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宋孝宗给岳飞平反,纠正宋高宗的做法,当时宋高宗为何不反对?

历史一书生


宋孝宗赵眘是宋高宗赵构的义子。他做皇子时就反对议和,力主抗金,即位后更是以恢复中原为己任。多年来,他对秦桧的专权卖国行为很是厌恶,坚决主张伐金,在长期的宫廷生活中,他曾亲眼耳闻目睹了多次战和之争,他心里很清楚,要想全面发动抗金战争,首先必须扶正朝野舆论,重用主战之士,斥退绥靖派代表秦桧的余党。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七月,刚上位不久的宋孝宗赵眘召见了抗金名将张浚,并亲切地对他说:“久闻张公威名,现在朝廷要依赖的就是您这样的百战名臣了”。

同时,宋孝宗又下诏,为冤死风波亭的岳飞父子平反昭雪,追复抗金名将岳飞及其子岳云的官爵,再将其尸骸起出,依礼重新厚葬,并且寻访 、录用岳飞的子孙。

岳飞父子因坚决抗金,且欲“直捣黄龙府、迎回徽、钦二圣 ”,触怒了宋高宗赵构,遭到投降派的构陷,最后锻炼成狱,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引发人们的长久怀念与愤懑不平。主战派和太学生以及岳家军旧部多次上书鸣冤。秦桧身为宰相,位高权重,当然不予理睬。

孝宗即位后,为了顺应民心,挽回对朝廷不利的舆论,同时激励将士奋起抗金,立即给岳飞父子平反,朝野上下,欢欣鼓舞,精神为之一振。

宋孝宗重用张浚、虞允文等主战派官员,并挥军分道出击,开始了中断已久的北伐战争。只可惜宋军将帅不和,士卒斗志不旺,遂被金将纥石烈志宁、仆散忠义分头击破,兵败宿州,损失惨重,军资器杖丧失殆尽。由张浚组织并指挥的北伐就这样失败了。

宿州、符离惨败,宋孝宗的信心开始动摇。之后,他重新启用秦桧余党汤思退为右相,并命他主持与金议和。

汤思退主政后,主和派又开始得势,主战将领均遭排斥。张浚屡遭弹劾,终被革职,其他的主战大臣也先后被贬斥。宋孝宗求和的大局已定。

之后(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宋金重新签订和议:南宋不再对金称臣,改称“侄皇帝”;每年向金朝交纳的“岁币”减少十万之数;南宋把海陵王侵宋失败后被宋军收复的州郡再次割还给金国。这就是所谓的“隆兴和议”。金人久战疲惫,已无意南伐,南宋的战略地位稍有改善,但《隆兴和议》仍是一个屈辱的和约。

宋孝宗虽然有抗金的心,却没那个能,他资质平平,意志也不坚韧,手下也缺少像韩锜、岳飞、韩世忠、刘光世那样能征善战之将,因此他的几次北伐行动均告流产。

宋孝宗赵眘刚即位时,年轻气盛,意气风发,很想有一番作为,企图恢复祖宗基业,为激励士气, 他极力主张为岳飞平反。已逊位做"太上皇"宋高宗胆气衰竭,不喜欢折腾,素来主张安静,不赞成对金用兵。史载,孝宗侍奉高宗时,每次都力陈为岳飞平反、以图恢复大计,众所周知,岳飞冤死的幕后主谋正是高宗赵构,如今养子孝宗却天天嚷嚷要为岳飞平反,这不是打老爹的脸吗?高宗渐渐不快,有一次,他干脆对孝宗说:“此事待我百年之后,你再议论吧”!由此可见,赵构对于孝宗为岳飞平反是很反感且抵触的。后来,宋孝宗下诏为岳飞父子恢复名誉与官爵,赵构并没有公开表示反对,或许是迫于时势,或许是默许儿子的做法,抑或是另有更深的考虑......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辛苦 严禁搬运]


