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鑑別高古玉的真偽?

舞羽流雲


謝謝!

1、鑑別高古玉的水解與風化

水坑環境對玉質的影響主要是水解,即礦物質本身會含有結晶水,而且很穩定不會今天多了明天少了,也不會今天溼潤就多明天干燥就少,但是千年以後就不同了,水環境的玉質結晶水有明顯增加,這就是水解,玉質明顯透徹,硬度也會有不同成度的提高。而乾燥環境的玉質千年後就會失去結晶水,留下蟲蝕孔,玉質會有不同程度的鈣化,硬度明顯變軟,這一過程叫風化。不僅如此,有的玉質本身還會出現衍生礦,衍生礦成分來源於原礦但又不同於原礦故稱為衍生礦。水解--風化--衍生礦,這些都是不可模仿的,所以可以科學地判定古玉的真偽,更何況古玉的地下環境比我們所認知的要複雜得多,是造仿者所不能的。

如今那些頗有話語權的古玉研究者們,以館藏品論英雄,聖化古人,神化製假者。在枝節上煞費心機,吹毛求疵,要麼器型不對,要麼功也錯了,招搖過市,結果不是從真品裡找仿品就是從仿品裡挑真品。不是從科學角度出發,認真分析影響古玉的環境和條件,而是把片面性與普遍性相混淆。好比說穿花衣裳的是女的,扎小辮的也是女的,然而遇到男扮女裝立馬傻了,這樣不僅不能自圓其說,也誤導了更多古玉愛好者,還是上帝偉大,即使男扮女裝再像,一看喉結立刻知真假,古玉也有同理。

2、鑑別高古玉的沁色

由於古玉長期埋藏在地下,玉質本身與地下環境的物質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顏色稱沁色。地下環境十分複雜,沁色也多種多樣,有硃砂沁、水銀沁、銅沁、鐵沁、衣料沁、泥土沁等等。但沁的顏色以及所沁在玉器的位置著實對古玉價值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這也是賦予古玉第二次生命的客觀所在。常言說“玉有五色沁,貴如十萬金”不無道理。沁色是環境造成的什麼樣都有,看沁色就要選沁得乾淨,沁得美麗,沁得活靈活現才是上品。沁得乾淨是指該沁的地方要沁上,不該沁的地方不能沁上,追求色與形配、色與物配,就好比大自然用畫筆重新在玉器上填了一層色彩,可為巧奪天工。相反如果沁得髒兮兮當然就不是首先了。

3、鑑別高古玉的玻璃光

談到高古玉好像總會談到玻璃光,玻璃光是指古玉的玉質看似像玻璃一樣的質感和光亮,有人說古玉初級收藏者看功,中級收藏者看沁,高級收藏者看光,懂得看光後兩米遠可辨真偽,可見古玉玻璃光的重要性。前面說過古玉用料主要是和田玉籽料,而和田玉籽料是以溫潤不透明著稱。玻璃光是像玻璃質感光亮,具有一定的透明度,這又是什麼原因呢?一方面是古玉環境使古玉形成水解,透明度確有提高,另一方面則是古玉長期埋藏在地下密封的空間沒有氧氣。當打開墓室的瞬間,氧氣與玉器表面形成一種光亮的氧化膜,就是說就有高古的玉質再加上瞬間形成的氧化膜才是古玉玻璃光形成的真正原因,二者缺一不可。這種瞬間形成的氧化膜並不牢固,尤其怕水溼,所以古玉絕對不可以用水洗,對高古玉的盤磨也不可以用手直接來盤,一定要用棉布盤磨才能確保玻璃光不會消失。

由於對古玉的認知還不夠充分,加上贗品的充斥以及文化市場對古玉還沒有徹底放開,古玉價格始終沒有大幅提升,一般三五萬就可以買到較好的古玉,正是收藏的好時機。當然也有一些不瞭解市場的人把本來幾萬的古玉炒到幾百萬或幾千萬。然而對古玉的鑑賞靠的是文化積澱,靠的是對藝術的感悟,這就是不唯館藏定真,不以專家論假。物兮兮對人能語,人兮兮對物可識,大江春水東流去,日出日落永不息!



量子收藏


說不清楚,瞎說害人!



賞玉軒收藏鑑賞


明清玉器一般年代較短,只有到元代時期玉器會產生牛毛紋,有土沁入,《在地下,或墓穴中》到唐代玉器在土中有少許入沁,顏色根據墓穴或土裡的物質受長年地表擠壓,形成,到了漢代以後就是我們所說的高古玉了,只有達到千年以上玉器才會產生沁色,顏色多樣,靠近銅器會有綠色沁。靠近木材或松香等會有黃色等等,有的玉器時間久了玉質疏鬆,需擺放多年方能甦醒,玉質慢慢能恢復過來,一下子也說不完,就簡單說說了。


路路發917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file_sign": "405f194d79ad66e88b96cbde1513b5f9\

美人玉


可藉助儀器科學分析


木茂水豐


需要3年以上的從業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