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為何與匈奴斷絕和親關係?到底是對是錯呢?

as297243008


漢武帝時期同匈奴斷絕和親關糸主動戰略進攻從公元前113年一公元前119年同匈奴進行河南之戰,河西之戰和漠北之戰,消滅匈奴十幾萬人,從此“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漢武帝反擊匈奴是大國崛起的標誌,宣揚了個漢赫赫國威,也為漢朝經濟發展爭得和平的外部空間,此舉英明無比。匈奴是戰國時期興起的強大遊牧集團,趁中原諸國連年征戰無暇北顧之機佔領河套地區。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派蒙恬率三十萬秦軍修長城反擊匈奴,匈奴北撤千餘里不敢南下牧馬。公元前200年在平成白登山和漢朝打一仗。漢高祖率三十二萬人抵禦匈奴單于昌頓的入冠,漢軍幾次大勝後輕敵冒進,劉邦領七萬人的先頭部隊被包圍,七天七夜才解圍。此後漢朝調整對外關糸同匈奴實行"和親”和“歲奉"的政策。實際上這是漢匈雙方互相妥協的政策。因為在正面戰場匈奴騎兵也沒有取得過勝利。此後漢朝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同時也在為反擊匈奴做誰備。匈奴人生才苦寒之地物質貧泛,一切以利益為標準當然不會有什麼信用,每當"秋高馬肥"的時侯就會"入寇"寇邊"搶劫漢民財務。飛將軍李廣就是在長城一線當太守時同匈奴人搞磨擦才成就的威名。漢武帝放棄和親政策選擇戰略進攻是匈奴人不斷“寇邊”引起的,同時漢朝經過六七十年的發展經濟已非常強大,人口五千多萬有這個實力。軍事力最相當強大,而匈奴人口"匈奴之眾不抵漢之一郡。"漢朝動員的士兵可超過其數倍,漢軍勁弩長戟和組織性也是匈奴人無法比的,幾次大型戰役都是漢軍主動進漢,戰場在匈奴內地攆壓著打。漢武帝親率十八萬精銳騎兵威嚇匈奴人,匈奴人北逃苦寒之地躲起來。漢朝也消耗了巨大國力損失慘重,但從戰略全局上是值得的,為國內發展贏得和平的外部空間,宣揚了大漢國威。





關東俠客


西漢初年,國家弱小,劉邦曾經率軍討伐匈奴,卻無功而返,連自己都險些喪命。自那以後,西漢朝廷對匈奴就處於守勢。即使匈奴的單于“調戲”呂后,漢朝也以和為貴。

西漢初年的皇帝,不僅送錢送糧,還送公主到匈奴,為的就是雙方能夠和睦共處,這個政策一直持續到漢武帝時期。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過文景之治,大漢國庫充盈。等到漢武帝上位,西漢政府已經今時不同往日了,原有的政策必須隨著國力與形勢的變化而調整。多年的休養生息,讓國家變得富強。國家強大了,原來對匈奴不平等的外交關係必須廢除。

多年的求和,也沒有換來應有的和平。匈奴時不時地入侵漢朝北方疆土,擾亂北方正常的社會秩序。從朝廷到民間,反擊匈奴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


漢武帝一直希望打通連接西域的道路,但是連接西域和大漢的河西走廊被匈奴佔據。

在漢武帝看來,嫁公主求和平是恥辱,他要一雪前恥。

在國家層面,不管是國力還是民意,對匈奴的和親政策都難以持續;在漢武帝個人角度,他是一位好大喜功的君王,要有所作為就必須一雪前恥。

漢武帝對匈奴用兵的政策總體上功大於過。國家之間所有的和睦共處都是建立在實力的基礎上,只有在戰場上壓倒匈奴才能有和平的基礎;只有“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漢朝的邊疆才會安寧。對抗匈奴的成本很高,但從此以後匈奴再也不敢入侵大漢。


