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日本軍隊的弱點是什麼?

軍事一點通


二戰中的日軍弱點是非常多的,而且很多弱點對其戰爭的失敗有重要作用。

弱點之一:海陸不和


日軍有一個其他國家軍隊都沒有的情況——日本海軍和陸軍彼此之間矛盾非常深,簡直就像是仇人一樣,要不是有天皇壓著,兩個兵種甚至有可能打起來。

在日語中,“馬鹿”(就是我們常說的八格牙路)是罵人的話,而昭和時期的日本軍隊,海軍將陸軍稱為“陸軍馬鹿”,陸軍將海軍稱為“海軍馬鹿”,這已經成為了一種平常性的稱呼。

日本海陸軍的矛盾由來已久,最早可以上溯到倒幕運動中。倒幕運動中,西南四強藩中的長洲和薩摩出力最多,可是他們兩個彼此是世仇,只是為了共同的利益走在一起,倒幕運動成功之後就要開練,幸虧有天皇在。後來長洲掌控了海軍,薩摩掌控了陸軍,由此埋下了海軍陸軍矛盾的種子。

海軍和陸軍的矛盾體現在哪呢?

作戰不配合。

二戰日本陸軍如果要求海軍火力支持,那海軍是大概率不會理你的,要想海軍借船渡河?那更是想都不要想,總之就是除了天皇下令,別指望得到海軍一點配合。

陸軍也不能讓份。太平洋戰爭想掉精銳陸軍師團去當炮灰?門也沒有啊,海軍的要求來到陸軍,陸軍將領一問三搖頭。二戰末期,日本的油料極度緊張,海軍連飛機起飛的油料都湊不齊了,可是日本陸軍連用不上的坦克裡都有汽油,卻打死也不分給海軍。

由於長期不配合,最後日本海軍陸軍索性不指望彼此了。海軍組建了龐大的海軍陸戰隊,而且擁有自己研究製造的坦克。而日本陸軍居然想造航母!成為了世界上唯一一支試圖製造航母的陸軍。

弱點之二:火力太差

二戰日軍的火力,,,實在是讓人一言難盡。

由於日本資源稀缺,鋼鐵資源更是稀少。偏偏鋼鐵少還要發展海軍,那一艘軍艦都是幾萬噸十幾萬噸的鋼鐵,一來二去把日本的金屬資源折騰的更少了。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陸軍和步兵的火力被嚴重壓縮,因為彈藥不足。

整個侵華日軍上百萬人,擁有的坦克不到一千輛,跟納粹德國和蘇聯的一個裝甲軍差不多。而且日本的坦克是出名的“薄皮餡大”,被蘇聯譏笑為掛了鐵皮的卡車,裝甲薄到可憐的地步。諾門坎之戰,日本坦克的小口徑火炮打到蘇聯坦克上,蘇聯坦克兵甚至都不知道。而蘇聯坦克一炮轟到日本坦克上,日本坦克就像開罐頭一樣直接爆炸。


除了裝甲部隊極其稀少外,步兵裝備也很差。客觀來講,侵華日軍的裝備也就是歐洲國家一戰中的水平,而且還是一戰中的中下等水平。日本用的“三八大蓋”是1871年的設計!在日本侵華時已經整整用了六十多年!

日本的“歪把子”輕機槍,彈夾供彈,每個彈夾只有區區二十發子彈,幾個點射就沒了,根本沒法連射,就這也好意思叫機槍。九二式重機槍,彈排供彈,射速相當慢。大家看抗日劇裡噹噹噹的聲音就是九二式連發的聲音。幾十發子彈可以打兩分鐘。

而與此同時,納粹用的MG42通用機槍,外號叫“希特勒撕布機”,打起來根本聽不出子彈的間歇聲音。跟撕布似的。一個步兵班給機槍手帶1500發子彈,幾分鐘就能打光。

日本的武器這樣也是有原因的,並不是什麼“日軍注重槍法,認為準確度比火力更重要”。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子彈太少。硫磺島戰役中,日本的子彈平均到每個美軍頭上只有七發,而美軍平均為每個日軍準備了一萬多發子彈,差距太大!

二戰中美國裝備了大量的衝鋒槍,火力又猛又輕巧。日本人偏偏傻不拉幾的信仰“板載衝鋒”(板載是日軍中萬歲的意思),成建制的衝上去跟美國人肉搏,美國人毫不客氣用衝鋒槍掃射。後來日本軍官說——裝備了衝鋒槍的美軍,一個美國步兵班的火力超過日本一箇中隊!

