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皮革廠—CEO黃鶴
晉西北鐵三角對授銜結果都很牴觸,不完全是他們覺得自己的軍銜授低了,而是他們認為評銜不公平。如果所有的軍長、副軍長統一都授少將,所有的師長都授大校,鐵三角肯定不會有那麼大的意見。
其實仔細看電視劇就可以發現,李雲龍一開始只是心裡不痛快,但並沒有公開表達對授銜的不滿意。最早咋咋呼呼,對授銜結果不滿意的是丁偉。
丁偉認為四野的縱隊司令除了他,至少都是中將,陳大麻子和他一起提的縱隊司令,這次也是個中將,卻單給他授一個少將,這讓他上哪兒說理去?
言外之意,如果四野的軍長都是少將,他肯定沒意見。但是跟他同資歷、同級別的老戰友都是中將,就單單他是少將,他的臉上很沒有面子。
李雲龍聽丁偉在倒苦水,還是沒理他。只是沒好氣地說:你瞎吵個什麼?你以為你該授個啥啊?是不是該授你個元帥呀?做你的白日夢去吧。
丁偉被老李這麼一激,他就反激李雲龍:心裡不痛快是不是?一顆星嫌少?要我說,你老兄該知足啦,沒授你個大校就不錯啦,犯了這麼多錯誤,才和我扯了個平,這麼多年了,咱小媳婦似的,處處管著自己,大錯沒犯過,現在可好,你現在是少將,老子也是少將,你還有啥不知足的?
李雲龍被丁偉這麼一激,他才真的是脾氣上來了,他立即反嗆道:你剛當紅軍那會,老子都是副班長了,和老子比,你就是新兵蛋子,只配背老套筒。你憑啥肩上也掛一顆星,跟老子平起平坐?
言外之意,李雲龍真正惱火的原因,是他認為自己資歷老,像丁偉這種當年在他眼裡是個新兵蛋子的人,現在也跟他平起平坐,讓他們心裡覺得很不爽。
孔捷不滿意的原因,跟丁偉正好相反。丁偉是因為跟他平級的人都授中將,他覺得自己的軍銜低了。而孔捷是因為比他級別低的人也授了少將,他心裡不痛快。
也就是說,三個人對少將這個軍銜本身沒有什麼意見。他們真正惱火的原因,是認為評銜不公平。
孔捷惱火下級的師長與他平級,丁偉惱火平級的軍長比他多一顆星,李雲龍惱火丁偉和孔捷這兩個新兵蛋子與他平級。
簡而言之,人比人,氣死人。如果所有的軍長都授少將,所有的師長都授大校,鐵三角也就不會鬧那麼大的意見了。
那麼,晉西北鐵三角的軍銜到底低不低呢?
平心而論,李雲龍和孔捷都不低。尤其是李雲龍,少將是他能授予的最高軍銜了。丁偉確實是低了,他有發牢騷的資本。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李雲龍在授銜之前的級別不高,他只是副軍長兼代理軍長。
天湖山訓練結束後,李雲龍被任命為副軍長,由於軍長彭志患了肝炎長期住院治療,李雲龍成了代理軍長,主持軍裡的工作。——《亮劍》
眾所周知,1955年的評銜是根據1952年解放軍評級的結果為依據而進行的評銜。李雲龍因為在戰爭中經常犯錯誤,所以職務經常在降,導致最後只是個副軍長(副軍級)。
按照他的副軍級進行評銜,他最後被授一個少將,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副軍級的最高軍銜是少將)
相比來說,身為軍長(正軍級)的孔捷和丁偉都有一點吃虧。不過授他們少將,也說的過去。
首先是孔捷,他沒有犯過什麼錯誤。在鐵三角中,他的黨性是最強的。但是,孔捷的能力不夠。
根據孔捷的履歷來看,首先他是紅軍時代的老兵,參加過長征,打過八年抗日戰爭,抗戰勝利後,他率新二團出關,三年的解放戰爭,他的部隊參加了所有的重大戰役,三下江南、四保臨江、血戰四平、遼瀋戰役、平津戰役。從松花江一直打到海南島。從北打到南,可謂是功勳滿滿。
但是,儘管他有這麼多的戰功,並且他還沒有犯過錯誤,結果才只是個軍長,這側面表現了一個問題:孔捷能力不夠。
