,打算去找赵眘理论理论,关键他也清楚平反岳飞只是前奏,真正的意图是要主动北伐,赵构主要担心的是这个问题,大宋现在有这个本事么。

这时赵构的老婆皇太后吴氏拉住了赵构,好言相劝讲你现在已经不是皇帝了,这些政务你以前一直抱怨说哪一天彻底脱了干系,如今就安逸些吧,儿子都说了他是为了完成你的愿望,既然他假托你的名义,也是让你顺台阶下,你何必自讨没趣呢,赵构想想,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随他去吧。

正因为赵构早年有那些经历和心路历程,再加上吴氏的劝慰,儿孙自有儿孙福,那赵眘还指望赵构在北伐胜利后去犒赏三军呢,赵构笑着说我等自己百年以后再考虑这些事吧。这老两口在德寿宫以良好的心态安度晚年,赵构享年81岁,吴氏终年83岁。

说句玩笑题外话,抛开赵构皇家事非,老年人想得开,少管儿孙事能长寿。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看遍山川


先说答案:

为岳飞翻案,只是宋孝宗表达政治正确的信号,也是赵构和秦桧休养再战计划的执行!

用现在的话来表述宋孝宗翻案岳飞就是:

大家别害怕抗金!你看,岳飞因为抗金现在死了几十年都被封王!朝廷是不会亏待有功之臣的!天地良心,日月可鉴!让我们一致抗金,收复旧河山!

帮岳飞翻案,其实就是转变南宋政治正确的内涵:从绍兴十一年开始的禁言抗金恢复,转变为宋孝宗时的大力抗金恢复。

即:杀岳飞,是政治正确;追赠岳飞,也是政治正确!

岳飞其实就是一个工具,如同菜刀一样,是切菜,还是砍人,就是具体情景的用途。


宋孝宗为什么需要改变政治正确内涵

先来看绍兴和盟之后金宋交战记录:

1、1161年绍兴31年5月,金朝海陵王完颜亮撕毁绍兴和盟,南攻南宋;在丞相陈康伯的要求下,赵构亲征(从杭州到建康进行象征性的督战);10月,南宋将领李宝在陈家岛海战击败金朝水军;11月,虞允文取得瓜州大捷,当月,完颜亮被部下所杀,金朝政权落入金世宗完颜雍手中,金国撤军防守不再攻打。

2、1162年5月,赵构立宋孝宗赵眘为太子,结束东、西府二王体系;6月,赵构禅位给太子赵眘。

3、虽然金世宗同意议和,但要求宋孝宗继续按照绍兴和盟进行,并要求南宋归还在完颜亮南侵失败时的失地。一心想要恢复、一展壮志的宋孝宗自然不答应,于是在1163年4月,宋孝宗进行隆兴北伐。符离之败让宋孝宗的北伐恢复之志落空。准备仓促、战心不高,是隆兴北伐失败的关键原因。

4、1165年1月,金宋重新达成和盟,即隆兴和议。

从上面可以看出,宋孝宗平反岳飞,其实就是在金宋战火重开的背景下,需要用岳飞作为招牌来激励国民和建立自己恢复壮志的形象。用1161年5月太学生宋芑上书叶义问的话就是:

“复岳飞之爵邑,录用其子孙,以谢三军之士,以激忠义之气”

宋孝宗平反岳飞并不突兀:

1、1161年5月,赵构采纳亲征建议,一改和议为抗金;

2、1161年10月,赵构下诏释放监管的岳飞等人家属:

“蔡京、童贯、岳飞、张宪子孙家属见拘管州军,并放令逐便。”

3、1162年7月,宋孝宗平反岳飞也就不奇怪了:

“飞起自行伍,不逾数年,位至将相,而能事上以忠,御众有法,屡立功效,不自矜夸,余烈遗风,至今不泯。去冬出戍鄂渚之众师行不扰,动有纪律,道路之人归功于飞。虽坐事已殁,而太上皇帝念之不忘,今可仰承圣意,追复元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

