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雲龍、丁偉、孔捷對授少將銜牴觸嗎?原因是什麼?

江南皮革廠—CEO黃鶴


1955年人民軍隊授銜時,曾經擔任過一線部隊長不很滿意的,主要就是二野的王近山將軍和四野的鐘偉將軍,而《亮劍》李雲龍的人物原型,偏偏就包含或濃縮著這兩位將軍的歷史故事,所以李雲龍、丁偉和孔捷的舉動並非空穴來風,也是在側面反映一段真實的歷史。



王近山1930年參加革命,1931年入黨,到解放戰爭期間與陳賡、陳再道、陳錫聯、楊勇等將軍一起,都成為中原野戰軍的主力縱隊司令員,就戰功而言確實不分伯仲;中原野戰軍1949年初整編為第二野戰軍及三個兵團時,陳賡、楊勇和陳錫聯成為兵團司令,王近山為三兵團副司令員。

授銜的結果是陳賡為大將,楊勇和陳錫聯為上將,這三位兵團司令也就罷了,原二縱司令員、河南軍區司令員陳再道也是上將,而只有王近山被授中將,“王瘋子”當然不幹,這不是追求什麼“高官厚祿”的事情,而是涉及到軍人的榮譽問題。《亮劍》劇中丁偉曾經特地提到同樣是縱隊司令的“陳大麻子”,並且嚴重表示不服。



之前我一直試圖在第四野戰軍裡尋找這個歷史原型,如今看來,確實應該是二野的陳再道將軍,不僅因為陳再道歷史上確實有“陳大麻子”的綽號,更重要的是,王近山不太平衡的主要因素,很可能就出在同是副兵團級的陳再道將軍身上。客觀的說,從戰功來說,兩位將軍確實難分高下,陳再道也是第386旅(副旅長)出身,“再道之勇”名冠三軍,抗戰期間兩個人都兼任二級軍區司令員。

細微的區別在於資歷,陳再道1926年參加革命,最關鍵的是參加了1927年11月的“黃麻起義”,這是紅四方面軍建軍的里程碑事件,遺憾的是王近山履歷中沒有這一條。評銜需要綜合考慮的因素太多,王近山的不理解,我們應該可以理解。



鍾偉將軍則是東北野戰軍最後一個組建的主力縱隊第12縱隊司令員,1949年3月東野整編為第四野戰軍時改稱第49軍軍長,我查了一下,其它所有的11位縱隊司令員最低授銜中將,李天佑、韓先楚、黃永勝等則授銜上將,而只有鍾偉獲授少將,這事換誰誰也不幹,從白山黑水到縱橫中南,鍾偉將軍的確戰功赫赫,是四野名將的後起之秀。

問題還是出在“後起之秀”上,鍾偉原來曾經是東野二縱第5師師長,直到1948年成立第12縱隊時才被總部醞釀出任縱隊副司令員,確實與其它主力縱隊司令在職務資歷上有些差距。鍾偉則以“寧當雞頭不當鳳尾”的魄力,最終讓林彪改變態度,直接擢升為12縱司令員,有點“火箭提拔”的味道。而鍾偉將軍也是1929年入伍的老紅軍,資歷不弱,既然躋身縱隊司令員行列,惟獨自己成為少將,自然心中難平。



實際上,關於鍾偉的評銜略低,軍委也是清楚的,後面一直按照中將甚至上將的標準使用的,1957年出任北京軍區參謀長就是主席親自提名,這是很明顯的“低銜高配”。第三野戰軍也有一位參加過“黃麻起義”的兵團副司令員王必成中將,也是1955年授銜時比較委屈的三野縱隊司令員之一,與王近山情況類似。

《亮劍》中李雲龍、丁偉和孔捷都是濃縮和虛構的人物,討論他們的合理軍銜是沒有意義的,劇中這一橋段是通過他們的故事,來描述了一段真實的人民軍隊歷史,所以這三位在劇中獲授什麼軍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讓我們瞭解,確實有幾位開國將軍在軍銜評定時不太合理,這事本來就很複雜,不可能盡善盡美,也難怪主席戲稱“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授銜時”。


度度狼gg


丁偉和孔捷對授少將銜都很牴觸,都覺得自己最少也是個中將。李雲龍並不牴觸。

原因是什麼?

丁偉

丁偉知道自己授銜少將的時候一肚子火,解放戰爭期間任東北野戰軍縱隊司令員,東北解放戰爭中是所向披靡,打的國民黨軍隊毫無招架之力,然而與丁偉同屬一個序列的大部分縱隊司令都是中將


且與丁偉一起提為縱隊司令的陳麻子也是中將。卻單單授丁偉一個少將,你說丁偉能不牴觸嗎?

孔捷

孔捷也是一肚子火,解放戰爭的時候孔捷參加了幾乎所有的戰役,升到了軍長的位置,朝鮮戰爭爆發的時候,孔捷的部隊首批入朝,而1955年授銜的時候,,孔捷部隊手下的兩個師長,也授了少將。

軍長是少將,師長也是少將,自己的手下卻和自己平級,孔捷是肯定是牴觸的。

李雲龍

其實李雲龍是最舒坦的,授少將軍銜是最合理的,首先抗日戰爭的時候李雲龍錯誤沒少犯,被擼下去好幾次,在解放戰爭中負傷。等李雲龍醒過來的時候解放戰爭已經接近尾聲了。李雲龍至始至終沒出什麼力就拿了一個少將。還和打過朝鮮戰爭解放戰爭的孔捷,打過解放戰爭的丁偉平級,估計李雲龍心裡很舒坦。




湯裡放藥


李雲龍說:老子最少是個中將,連老子俘虜的國民黨師長都能當咱哥仨的教官,老子這學不上了!