弱點三:下克上

下克上是日軍的傳統,二二六兵變就是他們的巔峰。

所謂下克上,是指日本的下級軍官和士兵經常悖逆上級的命令甚至弒殺上級。著名的二二六兵變中,日軍一群連排長殺掉了日本半個內閣,首相躲到了衣櫃裡才逃的一命。


下克上讓日軍很多重要行動,高層完全不知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九一八事變和七七事變。這兩起事變都是日本的幾個中級軍官自己謀劃的,九一八事變之前,日本軍部和內閣毫不知情,沒有任何正面侵略中國的打算,卻突然發現底下人已經動手了。

本來日本中央沒打算把戰爭擴大化,沒想到張學良自己老老實實的放棄了抵抗,不佔的便宜白不佔,於是小日本佔領了東三省。

七七事變也一樣。本來日本打算蠶食中國,沒打算鯨吞中國全面開戰,這樣對日本更有利,對中國更危險。但七七事變的爆發讓局勢瞬間爆發,直接導致了侵華戰爭在日本沒有完全做好準備的時候全面爆發。

下克上的傳統讓日本很多戰略規劃無法順利執行,因為手下的人不聽話,參謀本部居然要順著幾個連營長的行動改變計劃,這對於很多國家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說日本以這樣的奇葩機智居然能撐到二戰最後,也算是個奇蹟了。


小約翰


日軍最大的弱點不在軍事上,正所謂棋在局外,地小、物少、人少、兵少才是日本軍隊的命門。

1、日本地小

日本只有四島,國土面積狹小。正如《人間正道是滄桑》的臺詞,在日本火車一天一夜就能開到大海里,而中國可以開七天七夜。

(日本四島)

地小這個前提,決定了日本戰略空間狹小與其他一切的匱乏。

2、日本物小

日本是島國,資源匱乏,非常依賴進口資源。日本國內鐵礦、石油嚴重缺乏,在佔領臺灣、半島、東北之後也沒有解決石油問題。

(只能南進擴張)

為了保障生命線,只能不惜代價南進;為了南進就得與英美開戰。“戰略執行是為了國家,結果發現國家只是戰略執行”。資源的匱乏讓日本只能鋌而走險。

3、日本人少、兵少

在狹小的國土上、缺乏資源的領土內,能養活的人口是有限的。在人口有限的前提下,士兵數量就變得有限了。

二戰中主要參戰國,日本的動員力量的最少的,投入前線更是少了。

(二戰各國動員傷亡)

日本軍隊的真正弱勢不在於其戰鬥力不行之類,關鍵是狹長的國土、匱乏的資源,前者讓國家沒有戰略縱深,只能擴張;後者讓國家只能南進,與英美決戰;而稀少的人口很難撐得起這樣的戰爭。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抗日戰爭,我們打了整整14年,就算是從全面抗戰算起,也是打了8年。

而且直到抗日戰爭的末期1944年,日軍還是在在進攻,並造成了國軍的豫湘桂大潰敗。由此可見,日軍的戰鬥力並不弱!


但最終,日本人還是戰敗了,說明日軍有弱點,而且是致命的弱點!

這個致命的弱點並不是日軍戰術僵化,沒有戰略眼光,因為這些只是表面上的原因。

日軍真正的弱點是資源的匱乏,這是日軍要發動侵略戰爭的原因,也是日軍失敗的根本!

日本是一個島國,而且資源匱乏,所以日本人才想著要侵略我國,奪取我國的資源。

所以第一個問題就暴露出來了,日本是一個島國,發動侵略戰爭必然遠離本土。遠離本土作戰必然帶來諸多的限制,比如說不僅要面對正面戰場的敵後,還得面對敵後戰場的敵人。我們能抗住日本人瘋狂進攻,正式依託了本土作戰的優勢。

資源匱乏所帶來第二個問題,導致日本人只能速戰速決,如果長時間的進行拉鋸戰,日本會慢慢的被拖死,資源消耗一空,國內經濟崩潰。

資源匱乏所帶來的第三個問題就是日本的資源依賴進口,而當美國停止於日本的貿易,封鎖日軍的貿易路線時,日本人慌了,只能鋌而走險進攻美國,進軍東南亞,以此尋求資源,從而把美國這巨無霸拉入戰場!



