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别高古玉的真伪?

舞羽流雲


谢谢!

1、鉴别高古玉的水解与风化

水坑环境对玉质的影响主要是水解,即矿物质本身会含有结晶水,而且很稳定不会今天多了明天少了,也不会今天湿润就多明天干燥就少,但是千年以后就不同了,水环境的玉质结晶水有明显增加,这就是水解,玉质明显透彻,硬度也会有不同成度的提高。而干燥环境的玉质千年后就会失去结晶水,留下虫蚀孔,玉质会有不同程度的钙化,硬度明显变软,这一过程叫风化。不仅如此,有的玉质本身还会出现衍生矿,衍生矿成分来源于原矿但又不同于原矿故称为衍生矿。水解--风化--衍生矿,这些都是不可模仿的,所以可以科学地判定古玉的真伪,更何况古玉的地下环境比我们所认知的要复杂得多,是造仿者所不能的。

如今那些颇有话语权的古玉研究者们,以馆藏品论英雄,圣化古人,神化制假者。在枝节上煞费心机,吹毛求疵,要么器型不对,要么功也错了,招摇过市,结果不是从真品里找仿品就是从仿品里挑真品。不是从科学角度出发,认真分析影响古玉的环境和条件,而是把片面性与普遍性相混淆。好比说穿花衣裳的是女的,扎小辫的也是女的,然而遇到男扮女装立马傻了,这样不仅不能自圆其说,也误导了更多古玉爱好者,还是上帝伟大,即使男扮女装再像,一看喉结立刻知真假,古玉也有同理。

2、鉴别高古玉的沁色

由于古玉长期埋藏在地下,玉质本身与地下环境的物质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颜色称沁色。地下环境十分复杂,沁色也多种多样,有朱砂沁、水银沁、铜沁、铁沁、衣料沁、泥土沁等等。但沁的颜色以及所沁在玉器的位置着实对古玉价值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这也是赋予古玉第二次生命的客观所在。常言说“玉有五色沁,贵如十万金”不无道理。沁色是环境造成的什么样都有,看沁色就要选沁得干净,沁得美丽,沁得活灵活现才是上品。沁得干净是指该沁的地方要沁上,不该沁的地方不能沁上,追求色与形配、色与物配,就好比大自然用画笔重新在玉器上填了一层色彩,可为巧夺天工。相反如果沁得脏兮兮当然就不是首先了。

3、鉴别高古玉的玻璃光

谈到高古玉好像总会谈到玻璃光,玻璃光是指古玉的玉质看似像玻璃一样的质感和光亮,有人说古玉初级收藏者看功,中级收藏者看沁,高级收藏者看光,懂得看光后两米远可辨真伪,可见古玉玻璃光的重要性。前面说过古玉用料主要是和田玉籽料,而和田玉籽料是以温润不透明著称。玻璃光是像玻璃质感光亮,具有一定的透明度,这又是什么原因呢?一方面是古玉环境使古玉形成水解,透明度确有提高,另一方面则是古玉长期埋藏在地下密封的空间没有氧气。当打开墓室的瞬间,氧气与玉器表面形成一种光亮的氧化膜,就是说就有高古的玉质再加上瞬间形成的氧化膜才是古玉玻璃光形成的真正原因,二者缺一不可。这种瞬间形成的氧化膜并不牢固,尤其怕水湿,所以古玉绝对不可以用水洗,对高古玉的盘磨也不可以用手直接来盘,一定要用棉布盘磨才能确保玻璃光不会消失。

由于对古玉的认知还不够充分,加上赝品的充斥以及文化市场对古玉还没有彻底放开,古玉价格始终没有大幅提升,一般三五万就可以买到较好的古玉,正是收藏的好时机。当然也有一些不了解市场的人把本来几万的古玉炒到几百万或几千万。然而对古玉的鉴赏靠的是文化积淀,靠的是对艺术的感悟,这就是不唯馆藏定真,不以专家论假。物兮兮对人能语,人兮兮对物可识,大江春水东流去,日出日落永不息!



量子收藏


说不清楚,瞎说害人!



赏玉轩收藏鉴赏


明清玉器一般年代较短,只有到元代时期玉器会产生牛毛纹,有土沁入,《在地下,或墓穴中》到唐代玉器在土中有少许入沁,颜色根据墓穴或土里的物质受长年地表挤压,形成,到了汉代以后就是我们所说的高古玉了,只有达到千年以上玉器才会产生沁色,颜色多样,靠近铜器会有绿色沁。靠近木材或松香等会有黄色等等,有的玉器时间久了玉质疏松,需摆放多年方能苏醒,玉质慢慢能恢复过来,一下子也说不完,就简单说说了。


路路发917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file_sign": "405f194d79ad66e88b96cbde1513b5f9\

美人玉


可借助仪器科学分析


木茂水丰


需要3年以上的从业经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