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吹響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集結號”

何謂初心?為人民群眾謀幸福就是一種初心。對於地處滇西邊境地區的保山而言,早日讓4個貧困縣摘帽、413個貧村出列、9.4萬38.9萬人貧困戶脫貧,與全國同步實現小康,是當地黨委、政府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初心。

“今年力爭182個貧困村脫貧出列、10.9萬貧困戶和昌寧縣、龍陵縣脫貧摘帽;明年實現隆陽區、施甸縣摘帽,所有貧困村脫貧出列。”年近歲末,保山市既定脫貧攻堅目標迎來“大考”。

合力攻堅在一線

保山古稱永昌,與緬甸接壤,轄1區1市3縣,總人口261.4萬。隆陽、施甸、龍陵、昌寧4縣區屬於滇西集中連片貧困地區,有脫貧任務的鄉鎮74個,貧困村413個,其中,深度貧困村181個,貧困面大,基礎設施滯後,脫貧退出任務繁重。

2017年底,保山市在國務院扶貧辦信息系統內認定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94038戶388791人,已脫貧52087戶223576人,仍有41951戶165215人未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19%下降到當前7.57%,現已脫貧退出貧困村113個。

保山市委、市政府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頭等大事、最大的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來謀劃、部署和推進。調整充實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雙組長,64個市直單位為成員的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全面落實市縣鄉村“四級書記”抓扶貧的工作機制,確定了2018年昌寧縣、龍陵縣脫貧摘帽,全市182個貧困村和10.9萬貧困人口脫貧退出的攻堅目標。

壓力層層傳導,動力步步激發。2018年,中央、省、市164家機關、企事業單位6335名幹部職工結對幫扶貧困戶13848戶,圍繞貧困對象家底清、致貧原因清、幫扶措施清、投入產出清、幫扶責任清、脫貧時序清的“六清”要求,上尋資金、找項目,下攏隊伍、聚民心,奏響了保山合力攻堅的恢宏樂章。

群眾不脫貧,幹部不脫鉤。全市駐村扶貧工作隊員累計走訪貧困群眾16.06萬人次,幫助協調項目2242個,項目資金17.7億元,舉辦技能培訓班4649期30.32萬人次,組織勞務輸出累計8.55萬人次。他們風雨兼程走家串戶,不辭辛勞訪貧問苦,推動各項攻堅措施和項目落地,如同星星之火點燃了貧困群眾的致富夢想。

保山吹響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集結號”

貧困戶進行核桃初加工

精準扶貧“築”幸福

貧有百樣,困有千種。保山市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的脫貧標準,對照貧困戶、貧困村和貧困縣脫貧出列的各項指標,全面排查短板,堅持問題導向,精準施策,紮實抓好脫貧攻堅工作。

2017年以來,全市採用“1+N”的方法,緊緊抓住“貧情分析、民主評議、公示公告、審核認定、集中錄入、全程督導”等關鍵環節,開展建檔立卡貧困對象動態調整工作,對全市貧困對象數據進行全面清查,如2018年6至7月份數據信息調整和補錄工作中,全市整戶清退886戶3743人、人口清退488人、整戶補錄583戶1398人、人口補錄3632人、脫貧回退419戶1583人、脫貧返貧33戶134人、新識別納入217戶793人,,實現扶貧對象精準。

找出最貧困的人,再解決“怎麼扶”。保山市因貧因因戶因地因人施策,抓實產業扶貧,解決“兩不愁”;實施易地搬遷,搬出“新生活”;落實教育醫療養老社保等政策,兜住“穩穩的幸福”……一批批政策、資金、項目、技術和人才向脫貧一線聚集,保山市把扶貧力量用到最急需的地方、最貧困的人身上。

施甸縣擺榔鄉尖山村是一個典型的布朗族山寨,自然條件惡劣,經濟發展滯後,部分村組滑坡、泥石流多發易發。然而在2017年,尖山村80戶328人歡歡喜喜搬進新居,整村脫貧摘帽,成為保山市首批命名的14個美麗鄉村之一。

尖山村是保山市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一個縮影。自2016年以來,保山市委市政府圍繞“兩不愁、三保障”工作目標,緊盯建檔立卡貧困戶搬遷任務,堅持能城不村、能大不小、能平不坡、能多層不獨院的原則,紮實推進易地扶貧搬遷,推動搬遷戶“挪窮窩、換窮業”。

據統計,保山市易地扶貧搬遷三年行動計劃搬遷7.22萬人,易地搬遷安置點222個,當前,安置點和搬遷安置100%開工建設,已經竣工14707戶63619人,搬遷入住14246戶61688人,做到了“應搬盡搬”。

