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曹操這個歷史人物?

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


問題:如何評價曹操這個歷史人物?

曹操這個人不得了啊。從小就被我們掛在嘴邊,經常都在說:“說曹操,曹操到。”曹操這個人真的很牛,“寧可天下人負他,不可他負天下人。”這句話簡直就是說到我的心窩子裡面去了。那麼我們如何來評價曹操這個歷史人物吶!

曹操被人稱為“奸雄”,讓我很佩服,因為在現在這個社會,像我這樣老實巴交的人總是受到那種“奸商”的剝削。所以我佩服曹操,夠厲害,幾千年前就把咱們現代人的“精髓”發揮的淋漓盡致。

曹操這個人當了一輩子的丞相,就是沒有稱帝。我覺得還是有點遺憾,比較一代“奸雄”居然是個老二的角色,有點不符合身份嘛。曹操的一身中有兩場命運的轉折戰役,一場是“官渡之戰”,以少勝多,為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一場是“赤壁之戰”,慘敗,開啟了三國鼎立之勢。

歷史上說曹操此人生性多疑,我覺得很好。像我們這樣老實巴交的人總是在給生性多疑的老闆做事。讓我咋個說嘛,感覺生性多疑的人都發了財,老實巴交的人都在幹活。哎····曹操真牛,幾千年前就看的那麼透徹了,要是他活著當下,絕對是個商業奇才。

曹操是“治世之能臣”,是“亂世之奸雄”。領導的思想很突出。曹操的歷史功績非常的顯著,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外部勢力。做到了一統北方的霸業。在經濟生產以及安定社會穩定的秩序上採取了多種政策,興修水利、擴大屯田、重視手工業、實行“租調製”、獎勵農桑、安置流亡人口等一系列的政策。讓社會穩定、經濟慢慢恢復。所以曹操是一個牛人。以上純屬個人思想,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待呢?歡迎評論區留言,記得關注點贊喲。


歷史的筆記本


曹操真的是那麼奸詐兇殘嗎?

早年讀三國,最喜諸葛亮,那種神機妙算,非常符合我這個“重文輕武”之人的口味!總認為諸葛亮的本領,來自於讀萬卷書,似乎因經濟因素,他未曾走萬里路!再加上宋朝第三個皇帝趙恆的忽悠,什麼“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說的跟真的一樣,讓人熱血沸騰。所以我常常自詡“書是我最好的朋友”,對書中的諸葛亮更是頂禮膜拜!

或許經歷的事多了,漸漸不再那麼盲目書本所言!比如再讀三國,我不知不覺背叛了諸葛亮,竟然跑到曹操陣營裡來了!這在三國故事裡,好像也不丟人!賈詡曾是董卓幕僚,荀彧、郭嘉、許攸初期效力袁紹,後均改投曹操,並且建功立業!大可打著孔子“良禽擇木而棲”旗號,反倒顯示出極高的情商智商!



喜歡曹操,並不像喜歡諸葛亮那樣輕鬆,歷史給曹操留下太多的黑汙,真實的曹操不是那麼容易看清楚!其實我讀書,並非學術研究,而是本著學以致用!許多高大上的道理,對於我這樣的小民,好像落實到具體生活工作上,似乎太不容易!真正想從書本上學點“改善生活”的道道,還真的需要撥雲見日,費番功夫!

我不信,像曹操那樣“志在千里”的英雄人物,三十四歲已當上軍分區司令時,還會口不遮言說出 “寧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種極端思維的話語!不要說在三國群狼時代,就是在今天任一小眾圈子,你說句“寧我欠別人錢,不叫別人欠我錢”,估計話沒說完,身邊一個親近的人都沒了,生意早就沒得做了!心直口快,無論政治人物,還是商業人士,都是走不遠的!

事實上的曹操,卻在做著“寧天下人負我,我不負天下人”!明知劉備賊心不改,但是他還是信任劉備,讓他帶兵去徐州一去不復返,婉拒謀士殺劉備的建議,以防絕了義士投奔許昌的道路!孫權抓住關羽,兩言不合就斬了關羽父子的頭顱,令多少看客心痛不已!而曹操抓住關羽,以客相待,好酒好煙好茶供著,最後還送盤纏給關羽投奔敵營,抱著“寧可關羽負我”的神態,望穿秋水地目送關某遠去!在用人方面,曹操更是願意冒著“寧可他人負我”的風險,廣招天下精英,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而劉備四十歲前都是兼任參謀長,不敢信任謀士,直到窮途末路,才起用諸葛亮;孫權更是狹隘,只用江東人才,不肯放心他鄉人才士!

說曹操“好人妻”,其實更為謬誤!劉備立劉瑁的妻子吳氏為皇后,沒人說事;關羽先愛貂蟬,後愛杜氏,無人非議;孫權納陸尚妻子徐氏為妃,於世無礙;偏偏曹操納張濟遺孀鄒氏、秦宜祿妻子杜氏,卻廣為世人詬病!要知道鄒氏與杜氏當時都是二十多歲的絕代美人,四十歲的曹操如果做到坐懷不亂,大概又有人說他身體不行!難道讓曹操只娶少女似乎才符合帝王將相的尺度,就像現在流行的“老少配”,其實那樣的曹操,才是小人得志的賊臉!



說曹操為報父仇,幾番徐州屠城!未必可信!曹操說白了,屬於社會地位不高的人士,為了提升名聲,可為極盡心血!他爸為了提高他的社會身份,花了一億元買了個“太尉”官職,就是為介紹曹操時,能言“太尉之子”!曹操為了吸引天下志士追隨,更是寧失錢財,不損名聲與聲譽,甚至可以說做到忍常人不能忍!張繡殺了曹操愛將典韋、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再度歸降,曹操從大局考慮,仍然不計前嫌!他老爸被殺,報仇可以理解,要說屠城,似乎不符合曹操的思想戰略與名聲經營!畢竟爭霸天下,才是家族最大利益!曹操也正是靠容人與大度,甚至愛民,體恤百姓,才令三十萬青州黃巾軍死心塌地跟他打天下!在這之前,曹操打仗基本上靠借兵操作,根本無力染指江山,唯獨收下這批敢打敢拼的三十萬青州黃巾軍,一躍而成爭奪天下的第一集團行列!