这里点出了宋孝宗能够为岳飞平反的根本原因:坐事,而非谋反。如果当年岳飞被定罪谋反,给宋孝宗一万个胆,也不可能平反岳飞。秦国的商鞅被以谋反罪,在死后五马分尸。之后,秦国国君和大臣无人敢提出平反商鞅的建议。


赵构为什么在金宋交恶时禅位给宋孝宗

1、效仿宋徽宗在金宋交恶时禅位给宋钦宗故事,给宋孝宗展开一个好的开局。赵构一直无法选择赵眘或赵璩为太子,应该是不想在主战、主和方面搅动朝局。如果没有完颜亮撕毁绍兴和盟南侵,赵构会继续等待时机再决定传位是传位给主战的赵眘或主和的赵璩——即赵构临死前金宋和盟是否有撕毁的迹象。

完颜亮的南侵,给了赵构定心丸,选择了主战的赵眘。在战时即位,大臣们即便有不同意见,有不方便提出,有利于新皇帝掌控朝局,建立威望,这就是战时即位的好处。若是和平时期,大臣们肯定会有一番争吵,即便不争吵,新皇帝也不能在短时间内建立自己的威信。作为战时即位的赵构,自然很懂这番道理。

2、和宋徽宗禅位表示忏悔的意思表示一样,赵构在金宋交恶禅位也有引咎辞职的意思。宋徽宗禅位是表示我没有遵守海上之盟,为表示悔意,特让位给有诚信的人来做;赵构禅位是表示我曾经相信和盟现在我错了,为表示悔意,特让位给主战的人来做。

宋徽宗和赵构父子都用禅位的方式,来给下任皇帝开创良好的局面。只是宋徽宗失败了,赵构成功了。


宋孝宗隆兴北伐错了吗?

宋孝宗隆兴北伐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但和绍兴和盟关系却不大,最根本的原因就是:

既生瑜,何生亮!

宋孝宗是一个有野心、有能力的人,隆兴北伐和乾淳之治都是他的功绩。赵构选择他继位是没有选择。之所以说宋孝宗无法北伐恢复,《宋史》的编著脱脱就提到:

“即位之初,锐志恢复,符离邂逅失利,重违高宗之命,不轻出师,又值金世宗之立,金国平治,无衅可乘”

金世宗是1161年10月即位,11月掌控金朝朝局;宋孝宗是1162年6月即位。两个人很类似:

都是战时即位;即位时间基本相同;军事能力差不多;都有中兴之治的功绩,宋孝宗有乾淳之治,金世宗有大定之治。

一个南拳,一个北腿,打得难解难分,不分输赢——宋孝宗遇上了金世宗,也是无奈,空叹年华!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宋孝宗此举彻底洗白了宋高宗杀害岳飞的罪名,又给足了赵构面子,他为啥要反对?

一、岳飞之死,秦桧是帮凶,赵构是后台,两人狼狈为奸

秦桧陷害岳飞造成冤狱,已是人所共知,从当时到今天,骂他的人数也数不清,虽说有些人别有居心地为其翻案,却迷惑不了人民群众的眼睛。

最让人受不了的是,这样一个下三滥的奸臣,居然得了善终,活到66岁才死,死后还被追赠申王,谥号“忠献”,简直就是天大的讽刺!

当然,大家都知道,杀害岳飞之事,秦桧是直接凶手,出力最多,但宋高宗赵构才是幕后元凶。当初审讯岳飞时,由于迟迟找不到证据定罪,着急的秦桧不小心向有关人员透露出一个“秘密”:“此上意也”,意思是说“杀岳飞是皇帝的意思”!