這也就是說,李雲龍當副軍長是因為“能力足夠,但是因為犯了錯誤只能當副軍長”,而孔捷沒犯錯誤,卻只是軍長,那就是“沒犯錯誤,能力只夠當軍長”。
換言之,李雲龍授少將,是因為他經常性的犯錯誤,導致他級別不夠,只能授少將。孔捷授少將,是因為他的能力不夠,只能授少將。
再說丁偉,相比孔捷,丁偉的能力足夠,但是他跟李雲龍一樣——喜歡犯錯。
用孔捷調侃他的說話:在東北時,你們二師偷著開燒鍋釀酒,自己喝著還賣著,一邊打仗一邊做買賣,你丁偉是能夠委屈自己的主兒?部隊一到休整,你小子就把部隊扔給政委管,自己跑到哈爾濱下飯館、跳舞,上次我親眼看見你小子摟個娘們兒跳舞,那臉都快貼上啦,也就是林總老護著你。
另外,劇中丁偉說“四野的軍長全是中將,就單單他一個是少將”。這句話其實也是有深意的。
1955年授銜,四野有元帥2人,大將3人,上將14人,中將43人,少將298人,合計360名將帥,居四大野戰軍之首。
但眾所周知,1955年授銜名單,是考慮到政治平衡的結果。不能因為哪個野戰軍的戰功多,就把所有軍銜都給那個野戰軍。就拿丁偉所在的縱隊司令一級來說,一二三四加上華野,一共有50多個縱隊,正、副司令、政委、參謀長,加起來有200多個。但中將的名額就175個,不可能每個達到標準人都授予中將,因此只好犧牲掉一部分同志。
丁偉犯過錯,並且他的提拔速度太快(三年時間,從團長提拔到軍長)。從多維度的角度來考慮,委屈他一下,只授少將,也不是說不通的結果。
Mer86
1955年評軍銜的時候因為考慮了很多因素,是綜合各方面影響因素的結果,所以留下了很多很多問題。但以往這個話題是比較忌諱的,亮劍中有所反映,李雲龍孔捷和丁偉三個人對他們只評少將不滿意。
後來議論比較多的其實主要就是兩個人,一個是粟裕作為華野代司令員兼政委,是實際上的方面軍統帥,未能評上元帥,只評了大將。另一個是蕭克,作為二方面軍的重要人物,六軍團軍團長,只評了上將,很多人認為應該得到大將。
此外也有很多流言,真假難辨。比如劉亞樓作為四野的參謀長,很多人認為他的資歷和功勞是應該給一個大將的,但只給了上將,所以他很不滿意。但吳法憲在回憶錄中說,當時他在空軍和劉亞樓共事,他並沒有見到劉亞樓對此流露出不滿情緒,反而是很高興的穿著佩戴軍銜的新軍裝照了相。
丁偉和孔捷的那些牢騷其實也不能成立。比如孔捷不滿意的主要是說,他在朝鮮的那個軍有兩個師長也評了少將,和他一樣,引起他不滿意。但這個理由很牽強。比如華野一縱隊司令員葉飛在淮海戰役時,是由陶勇郭化若統一指揮的,但後來評軍銜的時候,陶勇郭化若都是中將,而葉飛是上將。
還有丁偉說的陳大麻子和他一起提的縱隊司令,結果陳大麻子是中將,而他丁偉只是少將,他也不滿意。但這個理由同樣不能成立。縱隊司令,也就是建國後到1955年的實際職務介於正軍級和副兵團級之間的高級幹部中,軍銜的差距是很大的,有上將,也有中將,也有少將。
比如四野的縱隊司令員劉震,後來也是上將。這就是因為考慮了山頭平衡的因素,因為二方面軍夠上將標準的人比較少,但又不能沒有,所以劉震就評了上將。類似的情況還有一野的賀炳炎,解放戰爭結束前也只是正軍級,但是後來還是給了上將。還有閻紅彥,也是同樣的情況,因為他是陝北紅軍少有的勉強達到上將標準的幹部。
相應的,有些1949年時已經擔任正兵團級職務的幹部,也有些人只是給了中將。比如郭化若是第十兵團的政委,但是隻給了中將。徐立清的資格也是夠上將的,也給他評了上將,但是他自己主動要求降為中將,後來就只是中將。還有莫文驊和吳法憲,也都是副兵團級,介於中將和上將之間,最後都給了中將,他們也都是滿意的。
此外,也有些人主動要求降低,但是考慮了其他因素後還是維持原來的評級,比如許光達是正兵團級,如果不考慮其它因素,應該是上將,但是因為他是二方面軍幹部中唯一接近大將標準的,如果他也不評大將,二方面軍就沒有大將了。公佈之後許光達主動上書請求降為上將,但是並沒有得到批准。