孟子曰:“盡信書,不如無書”,太有道理了!如果盡是按書上所言,把曹操當成奸雄來理解,實在是大誤特誤!假使有人將曹操的成功理解為奸詐兇殘,加以揣摩效仿,那真是一條道走到黑,至死都不明白錯在哪裡!或許換個角度看待曹操,你會發現,曹操的身上,卻是有許多值得寒門學習的“發達秘籍”!學以致用,關鍵是不要迷信書本,更不要隨著作者的思路轉,將自己完全交給書本,會失去獨立思考德能力。

反正我認為,曹操不黑也不奸!


雲子落


熹平三年(174年),曹操19歲,被舉為孝廉,入京都洛陽為郎。不久,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

首都洛陽,少不了“京城四少”之流,各個有背景。作為一個首都公安局北部分區的最高行政長官,曹局長一到職,就申明禁令、嚴肅法紀

,造五色大棒十餘根,懸於衙門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殺之”。宦官蹇碩的叔父蹇圖以身試法,一頓騷操作,送了人頭。

於是,“京師斂跡,無敢犯者”。

雖因此得罪了一些當朝權貴,但礙於其父曹嵩的關係,曹操被調至頓丘,任頓丘令。京畿重地的分局長調任基層縣長,明升暗降。

光和元年(178年),曹操23歲,曹縣長因堂妹夫的妹妹宋皇后不得寵被廢而受到牽連,被免去官職。百無聊賴,回到家鄉譙縣,成為待業青年,遊手好閒。

光和三年(180年),曹操25歲,被朝廷徵召,任命為議郎。皇家顧問是個好差事,品級與中郎相同,高於侍郎、郎中,毋須輪流當值,不必充當守衛拿快遞。

食君之祿,忠君之事。曹顧問多次上書進諫,雖偶有成效,但東漢朝政日益腐敗,難以匡正。

中平元年(184年),曹操29歲,黃巾起義爆發,被拜為騎都尉,受命與皇甫嵩等人合軍進攻潁川的黃巾軍,結果大破黃巾軍,斬首數萬級,拿了不少人頭。隨之遷為濟南相。任內,曹操治事如初,濟南官場震動,貪官汙吏紛紛逃竄。

於是,“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不久,朝廷徵兆他為東郡太守,拜為議郎,憤青曹操想著“安能折腰事權貴”,託病迴歸鄉里

中平五年(188年),曹操33歲,漢靈帝為鞏固統治,設置西園八校尉,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為八校尉中的典軍校尉,掌管近衛禁軍。這一職位多由皇帝親信擔任,看來皇帝是把曹操當親信了。

從19歲被舉為孝廉到33歲掌管近衛禁軍,曹操都是體制內的國家公務員。

在曹操34歲那年,漢室換了領導班子。

中平六年(189年),曹操34歲,漢靈帝駕崩,太子劉辯登基,何太后臨朝聽政。大將軍何進想搞事情,打算趁靈帝駕崩、宦官失勢之機誅滅十常侍。奈何敵人太狡猾,何將軍送了人頭。時任幷州牧的董卓入京,撿了個大漏子,執掌朝政,廢少帝、立獻帝。董卓自稱太師,比“大師”多一點,專擅朝政,所謂“竊國者候”。

有節操的曹操不願跟董太師合作,更名換姓,逃出京師洛陽到陳留,“散家財,合義兵”,首倡義兵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史稱“陳留首義”。

陳留起兵,敢為人先。

逐鹿中原,奮勇向前。

初平元年(190年),曹操35歲,袁術等人共推渤海太守袁紹為(武林)盟主,一家人不說兩家話。曹操任代理奮武將軍,參加討董軍。董卓被聯軍擊敗,脅迫獻帝遷都長安,“挾天子以令諸侯”開了先河。

聯軍懼怕董卓精銳的涼州軍的戰力,無人敢向關西推進。曹操就不慫,行至滎陽汴水,與董卓大將徐榮交鋒,差點送了人頭,幸得堂弟曹洪所救,倖免於難。

不久,諸軍之間發生摩擦,相互火拼,聯軍至此解散。

初平二年(191年),曹操36歲,本命年穿著紅背心在東郡大敗黑山軍、南匈奴等,代領冀州牧的袁紹上奏章推舉他為東郡太守。可以說,這是本命年裡一份好的投名狀給他帶來的體制外的編制生活。

初平三年(192年),曹操37歲,青州黃巾軍大獲發展,連破兗州郡縣,陣斬兗州刺史劉岱。濟北相鮑信等人迎曹操出任兗州牧。曹操和鮑信合軍進攻青州黃巾軍,鮑信為救曹操不幸戰死,曹操“設奇伏,晝夜會戰”,終於將黃巾軍擊敗。這一年冬天,曹操獲降卒三十餘萬,人口百餘萬,收其精銳,組成軍隊,號青州兵。

初平四年(193年),曹操38歲,再次擊敗黑山軍、南匈奴並一路追殺袁術。袁術陣營的徐州牧陶謙率軍攻入兗州南部的任城,以牙還牙,曹操率軍攻克徐州十餘城。

這一年秋天,曹操的父親曹嵩計劃著投奔兒子,想養老了,也算人之常情嘛。結果,曹嵩偏偏被想搞事情的陶謙派兵殺害,以眼還眼。“殺父之仇,不共戴天”,曹操遂進兵徐州,向東南擴展勢力。不久,陶謙退守郯縣,曹操軍糧將盡,撤圍回軍。

興平元年(194年),曹操39歲,再徵徐州,略地至東海。期間,所過之處大肆殺戮,一路上“雞犬亦盡,墟邑無復行人”。

力量也會誠服我,這就是煉獄。

東郡守備陳宮對曹操不滿,於是與陳留太守張邈、張邈之弟張超等同謀叛亂,迎呂布為兗州牧。

忠誠,美妙的謊言。

當時只有鄄城和東郡的範、東阿等三城尚在曹操掌握之中,分別由司馬荀彧和壽張令程昱、東郡太守夏侯惇等堅守,形勢異常危急。呂布、曹操雙方軍隊相持濮陽百餘日,蝗災大起,雙方停戰,曹操軍還鄄城。

興平二年(195年),曹操40歲,整軍再戰呂布,三戰告捷,破定陶、廩丘等,平定兗州。呂布逃往徐州投靠劉備,張邈家人及弟弟張超都被曹操所殺。張邈在向袁術借兵的路上,被部下所殺。

