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两次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利刃昆仑


北宋的两次变法是仁宗年间的庆历新政和神宗时的王安石变法。

庆历新政的主持者是宋仁宗和范仲淹。变法主要主要为去除冗官,冗兵,冗费。土地兼并严重,三冗及大的增加了财政负担,范仲淹改车中提拔能干官员,裁撤余官余人精减军队,场习加财政收入。这此措施提升了政府效率但也触范了旧贵族的利益,最后仁宗迫于压力只能罢黜范仲淹,改革戛然而止。

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进行变法改革,推行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募疫发。变法前后长达十六年。最后也是随着神宗的去世,王安石被罢黜,新法被废,改革失败。

两次改革都是自上而下,都是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我拯救,自我调整。庆历新政主要在政治制度上进行革新,王安石变法则在经济上下功夫。两种改革都触动了保守贵族和即得利益者的利益,所以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凯哥哥220746743


你说的应该是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是北宋神宗熙宁年间进行的一场改革。公元1067年,宋神宗即位,立志革新变法,富国强兵,誓要改变积贫积弱之现状。次年,王安石应召入京变法立制。

本次变法是一次巨大的社会变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的积贫局势。但是,变法过程中也造成了百姓利益的损害,以及触动了封建阶级的利益。最终,变法于公元1085年随着宋神宗的去世而告终。关于这场变法失败的原因,千百年来得出的结论至今莫衷一是。我认为此次变法失败的原因有下:



1、变法没有结合北宋国情,具有超前性

变法没有解决北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内在需求,王安石所提出的经济制度办法具有相当的超前性,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的落后形成了差距,变法没有生存的土壤。而北宋当时的政治体制又使变法走了样,所以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2、变法开始时目的和方向存在问题

王安石变法其实是以加强宋神宗集权统治和中央财政为目的,而不是为了增进全社会的利益。因此,就变法的本质而言,是背离终极目标“强国富民”的。当官民利益发生冲突,是以保护政府利益为目的,所以就会失去民意支持。



3、变法急于求成、执行不力及用人不当

此次变法在施行过程中操之过急,很短的时间内就将几十项改革全面铺开,不能迅速消化,很快陷入了欲速不达的困境。变法条文与执行的偏差,使一系列措施从富民走向扰民。加之王安石变法的团队启用了众多人品劣质的小人,不懂变通,教条死板,这也是变法的致命之处。

4、变法遭到既得利益者与保守派的反对

当时变法形成了以王安石为主的改革派和以司马光为主的保守派,二者在变法策略上的争议极大,在怎样改的问题上争论不休。加之变法派内部的分裂,使变法在哲宗即位后,几乎全部被废。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拒绝执行。



综上所述,王安石变法只是局部的改革调整,没有根本性。宋神宗死后,保守派司马光任宰相,新法被废除。此次变法是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革。基本上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富国强兵”的效果十分显著。但新法也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引发了众多集体事件。但王安石的这次改革应得到充分肯定。


野史也是史


当然是两次。

第一次,庆历新政。

范仲淹发起,失败。因为大多数官员反对。

第二次,王安石变法。

失败。因为王安石变法本就脱离了现实,最终扰民害民。自身带有不少私利要求。对反对派采取征诛手段。所以让原本最初支持变法的大多数人成为了反对派。


四川達州


决定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除了改革者的个人魄力和能力外,最重要的是力量对比,即改革的支持者与反对者的力量对比。这两次改革失败,除了遭到很多官员反对外,最高统治者不愿意进行彻底的改革,这才是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


书中的历史


1、变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会想方设法来破坏;第二,儒家腐朽思想作怪,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阻碍新生事物发展。这两条是根本的。


钟山情怀


既得利益集团的竭尽全力反对。


敏50582991


哪两次?王安石变一次就进了奸臣传,谁还敢变?王安石变法失败是自以为自己很聪明,结果被小人所误,基层执行力不行,不能贯彻执行到位,总的来说就是可行性差。


王哲251885653


没有强有力的改革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