至於紅軍時期的職務,也有很多其它的影響因素。比如吳法憲和邱會作,長征中才由營級幹部提升為團級,但是他們在抗戰和解放戰爭中提升很快,後來也達到了中將。而長征中同樣是營級幹部的丁盛,是四野名將,多次立下重要戰功,但也只是少將而已。而類似的皮定均在淮海戰役時只是縱隊副司令,但是最後還是憑著中原突圍的貢獻,給了中將。
還有秦基偉,在四方面軍的時候實際上就是營級幹部,後來在河西走廊臨時任命的團級職務,回到陝北後給的實際上也是營級職務。但是後來隨著戰爭發展,他進步比較快,到淮海戰役結束的時候他是中野九縱隊司令員。以他的資歷,如果到此為止,那麼很有可能就是少將。但他在上甘嶺打得好,所以後來成了中將。
蕭武
1955年人民軍隊授銜時,曾經擔任過一線部隊長不很滿意的,主要就是二野的王近山將軍和四野的鐘偉將軍,而《亮劍》李雲龍的人物原型,偏偏就包含或濃縮著這兩位將軍的歷史故事,所以李雲龍、丁偉和孔捷的舉動並非空穴來風,也是在側面反映一段真實的歷史。
王近山1930年參加革命,1931年入黨,到解放戰爭期間與陳賡、陳再道、陳錫聯、楊勇等將軍一起,都成為中原野戰軍的主力縱隊司令員,就戰功而言確實不分伯仲;中原野戰軍1949年初整編為第二野戰軍及三個兵團時,陳賡、楊勇和陳錫聯成為兵團司令,王近山為三兵團副司令員。
授銜的結果是陳賡為大將,楊勇和陳錫聯為上將,這三位兵團司令也就罷了,原二縱司令員、河南軍區司令員陳再道也是上將,而只有王近山被授中將,“王瘋子”當然不幹,這不是追求什麼“高官厚祿”的事情,而是涉及到軍人的榮譽問題。《亮劍》劇中丁偉曾經特地提到同樣是縱隊司令的“陳大麻子”,並且嚴重表示不服。
之前我一直試圖在第四野戰軍裡尋找這個歷史原型,如今看來,確實應該是二野的陳再道將軍,不僅因為陳再道歷史上確實有“陳大麻子”的綽號,更重要的是,王近山不太平衡的主要因素,很可能就出在同是副兵團級的陳再道將軍身上。客觀的說,從戰功來說,兩位將軍確實難分高下,陳再道也是第386旅(副旅長)出身,“再道之勇”名冠三軍,抗戰期間兩個人都兼任二級軍區司令員。
細微的區別在於資歷,陳再道1926年參加革命,最關鍵的是參加了1927年11月的“黃麻起義”,這是紅四方面軍建軍的里程碑事件,遺憾的是王近山履歷中沒有這一條。評銜需要綜合考慮的因素太多,王近山的不理解,我們應該可以理解。
鍾偉將軍則是東北野戰軍最後一個組建的主力縱隊第12縱隊司令員,1949年3月東野整編為第四野戰軍時改稱第49軍軍長,我查了一下,其它所有的11位縱隊司令員最低授銜中將,李天佑、韓先楚、黃永勝等則授銜上將,而只有鍾偉獲授少將,這事換誰誰也不幹,從白山黑水到縱橫中南,鍾偉將軍的確戰功赫赫,是四野名將的後起之秀。
問題還是出在“後起之秀”上,鍾偉原來曾經是東野二縱第5師師長,直到1948年成立第12縱隊時才被總部醞釀出任縱隊副司令員,確實與其它主力縱隊司令在職務資歷上有些差距。鍾偉則以“寧當雞頭不當鳳尾”的魄力,最終讓林彪改變態度,直接擢升為12縱司令員,有點“火箭提拔”的味道。而鍾偉將軍也是1929年入伍的老紅軍,資歷不弱,既然躋身縱隊司令員行列,惟獨自己成為少將,自然心中難平。
實際上,關於鍾偉的評銜略低,軍委也是清楚的,後面一直按照中將甚至上將的標準使用的,1957年出任北京軍區參謀長就是主席親自提名,這是很明顯的“低銜高配”。第三野戰軍也有一位參加過“黃麻起義”的兵團副司令員王必成中將,也是1955年授銜時比較委屈的三野縱隊司令員之一,與王近山情況類似。