這一年七月,因李傕、郭汜的火拼,漢獻帝從長安東歸,下詔讓各路諸侯勤王。可是,離漢獻帝最近的袁紹非是不聽呢。

見到漢獻帝,曹操如獲至寶,袁紹暗自罵曹操傻冒。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41歲,迎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伊始。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42歲,討伐張繡,繡舉眾投降旋即復叛,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猛將典韋戰死。

有人說,這是一個美女引發的血案。

可惜了典韋。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43歲,遣謁者裴茂率中郎將段煨討李傕,夷三族。這一年,曹操東征徐州,進攻呂布,白門樓呂布殞命。

“明公所患,不過於布;布今已服矣。公為大將,布副之,天下不難定也。”

“公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

呂布沒想到,認乾爹的次數多了,會遭到鄙視。

曹操將呂布、陳宮、高順等人處死,收降呂布部將張遼以及泰山豪傑臧霸、孫觀等人,初步控制了徐州。

青梅煮酒,惺惺相惜間套路滿滿。

為了應對之後與袁紹的戰爭,曹操預作佈置,命在青州有潛在影響的臧霸等人攻入青州,佔領齊、北海等地,鞏固右翼;命大將於禁屯軍黃河南岸,監視袁術。不久,張繡聽從謀士賈詡之計,投降曹操,曹操大喜,拜張繡為揚武將軍,解除了後顧之憂。

建安四年(199年),曹操44歲,派劉備去截擊袁術,過慣了好日子的袁術北上不得,嘔血而死,“只有血水,沒有蜜水”。曹操親自率軍屯於官渡,準備迎擊袁紹。

袁氏一門,自袁紹曾祖袁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門生故吏遍於天下”,後袁紹取得冀、並、幽、青四州之地,實力大增,有軍隊數十萬人。袁紹以其長子袁譚、次子袁熙、外甥高幹分守青、幽、並三州,後方穩固,兵精糧足,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裡。

烏巢的熊熊大火讓官渡之戰成為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範。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52歲,決定遠征烏桓,一來為肅清袁氏殘餘勢力,二來為徹底解決三郡烏桓入塞為害問題。曹軍陣斬蹋頓,大獲全勝,胡、漢降者二十餘萬,袁尚等人逃奔割據平州的公孫康。

遠征烏桓,磅礴泥丸。

在滅呂布、袁紹時發揮了重要作用的天才軍師郭嘉在途中病亡,臨終前囑託曹操不要進攻遼東,這樣公孫康一定會把袁紹二子的人頭送來,果然言中。

可惜了郭嘉。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一年,曹操出於對故人蔡邕的憐惜與懷念,“痛其無嗣”,於是派遣使者用金璧將蔡文姬從匈奴贖回國中,重嫁給陳留人董祀,並讓她整理蔡邕所遺書籍四百餘篇,也算為中國文化的傳播作出了貢獻。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53歲,基本平定北方後,兵鋒轉而南向,開闢玄武池訓練水軍。

這一年六月,曹操廢三公,恢復丞相制度,並自任漢朝丞相。七月,進軍南征荊州劉表。八月,劉表病死,其子劉琮接任荊州牧。九月,曹操大軍進至新野,劉琮以為無法抵擋,舉荊州之眾投降曹操。

一切進展得太順利,就像開了掛一樣。

官渡之戰後投奔劉表的劉備屯駐於樊城,聽說劉琮投降,便率軍向江陵撤退。曹操親率五千騎兵從襄陽疾馳三百里,在當陽長坂將劉備追上,大破其軍,隨後進佔江陵。

擊潰劉備後,曹操乘勢想一舉鯨吞江東。“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

孫權、劉備兩家在魯肅和諸葛亮等人的努力(撮合)下,組成孫劉聯盟,孫權命都督周瑜率軍三萬,與劉備的兩萬人馬組成聯軍抵抗曹操。

周瑜用詐降之計,命大將黃蓋率小戰船十艘,裝上柴草,灌以膏油,給曹操送溫暖,船頭釘上大釘,假稱投降,向北岸而進,至離曹營二里之處時,各船一齊點火,然後藉助風勢,直向曹軍衝去,曹軍大敗,舟船被燒。曹操率軍從華容道陸路撤回江陵,撤軍北還。

黃蓋的一把火讓赤壁之戰成為中國戰爭史上又一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範。

經此一敗,曹操似乎再也沒有了對抗孫劉兩家、一統天下的本錢,然而他麾下有名號的文臣武將無一陣亡,照樣威震北方。

可惜了劉表養了18年的水軍。

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55歲,下達《求賢令》,

“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你對我的價值決定我對你的估值。

曹操“不拘一格降人才”,給了之前的“舉孝廉”和之後的“九品中正制”各一記響亮耳光。

這一年冬,歷時近三年,銅雀臺落成。

“連二橋於東西兮,若長空之蝃蝀。”

“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

流言止於智者,周瑜你個傻冒。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56歲,開始對關中用兵。關中馬超、韓遂、楊秋等十部心生疑懼,一時俱反。曹操率大軍親征關中,大敗關中聯軍,後命夏侯淵督眾將繼續西征,在兩年內,逐馬超、破韓遂、滅宋建、橫掃羌、氐,虎步關右,涼州地區基本平定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57歲,漢獻帝准許他“參拜不名、劍履上殿”,如漢丞相蕭何故事。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58歲,起兵號稱四十萬,親自南征孫權,二軍相持良久,各無所獲。曹操開了著名的嘴炮:生子當如孫仲謀。

曹操見孫權軍容嚴整,自己難以取勝,遂撤軍北還。

這一年五月,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定國都於鄴城。魏國擁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將軍等百官。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60歲,本命年穿著紅褲衩親率十萬大軍徵漢中張魯,漢中遂為曹操所有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61歲,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邑三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旒冕、車服、旌旗、禮樂郊祀天地,出入得稱警蹕,宗廟、祖、臘皆如漢制,國都鄴城。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62歲,再次南征,率軍猛攻濡須口,擊敗孫權,孫權派都尉徐詳求降,曹操同意,並允諾重新結為姻親。和降的酒杯碰到一起,都是江南夢碎的聲音,這是他生前最後一次試圖征服江南。

