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日俄戰爭時日本能贏,二戰時期日軍卻被蘇聯打的潰不成軍?

放縱3



說起來很諷刺,不管是日俄戰爭還是二戰時期蘇日之間的戰爭,它們的目的都是為了能夠在中國這塊肥肉上啃上一口。

日本為什麼能夠打贏日俄戰爭,可是二戰時期卻被蘇聯打得“潰不成軍”?這個問題提的多少有些問題,我慢慢說吧。

說日俄戰爭,首先要從中日甲午戰爭說起。

1894年日本通過在朝鮮製造事端,在清政府介入時趁機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更有趣的是當時的清政府從上到下,所有的人的眼睛都在盯著一件事,慈禧的60大壽。李鴻章為了給慈禧慶壽,也沒心思管甲午戰爭,甚至為了所謂的“保存實力”讓北洋海軍躲進了威海衛這個死衚衕裡,結果讓日本人給一鍋端了,花了10餘年心血、花了無數金錢打造的讓李鴻章引以為傲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

此時又臨近慈禧壽誕,所以清政府認為不能夠繼續打下去了,只能向日本求和,於是有了《馬關條約》。在《馬關條約》中,日本不僅迫使清政府承認朝鮮的獨立,不再是中國的藩屬,更是讓清政府割讓了臺灣、澎湖以及遼東。

日本割佔遼東損害了沙俄的在華利益,因為沙俄一直視遼東為自己的勢力範圍,日本的行為無疑是搶走了沙俄嘴邊的肥肉。於是,沙俄聯合德國、法國進行所謂的“友善勸告”,小日本呀,你不應該割佔遼東的,趕緊把遼東還給清國吧,史稱“三國干涉還遼”。面對咄咄逼人的俄、德、法三國,日本人自問不是它們的對手,所以不得不選擇了妥協,讓清政府賠償了3000萬兩白銀後吐出了遼東,但也因此與沙俄結下了仇,這也是日俄戰爭的導火索。

日本始終沒有放棄遼東這塊肥肉,所以一直處於備戰狀態,“日俄戰爭”是日本早已經在著手準備的從沙俄手裡奪回遼東的手段。沙俄勾結了德、法,日本也不賴,它與老牌帝國英國相互勾結,一起對付沙俄,這些帝國主義終究不可能是一條心。更有趣的是,俄、德、法雖然打著同盟的旗號,但是當時德、法兩國相互間卻也充滿了火藥味,所以俄德法的關係反不如英日的穩固。

此外,清政府對於日俄戰爭的態度也很耐人尋味,慈禧表面上說保持中立,你們只管打你們的,我只站在邊上看,但是暗地裡卻給日本人提供幫助。

當年“三國干涉還遼”中被孤立的日本到了日俄戰爭時卻成了一個“得道多助”的形象,不得不讓人匪夷所以,這也是日本能夠在日俄戰爭中取勝的原因。日本在日俄戰爭中付出的人員傷亡雖然是沙俄的7倍,可以說慘勝,但是不論是在戰術上還是戰略上,日本所獲得的勝利是無法想象的。

至於在二戰時期,蘇聯將日本打得潰不成軍的說法顯然不對。

縱觀整個二戰時期,蘇日之間算得上是正面作戰的,也就是二戰初期打的一場諾門罕戰役。1939年5月到9月,日本和蘇聯為了爭奪諾門罕地區打了一場戰,蘇聯雖然贏得了這場戰役,但是卻是慘勝。蘇聯付出的代價是日本的好幾倍,以戰略物資來說,蘇聯為了打贏諾門罕戰役消耗了8萬噸物資,炮彈炸彈佔了3萬多頓,但是日本卻只消耗了2000多噸物資。當然了,在諾門罕戰役中也打出了一位蘇聯名將,也就是朱可夫。

在諾門罕戰役後,蘇、日雙方似乎產生了默契,誰也沒去折騰誰,所以直到1945年蘇聯對日宣戰前,兩國幾乎處於“和平”的狀態。當然,實際上蘇聯是忙著抵抗德國,日本忙著應付中國、美國。

後來,蘇聯打贏了德國,然後便開始一邊整軍,一邊盯著中國。直到1945年8月8日,蘇聯看到日本已經撐不下去了,如果再不對日宣戰的話,肥肉可就都成美國人的了,所以這天晚上臨近午夜時蘇聯匆匆忙忙對日本宣戰。實際上,蘇聯正式開始所謂“八月風暴行動”已經是8月9日了,這一天,日本時間上午11點,美國的原子彈“胖子”落到了日本長崎。在美國的“小男孩”和“胖子”的接連恐嚇下,日本國內以天皇為首的“主和派”已經決定投降。

日本決定投降的消息傳到了在中國的日軍的耳朵裡,會發生什麼?