資源匱乏所帶來的第四個問題就是導致日軍的作戰方式和訓練方式都是追求個人效率的模式,所以前期日軍的單兵素質是比較高的,這一點在中國戰場上體系比較明顯。然而,當日軍在太平洋戰場面對美軍,在美國人的彈藥傾瀉下,日軍的單兵作戰能力毫無作用,只能送死。


資源匱乏所帶來的第五個問題就是日軍的國土完全沒有戰略縱深(國土也算是一種資源),一旦在太平洋戰場是失利,美軍可以肆意對日本本土轟炸!我們能在14年的抗戰中抗下來,中國的戰略縱深必不可少的條件。


胡史亂翔


以前小妹看過一點資料,當時蔣介石留學日本時,一直不明白為何日本會在那麼短的時間內,從一個又小又窮的國家發展的如此強大,我們的國土面積大,人口多,歷史悠久,卻無法打贏日本,於是他進入了日軍部隊進行學習,他認為部隊會反映一個國家的精神風貌,同時他發現日本的很多東西都脫胎於中國傳統文化,如今他們去要用從中國學習的中國傳統精神和哲學來對付中國,於是回國以後他就打算從中國傳統中找到日本所沒有的東西來打敗日本。



第一,日本部隊崇尚精神的重要性。

不僅僅是日本部隊,就連普通人從小孩到老人,在衣食住行等一切行為上都崇尚禮義廉恥,把精神放在首要位置,日本曾經發布過一道《軍人敕諭》,所有的日本士兵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大聲背誦這道敕諭,加強精神崇拜,這就是蔣介石眼中日本強大的原因。


第二,日本領導士兵之間無愛。

日本部隊的弱點就是對待士兵如豬狗牛羊一般的任意打罵,士兵也不認為這是在侮辱自己,雖然他們表面上是講如何忠君如何有禮貌,但卻只是句空話,所以蔣介石就想到了要以中國傳統的“博愛”來治軍,黃埔軍校的校訓是“博愛精誠”,就是要團結友愛,共同抗敵,加上蘇聯紅軍的治軍方法,在日本撕下他禮儀友善的面具後,黃埔軍人軍紀嚴明,抗戰熱情高漲,在淞滬會戰中受到熱烈歡迎,黃埔軍人主動要求不休息,直接加入戰爭,要到抗戰第一線去,感動無數中國人。

(市民為抗戰將士舉行陣亡紀念活動)

這種堅韌不拔的黃埔精神,是日本最大的敵人,日本當時的文件指出,中國部隊已經疲乏到了極點,厭倦情緒瀰漫在整個軍隊中,但是黃埔軍校出身的軍官們,卻堅持抗戰,有著不可忽視的抗戰思想,“營長以上的幹部對士兵們說寧可餓死,絕不投降”,連崗村寧次都認為中國抗戰的核心是在於黃埔軍校。


軍事一點通


在1938年的南嶽軍事會議上,蔣介石各用四個字表述日軍的長處和弱點,前四個字是“快、硬、銳、密”,而對弱點的描述則為“小、短、淺、虛”,乍看起來 ,老蔣彷彿在評論日本男人的身體狀態,其實全部可歸為一條,即日寇在華兵力不足,當然,這是不夠全面的。

同年的武漢會戰中,黃埔一期宋希濂率71軍奉命在江北大別山脈遲滯日軍行動,面對日軍的陸空火力優勢,以第87、88兩個殘破德械師為主力的第71軍如果硬拼是堅持不了多久的,宋希濂巧妙地採用了“每山必守”的戰法,利用大別山脈的地理特點,在日軍推進的道路上每個山頭都放上一連甚至一排的守軍,發現鬼子就開火。

(宋希濂)

日軍不明虛實,立馬停下腳步開戰,飛機轟炸,炮兵計算諸元,等到步兵爬山衝鋒時,國軍小部隊立即撤退;到下一個山頭如法炮製,每每日軍都是拉開架式如臨大敵 ,及至日軍不太重視山頭時,宋希濂抽冷子重兵壓上,極大延緩了日軍的推進速度,戰役期間斃傷日軍超過20000人 ,獲軍委會全國通報表揚。