吳國來降,可有誠意?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64歲,劉備自陽平關南渡沔水,依山而進,駐軍於定軍山,夏侯淵出兵與劉備爭奪地勢,被黃忠斬殺,曹軍大敗。之後,曹操親率大軍來奪漢中,但是劉備堅壁不出,曹軍與劉備軍相距數月,無利,遂

放棄漢中,本命年的紅褲衩算是白穿了

這一年七月,曹操剛剛從漢中撤出,劉備大將關羽就從荊州向他的東南防線襄、樊一帶發動了進攻。關羽乘洪水氾濫之機,擒于禁,斬龐德,乘勢進軍,水淹樊城,曹仁率軍死守。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65歲,關羽在曹操孫權兩軍的聯合絞殺之下敗走麥城,呂蒙偷襲江陵得手。心機Boy孫權將關羽首級送到許昌,曹操以諸侯之禮安葬在洛陽。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66歲,雙擊666,還軍洛陽。正月,病逝在洛陽,諡曰武王。窮其一生,曹操亦未能征服江南,但奠定了征服江南的雄厚根基。

“吾婢妾與伎人皆勤苦,使著銅雀臺,善待之。於臺堂上安六尺床施繐帳,朝晡上脯備之屬,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輒向帳中作伎樂。汝等時時登銅雀臺,望吾西陵墓田。餘香可分與諸夫人,不命祭。諸舍中無所為,可學作組履賣也。”

分香賣履,老漢柔情。

這一年十月,魏王曹丕取代漢朝,自立為皇帝,國號魏,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一千多年後,梟雄曹操依然有著王者般的榮耀。

別低估了霸道的力量。

曹操,亂世奸雄,一代梟雄


哈哈欠為你違逆


“自古以來就是,大奸似忠、大偽似真。忠義和姦惡,都不是從表面能夠看出來的。也許你昨天看錯了曹操,可是今天你又看錯了。但是,我,仍然是我,我從來都不怕別人看錯我。”——電視劇《三國》·陳建斌版曹操

  1. 曹操是東漢末年的大政治家大軍事家,作為歷史人物,最好的評價莫過於看他對歷史的貢獻,對於曹操,同時代人讚譽很多。當曹操和袁紹角逐的時候,曹操的仇人張繡毅然加入曹操的方針,無疑為曹操的政治影響的得分。歷史上那些叱吒風雲的大人物無不對曹操做出正確的評價。

  2. 史書評論曹操:“明略最優”,“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資治通鑑》引謀士荀彧、郭嘉對曹操的評價,說曹有十勝,即“道、義、治、度、謀、德、仁、明、文、武”。著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作於建安十五年(210年),光明磊落,字字真摯。曹操感性地說:“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同時也揭示他年少志願:在天下太平後隱居故里,過這夏天打獵、冬天讀書的願望,但身居高位,夙願難遂。

  3. 孫權評價曹操:“其惟殺伐小為過差,離間人骨肉以為酷耳,御將自古少有。”肯定了他在軍事方面的領導才能,諸葛亮也說: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後來也說:“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彷彿孫,吳。”可見對於曹操,也是格外的佩服。

  4. 唐太宗作為一代雄主,說曹操:“臨危制變,料敵設奇,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唐玄宗常自比“阿瞞”。基於此,當時對於曹操大多是正面的,被稱為燕許大手筆的張說就曾寫道:君不見魏武草創爭天祿,群雄睚毗相馳逐。晝攜壯士破堅陣,夜接詞人賦華屋。都邑繚繞西山陽。桑榆汗漫漳河曲。城郭為墟人代改,但見西園明月在。鄴旁高家多貴臣,蛾眉曼目錄共灰塵。試上銅臺歌舞處,惟有秋風愁殺人。

  5. 北宋的王安石也稱讚曹操,他在《將次相州》裡寫道:青山如浪入漳州,銅雀臺西八九丘。螻蟻往還空壟畝,騏驎埋沒幾春秋。功名蓋世知誰是,氣力迴天到此休。何必地中餘故物,魏公諸子分衣裘。唐朝時大詩人杜甫有一首名為《丹青引贈曹將軍霸》的詩。詩中說:“將軍魏武之子孫,於今為庶清門,英雄割據雖已矣,文采風流今尚存。”杜甫明確地稱曹操為英雄。曹操故鄉有曹操廟,一直保存到北宋時期。有一次,宋真宗經過亳州,看見廟貌已舊,就命令重修。左丞相穆修寫了一篇《亳州魏武帝帳廟記》。文章中頌稱曹操“建休功,定中土,垂先顯盛大之業於來世”,並說這個廟是由於“為鄉里人所愛,後思懷其德,共自尊祀之,遂傳於今不息”。

  6. 不過到了北宋後期,乃至南宋,對於曹操的評價負面的就多了。當金人入主中國北部以後,女真統治者自以為是“地處涵夏,人傳正朔”的正統王朝,把南方的趙宋政權當作僭偽。他們把自己的位置比作曹操在魏,把南宋的地位比作劉備在蜀。金朝統治者根據歷史上的傳說,年年派人給曹操的七十二疑冢掃墓,他們贊成“帝位寇蜀”的正統論。與之相對的南宋統治者,為了對自己有利,則大力宣揚“尊漢抑曹”的正統論。那時的文人,出於對女真統治者恣意蹂躪的反抗,也在文學作品中有意識地揚劉抑曹。南宋初年的愛國詩人王十朋的作品只要涉及三國古蹟,思想感情總是站在蜀漢這一方面。當採石抗金勝利後,身為知州的王十朋不僅修建了昭烈(指劉備)廟和武侯(諸葛亮)廟,而且在紀念劉備的文章中說:“我雖有酒,不祀曹魏。”曲折地反映了南方人民抵抗女真踐踏的思想感情。南宋著名愛國主義詩人陸游在五言詩《書憤》中,則公開把金朝比作曹魏,把南宋比作蜀漢,並表示要“幫命中興漢,天心大討曹”。到了羅貫中生活的元末明初,漢族人民早就把北方的少數民族統治者比作曹操了。羅貫中生活在這樣的時代,也不可能不受到這雙重思想的影響,及南宋統治階級正統論的歷史的影響和漢族人民反對少數民族統治者思想的影響。可以說,羅貫中吸取以“尊漢抑朝“的民間平話和三國戲為素材創作的《三國演義》,就是這種雙重思想影響的折射。後來到了大清皇帝乾隆那裡,卻看曹操不順眼,一錘定音的指曹操為篡盜,此後的200年中,曹操便再也翻不過身了。