蘇聯趕在日本投降前對日宣戰,然後出兵中國東北,其實為的就是撿死魚、佔便宜來的。雖然蘇聯在東北輕輕鬆鬆打敗了日本人,可是卻也給東北的老百姓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所以在二戰時期,蘇聯與日軍作戰時完全談不上將日軍打得潰不成軍。


吾與吾國


為什麼在日俄戰爭日軍可以打贏,而在二戰日軍卻被蘇聯打的潰不成軍?在日俄戰爭時期,俄軍和日軍發生了沙河,遼陽,奉天等多次20萬人以上的大會戰。

特別是奉天大會戰,日軍出動25萬人,俄軍出動30萬人,最後俄軍戰敗,傷亡12.7萬人,被俘2.2萬人,日軍傷亡7萬多人。但是為什麼二戰日軍就被蘇聯打的潰不成軍呢?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理解。

截止到8月15日,日本天皇正式宣佈戰敗投降,8月16日,關東軍司令部下令投降為止,蘇軍在東北沒有攻下任何一座中型城市,也沒有拿下日軍任何一處大隊級陣地。蘇軍主力還都在黑龍江邊境晃悠呢!

除了極少數失去聯繫的日軍,東北日軍絕大部分都是奉命戰敗投降,蘇軍解放東北全境和俘虜60多萬日軍的性質,就和815以後,我國軍隊也立刻收復全部土地,還俘虜了128萬日軍是一樣的。

而且,蘇軍直到最後都沒到日軍的主陣地,日軍的主陣地是在圖門、通化、長春區域。在黑龍江邊境地區屬於阻滯蘇軍行動,節節抵抗,逐步消耗蘇軍。

最後的決戰地是在吉林東部的城市和山區要塞。日軍在東北的損失,按照蘇聯說法是8萬,按照日軍說法只有2.6萬,蘇軍損失按照蘇聯說法是傷亡36000人,損失坦克700多輛。主要戰鬥就是8月9日-8月15日日本宣佈戰敗投降為止。

蘇軍從蒙古挺進的機械化集團最後在張家口,最後蘇軍1個機械化集團被日軍1個聯隊級部隊阻擊,也是到815以後,日軍才放棄陣地的。後來,我國60-70年代準備抵禦蘇聯百萬大軍,也是計劃採用了類型的戰術,只是主陣地,不是在吉林東部,而是在張家口和吉林南部。


深度軍事


日俄戰爭前夕雙方的實力對比為:俄國總人口達1.41億人,陸軍常備軍總兵力約105萬人,後備役軍人達375萬人,海軍擁有200餘艘戰艦;日本總人口約4400萬,陸軍總兵力約37.5萬人,可用於日本列島以外作戰的25萬人,日本海軍約有80艘戰艦。在戰爭過程中俄軍經過9次動員先後徵召近120萬人入伍;日軍方面則動員了118.5萬人。從面上的數據資料來看:日軍無論在戰爭前、戰爭中的兵力和武器裝備都處於劣勢,那麼為什麼最後反倒是看起來處於劣勢的日本戰勝了沙俄呢?事實上日俄戰爭中日本的獲勝極其僥倖:從總體上而言沙俄無論疆域、兵力、武器裝備幾乎樣樣不輸日本,真正擊敗沙俄的不是日本,而是沙俄國內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以及沙俄和其他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當然日本巧妙地利用了這種矛盾實現了自己的勝利,下面我就具體為大家分析一下沙俄究竟存在哪些缺陷,而日本又是如何利用這些缺陷戰勝沙俄的:

沙俄擁有2280萬平方公里,遼闊的國土為沙俄帶來了寬廣的戰略縱深和豐富的資源儲備,沙俄可以供養比日本多得多的人口和兵力。當然疆域的遼闊也為沙俄對邊遠領土的管控提出了挑戰,由於沙俄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位於歐洲,與此同時沙俄面臨的主要戰略威脅也在歐洲 ,在日本崛起前沙俄的遠東地區是不存在任何戰略威脅的,正因為如此俄軍在遠東的軍事部署極其薄弱。儘管在整體實力上日本遠遜於俄國,但在具體的遠東戰場上日軍事實上形成了優勢兵力,事實上日軍的優勢不僅表現在兵力上,也表現在後方相對較近、補給線短、對實際作戰的中國東北的情況較為熟悉等方面。然而俄軍方面卻對此視而不見,以致於俄軍總參謀部遲遲沒有制訂統一的對日作戰計劃。戰前的俄國將他們眼中可能會爆發的日俄戰爭視為一次“軍事散步”;日軍方面則自三國干涉還遼以來進行了十年擴軍計劃,時刻準備對俄國發起打擊。1904年2月8日午夜日軍已偷襲旅順的方式點燃日俄戰爭的戰火時俄軍軍官正在慶祝艦隊司令施塔克將軍夫人的命名日,戰爭對他們而言:完全就是從天而降,他們根本沒做好任何戰爭準備。