這就是日軍第二個弱點,戰術呆板,過於程序化,與其接受的系統和嚴格訓練有關。

前三次長沙保衛戰,第九戰區司令薛嶽充分利用湖南水網地勢,發動軍民毀橋破路,引水灌田 ,堅壁清野,同時命令撤向兩翼的部隊不斷襲擾日軍越拉越長的補給線。使日軍每每攻到長沙城下時都糧彈兩缺,重炮炮彈、坦克汽車油料匱乏,火力優勢蕩然無存,巷戰幾靠拼刺刀解決,反轉時許多部隊已經不敢與國軍接戰,一味狂逃,因為士兵實在沒有幾顆子彈了。

這是日軍弱點之三,作戰嚴重依賴正規的輜重補給,否則戰鬥力將大打折扣。

(薛嶽)

1944年緬北反攻戰役,日軍精銳第18師團仍然以“豬突衝鋒”包圍和進攻孫立人新38師所部,結果在“湯姆遜”和卡賓槍的掃射下未等接近便滿身窟窿,中日軍隊傷亡比例第一次反轉。這一現象在太平洋戰場凸顯更為嚴重,在塞班島、沖繩島日軍動僦發起所謂玉碎式白刃衝鋒,試圖從精神上壓垮對手,結果在美軍絕對優勢的自動火器打擊下,屍橫遍野,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的死亡人數佔整個戰爭中的64%。

過於迷戀步槍精確射擊和“豬突衝鋒”,諾門坎觀戰的德國武官評價其為一戰水平,這是日戰爭弱點之四。

拋開這些戰術方面的弱點,其實日軍最弱的是戰略指導,日本缺乏一流的戰略家,以及胸中有世界格局的政治強人,後果是武將如東條英機等戰略短視,文官如犬養、近衛等首相又控制不住國家政略方向,從而越陷越深,終至一敗塗地。



(孫立人)


度度狼gg


貪功和短視——什麼仗都想贏,佔領哪裡都不想放棄。

鬼子天皇以為佔領中國首都,效仿蒙古和滿清的屠城政策就能輕而易舉的逼降中國,結果卻造成了老蔣夢寐以求的全國大一統,全中國各軍各派都團結起來一致對日,很失敗!

自北向南的既定包抄戰略,因為淞滬戰場開啟後的一場場勝利,輕易就改為由東向西的層層推進。當時的中國政府以空間換取時間,步步為營。雖然在戰術上屢屢失敗,但在戰略上贏得了喘息之機,得以在四川鞏固大後方並擁有滇緬補給線。鬼子不知不覺就陷入了持久站的泥潭,也很失敗!

按照當時的雙方的國情和實力,人員訓練和裝備對比,可見小日本把一盤好棋生生下壞了。

一句話:那是一支戰術極其瘋狂,戰略極其短視,已經被狂熱燒壞大腦的禽獸軍隊。


南郭吹雪



從這張“硫磺島戰役”結束之後,美軍記者拍攝的照片就能知道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弱點!M–4謝爾曼坦克本來體積不大,在二戰期間屬於中型坦克,但是它背後“馱”的那輛被擊毀的日寇“95式”坦克顯得更加“渺小”!這種對於日寇的羞辱,也恰恰證明了日寇二戰中的弱點,那就是工業化程度不高!

二戰是人類社會第一次進行的全面機械化戰爭!也是對於世界上已經進入工業化的國家進行的一次考試!從這次“考試”的結果來看,日本的工業化水平在當時是很低的!


這張圖表可以看出二戰期間日本最高年產鋼的數量與美國之間的巨大差距(1942年)!

既然二戰是大規模機械化戰爭,那麼對於鋼鐵的需求就會“膨脹”,因為從軍艦、坦克……士兵手裡的槍都需要鋼鐵,並且戰爭期間武器裝備的消耗品,甚至新裝備去戰場不到20分鐘就被摧毀了……各國為了保證軍隊的戰鬥力,要求武器裝備生產與戰毀比例是2.5:1,也就是說生產了2.5輛坦克裡面可以有1輛被完全摧毀,但是還剩下1.5輛……並不影響軍隊的總戰鬥力。而這樣的消耗或者裝備生產力根本不是日本可以承受的,就拿最基本的彈藥子彈來說,日本從1937年“盧溝橋事變”全面抗戰爆發→1945年8月15日投降,日本一共生產了22億發子彈!這個數字基本上與當時的中國19億發子彈生產量相當!要知道,子彈在戰爭中的消耗是驚人的!美軍所謂“2.5萬發子彈才能打死一個敵人的說法”是有一定根據的(美國二戰期間生產了114億發子彈)!日本由於鋼鐵和其他有色金屬產量低,根本消耗不起!所以日寇根本沒有往部隊下發衝鋒槍和半自動步槍,也是生產能力有限的原因。