丁偉說:哎!就那個程瞎子,老子當班長時他才是個新兵蛋子,現在是中將,憑什麼?老子怒了!

孔捷嚷嚷道:打朝鮮時,多艱苦都打贏了,我比你倆多戰功,這可倒好,成了和你們一樣的少將了!

正在這個時候,劉伯承校長出來了,這哥仨看見了馬上像老鼠見了貓似的,趕緊低頭裝著認真地掃地…………刷!刷!刷!










鬼谷伍


1.軍人的這種情感應該是比較複雜的,應該不只是對少將銜不滿足或者不滿意這麼簡單。

2.客觀來說,授少將銜略低了,三人的履歷和當時的軍職,也就是介於少將與中將之間。但當時軍中將領數百上千,也不可能做到每個人都如願以償,“皮有功、少晉中”也只一例而已。

3.個人覺得亮劍三人組相對不滿的,比較重要的一點是,很多自己昔年的部下,或者是覺得不如自己的將領,被評上了比自己高的軍銜,這點應該是讓他們最難以接受的地方,中國自古以來“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這幫百戰之中殺出的軍人的榮譽感極強,自然很難接受“我不如誰誰誰”的局面,尤其是在略微帶有論功行賞性質的授銜現場……

4.另外呢,55授銜也真的沒法做到絕對公平,因為要考慮的因素太多太多,所以必然出現了紅軍時期的班長排長只能當個少將,自己帶出來的兵卻當了中將上將的例子。而軍中歷來注重資歷和出身,尤其是像李雲龍這種“誰誰誰打槍,還是我教的”,據說55授銜現場,經常可見上將給中將少將敬禮的場面,有些也傳為佳話,比如公認的敦厚中將詹才芳,紅軍時期軍長,解放時期也是軍長,最終授銜中將,也算是絕無僅有,他昔年的部下中,包括了陳錫聯、許世友、洪學智、王近山等開國猛將,就詹中將最經典的一次是過草地時發現一個大個子兵掉隊,看他是個扛機槍的料子,安排警衛員說“給他一條馬尾巴牽著走,沒準能活下去”,後來這個大個子專門找詹中將拜謝救命之恩,原來就是尤太中,開國少將!而詹中將後來某次去北京登陳錫聯的門做客,陳夫人趕緊吩咐警衛員“快去喊首長,就說首長的首長來了”。

5.當然這跟詹中將的個人性格是息息相關的,比如許世友誰都不服,但凡開會,必尋找詹中將為鄰。但是我們不能以詹將軍來要求其他所有的人,百戰猛將,多是粗人,覺得不公,掩飾不住,也是情有可原了。尤其是在未見得覺得自己低了,公平這種事情也確實是難,有的時候有可能需要平衡。

6.比如鍾偉少將,跟李雲龍、丁偉和孔捷其實資歷和軍職相似……發發牢騷、叫兩聲,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文人寫書,都梁在這個環節上應該是刻意如此處理,這樣才更有矛盾的爆發力不是……

7.當年不是有句話嗎: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授銜時……而那個大時代背景下,受到不公平對待的又何止這晉西北鐵三角呢……除了主動放棄授銜的擬授元帥周恩來鄧小平,擬授大將李先念譚震林之外,四野的兵團司令程子華未授銜(資歷至少大將),還有耿飈等轉戰外交戰線的將領,以及少將段蘇權,他也是對綬少將銜反應最激烈的將領,以至於臨終時他是穿中山裝而非軍裝入殮。也許其中別有隱情,但軍人的血性,老將軍還是有的。

8.所以說,儘管亮劍只是一部小說,但其中折射出的問題,還是值得聊一聊的……


搬不動的小強


個人覺得他們三個人的心裡一定受了很大的委屈,帶兵打仗,槍林彈雨,一次次擊敗敵人,最終獲得勝利,到最後卻讓拿筆桿子的人,和功勞低於自己的人,官位卻高過了他們三人,不管心裡上,面子上,士氣上都有情緒,三人都是粗人,肯定會吧情緒掛在臉上,但是上級領導的安排,也一定有他的道理,這種官職也不是一人說了算,非常時期,也只能如此了


奮鬥吧青春2698


誰會嫌棄軍銜太高呢?當然是越高越好。況且同職務的很多軍級幹部都是中將。他們幾個都有輝煌的戰績,軍銜是對他們過往軍旅生涯的鑑定,覺得委屈很正常。但他們三個都屬於兩頭冒尖的性格,歷史上都有大功也有大錯。所以評級時不如一些相對平庸的戰將也很正常。


就這樣吧無所謂


李雲龍等三人之所以僅被授予少將軍銜,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就是因為一步趕不上,步步趕不上,無仗可打,就沒有更高的戰功,所以也只能被授予少將這個軍銜!


JMHadh


好像中國沒有叫這幾個名字的開國將領吧?原諒我,我文化低,只上過小學一年級。


往事如炊煙裊裊隨風飄


原因是都梁這樣寫,誰再說什麼都沒用。


西洋參5


客觀的說抗戰年代英雄太多,畢竟解放了技術性人才和高學歷人才肯定要得到重用,人要保持平常心,高官厚祿也是一日三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