任何一場現代化戰爭都不是簡單的兩軍對壘,而是雙方綜合實力的全面較量:在整個日俄戰爭過程中沙俄和日本在指揮體系、後勤補給、戰費籌措、情報蒐集等方面的表現可謂有天壤之別——當時俄軍的有線電報電話只裝備到軍和集團軍,師以下一律採用徒步或乘馬通信。由於西伯利亞大鐵路環貝加爾湖段沒修通,以致於從歐洲到中國東北有將近六星期的行程,每晝夜卻只能開2-3列軍車,這就使俄軍的後勤補給效率極其低下。事實上俄軍的後勤補給不僅效率低下,而且在管理上也相當混亂:當前線最需要炮彈的時候部隊領到的卻是一車箱一車箱的神像。在速射火力已空前猛烈的條件下俄軍的戰術指導思想還停留在19世紀前期拿破崙戰爭時代那種冷熱兵器混用的刺刀白刃戰。自負的沙皇尼古拉二世還向前線派出了代表自己的特派員干預前線的軍事指揮,結果前線將領和來自聖彼得堡的皇室特派員之間的矛盾極大阻礙了俄軍的作戰效率。日軍充分利用來俄軍缺乏戰爭準備的有利條件以偷襲的方式消除旅順方面的俄國太平洋艦隊的威脅,在奪取制海權之後陸軍在朝鮮和遼東半島登陸,集中優勢兵力在俄軍援兵到達前殲滅俄軍於遼陽、奉天等地。在奉天之戰中攜帶有重機槍和火炮的日軍騎兵打敗了三倍於己的哥薩克騎兵。黑溝臺會戰日軍騎兵以8千人的兵力頂住了11萬俄軍進攻達三天,用機關槍再次打敗俄軍。當前線日、俄雙方激戰正酣之時日本駐英國財務官高橋是清于于1904年5月、1904年11月、1905年3月、1905年7月11日、1905年7月19日、1905年11月6次為日本募集戰爭經費,僅在第一次小試牛刀中就募集到一億日元,這不僅為日本籌措到了戰爭經費,同時將英、法、美、德等國的資本財團拉攏到日本一邊,從而切斷了俄國獲得外部資金的來源,可以說這是日俄戰爭中在經濟戰線上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暗戰。

沙皇俄國一直以來就有各民族的監獄牢籠之稱,尤其是在沙皇政權統治末期國內的民族矛盾和階級對立相當尖銳,與此同時俄國同其他列強也存在諸多糾紛:長期以來沙俄南進以獲得太平洋、印度洋出海口的國策令英、美等國極為警惕:在日俄戰爭前從1813年起英、俄就圍繞中亞展開了大博弈;1899年新興的美國向在中國擁有各自勢力範圍和利益的英、法、俄、德、日、意六國提出門戶開放的原則,結果只有沙俄拒絕回覆。日本利用俄國同英、美的矛盾與英國締結英日同盟,與美國形成事實上的盟友關係,而針對同俄國有盟約的法國則利用德國的力量加以牽制。日本之所以能在日俄戰爭過程中獲得大量資金來源同掌控國際經濟命脈的英、美財團的支持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而俄國在戰爭後期從歐洲於遠調而來的波羅的海艦隊則被當時殖民地遍及全球的大英帝國到處驅逐,當他們到達日本海時已然是一支疲憊之師,經過充分準備的日本聯合艦隊早已以逸待勞恭候良久。日本不僅利用了沙俄同其他列強的矛盾,也充分利用了沙俄國內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日本的特工天才明石元二郎在俄國國內、國外廣泛同沙皇政府的反對派接觸。1904年10月在明石元二郎的牽線搭橋下俄國自由黨、俄國革命社會黨、芬蘭憲法黨、波蘭國民黨、波蘭社會黨、亞美尼亞黨、格奧爾基黨等沙皇政府反對黨派的代表在巴黎召開聯合大會。會後俄國各地就不斷爆發反抗沙皇政府的鬥爭。除了列強和俄國反對派,甚至連當時看起來並不強大的中國也成為了日本拉攏爭取的對象。當然必須說清楚的是:日本和沙俄一樣對中國壞有野心,只是當時的日本做得更為巧妙——他們將日俄戰爭塑造成為亞洲黃種人對歐美白人的戰爭,打著解放中國東北的名義以爭取清政府和中國人民的支持,儘管這是日本出於侵略中國的戰略圖謀而使出的障眼法,但在當時仍取得了一定效果:眾所周知日俄戰爭是一場在中國東北的領土上爆發的帝國主義戰爭,然而由於清政府的積貧積弱不得不尷尬地扮演起一個局外中立的角色。儘管對外宣佈中立,可實際上當時的清政府在日、俄兩國之間還是傾向於日本,甚至連在甲午戰爭中血戰日軍的馬玉昆也曾收容過落敗的日軍士兵,讓他們打扮成清軍的模樣躲過俄軍的搜查,等搜查的人一走這些日軍拿起武器就又和俄軍作戰了。

