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偷袭珍珠港的是日本,美国不全力攻打日本而是先去打德国?

二十一号机


1941年12月7日,山本五十六精心策划的阴谋终于得以实施,日本飞机偷袭了美国夏威夷珍珠港的太平洋海军军事基地,美国海军遭到重大打击。

(偷袭珍珠港)

愤怒的罗斯福将12月7日定为国耻日,并在次日对日宣战。

几天之后,罗斯福兴冲冲地派遣了大量美军前往欧洲战场。

那么,明明是日本偷袭了美国,为什么罗斯福反而将战争重心放在了欧洲呢?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德国闪电袭击波兰开始,美国就开始密切关注欧洲战事。要知道,当时的欧洲是整个世界的经济和政治中心,美国想要制霸全球,就必须能掌控欧洲的局势。

当时的英法两国,最先对德国在欧洲侵略,选择了袖手旁观。在他们眼中,德国作为一战中的战败国,对于自身遭受的一些不平等条约不太满意,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闹就闹吧,只要不闹到自己身上就行。

然而英法的不作为,却正中德国下怀。在极短的时间内,德国就占领了荷兰、比利时在内的大半个欧洲,眼看着就要统一欧洲大陆,英法两国才回过神来。

等到他们真正下定决定要和德国作战时,才发现德国军队强悍无比,英法联军被打得丢盔弃甲。只能从敦刻尔克撤退,逃亡到英国。而逃亡的代价就是法国全部沦陷。

(罗斯福旧照)

这个时候,一直默默围观的美国坐不住了。本来美国是指望着欧洲国家相互消耗国力,最后自己跳出来扮演救世主,从而牢牢掌控欧洲。

但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德国在欧洲根本就无人能挡,隐隐有着成为下一个超级大国的势头。这样一来,美国在欧洲还有什么利益可言呢?

虽然美国一直对英国进行着各方面的援助,但无奈别人德国军队实在太厉害,要想保住在欧洲的利益,就必须对德国宣战了,但是美国能以什么理由宣战呢?

这个时候,日本人送来了“温暖”。

作为德国在亚洲的盟友,日本的实力自然不容小觑。但不幸地是,日本却一脚踩在了泥潭里。中国军队的韧性,让日本根本难以抽身。

(山本五十六旧照)

日本本来就是一个资源极其贫乏的岛国,在中国战场上耗了几年之后,战争储备完全不够了。石油快没了,美国也慢慢停止资源出口了,补给都快跟不上了。所以,日本才选择了冒险的“南下”策略,到东南亚去掠夺丰富的资源。

之所以说是冒险,是因为东南亚诸国早成为了美国还有欧洲一些国家的殖民地。日本想要继续侵略,实现自己的野心,只能选择和这些国家开战。因此日本选择了对美国进行偷袭。

但可惜的是,虽然日本想法很不错,也确实打击了美国的海军力量,但是想让美国伤筋动骨,那是远远不够。

日本的冒险举动,终于让美国人找到了参战的理由,美国渴望参战太久了。

任何一次战争,都牵涉到了利益以及资源的重新分配,更何况还是世界大战。日本的举动,不仅能让美国保住自身在欧洲利益,还能够参与资源利益的重新分配,对美国而言,真是一场及时雨。

在美国眼中,日本只是个弹丸小国,本来自身资源就匮乏,其主力部队还陷在中国战场上。只要美国持续在背后帮持中国政府,让中国拖出日本的脚步,既能消耗日本的国力,还能让中国这头睡狮继续受创伤,保持沉睡。这简直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而反观欧洲战场上的德国,不仅工业已经高度发达,经常能发明一些战场上的新式武器。而且最关键的是,陆军部队实在太过于凶残,如果没能及时遏制,恐怕会对美国非常不利。

因此,美国明确了先欧后亚的作战策略。先重点解决掉了欧洲战场上的大敌德国,回过头再收拾身心俱疲的日本。

从结果来看,显然美国的策略是相当正确的。


张生全精彩历史


二战期间,在美国人眼里,日本就是一个列岛,所有资源都需要进口和掠夺,是鼻屎之国,疥癣而已。


而且从31年卢沟桥事变起,十年来在中国的占领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国就像是个烂泥潭,让日本无法轻易脱身。