铁马冰河wu


宋孝宗只是看在当年岳飞舍着老脸,劝高宗立自己为太子的情分,给岳飞恢复了一个定国军节度使的官衔,解决了岳家人生生活存无忧的问题,并给岳飞了一个武穆的谥号,承认了岳飞作为一个武人,对南宋的建立和巩固的贡献。并没有认为岳飞无罪,更没有针对岳飞的罪名给予平反,所以在岳林死的时候,还念念不忘嘱咐岳珂给岳飞平反,功是功,罪是罪,宋孝宗对岳飞的处理结论没有错。此时高宗赵构还话着,但是岳飞谋反案已经过去近四十年,岳飞对赵家朝廷的威胁早已不复存在,并且宋孝宗对岳飞的处理结论,也在情理之中,高宗赵构作为太上皇,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反对孝宗对岳飞的做法。但是到了宋宁宗时期,高宗、孝宗早都死了,岳飞孙子岳珂勾结当时一些文人,完全置岳珂自己录载的高宗手诏的事实于不顾,肆意 篡改历史事实,凭空编造一些千奇百怪的战绩安在岳飞头上,给岳飞抹红,同时又捏造一些没头没脑、似是而非的证据,和一些道听途说或者听没听说不一定的证据,把岳飞的被判罪处死,说成是被谋害,并把谋害嫁祸于秦桧等人。


农夫山拳有点闲346


“父子”不同

祝大家新春快乐,猪年大吉,猪事顺利,“佩奇”年样样配齐

分析一下高宗与孝宗两个人

赵构,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禅位于皇太子赵眘,淳熙十四年(1187年)卒,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帝王之一,在位时,迫于形势起用岳飞、韩世忠等大将抗金,但大部分时间仍重用主和派的黄潜善、汪伯彦、王伦、秦桧等人,后来甚至处死岳飞,罢免李纲、张浚、韩世忠等主战派大臣。

赵昚(shèn),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宋高宗赵构养子。绍兴二年(1132年),被高宗选中育于宫中,绍兴三十年(1160年),被立为皇子,受封开府仪同三司、宁国军节度使,封建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被立为皇太子,改名赵昚。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让位于赵昚,使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淳熙十六年(1189年),赵昚禅位于三子赵惇,自称寿皇圣帝。绍熙五年(1194年),赵昚崩逝,在位二十七年,年六十八。赵昚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平反岳飞冤案,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内政上,加强集权,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重视农业生产,百姓生活安康,史称“乾淳之治”。后世称其“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

当时高宗没有反对的原因

首先,孝宗是以高宗的名义下诏平反岳飞冤案的,“追复岳飞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这样做,既做到安抚老百姓的民意,达到稳定民心的效果做一件好事,同时,又能让高宗心里感觉到是自己在做好事,不违背他作为皇帝,不能出尔反尔的金口玉言,维护皇帝的权威,也能够洗白一下高宗自己。

其次,从“孝”字就可以看出,当时宋孝宗是很孝顺宋高宗的,并且朝廷上高宗的控制力还很强大,有绝对的控制力,如果高宗要是很反对平反岳飞案,那么,孝宗是没有办法做成这件事的,说明平反岳飞案,高宗是默许的,就算反对,也是轻描淡写的一下,表面做一下,显得自己当时杀岳飞是没错的(皇帝是有错也不能说出来,皇帝是没错的)。
最后,当时高宗处死岳飞,考虑的问题是怕岳飞坐大,尾大不掉,宋太祖得天下,就是武将军权大,才成功的,同时,岳飞干预高宗立嗣的事情,还一直提迎回“二圣”。但是,从高宗前期对岳飞的态度,可以看出高宗是认可岳飞的,只是不得已,他得那样做,维护自己的皇权威严,避免武将坐大,威胁到自己。

欢迎评论交流,关注一下,谢谢


历史的吻痕


赵昚是南宋第二位皇帝,他死后谥号为宋孝宗,从这个“孝”字就能看出他一生对宋高宗赵构的态度,可以说赵构对这个侄子是十分满意的,而宋孝宗在宋高宗活着的时候,也就仅只做过这么一件违背宋高宗意愿的事情,从宏观来讲偶然一件完全可以原谅嘛!