《亮劍》中李雲龍、丁偉和孔捷都是濃縮和虛構的人物,討論他們的合理軍銜是沒有意義的,劇中這一橋段是通過他們的故事,來描述了一段真實的人民軍隊歷史,所以這三位在劇中獲授什麼軍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讓我們瞭解,確實有幾位開國將軍在軍銜評定時不太合理,這事本來就很複雜,不可能盡善盡美,也難怪主席戲稱“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授銜時”。
度度狼gg
晉西北鐵三角雖然都對授少將銜不滿意,但出發點卻各自不同。
孔捷不滿意的地方是他正軍級職務,卻和手下有些師長一個級別,心裡非常不平衡。
李雲龍罵罵咧咧就是因為程瞎子以前是他手下兵蛋子,他還教過程瞎子打槍,如今他授中將軍銜,而自己僅是一個少將軍銜。
丁偉不滿意是因為都是東北野戰軍縱隊司令員,大家都是中將,有些還是上將,而他只有一個少將軍銜,他覺得不公平。
雖然他們都有抱怨,但從授銜標準來看,其實他們都不冤。
孔捷比較有自知之明,他的資歷夠,黨性也高,但僅同丁偉、李雲龍比,指揮能力都不如他們,理論水平也不及丁偉,同其他中將就更沒法比,所以他授少將銜是合理的。
李雲龍就更不冤了,首先按級別他就不夠,他是副軍級,而中將基本條件是正軍級。
丁偉在劇中笑話他說:“你還覺得委屈,不授你個大校就不錯了。”這話是很有道理的,李雲龍雖然作戰能力強,但老犯錯誤,有時還違抗命令,所以他的官職一直上不去。
就連調到華野二師當師長也是他自己要來的,要不是強行跨了這一步,他弄不好後期也就是師長,加上他的“光榮史”很多,可不就是個大校軍銜唄。
李雲龍老是在程瞎子面前擺譜,其實程瞎子只是加入紅軍稍晚一點,但進步很快,黨性也高,除了資歷不如他,其他都比李雲龍強。
在李家坡戰鬥中,程瞎子已是386旅主力團772團長,說明他的指揮能力不輸李雲龍。
在接到程旅長撤退命令時,程瞎子說他們都消滅一半日軍了,此時讓李雲龍“撿便宜”他不服,後來急得都快哭了,但還是執行了命令。這就是李雲龍和他的最大差距。
要說委屈丁偉是有點,論資歷、論職務、論能力他都夠評選中將的條件。
不過孔捷在調侃時指出了他的毛病:私自開鍋爐釀酒,不僅自已喝還做起了“買賣”。而且部隊休整時,丁偉不是下館子,就是摟個“小娘們”跳舞。這說明丁偉也是“小錯誤”不斷。
李雲龍的原型在授銜時,也曾經非常不滿意,鬧得很兇,他認為另外一個不如他的人授了上將他非常不服氣。
他去找首長理論時,首長說了一句:“他除了打仗不如你,其他任何方面都比你強!”從這句話可以看出評銜是綜合考核的。
而當時符合中將條件正軍級及副兵團級、準兵團級將領,一共有200多人,但名額只有170多個,所以必定有一部分人選不上。
都符合條件,而名額有限,那隻能全面、綜合地去考慮,此時小錯不斷的丁偉落選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花木童說史
李雲龍、丁偉、孔捷都是八路軍的團長,其中李雲龍是獨立團的團長,獨立團是編外的,比主力團的地位低一點,可丁偉、孔捷都是主力團的團長。從八路軍初始階段的團長一直帶兵打仗的,發展得好的一般55年能授上將,有楊得志、李天佑、楊成武、宋時輪、彭紹輝、陳錫聯這6位,而平穩發展的一般都是開國中將,如王近山、徐才千、張千才、王尚榮、劉轉連、文年生、張賢約等。電視劇《亮劍》裡李雲龍、丁偉、孔捷都是戰功累累的戰將,55年授少將顯然是授低了。
尋人參果者