美国自认为,拨给中国的那些援助,完全可以阻挡住日本吞华的步伐,只要中国不倒,日本在亚洲就会永无宁日。


欧洲则不然,是美国工业产品的市场,也是美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更是美国人精神文化宗教思想的发源地,那是他们梦里的故乡。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美国放手不管,那些土地、资源、人才和市场将会被纳粹德国占领和获取,将会形成一个超级大国,与美国抗衡。即使不主动打击美国,但只要限制贸易往来和人员交往,那么美国也将会损失惨重,直至奄奄一息。

所以,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与其仰人鼻息,不如只争朝夕。与其听之任之,不如与命运抗争。既然闭关锁国就是等死,何不主动出击求得一生。

至此,美国向德国宣战是顺理成章,做了精心准备,必须要这样做。而对于珍珠港事件爆发后对日本宣战,则是既来之则安之,顺势而为,不得不为。


新文化街男孩


很简单,日本历害,但必竞国土有限,后劲不足,兵力全被中国拖住了,只要中国不亡,日本就无力他顾。所以,美国支持中国武器财务,让中国人去死拼,消耗中国国力,一个强大的中国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

至于德国,风头太甚,如果美国当时不出兵,德国就能统一欧洲,甚至亚洲非洲也难逃灭亡。再掉转枪头和日本,意大利夹击美国,他也难逃一死!

最主要是欧洲及中东的资源,及美国的全球战略布局,而且亚洲对美国没有任何威胁,在美国眼里,整个亚洲就是一群蚂蚁大战而以。就算日本统一了亚洲,也只是只强大的蚂蚁,只要打败德国,日本就只看看美国大腿了。


周运胜


珍珠港事变后的次日,美国就对日宣战,可仅仅就只对日本宣战,美国对德国还保留了一点余地,或者说,美国把宣战的优先权让给了德国,好像美国料定了德国会对美宣战。

19世纪初到一战之前,有超过500万德国人移民美国,大多外出移民者做好与家乡永别的打算,甚至还有些人带着家乡土壤一起上路用于日后自己埋葬他乡。因此,在美国国内有大量的德国后裔以及移民,有很多人甚至不远万里响应元首的号召返回本土参战。美国要对德国宣战,必然要考虑到这部分人的民意压力。由此同时,美国的商业界与德国的经贸联系并没有中断,德国战争机器的油料有20%来自美国的转口贸易。美国政府也需要考虑到华尔街的利益。

(美国国内有大量的德国移民)

不过,德国与美国的矛盾也是显然易见的。

德国在拉丁美洲同样有大量的移民,他们纷纷建立了法西斯组织,并受到德国母国的大力支持,在政治上蠢蠢欲动。德国与南美各国更是大力发展经贸,虽然日本也曾做过努力,但是南美与德国的经贸金额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及经济影响力隐然超越了美国。美国所谓的“后花园”里,德国人正在犁庭扫穴,翻箱倒柜。美国苦于经济增长乏力,(至迟到1941年,美国经济才恢复至1929年水平),以及此前对拉丁美洲的“门罗主义”政策积累了大量的矛盾,使得一时间拉丁美洲国家普遍倾向德国。

(二战时阿根廷亲德倾向非常明显)

美国不可能坐视不理,在珍珠港事变之前,美国在罗斯福的主导下,已经改弦更张,以“睦邻”原则重新与拉美各国建立关系,并且在拉美大量采购原材料,与德国比拼经济影响力。美国在经济领域的强势出击,德国尚处于战争中,自然不是对手。德国在拉丁美洲20年经营,毁于一旦,使得德国与美国难有好感。

苏德战争已经爆发,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可是苏军阵营中逐渐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美国卡车和坦克,美国的军事援助在1941年10月之后陆续抵达摩尔曼斯克港口,随后被运送至莫斯科前线,参与了莫斯科防御战。因此在德国宣战前,美国事实上已经深度参与了战争。