但从微观来讲,宋高宗赵构也不得不原谅宋孝宗,而持默许的态度。我认为原因是这样的:

宋高宗迫于战局形势所逼

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岳飞北伐攻入北宋旧都开封府,赵构闻风丧胆,十分惧怕。赵构一心求和,便以赢回国母显仁韦太后为由,向金国称臣,屈己求和,同时冤杀了一心北伐的岳飞。岳飞是死于一场蓄谋已久的政治谋杀,一群以皇帝为首的安坐于庙堂整日夸夸其谈的文臣之手。

岳飞是以谋反的罪名被斩首的,就像明朝的名将袁崇焕一样,一心为国杀贼,戍守边防,最后也是被一群无知的文人(包括皇帝)在庙堂之上活活用唾沫淹死,含冤受了凌迟之痛。历史上的名将似乎都没有逃过这种凄凉的命运。

然而,宋高宗赵构的求和,对他有四大好处。第一,安心做他的皇帝;第二,再也不用受战争的惊吓(他失去了生育功能,就是给吓的);第三,可以迎回自己的母亲;第四,他苟且偷安的自私想法认为南宋百姓也肯定不想打仗,从而百姓会感激他。

宋高宗自大地以为他与金国签订的偏安盟约肯定也会像辽宋檀渊之盟一样至少和平一百年,这样一来,他就是一个有功于社稷的皇帝。可他忽略了金国皇帝的继位制度,岳飞被杀后的第八年,阿骨打长孙完颜亮弑杀金熙宗,谋朝篡位,不久后公然撕毁宋金盟约,再次大举侵犯南宋。

宋金之盟的撕毁标志着宋高宗的无知成了他丢失民心的一大罪证。完颜亮亲帅60万金兵南下,所有的南宋人在岌岌可危的局势下,全国再次掀起北伐热,赵构深知自己丢失民心,求和已经站不住脚,因而他赶紧禅位给一心主张北伐的宋孝宗来稳定南宋局势。若不是因这档事,一直活到81岁的赵构怎甘心就此让位?同时,宋孝宗的继位也是因为形势所迫而造就的。

全国上下都囔着要北伐,那个被冤杀的岳飞也被人们再次可怜地想起来。因而,为岳飞平反是宋孝宗不得不做的一件事,一来他要拉拢民心,二来是要唤醒那些曾经被打压而死的武将的斗志和激情,齐心应对来势凶猛的金国大军。可以说,是这场战局在为岳飞平反,宋孝宗只是顺应局势罢了,而那个躲进深宫、失掉民心的宋高宗已经没有反对的资本。

宋孝宗平反岳飞的方案,宋高宗很满意

可以说,在是否为岳飞平反的问题上,宋高宗已经失去了话语权。因为不平反,南宋赵氏皇权已经受到了民意的威胁,宋高宗也只有让主张北伐的宋孝宗来为岳飞平反。但是,如果宋孝宗证实岳飞是冤杀的,同样赵氏皇权也会颜面扫地。因而,宋孝宗显露了他的智慧。

宋孝宗是以宋高宗的名义为岳飞平反,他打着宋高宗的旗号下诏:“追复岳飞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并以自己的名义将全部罪名推给秦桧;十月,又颁发正式文告,宣布追复岳飞“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武昌郡开国公”的待遇。

宋孝宗这样做的目的有两大益处:一来既稳住了赵氏皇权又给足了宋高宗的面子,让宋高宗不再被置于众矢之的的局面;二来也稳住了他自身的皇位,如果此事的发展不利于宋高宗,那么刚退位的宋高宗依然有废掉他的实力,毕竟他也深知这个皇位是被局势推上去的。

宋高宗赵构对宋孝宗赵昚的方案相当满意,他占尽了好处,求和派们不会怪他,责备他的民心也转移方向,并且还宽慰了他对岳飞的歉意。赵构随后语重心长地对宋孝宗说了这样一句话:君有心北伐无将,朕有将却无心北伐。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赵构对岳飞冤杀一事是十分歉疚的,他终于开始正视自己。正是宋孝宗给了他面子以含蓄的方式向南宋百姓解释了岳飞之死,平反岳飞也让他自己得到了精神层面的一丝自慰。