八路軍團長也有幾說。第一種是剛開始改編為第十八集團軍時的團長,在建國後55授銜時可能會被授予上將軍銜。但八路早期由於受制於國民政府對番號指標限制,原紅軍指戰員都是降級任命,原來師長級別最多是個團長,林彪這樣的紅軍軍團長和徐向前這樣的方面軍總指揮也才是師長。李雲龍在紅軍改編換裝時就是一個營長級。抗戰後期這些師長都是在自己根據地(解放區)獨當一面的諸侯(山頭),解放戰爭對應基本都是野戰軍首長。首次授銜時八路軍師長級基本都是元帥,最初的旅級幹部基本都是大將。 第二,抗戰中期的團級幹部,相持階段開始後,八路軍深入敵後進入了快速擴張期,在原各師編制外又成立了很多地方性的部隊,以及所謂獨立團,新編團等。這些在國民政府編制之外的團級幹部,很多也就是紅軍時期的團長,營長甚至是連長。嚴格意義上講李雲龍,丁偉和孔捷都是中期開始後的團級幹部,這一級幹部一般軌跡在解放戰爭開始後都坐到了師長級別,解放戰爭後期基本都因功升遷到了軍級(縱隊),所以,授銜時候少將和中將是主力。 第三種情況,就是抗戰後期,進一步補充擴編的團級幹部,這一級幹部都是在抗戰時期成長起來的年輕幹部,那些經歷紅軍時期能在戰爭倖存下來的班排長基本上抗戰後期最多也就是團級幹部,這一種團長解放戰爭中基本也就是評級變動,當然有部分會升級到旅級甚至個別最高到師級幹部,所以授銜時最多上校,一般基本都是少校和中校。
用戶1276198290
丁偉和孔捷對授少將銜都很牴觸,都覺得自己最少也是個中將。李雲龍並不牴觸。
原因是什麼?
丁偉
丁偉知道自己授銜少將的時候一肚子火,解放戰爭期間任東北野戰軍縱隊司令員,東北解放戰爭中是所向披靡,打的國民黨軍隊毫無招架之力,然而與丁偉同屬一個序列的大部分縱隊司令都是中將
且與丁偉一起提為縱隊司令的陳麻子也是中將。卻單單授丁偉一個少將,你說丁偉能不牴觸嗎?
孔捷
孔捷也是一肚子火,解放戰爭的時候孔捷參加了幾乎所有的戰役,升到了軍長的位置,朝鮮戰爭爆發的時候,孔捷的部隊首批入朝,而1955年授銜的時候,,孔捷部隊手下的兩個師長,也授了少將。
軍長是少將,師長也是少將,自己的手下卻和自己平級,孔捷是肯定是牴觸的。
李雲龍
其實李雲龍是最舒坦的,授少將軍銜是最合理的,首先抗日戰爭的時候李雲龍錯誤沒少犯,被擼下去好幾次,在解放戰爭中負傷。等李雲龍醒過來的時候解放戰爭已經接近尾聲了。李雲龍至始至終沒出什麼力就拿了一個少將。還和打過朝鮮戰爭解放戰爭的孔捷,打過解放戰爭的丁偉平級,估計李雲龍心裡很舒坦。
湯裡放藥
看過亮劍電視劇之後挺佩服李雲龍這個人物,看後感如下:戰功赫赫的李雲龍為何最後只被授予少將
這個原因很複雜,在大別山鄂豫皖革命蘇區湖北省紅安縣當時人口是48萬人,但是解放後當上將軍的卻有200位之多,有的地方的男人基本上全參加了紅軍.當年劉伯承,鄧小平進山時才不到1萬人而出山的時候發展到10萬多人被人稱為劉鄧大軍(當時的中央紅軍才2000人).這裡爆發過黃麻起義,長征時爬雪山過草地死4個人裡就有一個是這裡的.這裡有無數個李雲龍,這裡的每個李雲龍都有一段傳奇的經歷.可以說沒有他們就沒有共產黨現在的新中國.但是解放後這200個將軍裡卻只有2位是上將。
我個人覺得李在戰術上相當了得,但在戰略上還是人外有人。 首先在電視劇的大前邊,李的職位一直都在團長左右,也就是說,他的主觀功能是領導局部戰役,而對於局部與局部之間的戰略配合,收縮....可能發揮的空間就少了點,而那才是真正大將們的舞臺。 而且他個性極強,那些元帥、大將往往就是來調配、收服這些能征善戰的團長們...論帶兵,他是把好手,論帶兵,他是把好手,但李的個性消磨了他的另一種可能。
授銜我們說得通俗點就是給的官的大小,那麼官的大小是由什麼決定的呢?我們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資歷、功績、過失、為人處世”。
我們先來看看過失紅軍過草地縱兵搶糧,違抗上級命令從坂田聯隊正面突圍使部隊蒙受較大損失,為救自己老婆攻打縣城造成重大損失,為替魏和尚報仇將已經加入八路軍的黑雲寨圍剿,這些都是李雲龍犯得錯誤,這些都會有一定的影響。