事實上儘管日軍取勝,但也贏得極其勉強:俄國的整體國力仍強於日本,在日俄戰爭中日本死亡82847人(其中戰死35122,其餘為病死、餓死、凍死者)、傷153584人、被俘約2000人,而人力物力的巨大消耗也使日本的財政體系難以為繼,可以說日俄戰爭對日本而言是一場十足的慘勝。沙俄最終還是有條件地地與日本談和並堅守不割地不賠款的底線。也許有人會說南庫頁島,可那是沙俄得自中國,自然不太心疼。

繼承了沙俄的領土的蘇聯從誕生之日起就同日本存在戰略矛盾:1918年協約國武裝出兵西伯利亞干涉蘇俄革命。1920年絕大多數協約國成員都從俄國撤出,而日軍則單獨留在俄國遠東直到1922年在蘇俄的軍事壓力下撤出。此後日本關東軍同蘇軍曾先後交鋒三次——分別是1938年7月末8月初的張鼓峰戰役、1939年5月11日—9月16日的諾門罕戰役以及1945年8月9日蘇聯正式對日本發起的遠東戰役,三次交鋒的結局都是日本戰敗。為什麼當初能戰勝沙俄的日軍會敗在蘇軍手中呢?這個問題當年日本人自己死活沒想明白過,因為在他們看來蘇聯本身繼承的是沙俄的國土和國民,而且還因為意識形態原因而遭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抵制,按說比沙俄處於更不利的地位。問題在於:日本人從一開始就錯誤估計了自己和對手的實力。

事實上日俄戰爭沙俄的實力遠在日本之上,日本之所以能戰勝沙俄主要是基於以下原因:其一儘管沙俄整體國力強於日本,但在遠東的軍力部署是弱於日本的,這主要是因為此時西伯利亞大鐵路尚未竣工,所以要將俄軍主力從歐洲部分調往遠東的效率其實是極低的,而且即使調過去了也會面臨嚴峻的後勤補給問題;然而蘇聯在經過兩個五年計劃後已大體奠定了較為完備的工業化體系——這點在諾門坎戰役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現:蘇軍的兵力和物資補給都是通過鐵路線完成的,而日軍還在使用原始的騾馬進行運輸。而事實上無論是沙俄或是蘇聯只要解決了兵力和物資調度的問題,那麼以其龐大的體量基本可以碾壓日本。其二日俄戰爭時期沙俄國內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已日常尖銳,日本抓住了這一有利時機在俄國內部開闢了敵後戰線——通過間諜滲透的模式支持俄國內部的反對派牽制沙皇政府;可在二戰中日本已狂妄自大到目空一切的地步——日本根本沒嘗試真正去了解蘇聯的實力,他們自以為蘇聯還像當年的沙俄一樣腐朽,事實上如果沒有俄國內部的問題日本也未必幹得過沙俄,但這點卻被日本高層不知是有意或是無意地忽視了。其三沙俄在國際社會上幾乎受到全世界的抵制,而蘇聯卻作為反法西斯同盟國的成員之一得到美、英、中等國的支持。正是對這幾點的誤判使日本自信滿滿地以為自己能戰勝蘇聯,可結果卻是被蘇聯一再胖揍。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在“日俄戰爭”中,沙俄投入兵力120萬,日方則為109萬。沙俄方面戰死1.2萬(死亡1.4萬)、傷15萬、被俘7萬,損失艦船98艘,這一損失不可謂不大。日方戰死3.5萬(死亡8.3萬)、傷15萬、被俘0.2萬。相對來說,日本死傷更大但最終獲得勝利。

(1)日方的勝利並非我們理解中的那麼大

其實,“日俄戰爭”的戰爭時間越長越對日本不利。例如日本可調用的兵力嚴重不足,日軍參謀總長山縣有朋對首相桂太郎言寫信匯報戰爭情況時就說:“敵在其本國尚有強大兵力,與此相反,我已用盡一切兵力……自開戰以來已損失大批將校,今後不能輕易得到補充”。

山縣有朋

“日俄戰爭”是帝國主義列強將針對國際爭霸形勢、中國利益而爆發的“狗咬狗”戰爭。對當時的世界局勢產生重大影響。

(2)“日俄戰爭”中沙俄是被群毆,“二戰”中日本被群毆。日本是在英國、美國全力支持下獲勝,從某種意義上日本的支持者實力更強大,相反“二戰”時期,日本是被群毆;沙俄是在德國支持下失敗,加速了“俄德法”聯盟的破碎速度