综上所述:宋孝宗为岳飞平反,是战局造就的必然性,也成了宋高宗压抑多年后的精神升华,他没有任何理由去反对这件事。这也是心胸狭窄的宋高宗为何退位之后活到81岁的缘由,因为岳飞平反后,他再也了无牵挂。


读名家名著


从宋高宗赵构的经历看,在北宋灭亡的情况下历经辛苦建立南宋,做事有章法、心事心思缜密,他绝对不是昏君。做为一个正常人,他杀岳飞必然是内心有愧的,而且试想他如果没有做出恶劣杀害岳飞的事件,甚至可谓是一代英主。

在55岁的壮年将皇位禅让给养子宋孝宗,自己当太上皇,宋高宗实际的状态是已经满足于现在的状态,需要早点享福去了。而且在自己禅位后,即同意宋孝宗给岳飞平反,说明他内心已经认错。而同意宋孝宗举兵北伐,和金朝人再战一场。宋孝宗北伐没有太上皇赵构同意,是不可能的。赵构的同意北伐,再一次说明,赵构也有强烈的收复故土的心愿。

再来分析一下赵构为什么要杀岳飞,历史上给的原因很多,但个人以为主要是两个:第一个是迎回“二圣”,对赵构王位的合法性直接造成了威胁,那么北伐还有什么意义;第二个更可怕,赵构其实后来已经指挥不动岳飞,跟韩世忠相比,岳飞的做为和一个现代军阀区别不大,岳家军水泼不进,派张俊去接手灰溜溜的跑回来了。想想十三道金牌撤军是什么概念,换作韩世忠,一道圣旨他就回来了。

岳飞被杀之后,上面这两个原因都不再存在,给岳飞恢复名誉又有三点好处:一、有利于重振朝纲,利用这个借口,清除秦桧的党羽。二、宋高宗自己的“黑脸”作为让天下民众不满,宋孝宗需要摆出“红脸”来重新赢得民心。说到底还是为了巩固朝廷的权力。三、岳飞被杀后二十年,在军中影响力依然不减,而韩世忠也已过世,再不平反,北伐都无人用命。说到底,杀害岳飞和给岳飞平反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皇权,历史从来没有新鲜事。

所以综合以上原因,1162年宋孝宗给岳飞平反昭雪,但谥号只象征性的给了一个“武穆”,相比之下,韩世忠的谥号都是“忠武”,比岳飞高出太多。而且北伐最好的时机已经错过了。从今以后,除了失败,就是亡国。


东西纵横弹


首先要澄清一个事实,孝宗并没有给岳飞“平反”,而仅仅是以太上皇的名义赦免岳飞,实际上高宗在逊位之前就已经下令放宽了对岳飞,张宪的家属的监管,孝宗赦免岳飞也是秉承高宗的旨意,要知道,高宗逊位后当了25年的太上皇,他对于国家事务有相当高的发言权,古人非常讲究孝道,有“父丧,子不改其道三年”的说法,没有道理高宗还活蹦乱跳的时候做儿子的就急不可耐的推翻父亲钦定的案子,可以说,没有高宗的点头,孝宗是绝不敢公开打老爹的脸的,那是不孝。所以,那些认为孝宗不顾高宗的感受,公开为岳飞平反的论调是非常幼稚的。