再說一說他的為人處世上的不足,從對772團程瞎子的各種鄙視,再從醫院中比自己還高半級的王副軍長的針鋒相對,再到軍校學習時各種對學業的不認真引得劉伯承的憤怒,都是會影響授銜的原因,一到授銜那些他曾經的最後過得人都會給他製造障礙,授他少將也是非常正常的。
墨果樂琪
這是個老話題了,1955年評定軍銜總的來說是公平的,但也有個別同志或者高配,或者低授,與他們的資歷、職務不太相符。
1955年評定軍銜工作,共設6等19級,獲得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和少將軍銜的解放軍高級將領共計1000餘人。當時評定軍銜的標準有三:職務、戰功和資歷。
按照中央和軍委的文件,時任軍委主要領導和各大軍區軍政正職的可授予元帥軍銜;軍委委員層次的授予大將;正兵團級和部分副兵團級的授予上將;副兵團和準兵團級授予中將;正軍、副軍和準軍級可授少將。當然,除了這些硬件外,還有一些平衡因素,在此不贅。
李雲龍、丁偉和孔捷是電視劇《亮劍》中虛構的三位我軍高級將領,當然,他們也有各自的歷史原型。在小說和電視劇中,他們都是紅軍出身,抗戰時期的團長,解放戰爭中後期期至建國前後擔任軍長或者縱隊司令。這個職務應該授予什麼軍銜比較合適呢?
梳理抗戰時期八路軍的團長名單,刨除犧牲、病故或者叛逃的,1955年大部分都是上將和中將,少將極少或者沒有,從這個資歷看,授少將銜確實有點低了;解放戰爭至建國前後的軍長幹到1955年,這個資歷一般會任兵團、副兵團或者準兵團級職務,從這個角度看,他們三人授予中將軍銜比較合適。
這就是李雲龍等人對授少將軍銜有牴觸、有情緒的主要原因。
民國年間那些事
在《亮劍》尾聲部分,我軍實行軍銜制,李雲龍、丁偉、孔捷都被授予少將軍銜,但是卻引起了晉西北鐵三角的全體不滿意!
按照電視劇的劇情發展,正式授銜的時候,正是李雲龍、丁偉、孔捷在軍校學習,三人都被授予少將,就連丁偉這樣比較有內涵,有修養的都立刻七個不服,八個不爽,就更別說老李、老孔那哥倆了。哥三全體抵制穿新軍裝,並被罰去掃地。
其實這段劇情真實的從側面反映了1955年實行軍銜制的真實情況。在授軍銜這件事上,高層有許多情況和因素需要考慮、平衡,一碗水完全端平不太可能,確實有許多人在授銜時被評低了(參考曉說裡面有一集,提到的軍隊的山頭問題),也確實有人因此而鬧意見,不過這不是爭個人待遇,更多的是爭個面子,好多一起革命多少年,一直彆著苗頭拼戰功的老戰友,突然在軍銜上高了自己一級,以後見面還要敬禮了,這張老臉還要不要了?
至於不滿原因,很簡單,都覺得自己的功勞大!例如丁偉說的,“陳大麻子”竟然被授中將,而孔捷軍長下面的兩個師長也被授予少將軍銜!俗話說得好,不患寡而患不均。這些老將軍更加如此,部隊是個集體,講究資歷、戰績和功勞,哥三一比較,誰都不滿意,論功勞不必中獎差,論資歷,比同批的少將強,所以就滿腹牢騷!
但是,他們三人當然不是貪圖軍銜帶來的權力和榮耀,才對少將軍銜不滿,主要是心中感覺不公平,感覺沒有被組織認可,都是要面子的人,有點抬不起頭來。當然後來被老師長一頓訓斥後,哥三也就沒話說了。
雖然《亮劍》中李雲龍、丁偉和孔捷都是虛構的人物,但是《亮劍》中這一段是通過他們的故事,來描述了一段真實的軍隊歷史,,也難怪主席戲稱“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授銜時”。
而且更重要的是,這三位在劇中獲授什麼軍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讓我們瞭解那段歷史,也從側面反映這哥三的性格(比如老李帶頭炸營,丁偉出謀劃策,孔捷悶聲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