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酒釋兵權本質上不過是文官集團對武將集團的壓制

自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以來,趙匡胤對掌兵的大將們是相當提防,但是因為這些人掌兵多年,有許多還是趙匡胤的結拜弟兄,如當年的“義社十兄弟”中的石守信等人,如果貿然殺害的話既師出無名,又讓人以為趙大是個沒有容人之量的君主,那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杯酒釋兵權本質上不過是文官集團對武將集團的壓制

據說趙匡胤邀請開國武將們吃飯,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之時,趙大默然放下了酒杯悶悶不樂。

見皇帝喝酒不開心,武將們肯定要問一下:“陛下為何悶悶不樂呢?”

趙匡胤悵然說道:“朕自登基以來,每天晚上都睡不著覺啊!還不如以前當個節度使開心,生怕有一天會有人也想當天子。”

石守信等人趕忙說道:“陛下何出此言?今大位已定,陛下天命所歸,天下無不拜伏。”

趙匡胤說道:“我是信得過你們的,畢竟咱們是多年的兄弟,但是萬一哪一天你們的部下也想升官發財,給你們也來個黃袍加身可怎麼辦?”

嚇得石守信等人連稱不敢,趕忙磕頭求救。

杯酒釋兵權本質上不過是文官集團對武將集團的壓制

趙匡胤說道:“你們看人生在世,無非是享受二字,現在你們富貴也有了,何不好好享受一番呢?”

石守信等人都是老油條了,哪裡會不知道趙匡胤葫蘆裡賣的什麼藥,第二天武將元勳們就上表自稱身體不適,趙匡胤於是賞給他們大量錢財貨帛讓他們光榮退休。

史書上稱這次事件為“杯酒釋兵權”,它標誌著宋朝決心改變五代十國政權更替頻繁的局面,使宋王朝加強了中央集權,中央政府能夠有效的指揮地方,避免了唐朝後期藩鎮割據的發生。

然而,“杯酒釋兵權”的細節都是史學家們腦補出來的,就像“燭影斧聲”一樣,細節多見於野史。

趙匡胤建立宋王朝之後,便在苦心積慮如何加強中央集權,有一天他問趙普(就是半部論語治天下那位):“梁、唐、晉、漢、周等五代國家更替於數十年間,共歷八姓十二君,如何能夠保證國家運行長久呢?”

杯酒釋兵權本質上不過是文官集團對武將集團的壓制

趙普只說了三個方向的掌控,就可以使中央政府強於地方,分別是人事、財政、軍權。

於是在文官的配合下,趙匡胤開展了一系列的舉措,因為宋朝的國土面積是歷代中原王朝中最小的,大概只有兩百多萬平方公里,所以宋朝的地方官員全部由中央政府派出。

而東京汴梁城的位置也比較適中,中央政府設置大量錢糧轉運使,將地方的財貨賦稅運到東京汴梁。

杯酒釋兵權本質上不過是文官集團對武將集團的壓制

再就是將軍隊一分為二,地方一半,京城一半,並且在地方挑選健壯兵士補充到禁軍之中,地方上只有些幹雜役的廂軍,完全是強幹弱枝。

並且大副提高文人地位,不“以言獲罪”,不擅殺士大夫,結果後來被文官們搞成了不殺士大夫,皇帝與士大夫共天下,瘸著一條腿邁大步,好不容易出了個狄青,還被文官聯手玩死了。

皇帝是怕武將篡位,那麼文官這麼賣力打壓武將是為什麼呢?難道飽讀聖賢書的他們不知道“一文一武,聖人之道”嗎?

他們知道,可是他們經歷過五代十國軍閥殺文人如殺雞的歷史,聽說過朱溫製造的“白馬驛慘案”(詳見本人作品《一場事變,葬送數個千年世家的輝煌》一文),所以他們拼命的打壓武將,直到女真人來了,他們才發現,原來瘸子跑不快。。。。。。“杯酒釋兵權”就像一把雙刃劍,宋朝終其一朝果然沒有武將叛亂成功的例子,卻也使宋軍戰鬥力下降,連區區西夏小邦都打不過,更不用說北朝遼國了。

杯酒釋兵權本質上不過是文官集團對武將集團的壓制

就像閹割了的戰馬,雖然性情好駕馭,但是再也不能繁殖優良馬種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