有宋一代,从来没有杀大臣的先例,即使是高俅,童贯这样被称为“六贼”的奸臣,朝廷都没有杀掉,何况岳飞还是有功于国的大臣,实在是因为岳飞牵连到了那桩“疑似兵变”的大案,触碰了朝廷的底线,如今二十年过去了,当初涉案的人,审案的人都已经差不多死绝了,作为新皇登基,照例是要“大赦天下”的,跟岳飞一起被赦免的还有蔡京,童贯等人,如此看来要把此举当成是给岳飞“平反”,就太牵强附会了,而且孝宗为此事发布的上喻中说的也很明白,“怜飞坐事以殁,复其原官,以依礼改葬,访其后人,量才录用”。自始至终,岳飞案的定性并没有改变,一直都是强调岳飞“坐事”(坐事的字面意思是“因某种事”)这个事实,对于导致岳飞被判死刑的“拥兵逗留”“指斥乘舆”的罪名并没有否定,所以高宗也没有必要阻拦,岳飞三子岳霖在临死前含泪嘱咐其子岳珂,说先人之冤未辩,死不瞑目,要岳珂为先人洗冤。如果说孝宗把岳飞当做冤案来平反,那么就必须有人对冤案负责,但是终南宋一朝直到灭亡,都没有一个人为岳飞案负责,专案组长秦桧一直都荣宠始终,高居丞相之位,死后赠“申王”爵位,谥号“忠献”,而且直到南宋灭亡,秦桧的谥号,爵位都几乎没有撼动,万俟卨因为侦办岳飞案有功,从一个监察御史一直晋升到参治政事(副相)尚书右仆射,金紫光禄大夫,死后谥号“忠靖”,其他参与岳飞案的官员也都有升赏,张俊追赠“循王”谥号“忠烈”,罗汝楫升任吏部尚书,龙图阁学士知严州,死后赠少师开府仪同三司,即使是赦免岳飞之后,也没有任何人为此案受到处分,等于是不温不火的了解了此事。

一直到1206年的开禧二年(岳飞死于1141年,孝宗赦免岳飞是1161年),权相韩侂胄禁绝程朱理学,发动“开禧北伐”,上奏宋宁宗(孝宗孙子)剥夺秦桧的王爵,谥号,改谥“谬丑”,追赠岳飞“鄂王”,值得大家注意的是,追夺秦桧的爵位,谥号之举,并没有跟岳飞一案联系在一起,而是以秦桧“推行议和误国”作为罪名,至此,岳飞的身后之荣达到了顶峰。一生致力于为岳飞翻案的岳珂所编写的神话岳飞的《金陀碎编》《鄂国金陀碎编》被收录于官。但是到了开禧三年(1207年),随着“开禧北伐”的失败,韩侂胄被杨皇后和史弥远杀死,秦桧的爵位,谥号又被恢复,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结果,等于是岳飞和负责审判岳飞的人都成为南宋表彰的忠臣,秦桧是“申王”谥号“忠献”,岳飞是“鄂王”谥号“忠武”(孝宗时期的谥号是“武穆”),张俊是“循王”谥号“忠烈”,万俟卨是参知政事,尚书右仆射,金紫光禄大夫,谥号“忠靖”,罗汝楫是吏部尚书,龙图阁学士知严州,死后封新安开国候,赠少师开府仪同三司,三个人都是“王”,四个人都是“忠”,究竟谁是“奸”呢?很多人在说这个问题的时候都刻意把这些事例的时间混淆起来,有意识的造成一种“孝宗一登基就为岳飞平反,追谥武穆,追赠鄂王,剥夺秦桧的爵位谥号,为岳飞立庙,铸秦桧跪像等等”的假像,其实事实并非如此,秦桧的爵位谥号除了在开禧二年被短暂追夺之外,一直都存在,而且一直持续到金国灭亡后的1236年,南宋朝廷才最终剥夺了秦桧的爵位谥号,此时距离岳飞死亡已经过去了95年,岳飞坟头早已是荒草萋萋,无人问津了。

真正让岳飞成为神话的,是根据岳珂为岳飞编写的《金陀碎编》《鄂王行实编年》《鄂国金陀碎编》演义出来的民间评书演义大行其道的时候,在岳飞死了372年后的明朝正德八年(1513年)浙江指挥使李隆在评书演义的熏陶之下,铸秦桧夫妻跪像于岳飞庙,开启了神话岳飞的终极模式。


狼的影子716


其实孝宗从未真正给岳飞平过反,当年的孝宗只是“诏复飞官,以礼改葬,赐钱百万,求其后悉官之。” ,而对于岳飞是否造反的问题是只字不提,要知道恢复官爵跟恢复名誉完全就是两码事,而既然没提恢复名誉的事情又谈何平反呢?当然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反驳说到现在很多的资料不都是说岳父是在1162年被孝宗平反的吗?