二、宋孝宗为岳飞平反是打着太上皇旗号,给赵构留足面子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做了35年皇帝的赵构选择退位,让他亲自选定的继承人赵眘继位,自己当上了逍遥自在的太上皇,继续过着奢靡无度的生活。

宋孝宗刚一即位,就表现出励精图治,积极备战,恢复河山的意图,迫切需要收揽民心,激发士气,为抗金英雄岳飞平反就是最好的方式。于是在即位后的第二个月,他就下诏为岳飞冤狱平反,追复官职,恢复名誉,将遗体依礼改葬。

宋孝宗为岳飞平反的诏书中,有这样一段话:"飞虽坐事以殁,而太上皇帝念之不忘。今可仰承圣意,与迫复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

在这封诏书中,他很委婉地暗示说岳飞是被冤枉的(“坐事”),还提到赵构对他十分想念( “念之不忘” ),而他自己正是按照太上皇的意思(“仰承圣意”)为岳飞平反的。

三、宋高宗借着为岳飞平反,彻底把锅甩给秦桧,洗白自己

宋孝宗是一个深明大义的好皇帝,但他给岳飞平反,不仅仅在于他自己有多么崇拜岳飞这个人,而是做足岳飞这个“死人”的文章,为北伐造势。

只是赵构这个“老不死”身子骨硬得很,脑袋瓜也不糊涂,而且仍然大权在握,时刻束缚着孝宗的手脚,想要给岳飞平反,就必须考虑到“为尊者讳”,给他留足面子,否则必定难以成功,因此他才要说平反是高宗的意思,顺便给台上戴一顶高帽,免得他阻挠。

其实自岳飞死后,不少人提过平反之事,赵构都拒绝了,他可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脸,但这次不一样,他可以要借新皇帝的手,把陷害岳飞的黑锅全甩给秦桧,彻底洗白自己。

这招果然奏效,牺牲秦桧的赵构成功甩锅,少挨了很多骂,后来人把秦桧当家常便饭,想起来便拿出来痛骂,真正的幕后元凶赵构却逍遥自在,鲜有人追究,因此宋孝宗这次平反的政治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真正的首犯赵构成功逃过了历史审判。

所以说,岳王庙前的五个跪像漏掉了最无耻的一个:宋高宗赵构!


狄飞惊


普天之下,皇帝最大。那时候的宋高宗已是太上皇了,这事也不是他该问的了,他可以提出反对的意见,但是,听不听他的那就是宋孝宗的事了。

再说了宋高宗赵构也不傻,他也是能分请谁是奸臣谁是忠臣的?

秦桧可以说是宋高宗一手培植起来的,他的势力在岳飞死后,也大到了令宋高宗害怕的地步,史料上说,宋高宗在岳飞死后,每一次见秦桧的时候,他的身上都会藏一把匕首。只有这样他才会安心,他很怕秦桧会刺杀他。

岳飞的忠,宋高宗不是不知道。但是,他又必须把岳飞给赐死。因为岳飞的威望太高了,武将的威望一高,若是想改朝换代,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毕竟他的老祖宗赵匡胤的皇位就是这么来的。

他不能冒这个险,不能让岳飞的权利过大。那时候对于他来说,最好的办法,唯有把岳飞给赐死,才是最安全的。

岳飞是宋高宗下令赐死的,执行人是秦桧。岳飞死的冤不冤,宋高宗肯定是知道的。

到了宋孝宗的时候,给岳飞平反也是宋高宗预料之中的事。

至于奸臣秦桧,其实在秦桧死的那一天,宋高宗就已经对他们秦家的人下手了。当宋高宗得知秦桧死的消息后,他就把秦桧儿子的官位给架空了,给了他一个看上去很大,但是没有一点实权的官职。

那时候宋高宗也只能做到这个地步了,他不能灭秦桧的族呀,毕竟杀秦桧是他默许的,否定秦桧,就是否定他。

这种让他自己否定自己的事,作为皇帝的他,才不会干。

既然很多事是自己不能做的,那就留给后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