德国需要在自己尚处于鼎盛时主动出击美国,以期彻底击败之;美国虽然也已意识到德国是最大的威胁,却碍于国内政治和民意,没有选择对德国宣战。珍珠港事件5天之后,希特勒的纳粹德国宣布对美作战,至此美国彻底卷入二战。

美国参战时,大半个欧洲已经尽如希特勒手中。如果苏联在战争中抵抗不了德国,那么德国将在欧亚大陆这个世界岛上建立起一个庞大的陆地强权。这个强权将会获得顿巴斯的煤矿、巴库的油田、乌克兰的粮食,并且能从高加索方向威胁伊朗,从伊拉克方向对英国的地中海势力进行包抄,地中海将成为德意法西斯势力的内湖。北非、中东、中亚和欧洲本土将连成一片,让美英海军缺少陆地支点,无法在大陆立足。

因此,一旦德国逼迫苏联求和,德国将正式坐大,难于击败。美国将眼睁睁看着德国成为世界陆地霸主,而失去了大陆的美英海军,即使再怎么强大,也不可能出现世界级强权。在1942年整个一年的时间里,德国一直在处于战略进攻的态势,在谋求这样的战略目标。而且,从现实的角度看,德国拥有数量更多,更为精锐的军队,占据欧洲最为发达的工业区,一旦与苏联和中东的资源形成合力,德国能够完成这样的目标的可能性非常大。

(德国几乎实现大陆帝国的目标)

这是美英两国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战略设想,因此,在德国的进攻欲望强盛的时期,压制德国的攻击力量,成为美国的优先战略。

相对而言,日本虽然是主动挑起太平洋战争的一方,其海军力量一度十分强大,但是日本的经济能力远远不如德国,其对盟军战略危害的程度也远不及德国。因此,相较于欧洲方向,美英盟军在东方战场投入的兵力和资源一直都比较少。在美国的立场来看,欧洲是500年来传统意义上的世界中心,掌控了欧洲就意味着掌控了当时世界最为优秀的的科技创新、工业制造、人力资源等各项资源。这些都是东亚战场所不具备的——整个东亚,只有一个勉强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日本,其工业水平比起欧洲来差的远。

由于美国占据着菲律宾和关岛,在事实上与日本形成了尖锐的地缘矛盾,而菲律宾除了制糖业之外,别无其他工业资源;恰恰是这制糖业,反而对美国国内的农民造成了伤害,引起了不满。因此,在珍珠港事变爆发7年前,美国就已经通过了《杜勒斯法案》,允许菲律宾在10年后获得独立地位。美国愿意放弃菲律宾,就可想而知美国的核心利益本就不在远东地区。但是美国需要维持太平洋上的防线,以避免遭到日本的远洋打击。因此美国在澳大利亚和东亚战场投入的资源规模,仅仅是维持战场形势。

(以海战为主的太平洋战争)

另外,日本以海军力量为主,而在珍珠港事变中,美国太平洋海军实力削减大半,而造出舰船并且形成战斗力也需要时间。所以,即使美国在中途岛海战中获得胜利,但是美国依然没有取得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进攻权,美国还要在瓜达卡纳尔岛战役中再次击败联合舰队,才能获得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而这已经是美国参战一年之后了,美国刚好完成了舰队整合的工作。山本五十六在偷袭珍珠港前预言只能保持6个月的军事优势,实际上日本海军已经超常发挥了。

美国的核心利益,在于大西洋,美国的战略的核心是将大西洋打造成美国的大西洋湖。至于太平洋则太大,美国将核心利益投放在这个区域产生不了美国所预期的收益。在本质上,美国仍然是个西方国家。


而知而行


标题:美国的二战战略

以下正文:

如我们所了解的,日本在攻击美国珍珠港后,几乎全灭美国的海军力量。但其实,当时美军的军队大多布置在东海岸,位于西海岸被日本摧毁的只是很小一支。

也就是说,美国在日本摧毁珍珠港后,不全力进攻日本的原因是:没有在太平洋与日军交战的信心和实力。

这也是日本敢于冒犯在军事经济实力全面碾压自己的美国的原因。

我不记得美国什么时候开始做的战斗准备,但二战后期,美国的关注点一直在德国。是德国的不限制潜艇战,使得美国可以进行战斗扩充。他们也就将主力放在了靠近大西洋的一边。

事实上,就算是没有被摧毁珍珠港,缺乏补给基地的美国,也没办法深入与几乎占领了东南亚的日本进行作战。

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会觉得日本很弱。


丶秀研吖


美国早就想打德国了!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的确是日本坑了德国人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二战帷幕正式拉开。波兰在遭到入侵后立即向英法求救,而英法也迅速对德国宣战。但是此时的英法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法国总统阿尔贝·勒布伦仍旧希望德国在占领波兰后能够继续向东进攻苏联,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

英法当时的战略是:敌不动,我不动。敌若动,不冲着我,我也不动。

而此时德国的盟友日本表示不会掺和欧洲战事,而美国也发表声明将继续严守中立,此时的欧洲战场还没有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但是令英法万万想不到的是,德国没有按照套路出牌,而是在次年4月攻占了丹麦和挪威。5月10日 德军正式入侵西欧,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相继投降,英法这才意识到大事不妙。

可面对着早有准备的德军装甲洪流,英法联军在战术上却一直摇摆不定,导致迅速崩盘。

5月26日—6月3日 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下海逃往英伦三岛,6月14日 德军进驻巴黎,6月22日法国正式向德国投降。

(德军进驻巴黎,通过凯旋门)

德军的一系列骚操作直接打得英军没了脾气,要不是有英吉利海峡的保护,伦敦上空估计早就飘扬着纳粹旗帜了。

为了迫使英国投降,德国随即对英国发动了不列颠空战,并触动潜艇对英国进行海上封锁。不过英国人并没有因此而向德国就范,英国皇家空军最终挫败了德国空军,取得了不列颠空战的胜利,但是德国U型潜艇的海上封锁仍旧是让英国人的日子苦不堪言,于是英国紧急向美国求救。

可美国作为中立国,国内的反战情绪很高,美国政府也不敢直接援助英国,只能通过正常的国际贸易给英国人输血。

在美国“事不关己”的态度下,英国人很快消耗掉了所有的外汇储备,而此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罗斯福深知这场战争美国是躲不过去的,一旦英国沦陷,那么局面对美国来说则更加危险。为此罗斯福不断游说国会为英国提供支持,但遭到国内反战势力的强烈阻挠。不得已之下,罗斯福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就是把物资租给英国人。

在罗斯福的推动下,1941年3月11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通过该法案,美国向英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物资。2个月之后,在国民政府的强烈请求下,该法案也将中国纳入其中。

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欧战战场全面铺开,华府对此高度关注,罗斯福参战之心已经非常的急切。但此时美国国内的反战之声还是很高,而宣战权又握在国会手中,罗斯福十分为难。

不过欧亚大陆的战事还是让美国人有了不少危机感,从1940年开始美国的军费就大幅提高,美国军方也密切的注视着日本和德国的行动。

在苏德战争打响之初,德军一路高歌猛进,德国甚至向盟友日本表示,对苏战争将在年底前结束,德日有望迅速在西伯利亚会师。面对德国人画下的大饼,日本军方无不为此欢心鼓舞。

德国人这番话的初衷是希望日本能够加入对苏作战,但日本人此时早已放弃了“北上”战略。对美英宣战,然后横扫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已成为日本既定计划。1941年7月28日,日本趁法国沦陷之机进而占领了法属印度支那,开始进军东南亚。

这一时期的东南亚除了泰国以外,基本都是美国、法国、英国、荷兰的殖民地。日本人的占领法属印度支那的行动显然对美英荷构成了威胁,美国随即宣布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冻结日本在美国内的所有财产,包括实行石油禁运。英国和荷兰也紧随其后,宣布对日本进行石油禁运。