  7. 不過近現代,為曹操翻案的文章仍然層出不窮,魯迅說:“曹操至少是一個英雄。”毛澤東對曹操持正面評價,他不僅有“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的詩句,還在1954年公開讚揚曹操說:“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那時黃河流域是中國的中心地區。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治,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這些難道不該肯定?難道不是了不起?說曹操是白臉奸臣,書上那麼寫,戲裡這麼演,老百姓這麼說,那是封建正統觀念所製造的冤案,還有那些反動士族,他們是封建文化的壟斷者,他們寫東西就是維護封建正統。這個案要翻。”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國》中寫道:“曹操的遺囑“分香賣履,留戀妾婦”體現出曹操的大氣與自負,就不談國家大事,不說豪言壯語,就說些小事,你們把我怎麼樣,你們說我是小人就是小人又怎樣,我曹操就是曹操,我才不在乎你們怎樣評價我呢。我就是這樣的人”,並把他稱為可愛的奸雄。

  8. 最後,還是用高希希導演的電視劇《三國》中陳建斌飾演的曹操所說的一句話來做個結尾吧:“自古以來就是,大奸似忠、大偽似真。忠義和姦惡,都不是從表面能夠看出來的。也許你昨天看錯了曹操,可是今天你又看錯了。但是,我,仍然是我,我從來都不怕別人看錯我。”


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


曹操,在歷史上是譭譽參半的人物;他是劃時代的人物,他有自己想要堅持的東西,有理想,有信念。他是集政治,軍事,文化為一體的完美封建社會士大夫。他的一生無疑是非常成功的無論是哪個方面他做的幾乎是做到了極致。作為,政治家,他從成分不好(宦官之後)到挾天子以令諸侯,官至大丞相,封爵魏王,為後面三國鼎立,魏國的霸主地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說到曹操就不得不說他的用人機制—唯才是舉,這在當時絕對是歷史性改革,正是這樣的用人方略,他手下的聚集了大量的當時高精尖的人才,諸如,其帳下五大謀士:荀彧、郭嘉、程昱、荀攸、賈詡。(早期的戲志才);五子良將(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兩夏侯(惇哥和淵哥),還有一大批自家兄弟和子侄(曹仁、曹洪、曹真);還有其發家的班底—青州兵。作為,軍事家,曹操在當時絕對是首屈一指有名的兵家,比較有名的官渡之戰。當時沒有任何人有把握打得贏曹操。作為,詩人,曹家三父子引領著時代潮流《建安風骨》,還有很多傳世佳作,如,短歌行、龜雖壽、讓縣自明本志令等等。還有曹操作為管理者,從氣度,魄力,肚量等等都是常人無法比擬的。總而言之,曹操其人,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堪稱人傑,他真的很偉大。


洛雁嘟嘟


曹操,自南宋起,他就被釘在了“奸臣”的恥辱柱上,要說他的名聲,可謂是遺臭萬年。但事實上呢?曹操比竇娥還冤,真的。

一提到曹操,我們會想到什麼?“殺人”、“篡漢”、“屠城”……這幾乎能夠很好地概括人們對他的印象。但他身上,就只有這些嗎?

曹操,白手起家,自青年時期起就能夠對亂世中的疾苦人民深表同情,胸懷著“統一天下”的大志。他表面殺人如麻,也的確是,但他內心卻是愛民如子。我們從他的詩詞當中就可以看出來。他的詩,全都是表達對天下蒼生的無比同情與抒發自己遠大的志向的。比如“周公吐脯,天下歸心”、“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存百餘一,念之人斷腸。”、“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等。這些絕不是他虛偽地敷衍,而是他的真心話。

他的精神品質實在太多,我要是全細說的話估計大家都睡著了。那麼,就讓我用一下幾句話概括吧。

那就是:胸懷大志,海納百川;心繫百姓,愛民如子;嚴於律己,以身作則;歷經苦難,百折不撓;虛心納諫,從善如流;勤儉節約,毫不奢華;樂觀向上,自強不息。

不覺中,他具備了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一切優點,不是嗎?

曹操自陳留起兵到洛陽去世,奮戰三十餘年,先後消滅了袁術、袁紹、劉表、張繡等割據勢力,統一了北部中國。雖因各種主客觀條件的限制,最終未能實現,但他卻憑他的努力,對於結束漢末以來長期混戰的割據局面,對於中原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對於推動歷史的進步,仍起了積極作用。


大唐江湖小歌女


曹操是東漢末年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也是很有成就的文學家。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人。公元155年,他出生於一個有權勢的宦官官僚家庭。祖父曹騰,桓帝時的中常侍,父親曹嵩,曾任太尉。曹操二十歲出來作官,歷任洛陽北部尉、頓丘令、議郎、濟南國相、東郡太守等官職。他在討伐董卓的戰爭中,建立自己的武裝;在因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壯大了自已的力量。以後,經過長期征戰,基本統一了北方。

東漢末年董卓之亂以後,各地割據稱雄,稱霸一方,造成了大分裂的局面。當時的大大小小獨立王國,不下數十之多。其中比較強大的,有冀州的袁紹、淮南的袁術、徐州的陶謙和呂布、劉璋、荊州的劉表、涼州的馬騰和韓遂、幽州的公孫瓚、江東的孫堅孫策,以及後來的劉備等人。軍閥混戰造成了“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絕而無民”的悲慘景象。

曹操在所有割據勢力之中,實力強大。加上他把漢獻帝迎往許昌,“奉天子以令不臣”,在政治上居於優勢地位。曹操本人,又具有很高的政治才能和軍事才能,當時最有條件完成統一。所以,自公元 200年官渡之戰以後,曹操先後消滅了北療割據的群雄,結東了北方的分裂狀態。剩下的也只有偏居江東的孫權和僻處四川的劉備。曹操在晚年總結自已一生事業時說過:“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這個話是符合實際情況的。