实际上并非如此,要知道当时岳飞可是以意图造反的罪名被处死的,也就是在当时宋朝的官方向民间传达的思想就是“岳飞是乱臣贼子”。按理说如果孝宗要给岳飞平反,对于岳飞不是叛将的事情的澄清应该是重中之重的事情,但是实际上在当时孝宗对于这件事几乎就是绝口不提,只是“以礼改葬,赐钱百万”。



也就是如此,岳飞的儿子岳霖临死前才会自己的次子岳珂说出“先公之忠未显,冤未白,事实之在人耳目者,日就湮没。”这样的话,而从这段话中我们也可证实岳飞在当时的确未被真正的平反。而之后岳飞的孙子岳珂更是为恢复岳飞的名誉而四处奔走,先是在1203年向宋宁宗上书《吁天辨诬录》、《天定录》来陈述岳飞的忠心,后又在1217年上书《金佗粹编》二十八卷、《桯史》四卷来详细说明岳飞的忠诚事迹。



最终在岳珂的不懈努力下,岳飞“意图造反”的这个莫须有的罪名才在1225年被洗刷。此时的宋理宗将孝宗时期给予岳飞的“武穆”谥号改为“忠武”,而一个忠字就彻底的向世人说明岳飞乃是为国尽忠而死,可以说直到此刻岳飞才被真正的平反。



那么既然岳飞并不是在孝宗时期被平反的,高宗又为何要反对呢?再者在当时恢复岳飞这位民间所认可的抗金将领的官爵对他们的赵家江山可是有着大大的好处的。1162年对于赵家江山来说注定是一个多事之秋,与南宋已和平数十年的金国又开始大举进犯南宋。先是攻寿春,致使枢密院忠义前军正将刘泰阵亡,后又接连进犯蔡州、通州、和州,及江淮等地区。



再加上登基的宋孝宗又是一位对金国主战,意图以武力收复河山的皇帝,而这点从他登基第二个月就诏主战派老将张浚入朝就可以看的出来。所以此时的孝宗皇帝急需那些主战派将领的支持,以及民间百姓的支持,而就是如此在这个节点上恢复岳飞的官爵无疑就是最容易收买人心的做法。只有这样天下的臣民才会相信孝宗意图收复河山的决心是坚定的,也只有这样孝宗的北伐大业才能成功的实施。也只有这样大宋王朝才能继续延续下去。



其实说白了赵宋王朝为岳飞恢复官爵完全就是因为他们此时此刻需要岳飞了。在那个时候金国又开始不老实了,又开始对南宋动手动脚的啦,所以此时的南宋又需要那些主战派的久经沙场的老将替他们买命了。也正是因为如此已经死去的岳飞就又有利用价值了,赵家的皇帝可以利用为他恢复官爵,然后造祠的做法,让他们收买到那些主战派老将和百姓的民心。



想当年在秦桧死后,曾经有人提出要为岳飞翻案,可是在当时赵家皇帝却以“金方愿和,一旦录故将,疑天下心,不可。”的借口给搪塞过去了。而现在等“金益猖獗”的时候,赵家的皇帝才开始假仁假义的替岳飞恢复了官爵,但是直到这个时候孝宗皇帝也始终都留了一手,那就是始终都没有恢复岳飞的名誉,他到底是忠还是奸却并没有说清楚。



此外这里说句题外,其实个人觉得岳飞是忠臣不假,是汉族的英雄也不假。但是他的功绩却似乎有些被夸大了,其实现如今我们去研究岳飞这个人的时候,很大一部分资料都是来自于岳飞的孙子岳珂所编写的《金佗粹编》、《经进鄂王行实编年》和《经进鄂王家集》等几本书籍。但是事实上由于这些书都是岳飞的孙子写的,所以在很多记载上都有许多特意拔高岳飞存在的意思。



比如“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句名言实际上并非是金人所说,在所有的历史记载上也从未出现这段话,可以说这是岳珂自创的一句话。再比如在“颖昌大捷”这场战争中,岳飞自己的奏章都说了这场战况是“贼兵横尸满野,约五百余人,重伤番贼不知数目”,但是到了岳珂所写的书籍中就变成了“虏大败,死者五千余人”。可以说从这些种种可以夸大的做法上,我们可以看出岳珂所写的关于岳飞的事迹,很大部分我们是不能完全相信的。


澳古说历史


杀害岳飞,平反岳飞,都是为了赵家天下!