日本是一个自然资源极为缺乏的国家,而石油又是极为重要的工业燃料,如果没有稳定地石油供给,一个国家连日常的社会运转都难以为继,更别提发动大规战争了。

日本的当时石油主要依靠美国以及荷属印度尼西亚的油田,虽然日本在占领中国东北之后就组织了大规模的石油勘探行动,但是日本人最终没能在东北发现石油。因此美英荷对日本的石油禁运直接将日本逼到了悬崖边上。

这时的日本只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选择:停止战争,与美英荷讲和,撤出法属印度支那。

第二个选择:孤注一掷,对英美荷宣战,将战争扩大化,直接占领东南亚。

喜欢豪赌国运的日本最后选择了后者,而德国人在欧洲的节节胜利也给了倭人信心,日本人认为对美国作战的时机已经到来了,大日本帝国将续写日清战争和日俄战争的辉煌胜利,完成铃兰制霸天下的野心。

出击吧,泷谷源治!

哦,不对。

出击吧,山本五十六!

1941年12月7日清晨,经过精心的准备,旧日本帝国海军联合舰队偷袭了美国位于夏威夷珍珠港的太平洋海军基地,给美国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

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本土遭到敌人入侵,上一次还是在1813年,美国在“美加战争”中被英军攻陷了首都华盛顿,在那场战斗中美国总统府白宫被英国佬一把火给点了。

此后128年间美国本土再未遭受过入侵,直到日本端了珍珠港。

(日本零式战斗机飞临珍珠港上空)

偷袭珍珠港直接引爆了美国国民的愤怒,美国国会次日便对日本宣战,并将12月7日定为国耻日。

其实美国高层对于日本的行动是非常开心的,罗斯福早就想参战了,甚至今天很多人都认为珍珠港事件就是美国高层一手策划的苦肉计,为的就是引导民众同意加入战争。

但是对日宣战并不是美国的主要目的,对德宣战才是华府想要的。只是偷袭珍珠港的是日本人,不是德国人,美国一时半会儿也没有理由对德选择,只能等着德国对美国宣战。

好在美国并没有等太久,仅仅4天之后,德国便主动向美国宣战了。

在得知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希特勒立刻召见日本驻德大使大岛浩,元首并没有像传言中描述的那样对日本大使暴跳如雷,反而是希特勒对大岛浩进行了安慰。元首表示德国会依照《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的约定对美国宣战,他告诉日本老铁千万不要害怕。

《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是德意日于1940年9月27日签署的正式的军事盟约,条约中第三条规定:

“三国并承允如果三缔约国中之一受到目前不在欧洲战争或中日冲突中的一国攻击时,应以一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相援助”。

因此根据条约的规定,德国和意大利于1941年12月7日对美国宣战。

在得知柏林对美国宣战之后,华府开心的不得了,当即决定礼尚往来,也对德国宣战,此后二战正式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战争。

虽然珍珠港不是德国炸的,但是美国参加二战的主要目标就是针对德国,毕竟欧洲与美国的关系更加紧密。而美国高层早在战前就制定了“先欧后亚”的战略,将美军主要精力放在欧洲战场,先搞定德意,再回头弄死日本。

(944年6月6日早6时30分,以英美两国军队为主力的盟军先头部队总计17.6万人,从英国跨越英吉利海峡,抢滩登陆法国诺曼底地区,拉开了著名的诺曼底登陆)


千佛山车神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对美军太平洋航队的打击其时很小:三艘航母与二十多艘主力战航并不在港内,主力战机也被调驻周边小机场,真正损失的只有四般没有战力的老舰与一批过气战机。日本所以偷袭就是畏惧美太平洋舰队,现避美国参战,太平洋舰队已足以与日海军抗衡。但因之前美国内对是否参战争论激烈,美备战并不充分,要在东南亚或中国投入地面战不现实,与日海战是唯一的选择一一当然也是正确的选择,击败日海军,也就击溃日的攻击力了。