“俄德法”之間,因為沙俄的實力比較強大。法國希望利用“法俄”聯盟制衡德國,德國也是如此。因此,這個聯盟之間本來就不穩固。

首先:英國徹底打敗沙俄,成為無可爭議的“世界霸主”,但德國成為英國的主要敵人。

其次:以英國為首的“國際聯盟”日益強大,法國因不再信任“法俄同盟”,在“日俄戰爭”中就確定了與英國保持一致的國際外交戰略。

同時,“俄法德”同盟中的德法矛盾日漸尖銳,沙俄再戰敗,已經失去了“盟主”地位。德國與沙俄之間的矛盾因為盟友關係消失,而日漸加重,德國和奧匈帝國之間形成更穩固的同盟關係。

(3)“日俄戰爭”中,中方受日本花言巧語欺騙,更傾向於日本暗中相助;“二戰”中中國人民對日本進行“生死一戰”,整個亞洲對日本侵略都進行反抗。小小國家與世界為敵自不量力。

最後,某種程度上在日本和沙俄之間,因為沙俄藉助“八國聯軍”佔領東三省且有吞併之心,並無惡不作。因此,清廷和地方百姓都在某種程度上傾向日本。

因此,“日俄戰爭”中,沙俄是與多方角力,沙俄屬於被群毆的一方。

“二戰”則不痛,日本和德國與全世界為敵,日本屬於區域性列強,德國屬於世界性列強。

在非洲、拉美地區因為英美殖民拉丁、非洲,許多國家都對英美殖民痛恨不已。所以,某種程度傾向德國。日本則不同,在亞洲地區到處侵略,雖然你打著“大東亞共榮圈”,但不是所有人都會欺騙。


坐古談今


日俄戰爭時日本勝利是慘勝,二戰時蘇聯勝日本完全是碾壓式的勝利,來分析一下兩次較量不同結果的原因。

日俄戰爭

俄國戰敗的原因

1、腐朽落後的封建沙皇專制制度,這是最重要原因。當時俄國的國力是強於日本的,俄國是歐洲的第五工業大國,不管是陸海軍隊還是工業產值都不是當時日本能比較的,但是腐朽落後的制度,以及軍隊人事安排的不合理,導致俄軍戰敗。

2、戰爭準備不足,戰術落後,士氣低落。由於俄國的戰略中心在歐洲,對於在遠東的戰事沒有做充足的準備。反觀日本,日本被逼還給中國遼東後,對俄國的矛盾越來越激烈,就開始積極備戰,利用甲午海戰得來的賠款和英美的經濟援助,大力發展軍備,甲午海戰後日本得以滿血復活。

3、俄國的盟友法國鞭長莫及,而日本的盟友英國和美國則給予了日本很大的幫助。


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戰爭,是俄國和日本為爭奪遼東和東北的控制權,發生在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日軍參戰人數40萬,死亡8萬多,傷15萬多,被俘2千;俄國參戰人數50萬,死亡4萬多,傷14萬多,被俘近8萬,所以日本是以死亡近俄國2倍的人數為代價勝利,取得東北和遼東的控制權。

日俄戰爭示意圖

二戰時蘇聯和日本的戰爭

這一時期的蘇日戰爭分為兩個時間點,一是張古峰諾門坎戰役,二是德國投降後蘇聯出兵東北,都是蘇聯勝利。

從1941年蘇日簽訂《蘇日中立條約》到1945年5月德國投降,蘇聯和日本沒有發生直接的軍事衝突。

那麼蘇聯勝利的原因是什麼?

1、諾門坎戰役時蘇聯已不是往昔的俄國,而是強大的蘇聯了,經過了2個五年計劃,蘇聯已成為歐洲第一工業強國。到時蘇聯為了全力對付歐洲事宜,對日本挑起的戰事是要只能勝不能敗的態度去打的,以避免兩線作戰。所以蘇聯派去的軍隊優於日本,指揮官也是優秀的朱可夫,戰略和戰術上都強於日本,所以日本侵犯蘇聯邊境的全軍覆沒,捱了揍,捂著臉撤退了。



2、蘇聯出兵東北,日本的關東軍完全是被揍的局面。經過和德國的鏖戰,蘇聯在戰爭中壯大,軍力無比強大,二戰末期蘇聯軍隊達到1200多萬,士氣高昂,國內工業生產能力完全爆發,飛機坦克鋼鐵洪流源源不斷,製造的坦克性能更是大大優於日本。日本在1945年已是強弩之末,國內資源供給被美軍切斷,中國戰場陷於泥潭,太平洋戰爭節節敗退,這時蘇聯出兵東北不就是來撿人頭嗎。



這兩個雜碎髮生的戰爭都在中國境內,最慘的還屬中國,蘇聯出兵東北是有條件的,就是繼承日本在東北的權益,之後蘇聯對東北的工業設備等大肆搶奪。


小小羅羅蛛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日俄戰爭的勝利是有很大偶然性的,當時俄國國內問題很多,也對於日本過於輕敵。