B–29戰略轟炸機生產線,這樣的生產力是日本不敢想的。

總得來說,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資本就是,當時的東亞除了日本是工業化國家以外,其他都是落後的農業國家,日本的武器裝備也是圍繞亞洲主戰場研製的,工業國與農業國的戰爭,勝負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工業國與工業國之間的戰爭就要比拼誰的工業規模大、誰的生產效率高!與美國和蘇聯對比,日本不論是工業規模還是生產效率都遠遠落後,所以最後滅亡是必然的!

戰爭本身就是“物”的戰爭,誰的武器裝備質量好、數量多…那麼誰就在戰爭中處於上風的地位!古代戰爭就已經總結出來了戰爭打的就是“錢糧”!這是“樸實的唯物主義哲學觀”,物質是第一性 ,意識的第二性!手裡的戰爭工具“差又少”就是再有所謂的“武士道”精神又能咋樣?刺刀抵不過坦克在“諾門坎戰役”已經得到了認證!


日本海軍與陸軍戰二戰期間為了爭奪有限的戰爭資源明爭暗鬥。

日本“利令智昏”的發動侵略戰爭完全不顧及自己:國土狹小、資源貧乏、工業能力差…這些固有的嚴重缺陷,想當然的認為:“一旦侵略勝利了,就能得到資源”,他們並沒有想到“佔領區人民”的抵抗和破壞……國際形勢與政策也不允許他們這樣……邪惡怎麼可能戰勝正義?


皇家橡樹1972


二戰的日本弱點有以下幾點

第一、從來不正視對手或者是太想當然,從開始到結束日本的戰術,戰略其實只有一個就是添油戰術。二戰中如美蘇都是一開始就全力以赴做全國總動員,而日本則到1945年敗局已定才開始全民武裝。所以無論日本開闢哪一個戰場總是出現兵力不足,缺乏後勤保障,打開戰局之後又沒有力量展開縱身擴大戰果。

第二、則是日軍重視細節而忽略總體,比如在中國戰場打贏了淞滬會戰消耗巨大還沒有穩定戰局就急匆匆的開展徐州會戰,整個一個被前線將領指揮任由貪功冒進的將領為了所謂的戰功消耗本就不多的有生力量。面對火力、兵員素質、機動能力、戰鬥力比自己差許多的中國軍隊屢屢打成擊潰戰而不是殲滅戰就是如此。

第三、就是沒有耐心和決心,日軍作戰基本上就是一波流遇到難吭的都是繞道走。不像是打仗更像是賭博。


小王飛刀1




二戰時,日軍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戰備規劃能力弱。

日軍因為裝備精良,戰術訓練素養好,所以在戰役中很容易得手。中國軍隊不是撤退就是傷亡慘重,失去戰鬥力後不得不退出戰鬥。

但日本軍隊中有一個有名的傳統就是抗上,也是不聽上級指揮。日本是天皇領導和推崇武士道精神的國家,天皇控制不了政府,於是就加強對軍隊的滲透,甚至對軍隊中層軍官的拉攏。


日軍軍官心中只有對天皇的效忠,對長官的命令基本上是聽的,但不是全部都會聽的。這就讓日本軍部制定政策和方案時,要充分考慮天皇和中下級軍官的要求,很難制定出一個合理的軍事戰略來。

比如抗戰爆發前,中國戰略級專家蔣百里在制定抗戰規劃時就指出:中國歷史上的統一基本上都是從北向南打的,其中之一的原因就是因為地勢相當平坦,北方軍隊的實力容易發揮。因此必須防止日本沿用這樣的戰略。

1937年,抗戰爆發後,南京政府就在上海陸續增加軍隊,迫使日本也不得不把主要兵力運送到上海和中國軍隊決戰。上海的淞滬會戰打破了日本人三個月內的滅亡中國的計劃,也成功的把日本主要兵力吸引到了南方。

當日軍從上海向西進攻時,就一路上全是水田,日本的機械化武器很難派上用場,整體實力大大下降。中國軍隊中要節節抵抗,就會大大減緩日軍進攻的步伐,為中國抗戰的最後勝利贏得時間。

日本軍隊本來也是希望從北向南攻擊的,結果卻被中國政府的戰術給改變了這一計劃,弱點被南京政府給利用了。



第二個弱點就是日軍的戰術太僵化.