当时的战争态势是,德意日中德国最强,但德在东线已被挡在莫斯科与斯大林格勒城下。苏军虽暂时在兵力与战力上不占优势,但严寒加成下,已成必胜之局。南线希腊挡住了意大利。因此陆路协约国已无能贯通。但北非战场,德军在隆美尔带领下有击败英军的可能。而西线德国进攻英本土已不可能。如果德军取得北美战场胜利,则德意日不仅可以海上联接,还能获得中东、南亚物资,则不但太平洋击败日本不易,整个战争将更加扩大。因此,协助英军取得北非、南欧胜利成为节点。

因此,美国参战后,就作出了“海战对日本,物资援中苏,新动员战力投入欧洲南线”的布暑,果然从战略层面遏制了德意日的攻势,42年海战击败日本,43年欧洲南线击败德意联军,对德意日实现了战略分割与包围。

到1944年,战略战术层面,同盟国击败德国条件已成熟,苏美英三国夹击已对德形成压倒性优势。战场布局“先败德国,再成苏联陆上南下、中国东出、美军海上西进击败日本”已成自然态势了。




bashanlaike


美国对日本只是当时没动手,从日本偷袭珍珠港开始,美国就打算真正介入亚洲战场,只是考虑到欧洲战场消耗,战争资源牵制。偷偷研究原子弹,当真正成功时,美国对日本广岛,长崎投放了两颗致命的原子弹,高效精准的打击了日本。美国不打算在亚洲战场拼消耗,用原子弹迫使日本投降。对日本的还击残酷致命,就像日本偷袭珍珠港那样。

如今,没想到日本却沦为了美国在亚洲战略的“哈巴狗”。日本还是那个欺弱怕强的日本,美国还是那个唯利是图的美国。

但是,中国再也不是过去的中国!!!


幸儿55


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彻底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是问题说的美国没有全力攻打日本而是去先打德国是错误的题目!

因为从整个二战进程看,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便进入了全面动员,作为盟国中唯一一个本土未处于战火中的大国,美国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往东,美国面对的是咄咄逼人的德国闪电战对西欧的席卷。这时候,美国陆军并没有做好准备,也无力直接介入欧洲战争。因此美国的角色是一个战略大后方,通过武装装备和军用物资的输出为英国和苏联这两个前线国家输血,始终将这两个国家的军力顶在前方。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向北极圈中的苏联摩尔曼斯克港运送武器弹药,不能让苏联倒下。

往西,美国面对的是贪得无厌的日本。其实珍珠港事件后,美国的战略方向就是非常明确的,就是向西彻底击垮日本。因为在这个方向上,除了中国在大陆上牵制日本陆军外,美国几乎是独立与日本联合舰队作战,英国、澳大利亚的帮助非常有限。而随着中国战场趋于稳定,日本将其精锐陆军又布放到了太平洋岛屿上,美国不得不一个岛一个岛的争夺。所以太平洋战争和伟大的卫国战争以及中国抗日战争一样,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战争命名的独立名词。

而珍珠港事件后,中途岛海战、瓜达康纳尔岛海战等一个个海战几乎是接踵而至,美国海军后期发挥出了机器大工业的强大实力,几乎是一个月就有一艘航母下水,这些都证明了日本在当时是美国必须认真考虑的最主要的威胁。

而美国实际上的对德作战,是等到北非沙漠上支援蒙哥马利对隆美尔非洲军团的作战,然后才是登陆意大利的安其奥作战,再后面是开辟第二战场的诺曼底登陆。这个时候整个二战的各个转折性战役都已经完成,比如中途岛海战、斯大林格勒战役等,盟军已经开始了全面的反击。美国也就可以凭借自己强大工业作为后盾,对德国和日本进行了两线作战。

最后要知道,对日本的太平洋战争,是美国独立打下来的,而对德国的战役,是各国盟军一起打的,而明显投入到太平洋战场上的那些航母、战列舰和舰队的造价以及人员明显比投往西欧的那几个军的坦克装甲车辆要昂贵得多。

你说美国在二战的主要作战方向在哪里呢?