曹操是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建立和發展自己的封建武裝的。年輕時,他曾以騎都尉的身份,隨皇甫嵩、朱?鎮壓黃巾起義,因功遷升,作了濟南國相。公元192年,曹操在壽張打敗青州黃巾軍,乘勢迫降,得丁壯三十餘萬,男女共百餘萬口,收編其中精銳,號為“青州軍”。曹操正是依靠這支武裝,擴充了實力,轉戰於中原, 終於發展成足以統一北方的強大軍事力量。

曹操集團的強大,與他重視發展生產,能較好地解決生產問題有關。當時軍閥戰亂不止,又加連年災荒,社會經濟殘破不堪。不僅農民不能從事生產,飢餓逃亡,生活極端困苦就連軍閥籌辦軍糧也無法解決。在這種形勢下,解決糧食問題如何,幾乎成了成敗關鍵。曹操認為:“定國之術,在於強兵足食,秦人以急農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於是,他吸取秦皇漢武的成功經驗,當作“定國”的戰略性措施,並採納棗祇的具體建議,於公元196年正式實行屯田。他利用收降的青州黃巾軍近百萬勞動力,和所“得賊資業”,並招誘各地流亡,在許下屯田墾種。當年,獲得了好收成,得穀米百萬斛。這在當時,已是很可觀的成績了。隨後,他便在“州郡例置田官”到各地推行屯田制度。結果,“數年中,所在積粟,倉皆滿。”不但軍糧問題得到解決,“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而且社會經濟也逐步得到恢復。這就為他繞一北方,準備了物質基礎。

東漢末年的分裂割據,源自於豪強地主的強大。曹操比較注意抑制豪強,他任洛陽北部尉時造了幾十根五色棒掛在官府大門兩旁,安門懲辦恃勢犯的人,甚至還打死過當權宦官蹇碩的叔父,得到了“不避豪強”的名聲。任濟南相時,他一舉罷免了手下八個包庇豪強的縣令。曹操這些做法,效果有限。而且由於“違忤諸常侍”,得罪了宦官集團,又“為強豪所忿”,很可能要招致家禍,曹操只好告病還鄉了。之後,在掃除各地軍閥的同時,曹操進一步打擊地方豪強。例如,他消滅河北袁紹後,便發佈“抑兼併令”,實行“重豪強兼併之法”。這些措施,對於鞏囿和發展曹操控制下的一統局面,起了很大作用。曹操雖然打擊過一大批政治上敵對的豪族,但從現實需要考慮,又依靠和保護了自己周圍的批豪族,如曹洪、李典、許褚等。當然,即使曹洪等人,曹操對他們畢竟也還是有一定的約束。曹操聽說有個楊沛,敢於懲罰權貴手下橫行不法的賓客,特意升調他當鄴令。嚇得曹洪、劉勳等一批有名的豪強,連忙“馳告子弟,使各自檢敕,”不能不有所收斂。曹操掌權時期,地方豪強受到一定抑制,中央政權得到加強。

在用人方面,曹操比較重視才能,提出“唯才是舉”的方針。他多次下令求賢,強調只要有真才實學,應該“不拘微賤,”“不拘品行,”“勿廢偏短,”而要一律推薦上來,量才錄用。貫徹了這個主張,使曹操得到不少出眾的人才。在曹操主持之下,“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才,大量湧現,受到重用。他於公元206年,上書獻帝表揚樂進、于禁、張遼,三人皆成名將。樂進、于禁都出身低微,原是下級軍吏,張遼原為呂布部下,是一名降將,但都因立有戰功,曹操能大膽信任、提拔。他們後來也都成了有名的大將。這就無怪曹操手下,謀士眾多,猛將如雲,人才濟濟,陣容整齊強大了。曹操雄踞中原,得力於這些人才,實不為小。

曹操確實是個很有政治頭腦的人。曹操迎奉漢獻帝,是作為實現統一的工具看待的。曹操已經位極人臣,但他始終保存這個傀儡皇帝,對穩定北方政局,準備統一,很有好處。公元219年,孫權來書勸曹操稱帝,這是企圖讓曹操激怒天下,破壞他進一步統一全國的部署。曹操一眼看穿了他的陰謀,笑笑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曹操對於統一大業,一直有堅定的信心,他的《龜雖壽》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正是他這種抱負的寫照。

曹操不僅是一個政治家,而且也是一個軍事家。他博覽群籍,尤其喜愛鑽研兵書,注意總結古人的戰爭經驗。他仔細研究過《孫子兵法》,結合實戰體驗,親自作過註釋,繼承和發展了孫子的軍事思想。他認為,“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臨敵變化,不可先傳,”反對刻板地運用兵法,主張充分掌握敵情,臨機應變,以求克敵制勝。二十多年中,曹操出生入死,身經百戰,積累了豐富的戰鬥經驗。他親自領導過攻殺呂布、官渡之戰、三徵烏桓、赤壁鏖兵等著名戰役,也留下不少“馬踏青苗”,“望梅止渴”等治軍軼事。他在官渡之戰中,正確分析了敢我形勢,臨戰又能堅持正確的戰略戰術,創造了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曹操重視學術文化,這是他的重要長處。淪落匈奴十多年的女文學家蔡文姬,就是經他出力贖回來的。曹操本人也多才多藝,他長於書法,精於圍棋,特別是在文學上有很高的造詣。他轉戰南北,而“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絃,皆成樂章”,是個了不起的詩人。他的詩歌思想清新,氣勢雄渾,敢於突破傳統形式的拘東。《碣石篇》、《蒿里行》等,可說是其中的代表作。曹操的文章也很好,文風質樸言之有物。他的兩個兒子,曹丕是文學評論家,曹檀是才氣橫溢的詩人。父子三人都是“建安文學”的健將,在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苦茶庵


曹操這個人物很了不起,也很值得分析。首先,在他起兵前,有幾個小故事可以證明這個人的聰明和能力。一個是他用非常規手段“懲罰”愛告他狀的叔叔。曹操年輕時基本上是一個好飛鷹走狗的紈絝子弟形象,叔叔對他恨鐵不成鋼,經常在曹操的父親曹嵩面前告狀,對此,曹操很不滿。有一次,叔叔在路上看到曹操嘴歪眼斜,一副痛苦的表情,曹操告訴叔叔自己中風了。叔叔馬上回去告訴哥哥曹嵩。曹嵩把曹操找回來,卻看到一個好好的曹操。曹操不滿的說叔叔詆譭他。從這以後,曹嵩再也不信弟弟的話了,曹操更加肆無忌憚地玩。

