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劉琦為避禍去江夏領兵遙制襄陽,姜維為避禍去沓中屯田,策略對嗎?

捷訊讀寫看


劉琦為了逃避蔡氏的迫害而去了江夏駐守,姜維因為黃皓的弄權跑去了沓中屯田。在當時來看確實是起到了避禍的作用,但就策略來看,這也不過是飲鴆止渴的無奈之舉而已。

劉琦遠走江夏卻保不住父親的基業,姜維屯田沓中卻只能看著黃皓坐大,都不是可行之舉。


劉琦遠走江夏,姜維屯田沓中

劉琦因為被蔡氏一族排擠,不得不效仿申生,重耳流亡之事,請求出守江夏,“劉表令劉琦引兵三千往江夏鎮守”。這方法不止令到劉琦免於身死,還為後面劉備保下了江夏這一塊地盤,也令到江東暫時無法對荊州下手,“肅曰:若果系公子劉琦佔據,尚有可解...若公子不在,須將城池還我東吳”

姜維因為宦官黃皓弄權出屯沓中,“次日,姜維表奏後主,求沓中屯田,效武侯之事。後主從之”。部下也認為在沓中屯田有不少好處:“一者,得麥熟以助軍資;二者,可以盡圖隴右諸郡;三者,魏人不敢正視漢中;四者,將軍在外掌握兵權,人不能圖,可以避禍”。理論很簡單,想法很美好。


劉琦丟失荊州重地,姜維遠離政治中心

劉表死後本來是希望劉備輔佐劉琦保衛荊州的,可是因為劉琦不在,遺囑被蔡氏改動,另立次子劉琮為荊州牧。結果曹操大軍南下,“於是劉琮意決,便寫降書,令宋忠潛地往曹操軍前投獻”。荊州已經是曹操的,在後來周瑜奪下南郡,荊州就已經和劉備無關了。要是劉琦當時能接管荊州的話,那後面再交給劉備,不但能保住父親的基業,也能讓劉備更好地完成隆中對策了。

至於姜維,前面也說了沓中屯田的理想很美好,可現實卻很殘酷。不止遠離了政治中心,更糟的是被對手看出了破綻。“今蜀主劉禪溺於酒色,信用黃皓,大臣皆有避禍之心。姜維在沓中屯田,正避禍之計也。若令大將伐之,無有不勝”。所謂最堅固的堡壘都是從內部開始內部瓦解的,也正是姜維的避禍才讓司馬昭真正有了滅蜀的打算。

劉琦,姜維兩人遠走集團中心,雖說確實是起到了避禍的作用,但也導致後面一連串的蝴蝶效應。我們不能批評他們當時明哲保身的做法,但劉琦作為親生兒子,姜維身為蜀漢棟樑,不是更應該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嗎?




那隻胖狐狸


歷史是無法證偽的,但從結果來看,個人認為,對於解除劉琦和姜維當時的危險狀況,的確是起到了避禍的作用。


首先說說劉琦。


劉琦的問題,在於後母勢力強大,而老爹劉表又的確寵愛自己的異母弟弟,雖然有嫡長子繼承這條古訓,但地位無疑十分不穩,一旦劉表去世,自己孤立無援,蔡氏磨刀霍霍,別說繼承荊州,活下來都是個問題,即便是繼承了荊州,當時曹操已經有心南下,以劉琦的能力,八成守不住這片領地。


這麼一分析我們就會發現,如果繼續呆在原地不走,劉琦起碼要跨過蔡氏、曹操兩個坎,才能據有荊州,這對於他來說,恐怕是力不從心的,更別說東邊還有個虎視眈眈,蠢蠢欲動的孫權。而劉琦又不是什麼志在天下的英雄,何苦這麼折騰自己緊繃的神經呢?


因此,聽從諸葛亮的建議,去江夏避禍,就是一個十分保險的方案了,起碼命暫時能保住,而且呆在外面,也不是說一定就失去了繼承荊州的機會,所以對劉琦來說,這個方案真是深得他心,一聽就從了。


咱們不要一上來就玩大的,咱們先保小,再求大。


這就是劉琦的心理。


再說說姜維。


姜維去沓中屯田避禍,也是沒有選擇的選擇,如果留在成都,無非兩種可能。


一種,被黃皓害死。

另一種,自己殺了黃皓。


第一種他自然要避免,可如果自己殺黃皓,那是犯了忌諱的,自己原本就是降將,掌握大權後,不顧勸阻堅持北伐,卻又偏偏敗多勝少,處境本就比較敏感了,黃皓又是劉禪寵信的宦官,如果一言不合殺了他,必有造反的言論嫌疑,可他又是忠心的,那麼劉禪如果要相信姜維並無二心,兵權肯定要沒收。那麼姜維折騰了一陣,雖然殺了黃皓,可兵權也失去了,豈不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畢竟,劉禪成年,姜維又不是外戚,蜀漢的政權構成又很複雜,他想當霍光,是當不起來的,那麼他只能避免自己像何進那樣的下場了。故而遠離朝廷,在外避避風頭,以期來日軍事上有所收穫,也未可知。


至於說後來發生的事情,當事人也不是神仙,也無法預料,只能說從當時的角度出發,去外避禍對姜維是唯一的選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