虹摄库尔斯克


江湖上有三个魔头,一个是嗓门喊得挺高实际是跟着混事的意大利,一个是脾气挺暴能力有限的小日本,一个是小日本军队的师傅德国人,黑科技发达占据大半个欧洲资源的大魔头,你要是大侠罗斯福,想着能一统江湖,你先打哪一个?

其实早在日本人偷袭珍珠港之前,美国人早已经定下了“先欧后亚”的战略指导思想,并且是朝野上下从白宫到军方的一致意见,即纳粹德国才是“最凶恶的敌人”。



太平洋战争爆发的1941年底,正是纳粹德军在欧洲战场横扫的时期,虽然没有能够一口气拿下莫斯科,但是苏联的军事形势依然很不乐观,美英都有苏联会崩溃的担心,若此,他们将独自面对最强大的法西斯德国陆军,而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最坏的情况,他们甚至在后面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拟定了“大锤计划”,准备一旦斯大林顶不住就提前入侵法国,从而吸引德国陆军回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轴心国的三个国家中只有纳粹德国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国家,巅峰时期经济总量和工业出产比例占全世界的20%,仅次于美国;比如1943年德国的钢产量达到3460万吨,年产几十万辆的军用卡车和万余辆装甲车辆,霸占着罗马尼亚油田、乌克兰产粮区和大半个欧洲的人力物力,高峰时期总兵力超过1000万人,甚至差点造出原子弹来。到战争末期,什么喷气式飞机、V2火箭纷纷问世,如果不是崩盘过早,天知道德国人还能发明出什么新式武器来。



相比之下,日本的资源潜力、工业实力和武装能力与德国差的不只是一个档次,日本没有油田,全部依赖进口(大头还是从美国进口);钢产量每年不超过500余万吨,刚够纳粹德国的零头;整个二战期间生产坦克5000余辆,还不如希特勒一年造出来的数量;到战争末期举国动员也才600多万军队,陆军装备用德国武官的评价“还停留在一战时期”,甚至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军备、军制和训练本来就师从德国,以美国的综合国力,打败日本只是时间问题。

所以,想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打败纳粹德国才是关键。



别看日本鬼子在太平洋战争初期进展顺利,舞舞扎扎侵占了东南亚大片地盘,那是因为美英的军队主力根本不在亚洲,英国人忙着防御德国登陆,忙着在北非对付隆美尔,实在是没有余力跟日本人在远东扯蛋;而美国人虽然参战了,国家还没有转入战时经济轨道,海军主力在宣战之前就已经在给英国船队护航,陆军完成动员后最先投放的地区也是北非,一切以打败德国为中心。

当时的欧洲是世界经济和政治中心,是美国全球霸权的根本利益所在,实际到今天也是如此。被希特勒征服的许多欧洲国家比如法国、捷克等都是工业化很强的地区,一旦被纳粹充分调用起来,危害巨大。相比较而言,日本在东亚侵略的中国、朝鲜包括后来的菲律宾、缅甸等都是农业国,对其国力和军力的增强都没什么实质性帮助。

另外,打败日本其实更多的是需要海军的力量,而舰船的制造周期显然更长,美国人需要点时间。



(德国无条件投降)

美国高层在欧战爆发不久后就清楚早晚会卷进世界大战,也一直想早些参战,因为英国和苏联确实比较困难了,参战时间越晚,希特勒赢得战争的机会越大;但是美国的政治体制和国内的孤立主义思想让白宫不能放手施展,只能搞搞“租借法案”什么的擦边球。结果想睡觉就有人递枕头,日本人自己送上门来了,然后就是美国对日宣战;希特勒知道跑不掉,抢先对美国宣战,罗斯福安逸了。

于是美国以有限的援助利用中国拖住日本,倾全力联合英国和苏联打击纳粹德国,1943年意大利退出战争,1945年5月纳粹德国投降,当两个军事超级大国美苏都腾出手来时,日本人当然只有死路一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