還有一個是曹操當洛陽尉廨的時候,很生猛地發明了一種五色棒掛在衙門口,“有犯禁者,皆棒殺之”。曹操執法很嚴格,不管是誰,只要違反了規定,一律棒殺。宦官蹇碩的叔叔蹇圖違反禁令,曹操用五色棒把他打死。這讓洛陽的權貴又驚又怕,沒多久給他來個了明升暗降,讓他去頓丘當縣令。

其次,在跟誰合作上,曹操很挑剔。董卓把持了朝政後,向曹操伸出橄欖枝,要和他合作,但曹操看不起他,逃離京師,回家隱居去了。他不是隱居,是養精蓄銳,等待時機。

第三,在看人上,曹操看的比較準。比如看袁紹和劉備。董卓死了之後,袁紹可也算得上最大的一支武裝力量了,但曹操卻預見了袁紹的失敗,因為袁紹表面上好像善用人才,實際上氣量狹小。結果證明了曹操的判斷是正確的。如果說對袁紹的認識來源於兩個人小時候的交情,那麼,對於劉備的認識,則體現了曹操的識人。他預見了劉備的不平凡,儘管劉備當時一無所有。他很想殺了劉備,但又怕壞了自己招賢納士善用人才的名聲。

曹操也確實善用人才,張繡幾次反覆地反他、歸順他,他還能很愉快地接受,還跟他做了兒女親家。劉雄鳴幾次反覆後,曹操高興地叫他“老賊”,還說終於又得到他了。就連他最認為不可能反水的魏種,在反了他又歸順後,也是既往不咎。這種對人才的態度,估計很少有人能做到。

第四,曹操在用人之際很大度,表現出“宰相肚裡能撐船”的肚量。官渡之戰後,曹操得到了很多他手下將領和袁紹的書信來往,對這些信件,曹操一把火全燒了,根本不追究當事人的責任。他的觀點是,我自己都有危機感,身邊的人沒有安全感也很正常。

第五,對自己不能用的人,曹操絕不手軟。比如華佗。華佗在給曹操看過病後,以妻子生病為由要求回家。後來,曹操派人去華佗家探望,如果華佗說的是實情,就給賞賜;如果華佗說假話,就殺了他。華佗就這樣被曹操殺了,因為他不能被曹操利用。相反,如果被劉備和孫權搶了去,還會有危險。

總之,曹操是一個很複雜也很了不起的人物,被稱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一點都不為過。


讀史坊


有一首歌詞是這麼說的"東漢末年分三國",東漢末年,時代動盪,天下三分,各為其主。而曹操曹孟德也正是這個時代的領軍人物。



如何分析這個人物形象,我認為應該從其惜才識才得眼光來分析,因為眾所周知,曹操曹孟德,為人陰險狡詐,卻又極其聰明。我個人比較欣賞曹操,從其對關羽的態度來看。



曹操雖陰險,卻也有統帥風範。而且記得讀過一個故事,曹操說軍隊所過之處不得傷害莊稼,違令者斬,而曹操自己的馬受驚了,結果曹操割了自己的頭髮戴罪


橙子味的是愛情啊


這個問題太大了,全面回答的話肯定是一篇宏篇鉅著。簡單點說吧,曹操雖然稱不上是完人,但不失為是個偉人。

評論一個歷史人物,我們只能以歷史的觀點,這是與我們看待小說人物的重大區別,三國時期,漢祚已盡,群雄並起。自董卓亂漢起,漢朝就已經名存實亡了。

我們評論曹操,就難免要與其同時期的劉備孫權相較,但,不可否認的是,與孫劉的簡單割據相比,曹操面臨的情況更為複雜,涉及到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乃至吏治,皇權,等多方面,而且,曹操制定的政策在很多方面是有革命性的,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在政治上,曹操改良了中國千年一貫的貴族政權,開創了士族政權的先河,對內啟用酷吏,整頓吏治,懲治腐敗,對外唯才是舉,廣納賢才。致曹魏能在短時間內盡集天下賢者,廣納義勇之士,雖然這些在三國演義中被歸於其“脅天子以令諸候”,但略曉歷史的人不難得出結論,曹操推行的政策與其自身的人格魅力才是決定性的。否則真正的脅天子以令諸候的何進與董卓怎麼就沒有多少人才追隨呢?曹魏之所以文臣武將,能者雲集,是其政策使然。而且,曹操的核心班底,是在他奉迎天子前就基本確定了的,並非迎奉天子後才八方來投。甚至正好相反,他奉迎天子後前來投奔的都是些孔融彌衡之類的文化流氓,非但沒有啥用處,從某種意義上說還有負作用。因此,曹操的人格魅力與推行的政策才是決定性的因素,與是否脅天子沒有多大關係。

順便說一句,在中國歷史上,文人的破壞力是巨大的,越到國家危亡之秋,文人的破壞力也越大,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有興趣的可以參考宋史,那個時期雖然有范仲淹王安石之類的民族脊樑,更多的卻是賣國求榮,禍國殃民的敗類。沒有他們,宋朝何致於此,中國何致於此,每讀宋史,不勝感慨。

具體政策方面,曹操大力推行屯田制(包括軍屯),租調製,吸引了大批人口迴流,一方面發展了經濟,解決了糧食供應,另一方面也解決了兵源,增強了魏國的實力。這些政策有力地吸引了天下人口,大批人口向北方彙集。與孫劉只知道搶人相比不啻雲泥之判。當然,劉備的搶人在《三國演義》中被羅貫中描述成仁慈不捨了,孫權的搶人就乾脆不說了。當然,突厥匈奴的搶人自然也不會說,否則很容易類比到英明仁義的劉備,影響其光輝形象。

總之,曹操的政治經濟政策,極大地提升了經濟,恢復了民生,減輕了農民負擔,對促進北方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了巨大作用,也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從吏治上說,曹操能識人,善用人,能御人。唯才是舉,打破了貴族傳統,廣攬天下英才,使得曹魏能者如雲,人才濟濟。另一方面,重用以滿寵為代表的一批酷吏,抑制了文人為官所特有的貪財好色之風,懲戒了腐敗,清明瞭官場

