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談史
《史記·高祖本紀》記載:“高祖欲長都洛陽,齊人劉敬說,乃留侯勸上入都關中,高祖是日駕,
入都關中。”也就是說,漢高祖劉邦本來確實是想定都洛陽的,是在齊國人婁敬(後來被賜姓劉)和留侯張良的勸說下,才決定定都關中,注意,是關中而不是長安。
再來看一下《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的記載,劉敬當年勸劉邦不要定都洛陽有兩個原因:第一、人家周朝能守住八百年基業是“在德不在險”,但是後來秦始皇、霸王項羽都是以“武”服人,不是“以德服人”,這就說明現在人心不古了,不能再定都洛陽了。第二、關中有地理優勢,即“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萬一山東亂了,大漢最起碼還能保住關中地區,並且關中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可以制衡山東六國。劉邦聽了之後猶豫不決,畢竟追隨他的部下們大多都是山東人而不是關中人啊,在聽了留侯張良的意見之後,劉邦才最終決定“即日車駕西都關中”。注意,是關中而不是長安。
《史記·留侯世家》中記載留侯張良是同意劉敬的建議的,他又補充了一句說關中乃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即關中除了有隻能諸侯的地理優勢之外,本身也有支撐霸業的經濟資源。“於是高帝即日駕,西都關中”,注意,這裡說的依然是關中。
那麼劉邦稱帝之後到底是定都哪裡呢,這還得再看《史記·蕭相國世家》:“漢王與諸侯擊楚,(蕭)何守關中,侍太子,治櫟陽”,即之前所說的“關中”其實就是“櫟陽”,這個櫟陽乃是秦國舊都,秦獻公二年(公元前383年)到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這裡都是秦國的首都。直到漢七年(公元前200)年二月,劉邦才下令遷都到長安(長樂宮成,丞相已下徙治長安)。所以劉邦曾經定都櫟陽和長安,與咸陽無關。
櫟陽城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閻良區武屯鎮一帶,這裡才是劉邦最初定都的地方。
國史通論
劉邦先是定都洛陽,已經下詔了,並且在洛陽住下了,《史記》記載“天下大定,高祖都洛陽”。
但是3個月後,被一個叫婁敬的人勸告了,說現在天下沒穩,你定都洛陽是想效仿周朝在洛陽的800年嗎?劉邦說是,“吾行天下,唯見洛陽”。婁敬又說,漢朝立足未穩,沒有周朝的德行,不能都洛陽。於是劉邦就打算遷都關中。
因為秦朝在當時是一個很反面的教材,劉邦絕對不會在暴秦的首都咸陽建都的。為了區別前政權,於是就在與咸陽一河之隔的地方,咸陽下邊的一個叫長安鄉的地方,重新建都城,取名長安。
與此同時,把咸陽改名為“新城”(由此可以知道,秦咸陽,與漢長安,完全是兩個地方,並不是個別網友說的那樣,咸陽就是長安)。
其實長安就是咸陽下面的一個鄉,劉邦建的長安城,正是在此地。
柱下史
劉邦最開始是定都於洛陽的,但是劉邦因為兩個人,改變了自己的想法,遷都至長安,這兩個人是誰呢?一個叫婁敬,後來被賜劉姓,所以也叫劉敬,還有一個就是張良了,那麼具體情況是怎麼樣的呢?
婁敬是齊人,他本來是要到隴西去戍邊的,他經過洛陽的時候,跟同樣也是齊人的虞將軍說,他有很重要的事情要見劉邦,虞將軍就將婁敬的請求報告給劉邦,劉邦就接見了婁敬。
婁敬見到劉邦說:陛下,您建都於洛陽,是想像周朝那樣持續八百年嗎?劉邦說:是的,我當然想。婁敬說:陛下,您與周朝取得天下是完全不一樣的,周朝是靠德政讓八百諸侯臣服,然後一舉攻下了商朝的朝歌。
而到了春秋戰國的時候,各個諸侯國就不理會周朝了,不是因為周朝沒有德政,而是因為形勢不一樣了。而陛下是通過滅秦,滅項羽的方式取得了天下,這種方式與周的方式完全不一樣的。
秦地是個好地方,四面有高山險阻,而且土地肥沃,是天府之地呀。只要您建都於關中,即使關東地區有什麼問題,您都可以據守住函谷關,保全秦地。
劉邦徵求其他的人意見,大家基本都是關東之人,洛陽離老家比較近,自然希望建都於洛陽,都說東周在洛陽幾百年了,而秦朝在關中二世就亡了,肯定是在洛陽的好,劉邦自己也很猶豫,他就問張良的意見。
張良說:洛陽雖然東有成皋,西有崤山,地處黃河,伊水,洛水三川交匯之處,但是洛陽地區實在是狹小,只有方圓幾百裡,土地又不肥沃。而關中東面有函谷關,西面有隴山,方圓幾千裡,土地肥沃,還有富庶的巴蜀地區,很適合建都,婁敬的建議是對的。
劉邦聽了張良的話,當天就乘車前往關中建都了,並將婁敬改叫劉敬,稱做奉春君。後來劉敬還隨劉邦攻打匈奴,他做為使者到了匈奴那邊之後,察覺到匈奴有意隱藏自己的實力,就勸劉邦不能輕進。
但是劉邦不聽,最後才有白登之圍,劉邦用了陳平之計解圍之後,覺得劉敬說的很對,就封劉敬兩千戶,封建信侯。向匈奴和親的策略就是劉敬提出來的,他還建議劉邦將六國的貴族後裔都遷到關中,劉邦也採納了。
所以在史記裡,劉敬是跟另外一個重要人物叔孫通同傳的,至於為什麼劉邦沒有定都咸陽,而是定都長安,我覺得有兩個原因,一是咸陽宮殿讓項羽給燒了,二是漢朝是新的王朝,自然不會在原來的地方,而在不遠處建都。
歷史簡單說
這個問題問的確實是很不敢恭維!劉邦的西漢建都在長安,就是現在的西安。漢長安城遺址就在現在西安市的西北方向靠近渭河南岸的地方。而定都咸陽的是前朝的秦帝國,當時秦帝國的都城咸陽的遺址(現咸陽市渭城區窯店鎮以北塬上)在漢長安城西北偏北方向的塬上。距離現在的西安市區大約25公里左右,距離咸陽市區15公里左右。因為兩個城市太近,其實過去兩個地方真的分不清楚,秦始皇建的著名的阿房宮(不知道阿房宮的可以自行百度唐代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可是建在現在西安市的地界上。所以說歷史是歷史,地理是地理。以上的不管是漢代的長安城還是秦代的咸陽城,它們現在都有了一個統一的地理名詞:“西鹹新區”。
》
)
幸運老辣椒
你一天到處煽風點火想幹啥?其心可誅!