俄國對於戰爭的戰略失敗,使用了錯誤的添油式的戰術。一支支俄軍趕到戰場,一支支被日軍消滅。

俄國開戰前,大部分軍事力量集中在歐洲部分。開戰之前,才慌忙的進行調兵。但西伯利亞鐵路的運輸能力很差,還有貝加爾湖一段沒有修通,運輸的物資和兵力根本不能滿足戰爭的需要。

同時,英國人全力支持日本作戰,而俄國的盟友基本上都是嘴炮。

在這種情況下,俄軍失敗也就是必然。

太平洋第2分艦隊的58艘軍艦,繞過半個地球歷經220天長距離航行趕到戰場,官兵疲憊不堪,甚至發動戰場起義,拒絕作戰。他們被以逸待勞日本聯合艦隊輕鬆擊潰,也就順理成章的事情。

至於二戰,蘇軍其實沒有勝利。

在諾門罕戰役中,蘇軍投入比日軍更多的兵力,傷亡也是日軍一倍左右,這才取得了局部的勝利。

此戰屬於日軍試探性質作戰,沒準備投入很多兵力,打了打就收兵,所以勝負沒有太大意義。

至於消滅日本關東軍,更是扯淡。真正的關東軍早已南下進入中國戰場、東南亞和太平洋戰場。

1945年4月的12個關東軍師團,基本都是1944年底到1945年初臨時組建的。12個師團中的2個,是1944年剛剛組建的新部隊,成立不到1年。
另外還有8個師團,竟然是1945年2月剛剛組建的,成立還不到2個月。

日軍自己也承認:“這些新成立部隊,實際上與原有關東軍精銳師團相比,戰力僅為其30%。”

只有2個師團,是戰鬥力相對較強的部隊。

5月德國投降,1個月前蘇聯單方面宣佈廢除同盟條約,日本才知道事情不對,蘇軍可能會進攻了。
無奈之下,只能蒐羅在東北的日本男性僑民入伍,好不容易徵集了25萬人。
武器彈藥方面,關東軍並沒有什麼剩餘,只能儘量尋找老舊武器,同時將偽滿洲國軍改為警察或者後勤。
這樣,在1945年7月,關東軍又緊急編組了9個師團和10個旅團的部隊,還有從中國關內增調的3個師團。
到1945年8月9日蘇軍進攻時,關東軍有22個師團和12個旅團,總兵力60多萬人。
人數似乎不少,根本就沒有戰鬥力。
所有的部隊中,一半以上都是新兵和三四十歲的中年人,軍官也沒有作戰經驗。
一半以上的部隊是蘇軍進攻前1個月組建的,另外幾乎一半部隊是蘇軍進攻前半年倉促組建的。

前者在蘇軍進攻時,部分作戰部隊的步槍彈藥等武器尚且沒有下發,只能削竹為長矛代替。《中日大決戰》一書中是這樣說的:關東軍在後期實際上是一群由滿洲地區的日本僑民和公職人員臨時湊合起來的烏合之眾。嚴格他說,這是1支不能作戰的“軍隊”,它的存在和被消滅,事實上與日本無條件投降毫無關係。


薩沙


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戰爭,很多人都知道是日本最終贏了,還有一部分人人為日本人贏得乾脆徹底,其實殊不知日本離死也就是一步之遙,1861年沙皇俄國再多堅持幾日,恐怕失敗的就是日本了。代理(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沙皇俄國是領土大國,同時也是人口大國,當日本人扣扣索索,拼盡全力從國內湊夠了二十萬人的兵員,這二十萬人投進去,其實在日本的來說真的就是破釜沉舟,不成功變成仁了。

然而此時的沙皇俄國,人家出的兩百萬軍隊不傷筋不動骨,甚至說如果這些兵力還不足以去的戰爭的勝利,沙皇俄國還有後手。但是雖然沙皇俄國虎視眈眈,想打敗沙皇俄國,其實並不是一個小小的日本能做的事情能。

關鍵是日俄戰爭發生在二月革·命的前夕,當時沙皇俄國境內人心惶惶,沙皇尼古拉二世也沒太多的機會去研究研究那個車,怎麼才能把小日本幹趴下。


日本打的辛苦,沙俄俄國軍對卻是遊刃有餘,但就是這一副好牌,卻被二月革·命攪了局,沙皇尼古拉二世在二月革命中成了眾矢之的,沙皇寶座都沒有了。

而此時的日本也處在苦撐的時間段內,當聽到沙皇俄國提出的停戰協議時,日本政府可以說是喜出望外,國土狹小,資源含量少,真扛不住沒日沒夜的持久戰。

至於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末尾的蘇聯軍隊進攻日本關東軍,你要說是兩方打仗也不錯,但只要是蘇軍越境來撿漏來了,這次的戰果可不小,除了東三省自張作霖時期發展的工業裝備和技術,還有足足60萬的關東軍俘虜。

當時的日本和日軍已經是日薄西山,不復當年之勇,不但缺一少穿,就連武器裝備也配不齊,這與日俄戰爭時國內上下同仇敵愾搏一搏的局面截然相反,自然打起來就老費勁了!