宋高宗赵构是宋朝的第十个皇帝,南宋的第一个皇帝,伙同秦桧杀害岳飞父子的原凶,宋徽宗赵佶是他爹,宋钦宗赵桓是他哥。

1127年4月宋钦徽二帝与嫔妃、公主、皇子等被金兵俘掳北去,一路上宗室女子多被奸淫,多名帝姬、皇子妃被折磨而死。金太宗令徽、钦二帝及其宗室等穿上金人百姓服装,头缠帕头,身披羊裘,袒露上体,到金朝阿骨打庙去行“牵羊礼”,后徽钦二帝坐井观天阔,公主、嫔妃如同官妓,赵构生母韦贤妃与完颜昌霸生了孩子,赵构原配邢氏屈辱而死。

1127年5月,实为金人放走、谎称“泥马渡康王“逃脱的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乐呵呵登基称帝,称帝后已忘国恨家仇,不思重整山河,而是一味苟且偷生。

赵构本来有亲生儿子赵旉,又名赵敷,1129年南宋发生“苗刘兵变”,逼迫赵构“禅让”皇位给三岁赵旉。26天后兵变后被镇压,宋高宗复位,赵旉在建康行宫治病期间,因宫女走路绊到火炉发出巨响,被活活吓死。

赵构在南逃期间在宫女身上寻欢作乐,一嗓子“金兵渡江了”,吓得永远不举!太宗一脉全被金人所虏,无奈之下被迫选择太祖一脉,但却高调标榜:“大宋江山本为太祖创立,太祖铁面无私,有子却将皇位传给弟弟。如今太祖后人却混迹民间,朕预备还位于太祖后代。”

赵昚,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1162年5月,被立为皇太子,改名赵昚。同年直构让位于赵昚,使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

1127年以岳飞为首的中兴四名将,取得了黄天荡、颍昌、柘皋之战等系列军事大捷,几次兵败的金人打算撤至河北,可是以妥协苟安为国策的赵构,既怕宋军的胜利影响他的求和,更害怕岳家军从金营迎回徽钦二帝,从而威胁自己的帝位。于是一天内连下十二道金牌逼令岳飞退兵。随后在使者叩头哀求下,金国以“必杀岳飞”为条件,签订了“绍兴和议”。

岳飞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不懂政治,结局自然是悲催的。

岳飞眼看收复失地无望,表现得极为愤恨,称病3个月,不肯复职,此番举动已遭朝廷疑忌,1137年秋又上书建议立皇储,遭高宗训斥,下朝后面如土色;1138年,再提增兵,反对议和,这更触犯高宗忌讳。

宋朝本是窃国而来,立国大肆削弱武将权力,但赵构面对内忧外患,赵构只能放权给岳飞,韩世宗等武将,以此来抵抗金军,剿灭国内叛军,以安江山。

岳飞的部队因军纪严整,战功赫赫,赵构登基后先后发生了苗刘兵变和淮西军变,使其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难保将来你的岳家军做不出黄袍加身的事情来!所以岳飞必须死。

赵构以莫须有的罪名让岳飞父子残死在风波亭。斩首他还认为量刑过轻,提起朱笔批复为:“岳飞特赐死。”特赐死就是由力士用大铁锤猛击犯人双肋,直至肋骨断落、心脏碎裂而死,可谓灭绝人性、惨无人道。

可见老天都瞧不下眼,让其断子绝孙。

岳飞的忠心赵构自然心知肚明,1142年夏,金国送回其生母韦太后归宋,回国后韦氏特别关切问道:“为何不见大小眼将军”?当听说“岳飞死狱矣”时,她愤怒之极的怒斥赵构为何自毁长城,并要出家做忏悔。高宗跪地痛哭苦苦哀求,韦太后才做罢,从此她终生身穿道家素服,以表对岳飞的追悼与深深的愧疚之情。

在北国深受凌辱的韦氏深知没有以岳飞为代表的抗金斗争取得的成果,金国人不可能主动提出议和,送还韦氏的金使的一句“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不知赵构听后心里是什么滋味。