漢玉
複雜的問題簡單說,事實勝於雄辯,劉邦定都不是西安,也不是咸陽!別噴!別噴!別噴!重要的話說三遍!
正確的說法當時的建議原話應該是說建都秦地關中!看好是關中,因為那時候根本沒有長安這個名稱!而關中也只有咸陽可以代表!
因為咸陽秦都城已經被項羽那個只會打內戰的霸王焚燬了,還有就是認為不能在秦都的原址上修建可能是認為不吉利!所以跨渭河,把新址選在了渭河南岸建設新城,取名長安!和咸陽城的皇城隔河而望!這也是取意永遠借鑑秦滅亡的經驗教訓!古時後人認為秦殘暴才導致了滅亡,車同軌,書同文,這才是秦對中華民族最大的貢獻,這也是大一統的標誌!!!背後需要做的工程難度是難以想象的!所以西漢初期的政策就是對內安撫生產,對外懷柔和親!漢武帝時才對外宣戰打通西域,後在霍光輔政時才真正把西域版圖併入漢政權,就是現在的主權!
那時還不包括現在青海,新疆,西藏,寧夏,蒙古的大部分!
順便科普下西域,過了現在蘭州的烏鞘嶺就是古時西域!所以西漢的都城不是咸陽,也不是西安!而是包含部分咸陽城的一部分別宮,新建的一座城,為了不會重蹈秦帝都咸陽城的命運,所以定名為長安城!也就是現在的西安漢城遺址,政務中心叫未央宮!
西安的稱謂是明代才開始將長安改稱西安,沿用至今!!!
隋朝統一後,又將新址向南,稱為大興城,隋代設計的大興城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正南正北的井字型都城!唐統一後進行了擴建,現在的大明宮就是政事中心,現在的西安古城牆是唐的皇城!明朝時在唐皇城的範圍基礎上整修建成!唐長安城是現在西安古城牆內面積的七倍!!!
也就是說現在的西安和咸陽,自古就是一座城,只是在歷史和政權的變更當中不停的擴建和整修,面積和中心點變化罷了!沒明白的明白了沒有?明白的還裝糊塗?
知之為知之罷了!沒有必要在這些問題上玩文字遊戲!!!
文羽12
這水平,還好意思提問?長安和古咸陽是同一個地方。
親爹親爹
西安古代稱呼始於明朝洪武年間,元朝之前各朝代因戰火導致城池損毀,新建後的位置、城池規模都各有不同:如秦之咸陽,漢、唐、宋等之長安,隋之大興城等。
公元前209年,秦朝農民起義爆發,秦都咸陽也在戰火中損毀。公元前202年,劉邦擊敗項羽一統天下,劉邦在山東定陶汜水之陽舉行即皇帝位,定國號為漢,是為漢高帝。
劉邦擊敗項羽,起先定都雒陽,齊人婁敬建議定都關中,但是謀臣大將多是反對定都關中。劉邦徵詢張良,留侯曰:“雒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也。夫關中左餚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劉敬說是也。”於是高帝即日駕,西都關中。
其原因應該是劉邦統一天下,但天下並沒有平靜,山東六國王室後裔,世家豪族、漢建立後在各地分封的異性王在各地都有很大的影響力,雒陽居天下之中但地薄、四面無關山要塞。秦咸陽就不同,秦國王室與世家貴族實力大減,劉邦初入咸陽與三秦之地約法三章,民心支持,四周有要塞鞏固,能形成高屋建瓴的形式統治全國。
從漢高帝劉邦定都關中,命丞相蕭何在渭河以南、秦興樂宮故地營造宮殿,取名為長樂宮、未央宮。以長治久安之意取都城名長安,及之漢惠帝、漢武帝在原有基礎上擴充城牆,興建宮殿,閣樓等才形成了西漢朝的都城。
筆墨下的話語
今天才知道西漢的國都在洛陽!哪個時候就發明了洛陽鏟嗎?那景帝劉啟,武帝劉徹,以及其他漢皇死了後為什麼要埋在關中?既然已經發明瞭洛陽鏟,就該把這些個漢皇陵墓也鏟到洛陽啊!為了證實你的高論!!!
上校36566831
什麼雞巴問題?劉邦定都長安!長安!長安!說三遍長安!哪是有西安這個名字嗎?只能說,漢長安城,在現今西安!不要打文字嘴仗。看看地圖,谷歌百度隨便。漢長安城遺址完完整整的在那兒!秦咸陽都城在漢城西北方向,過渭河不遠,也沒在現在咸陽市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