歷史三日談


我們先來說一下日俄戰爭:

背景:日本明治維新國力上升,整個民族都處在上升進取的勢態,1895年甲午戰爭打敗中國獲得鉅額賠款(日本國民收入的幾十倍),力量進一步增強,三國干涉還遼,讓日本對俄國很仇視,

1901年八國聯軍侵華,《辛丑條約》以後大家都撤軍了,俄國進一步增兵,吞併我國東北,佔領遼東半島,日本的國策是,朝鮮,東北,中國,全世界,日俄矛盾不可調和, 日本去歐洲籌款,英美對俄羅斯侵佔東北也很不滿,給了日本2億日元的貸款,日本跟清政府說,我幫你把俄羅斯打跑好不,清政府說,幹吧。

力量對比:俄羅斯常備兵力105萬,後來徵兵120多萬,遠東先期加上後來運送的共計50萬左右,日本總兵力37萬,全來了。結局俄國戰死2.5萬多,負傷15萬,被俘8萬,日本戰死5萬,負傷15萬,被俘2000。

戰敗原因:

日本蓄謀已久,舉全國之力,37萬,國內再也沒有兵力可派了,俄國核心利益在歐洲,不願意過於深入的介入遠東,230萬的兵力,到遠東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之間,俄國普遍的輕視日本,認為所謂的日俄戰爭,就是軍事散步,上至沙皇,下到指揮官,沒有太認真的人,遠東前期的指揮官(一個草包的皇親),開始不作任何佈置,失利後,丟下軍隊,坐火車,跑了,跑了。派去增援的太平洋艦隊勞師遠征,統帥羅日傑斯特溫斯基只指揮過木船,不知道怎麼指揮鐵甲艦。

日本的指揮是老毛奇的學生,大山岩,海軍的統帥是東鄉平八郎,這兩個人都是戰神級別的。

俄國的遠東鐵路並未全部通車,鐵路環貝加爾湖段,沒有修通,要步行,從歐洲到遠東要6個星期,後勤管理極其混亂。士氣低落,最重要的是俄國不願意在遠東投入太多精力。

清政府明面上嚴守中立,實際上暗中大力的支持日本,張作霖,吳佩孚,當時還不是軍閥,還是清軍將領,給了日軍後勤極大的支持,並且招募土匪,對俄軍的後勤進行破壞。

當時俄國內部革命頻發,沙皇有著先穩定歐洲的考慮,

這場戰爭對於日本來說是舉國戰爭,對於俄國來說是局部戰爭,日本的傷亡要比俄國大的多,日本找俄國賠款,俄國說:一個盧布沒有,要錢就再來。俄國撤出東北,日本把東北歸還中國。同時獲得在東北駐軍,佔旅順大連。

至於蘇聯出兵東北,這個就沒有什麼懸念了。

二戰前蘇聯已經是工業國了,隱性的超級大國,自己可以生產陸海空的所有裝備,1945年鋼產量1億噸,發電量2800億度,石油1.7億噸,兵力670萬(可以打敗希特勒的軍隊,這時蘇軍的戰鬥力已經超過德軍了),飛機1萬架,各種火炮10萬個,坦克1萬兩(除了德國世界上最牛的T34)

剛打敗希特勒士氣戰鬥力達到頂峰,大批經驗豐富的老兵和指揮官。

日本關東軍有70多萬,精銳的甲種師團,基本在太平洋的島上被美國用大炮炸光了,剩下的都是不滿員的,很多是新補充的新兵,這時的關東軍沒有什麼戰鬥力,日本國內,除了幾個很古老的城市,95%的城市被美國夷為平地,別說鋼產量,石油產量了,武器彈藥了,連日本兵最基本的食物都不能保證。大勢已去,關東軍心裡也明白自己的處境。

名將華西列夫斯基:此時的遠東鐵路,已經修好,並且建立了複線,蘇聯短期內鐵路汽車並用在7月份就集合齊了157萬大軍,日本認為至少要到10月份才能準備好對日作戰,1945年8月9日,蘇軍百萬大軍,坦克開道,在4400公里的邊境線上,分三路對日軍發起攻擊,很快就完成了對關東軍的分割包圍,日本基本沒有反應過來,一個星期結束戰鬥,擊斃8.3萬俘虜59萬,蘇軍2.3萬戰死,基本上砍瓜切菜一樣,這60萬俘虜被送到西西伯利亞做苦力,大概40萬最後回到日本。