與此同時,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各種民生事業兜底,兜住了貧困群眾穩穩的幸福。

“要是沒有現在的好政策,我估計早就不在了。”孫玉英談到現在的醫療政策時充滿感激。孫玉英是隆陽區辛街鄉小田壩村委會黑泥田組建檔立卡貧困戶,今年4月,她因患左肺腺癌ⅢB期病情惡化到省腫瘤醫院進行治療,總共24萬多元的費用,她只花了2.4萬元。

為防止農村貧困人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保山市建立健全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和兜底保障“四重”機制,確保符合轉診轉院條件的貧困戶個人自付不超過10%。

據統計,保山市貧困人口100%參加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政策範圍內的28種疾病門診報銷比例達83%;大病集中救治9408人,救治率達98.7%;慢性病簽約36938人,簽約率達99.8%;實行重病兜底保障4986人,救治率達99.7%。

教育扶貧也在地方黨委、政府的高位推動下取得顯著成績。保山市發放各類資助資金約3.43億元,辦理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約1.6億元,優先落實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資助政策、寄宿需要。全市小學入學率99.97%,輟學率0.01%,初中毛入學率106.56%,輟學率0.46%,貧困學生在校率100%。

健康扶貧的作用日益凸顯。保山市將農村低保與扶貧兜底政策無縫銜接,19430名農村低保對象全部納入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享受兜底政策,按標準及時發放醫療救助和臨時救助資金。2018年以來,累計救助建檔立卡貧困戶醫療費38423人次,兌付資金3163萬元;臨時救助建檔立卡貧困戶9497人次,發放救助資金1363萬元。

近年來,保山市探索出了特色鮮明的“2+X”脫貧攻堅政策體系,“掛包幫”等社會扶貧成效突出,形成了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的脫貧攻堅大格局。

如中煙公司幫扶施甸縣木老元鄉產業發展,引導群眾發展鹽膚木、兩青作物、藍莓等產業;上海閔行區7年對口幫扶2億多元資金,今年還促成20餘滬商與保山貧困村“結窮親”;全市201家民營企業掛鉤336個村,實施幫扶項目426個,投入資金3868.34萬元,受益貧困群眾15.6萬人。

2015年至2018年10月,保山市累計投入各類扶貧資金470億元,16.72萬人脫貧退出。預計今年可脫貧退出10.9萬人,到年末,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將減至6萬人、貧困發生率降至2.8%。

保山吹響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集結號”

火龍果農業示範區一角

產業扶貧唱大戲

“吃飯靠種田,養豬為過年,餵雞餵鴨換油鹽”,曾經是龍陵縣勐糯鎮田坡社區田坡村的寫照。如今,田坡村81戶人家流轉土地3400畝,大部分村民成為“勐糯褚橙”基地的產業工人。

據龍陵縣恆冠泰達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朱錫正介紹,勐糯褚橙以“一租二包三反哺”的模式,讓當地農民獲得了四份收入:土地流轉租金、產業反哺基金、基地管理或務工收入、村組提成獎勵,每畝收入6000元左右,是原來的4倍。

近年來,保山市把規模農業作為全面實現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通過萬畝農業示範區建設,讓農民在一份土地上獲得上述四份收益,實現“一個企業帶動一項產業、致富一方群眾、壯大一域經濟”的目標。

再以龍陵縣豐農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萬畝中藥材基地為例。該公司流轉土地10100畝種植紋黨參,其中860畝由公司種植,其餘9000多畝返給農戶種植。公司以每畝2000元的種苗和物資款賒給農戶,兩年後以每斤6.5元的保底價收購鮮參,如市場價高於保底價,則按市場價收購,收購後扣回物資款。兩年後平均畝效益為8500元左右,農戶收入近8000萬,戶均1.78萬元左右,年人均增收2618.3元。

耕好一片田,推廣稻魚連作;栽好一棵草,實現藥業帶動;泡好一壺茶,撬動產銷兩旺;管好一個果,實現碩果累累;種好一籃菜,打造供應基地;養好一頭畜,實現六畜興旺。保山市結合貧困戶生產條件和就業創業能力,以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帶動的規模經營與群眾自主發展小庭院、小作坊、小養殖、小買賣相結合,因地制宜、因戶施策發展特色產業助農增收。

如隆陽區瓦馬鄉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養殖乳鴿增收;龍陵縣以品斛堂為龍頭引領石斛產業發展,帶動1萬多人脫貧;昌寧縣發展“四小工程”覆蓋98.3%的貧困戶,人均增收2700元左右。

2015年以來,保山市累計投入產業扶貧資金31.19億元,重點扶持了11個萬畝規模農業示範區,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72戶、養殖小區942個、家庭農場312個,帶動98760戶貧困戶增收,36000名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帶動23000多戶增收脫貧。

不放鬆、不停頓、不懈怠,扶思路、扶產業、扶本領,保山扶貧,扶的是攻堅克難、加速衝刺、同步小康的精氣神,夯實的是百姓富與生態美同頻共振的基石。永昌大地上,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硝煙未起,戰事正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