陳陳秋媚


和親這事,得從漢武帝祖輩高祖劉邦說起,漢立國之後,分封諸王,有位封地在山西一帶的韓王信勾結匈奴造反,把太原郡都攻下來了。這裡提一下,這位韓王信也叫韓信,但卻非那位漢初三傑的韓信。於是劉邦親率三十萬大軍前去討伐,一路勝仗,大意輕進,結果帶著先頭部隊中了埋伏,被圍於白登山(今大同馬鋪山),與主力失去聯絡,前後被圍了七天七夜,面臨生命危險的劉邦,不得不採納了陳平的計策,賄賂匈奴冒頓單于的老婆勸說,方得脫險。劉邦也是九死一生,又考慮到天下初定,國力不足,短期內解決不了匈奴問題,於是很屈辱的以“和親”的方式來解決爭端,以維持邊境穩定。



所謂“和親”,就是挑選皇室女子嫁給匈奴的頭領,還得附送大批禮物,無奈的很。和親政策文景時期也一直沿用,但經“文景之治”的修生養息,人口國力逐漸強盛,為反擊匈奴做好了物資準備。

到了漢武帝當政,匈奴單于又派人前來要求和親,漢武帝當時有心除此弊政,故意徵詢大臣的意見。外交部長王恢深體聖意,說道:高祖制定的和親政策,只是權宜之計,歷年和親我大漢送人送錢,仍不能滿足匈奴貪慾,他們照樣襲擾邊境搶劫殺人,現在咱們強大了,當廢除這個政策。另一位大臣韓安國不願意了,說到匈奴騎兵不好打,我們前往征討幾千里路匈奴以逸待勞云云,找了很多不能打的理由,最後還是漢武帝下了決心,徹底解決匈奴問題,只能是武力消滅,我大漢屈辱這麼多年,花了這麼大代價,仍不能解決匈奴邊患,那就戰吧!



後來的事大夥都知道了,衛青霍去病,帶兵打的匈奴哭天喊地,遠遁漠北,徹底消除了匈奴的邊患,匈奴分裂,還有一部分願意歸順大漢。至於西漢末年漢元帝把王昭君嫁給匈奴,包含的意味又與之前的“和親”不同了,一是被迫的屈辱,一是含有恩賞的意思。



此後有多個朝代,國家,希望用屈辱的妥協換取和平,但最後的結果都事與願違。如宋歲貢於遼金,如二戰是英法綏靖於德國。以史之鑑,懦弱妥協最終只能換來一廂情願幻想的破滅,要獲得別人的尊重,只能依靠自身強大。


百味乾坤


漢和匈奴和親是西漢初就開始的,當時漢朝剛剛立國百廢待興,匈奴早以完成統一國力強大,漢根本不是對手,劉邦親征匈奴被困白登山七天七夜差點一命嗚呼,從那以後漢朝高層就明白目前無法與匈奴做戰,只能屈辱的以和親換和平。

西漢初一直是無為而治於民休養,從劉邦呂后文景之治到漢武帝初期國家積累了巨大的財富,已經是國強民富了要錢有錢要人有人,然而邊境的匈奴卻依舊如泰山壓頂一般時刻威脅著漢帝國,時而在邊境搶劫殺人,給漢帝國造成巨大的威脅。如果換成一般的帝王可能還會為了和平而不願起兵戈,但此時在位的是漢武帝劉徹,劉徹是誰?一個好事的主,一個在位期間把周圍所有國家挨個揍了個遍的主,武帝年少時看過匈奴單于寫給呂后的信,信上大意是說自己比劉邦強多了,叫呂后做他的後宮情人,呂后回信自己年老色衰不能服侍單于,只能送上後宮美女三十名,錦緞十萬匹米酒等物資以表歉意,武帝大怒“縱然傾盡黃河之水也無法洗刷大漢之恥辱”。他明白匈奴就是一隻喂不飽的狼,妥協與忍讓只會助長他們的囂張氣焰,如果不能徹底打垮這個政權,他就會像一把懸在漢帝國頭上的劍隨時都會給漢帝國扎一劍,如果不打垮這個政權大漢的恥辱就無法洗刷,漢人的尊嚴不可辱。所以從他掌權時就開始厲兵秣馬醞釀著與匈奴的戰爭。

解除和親政策轉為戰爭這是漢武帝做的非常正確的決策,這個決策讓大漢的子民找回了久違的自信!這個決策頂起了一個民族千百年的脊樑!這個決策讓我們從此自稱漢族並延續千秋萬代!