繼續說。先說說曹操其人吧,《三國演義》裡說了不少,但大部分是為主題服務的,因這本書的主旨是揚劉抑曹,所以難免有失公正客觀。

幼時很頑皮,桀驁不馴,耍了他叔叔又耍袁紹(曹操與袁紹是發小,關係不錯),故事不多,多有記述,有興趪的自已查。

曹操其實很愛讀書,尤其醉心於兵法。史書記載:太祖少時“博覽髃書,特好兵法,抄集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孫武十三篇,皆傳於世”。顯然,這為他將來馳騁天下打下了基礎。

而且,曹操的武功不弱,曹操遇險時,“舞手戟於庭,踰垣而出。才武絕人,莫之能害。”魏書曰:“兵謀叛,夜燒太祖帳,太祖手劍殺數十人,餘皆披靡,乃得出營

曹操為官,公正清廉,剛正不阿。曹瞞傳曰:“太祖初入尉廨,繕治四門。造五色棒,縣門左右各十餘枚,有犯禁,不避豪強,皆棒殺之。後數月,靈帝愛幸小黃門蹇碩叔父夜行,即殺之。京師斂夡,莫敢犯者”。“

光和末“”遷為濟南相,國有十餘縣,長吏多阿附貴戚,贓汙狼藉,於是奏免其八;禁斷淫祀,奸宄逃竄,郡界肅然。

在京為官期間,也能恪盡職守,忠義敢言。“三公傾邪,皆希世見詔用,貨賂並行,強者為怨,不見舉奏,弱者守道,多被陷毀。太祖疾之”。但是,身逢亂世,人微言輕,無力救國,“太祖知不可匡正,遂不復獻言

再有,曹操胸有韜略,無論是在諸候伐董卓時還是對時局的判斷,都能顯示出其超越凡人的能力。史載:董卓很欣賞曹操的才幹,“表太祖為驍騎校尉,欲與計事。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當時曹操看到“

權臣專朝,貴戚橫恣。太祖不能違道取容。數數幹忤,恐為家禍,遂乞留宿韂.拜議郎,常託疾病,輒告歸鄉里;築室城外,春夏習讀書傳,秋冬弋獵,以自娛樂。”

初,“冀州刺史王芬、南陽許攸、沛國周旌等連結豪傑,謀廢靈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至於拒絕的理由,史書也有記載:“魏書載太祖拒芬辭曰:“夫廢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古人有權成敗、計輕重而行之者,伊尹、霍光是也。伊尹懷至忠之誠,據宰臣之勢,處官司之上,故進退廢置,計從事立。及至霍光受託國之任,藉宗臣之位,內因太后秉政之重,外有髃卿同欲之勢,昌邑即位日淺,未有貴寵,朝乏讜臣,議出密近,故計行如轉圜,事成如摧朽。今諸君徒見曩者之易,未鷪當今之難。諸君自度,結觽連黨,何若七國?合肥之貴,孰若吳、楚?而造作非常,慾望必克,不亦危乎!“。可見曹操精通曆史,並善借鑑。

”一直到“卓遂殺太后及弘農王”,曹操便認清了天下大勢,“至陳留,散家財,合義兵,將以誅卓。冬十二月,始起兵於己吾”。

至於曹操的克勤節儉,歷史上無出其右。作為後來的魏王,禁止家人錦衣玉裘,甚至曹植的妾就是因為一件華服而被賜死(當然,主因另在,此不深究)。王安石詩云:“青山為浪入漳州,銅雀臺西八九丘。螻蟻往還空壟畝,麒麟埋沒幾春秋。功名蓋世知誰是,氣力迴天到此休。何必地中餘故物,魏公諸子分衣裘。

此外,曹操重情重義,雖然擺脫不了歷史侷限,但仍然是個中翹楚。他因曹昂之事休了丁夫人之後,一直盼著她能回心轉意,甚至親自去丁家接她,雖然終歸徒勞,但一直念著原配,以致終生未立王后。

至於後來曹操領銜的建安文學及傳頌至今的“龜雖壽”“短歌行”等傳世名作,這裡就不用多說了。

這就是曹操,文韜武略,胸懷天下,剛直不阿,勇敢敏銳,重情重義,志向遠大,這樣的一個人,沒理由不獲得成功。

當然,曹操也有毛病,這裡就不說了,留給那些人吧,你懂的。

接下來說一說他的軍事才能

先看他發動的幾次戰役:滅袁紹,滅袁譚,滅呂布,滅烏桓,收渤海,平韓遂,收張魯,滅劉表。。。多數是以少勝多,戰戰能堪稱經典。當然,也有敗績,赤壁之戰部隊水土不服,大面積暴發瘟疫,士卒十去其七,只能罷兵。于禁突遇洪水,全軍盡沒。漢中放棄雞肋,痛失妙才。這些敗績,被羅貫中改編後流傳至今,當然,人們能記住的是巧借東風,火燒赤壁,敗走華容,水淹七軍等等子虛烏有的東西,真像已經沒人關注了,可能也不重要了。

描寫曹操軍事才能的書籍較多,有興趣的自己查史料吧,這裡就不多說了。

陳壽評價曹操:“

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才,各固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三國志》

再說說曹操的肚量。張繡兩次反叛,而且殺死了曹操長子曹昂和亡兄唯一的侄子曹安民,再加上曹操的忠誠衛士典韋。如此在常人看來十惡不赦的大惡之人,曹操竟然能不計前嫌,委以重任,而且每次因功而賞,均高於他人,以至張繡成為曹營封賞最厚者,食二千戶。高出其它將領近一倍。

作為對照,可以看一下劉備。在入蜀作戰中,蜀中大將張任將龐統射殺,兵敗被俘後有人勸劉備招降,但以劉備的氣量最終還是殺了張任。可以設想,如果嚴顏不是張飛抓住的,估計也活不成。

哦,多說一句,不懂為什麼羅貫中要把張飛寫成一個莾夫。其實張飛是蜀漢少有的儒將,家學淵源深厚,文彩斐然,與織蓆販履的劉備和橫行鄉里的關羽相比,不可同日而語。當然,羅貫中是編故事,可以理解,要不比關羽小二歲的劉備就當不了大哥,自然就編不出桃園三結義了。

太長了,先告一段落,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