宋孝宗1162年继位不久,只给岳飞一个象征性的的谥号“武穆”,相比之下,韩世忠的谥号都是“忠武”,比岳飞高出太多。

《三朝北盟会编》记载:“绍兴三十一(1161)年,北虏犯边,连年大举,上(指宋高宗赵构)思曰:「岳飞若在,虏军岂容至此。」即时下令修庙宇云。”

答案自明,赵构对岳飞的态度发生如此转化的催化剂竟然是金国撕毁绍兴和议后的南侵,岳飞被杀后二十年,在军中影响力依然不减,而韩世忠也已过世,再不平反,将无人再为南宋卖命。

赵构不想也坐井观天,只能同意!


美丽青春您真痘


因为当时宋孝宗并没有给岳飞平反。所以宋高宗也就没有必要反对了。

宋孝宗赵眘在历史上还算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而且他是赵匡胤一脉的后人,经过了两百年大宋江山才又回到了赵匡胤一脉。赵眘继位之后北伐,一开始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字后又迅速失败,和金国修改了合议,这一段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社会也比较安定,历史上称为乾淳之治。

赵眘在位27年,但是他的皇帝生涯几乎全都是有赵构来陪伴的,所以他当这个皇帝并不是很随意。因为背后一直有赵构。赵构1162年禅位于赵眘,赵构在1187年才死去,而赵眘1189年就禅位于赵惇,所以说赵眘退位前两年赵构才死。这个对于赵眘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特别是一开始的时候,因为朝中的文武大臣几乎全部都是赵构提拔上去的,他们自然对赵构死心塌地。

赵眘继位之初就想给岳飞平反的,因为当时金人南下攻宋,而且赵眘本来就是一心想要北伐,所以这个时候他必须要提拔一些主战派的,但是首先要做的就是给岳飞平反。但是赵眘给岳飞平反其实可以说根本就没有平反。

其实在赵构在位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为岳飞的平反做了一些事了吗,当时金兵南下,赵构迫于主战派的压力,无奈只能下令:蔡京、童贯、岳飞、张宪子孙家属,令见拘管州军并放令逐便。岳飞的家人开始回到了江州。但是我们看到在赵构眼里岳飞和蔡京童贯是一类人的。但是赵构仅仅只是让岳飞的后人回到了家乡,并没有说岳飞就是被冤枉的,也根本提及没有岳飞一案。

后来赵眘继位,赵眘的做法可以说和赵构的如出一辙:追复岳飞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从这些我们看到赵眘也只是对岳飞恢复了官职,对后代有所启用。但是也根本没有提及到岳飞一案,所以到这个时候人们还是不知道岳飞到底是忠臣还是奸臣。因为这个时候赵构还在,在古代来说对于先皇的决定,后世是很难改动的。

就这样一直拖拖拉拉的,岳飞一案也始终没有得到重新的审判和复查,差不多宋朝都快灭亡了,到了宋理宗已经是南宋末年了,这个时候才开始真正为岳飞平反了,颁布了告词,第一次指出岳飞一案是冤案。这个时候岳飞已经死了七八十年了。


中国历史研究所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孝宗与高宗的关系,高宗无子只能过继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自己的同宗侄子赵伯琮作为皇储。虽然孝宗与高宗血缘关系并不是很近,但是孝宗却极为听从高宗旨意。

再有就是认识一下高宗杀岳飞的原因。一是僭越。武将议储宋朝重文轻武,岳飞作为外臣武将却妄自参与皇家内事,这一点触犯禁忌。二是岳飞一心北伐复国虽有忠心却不得圣意,因为此时金国还扣押着他的父亲及哥哥,一旦迎会二宗那高宗的皇位该当如何?再有就是岳飞多次悍然辞官,驳了皇家颜面。作为领袖虽然在朝堂上大度表现但是内心难免心生记恨。然而这些原因在孝宗时期就不复存在了,岳飞被处死,二宗也不复存在不会否决自己皇位的正统性。

还有就是一个重大事件彻底打破了高宗求和的美梦。1161年金主完颜亮提兵60万分四路南下。

综上几点孝宗为岳飞平反高宗也就默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