替天O行道


這個其實很好回答,但要從當時的時局歷史條件來看,不能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待古人,那是歷史的錯位,也不是唯物史觀。漢高祖劉邦統一中國之後,親率二十萬大軍,進擊屢次犯邊的匈奴,在白登被圍,險些沒跑出來,後來感覺打不過匈奴,於是與匈奴和親。其後漢文帝,漢景帝都採用老子的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政策,使國力大大增強,在漢武帝上位十多年之後,把握朝政的竇太后死去,漢武帝一改老子的無為而治,採用孔子的儒家學說,並罷黜了百家,獨尊儒術,孔子學說最大特點是積極有為。漢武帝深以與匈奴和親為恥,加上匈奴強大軍事實力,不掃除匈奴的勢力,對漢王朝總是有巨大潛在威脅,經多年的整軍經武,派三路大軍進擊匈奴,經十幾次大規模作戰,把匈奴趕出了漠南,解除了北部邊患,但國力也因連年征戰,國庫空虛,百姓生活水平急劇下降,漢武帝晚年還向全國發罪己詔,向國民道歉。縱觀漢武帝的一生,他的功績大於他的錯誤,後世說他好大喜功,可對於時刻威脅中央政權,時刻威脅百姓正常生活和生命,時刻都派重兵防守邊關的對手匈奴,不剷除之,永遠沒有安寧之日。因為與漢王朝以農耕為主的自然經濟不同,匈奴是遊牧民族,是以掠奪為其經濟增長點,掠奪是他的國策,也是本性。不擊敗它,永遠是漢朝的威脅。後世文人說漢武帝好大喜功,我不認同這個說法,文人大多不看當時的歷史事實,就罔下評論。還有文人大都膽怯。就是同時代的司馬遷那樣耿直不懼死亡,堅持實事求是地寫下史記的人,也沒說漢武帝征討匈奴不對。那段歷史和五十年代抗美援朝極其相似,都是從此確立了中國不可撼動的大國地位。


追尋4976


作為後來人,沒有資格評判漢武帝的對錯,漢武帝在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所以我覺得她那麼做是對的,匈奴那時候跟漢朝是敵對關係,或許當時因為漢武帝斷絕關係,才讓漢朝空前強盛,因為一個沒有強大的的對手就不會強大自身,所以一個朝代在前進也需要一個對手來陪伴,就像現在的美國,一直給中國施壓力,但是中國也會並肩而行,個人觀念勿噴


亂世塵緣3


一個國家的發展需要和平,而和平是打仗打出來的。自漢初幾十年來漢朝一直受匈奴壓制,年年和親,卻又年年被劫掠邊境,鬧得沒有安寧可言。而一直用女人來換去和平更是漢家子弟的恥辱。漢武帝繼位年輕氣盛,怎會再容忍漢朝幾代的卑躬屈膝再次在自己手中延續。文景時期積攢下來的國力正在此時要派上用場。徹底的將這個被動打破,大漢才能走向富強。


媯風士子


沒有誰對誰錯,只有誰強誰弱。強弱也就是幾十年,最終漢強。歷史就是歷史,後十年百年也是歷史。誰是歷史的主宰,看如今!同志一起努力,歷史是我們的!


太陽人CXh


因為要打匈奴,所以肯定要斷絕關係


許正方520


此一時彼一時,加上武帝馬上準備要和匈奴開戰,也無謂送漢家女子去冒險了。很多和親的漢朝宗室都是假冒的,除了他姐姐南宮公主。是正牌的皇家嫡親公主外,其他都是宗室或宮女冒充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