抗戰前期,中國軍隊面對武器精良訓練有素的日本軍隊,基本上絲毫沒有什麼抵抗能力。但伴隨著局勢的發展,日軍也暴露出了自己的弱點。

那就是戰術太僵化,缺少應變能力。

日軍事先都會規劃好每支軍隊進攻的路線和時間表,然後開始分工合作,如果碰到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甚至反擊,日軍就會處於慌亂狀態,不知道應該如何是好,很難根據戰場上的形勢制定合理的戰術。

因此中國軍隊就學會利用地理形勢,尋找合適的地點,對日軍進行伏擊和阻擊,打日本人一個措手不及。

比如日本的陸軍操練寶典就象葵花寶典一樣,規定士兵拼刺刀前,必須退下子彈。但中國軍隊根本就不管這樣,和日軍壞東西不能講什麼道義,趁日軍退子彈的時間,就能消滅不少日軍。

日軍一旦攻擊不順,就不知道應該如何應變,還是沿用以前的打擊來進攻,沒有什麼戰術應變能力,最後就吃了不少虧。



最後一個弱點就是日軍過分依賴後勤保障和相信自己的機械化。

三次長沙會戰打的比較成功,就是因為第九戰區司令薛嶽研究透了日軍的作戰特點。第一步,先對長沙外圍進行堅壁清野,讓日本人不能就地找到補給。在水田放滿水,讓日本人的皮鞋漲大笨重無比,消耗日軍體力,讓機械化武器難以發揮作用。

中央的軍隊快速撤退,引誘日軍深入,然後利用山區設伏。兩翼的部隊穿插到日軍的背後,對日軍進行打擊,切斷日軍的補給線,對日軍形成口袋陣,把小日本包圍起來打,就算不能全殲,也要消滅其主力。

尤其是當日軍攻城後,進入巷戰時,中國軍隊往往利用地形埋伏和投放地雷,對日本形成嚴重打擊,甚至把日本人逼出城外。

只要讓日軍的補給線切斷,讓他們的機械化武器沒有油可用,炮彈和子彈缺乏時,他們的戰鬥意志就會非常薄弱,所謂的武士道精神消退,丟下同夥的屍體不要了,只管自己逃命去了。


新知傳習閣


日軍的弱點,其實就是日本人的性格問題,雖說“精明”之特點,自然處事態度認真之好處,但是過於細緻入微,強調佔盡便宜,卻又不吃虧,結果變成了“斤斤計較”與“小氣”,這在作戰方面體現的出現,也有非常明顯的體現。

日本國力有限,只能算亞洲強國,卻算不是什麼世界強國,這造成其軍備方面一直處於實際緊張的財力與資源問題,可以說,處於要錢沒錢,要物沒物的問題,僅僅人力資源充足一點,日軍的對策很簡單,物資的缺失能過非物資的方式來彌補,這也是日軍上下強調發揮人的作用,強調訓練,講求精神。

不可否認,在單兵素質上,日軍相當有水平,不比任何國家差,日軍的作戰願意也相當強大,死戰不退等很讓人吃驚,但是這類事情做的過頭之後,副作用也不小,這讓日軍過度的精打細算,最後變成了小氣,過分強調精神,在裝備方面實際已經跟不上國際潮流。

在作戰中,日軍也是這種風格,每次作戰日軍都有是抱著需要多少投入多少的心態,所投入的兵力僅僅侷限於眼前的目標,也就是說,日軍的作戰節奏性太強,打完一仗,往往已無力再繼續了,從多次作戰前,每次戰役前,日軍會進行周密的準備,擔是投入兵力並不富餘,如果中國軍隊能在日軍進攻階段,將日軍力量過度消耗,那日軍的作戰計劃也就破產,甚至要撤退才行,既便沒能阻止日軍,那麼日軍在達成最初的戰役目標後,失去作戰能力。日軍的乘勝追擊,不是戰役級別的,只是佔便宜的戰術級別。

這在實戰中成了一個很大的麻煩,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越陷越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