百悅軒


日本和沙皇俄國,在20世紀初,都是帶著大量封建保留邁入資本主義國家行列的,都屬於新興列強。這兩個國家曾經在爭奪清朝東北地區權益時爆發過一次衝突,史稱日俄戰爭。這場戰爭的起源是俄國在清朝東北地區經營多年,已經有勢力滲透到朝鮮半島的苗頭,如果俄國得逞,日本本土將會受到來自俄國的直接威脅,這對於習慣了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的日本人來說,是不能接受的。

日本積極備戰,先是與英國結盟購買軍火,並通過英國撤僑,再是海軍先發制人取得制海權,最後是登陸遼東進行陸戰。日軍以十萬人傷亡的代價取得勝利,並分得在遼東的一些利益。隨著時間的流逝,俄國也變成了蘇聯。也許是命中註定,也許是遠東地區的利益太誘人,日本和蘇聯再次爆發衝突,日軍嚐到張鼓峰衝突的甜頭後,再次挑起爭端,這次衝突,史稱諾門罕戰役。不過這次的勝利者不再是日本,而是蘇聯。

日俄戰爭結束40年都不到,日本從勝利者變成失敗者,這其中也是有原因的。首先,日俄戰爭日本並不是徹底的勝利者,因為日本是舉全國之力在打這場戰爭,連陸軍大將的兒子都戰死沙場了,而他們的對手,是俄國遠東部隊,在俄國陸軍序列中,算不上一線部隊,雖然日本打贏了,但是俄國並未傷筋動骨,戰爭結束後,日本像俄國討要戰爭賠償,俄國態度強硬堅決不給一分錢,就把日本嚇得不輕,不再提及賠償的事情,日本在遼東地區所獲得的權益也微乎其微。

到了諾門罕戰役,蘇聯無論是指揮能力、兵員數量,還是火力密度,裝備性能皆碾壓日軍,日軍的裝甲部隊面對蘇軍坦克無可奈何,日軍炮兵每次炮擊都會收到蘇軍的百倍奉還,就連日軍引以為傲的空軍,也無法取得制空權;731部隊投毒甚至傷到自己人,這是一場沒有懸念的戰爭,日本必敗,雖然日軍部隊戰鬥意志頑強,戰術運用也跟到位,給蘇軍造成了很大的傷亡,但是武器性能差距和國家工業能力差距,不是士兵的意志可以彌補的。所以,日軍在諾門罕失敗的,不是軍隊,而是國家不堪入目的戰爭潛力。


利刃巨透社


日本問題還是交給日本問題專家橋本來回答


把日俄戰爭與二戰末期的蘇聯向日本宣戰的比較有些問題。時間空間都完全不一樣,歷史的背景也不一樣,並且日俄戰爭只是兩國間的局部戰爭,而二戰是一次國家間的整體戰,規模,等級完全不一樣。就讓橋本來詳細說明。


日俄戰爭的背景是,日本在擊敗清國以後成為東亞的強國,同時日本利用清國的戰爭賠款,加快了現代化的步伐,從英國引進了現代鋼鐵廠,向德國學習現代陸軍的構成、,不斷派遣學生前往英國,德國,法國學習。在國內,由大村益次郎實行的陸軍現代化的改造已經完成,而海軍的現代建設也已經完成,產業的現代化也是走上軌道。因此,日本政府內的完全吞併朝鮮與俄國爭奪東北亞意見佔上風。而帝俄在與英國爭奪土耳其失敗以後,國力進一步衰退。帝俄的對外擴張走到盡頭。


一個正在上升的帝國遇見了一個正在走向落敗的帝國。但帝俄從骨子裡都看不起日本,因為在30多年前,日本幾艘軍艦就讓日本簽訂不平等條約,軍事實力完全不是帝俄的對手,卻沒有看到日本的飛速進步。這樣的輕視使得日本的突然襲擊得逞,之後英國等國還在背後資金,軍事上支援日本,給日本提供情報,這樣也使得日本在海上決戰前能夠打敗帝國的支援艦隊。就算這樣帝俄的實力還是很高,日本陸軍在進攻旅順時,付出了空前的代價,只是俄羅斯當時無暇東顧,日本才獲得慘勝。但並不是日本軍事實力完全超越了俄羅斯,也不是日本真正進入世界進入世界列強的行列,但日本在簽訂普斯茅斯和約以後,不是完全正視自己的實力,而是認為自己已經就是世界強國,繼續擴張,這才有了之後日中戰爭,太平洋戰爭的發生。


日本在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前,曾經也有北進的企圖,可在面對蘇聯軍隊的強大反擊,以及後勤保障,戰略考量,最後選擇與蘇聯簽訂和平條約。同一直在滿洲保持100萬關東軍對蘇聯軍施加壓力,但到了戰爭後期,因為中國戰場,以及東南亞戰場吃緊,關東軍不斷被抽調,留在滿洲軍隊的戰鬥力不及原來的60%,當蘇軍從歐洲戰場調來虎狼之師前來攻打時,日本關東軍當然抵檔不住,戰爭不在一個完全的平臺上進行,潰不成軍就可以理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