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攻佔北京,湖廣總督張之洞為何宣稱:“坐擁東南,死不奉詔”?

大話民國


張之洞不願奉詔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擔心義和團南下,霍亂東南各省。另一個是擔心列強加兵東南,戰火燒至東南各省。

除了當時的湖廣總督張之洞,其他東南封疆大吏都是類似的想法。比如兩江總督劉坤一,兩廣總督李鴻章,閩浙總督許應騤,鐵路郵電大臣盛宣懷等等。

這裡要指出的一點是,南方督撫接到勤王的詔書,是在慈禧太后以光緒帝名義向列強宣戰以後,列強尚未攻佔北京以前。因此張之洞等人有一個秘密的提議,說如果洋人打進北京城,光緒慈禧遇難,則他們推舉李鴻章為總統,跟洋人交涉,處理混亂局面。對各省發出勤王詔書的負責人是剛毅,張之洞以剛毅“矯照”——也就是假傳聖旨——的名義,拒絕奉詔勤王。

當時首先提出不奉詔的好像是兩廣總督李鴻章,他告訴東南其他督撫和朝廷,“兩粵”不奉詔。其他各省督撫隨即也發表了不奉詔的電告。此時李鴻章被滿清宗室裡的載漪,剛毅,榮祿等人擠出中樞,只能在兩廣做個封疆大吏。

那麼義和團在北方幹了什麼讓東南的督撫們如此擔心?

首先就是滅洋教,具體的表現,一開始是攻擊教堂,殺教民,燒教民的房屋。義和團初始興起于山東,後來蔓延到直隸,也就是河北,做的事大概還是那幾樣。他們提出的口號是“扶清滅洋”,他們尊崇的神祇是“鴻鈞老祖,梨山聖母”。

一開始,雖然義和團滲透進了北京城,但是由於山東直隸都在鎮壓清剿,所以北京城裡的義和團並不成規模。所做的也只是前面幾樣,小範圍地攻擊教民,教堂,外國使館。

但是,由於載漪和剛毅等人想利用義和團對付洋人,所以這幫人建議慈禧太后也加以利用。這時候由於義和團在北京已經有了攻擊教民和各國使館的行為,各國已經陸續準備派兵去使館保護。在不斷地拉扯中,好像還有外國使節被拳民殺死的事件。

於是慈禧太后連開了兩次御前會議,清朝中樞經過一番激烈爭論以後,慈禧太后決定也利用義和團。因此,義和團大批湧進北京城。

在義和團大批湧入北京的過程中,他們的攻擊範圍不再僅限於教民和使館,他們認為洋人的東西都不是什麼好東西,沿途開始攻擊鐵路,電線,二毛子。據清人記載,湧進北京城的義和團達幾萬人,他們到了北京以後,破壞行動突然增大許多。

包括刺殺在京洋人,連片焚燬教民居住區,無論老幼的教民都殺光,焚燬各處教堂,由於拳民沒有官府的限制,甚至傷及無數無辜。例如,由於他們焚燒教民居住區,導致一場大火把當時北京最繁華的商業區正陽門外商場也給燃著了,據估計,當時被義和團燒燬的民房達四千多家。大火三日不滅。而期間死傷人數據說也達到十多萬人。所謂教民,大部分還是中國人。

慈禧太后甚至把成規模的各股義和團編入剛毅領導的神機營,號稱神機虎神營。例如董福祥的甘軍。載漪剛毅等人還唆使拳民攻擊洋人使館。

面對義和團如此的破壞力,洋人們開始逐漸往北京城各使館增兵。一開始是各國管各國的。後來他們發現,慈禧太后領導下的清廷根本無法控制北京城的局面,於是洋人們就合起夥來了,他們要求慈禧太后趕緊控制局面。

當時甚至有流言說,如果慈禧太后不控制局面,保護各國使館和教民,即列強在中國的利益,洋人就轉而支持光緒帝,讓慈禧太后歸政光緒帝。

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慈禧太后以光緒帝的名義,先跟列強絕交,後向列強宣戰。後來有史學家分析慈禧太后的宣戰行為,有的人認為,因為慈禧太后在壓力下,驚慌失措,從一個政治家變回了一個女人,所以才有這種瘋狂的舉動。而有的人認為,慈禧太后此舉是想利用義和團要挾洋人,特別是讓洋人答應不讓她歸政光緒帝,讓洋人不要支持光緒帝。

無論怎樣,東南各省督撫對於慈禧太后的宣戰,都是非常震驚的,而慈禧太后不能懲治義和團,反而助長其焰勢,更令東南各省擔心義和團南下以後會破壞南方的穩定。

而且,在慈禧宣戰以後,列強不但締結八國聯軍從天津進攻北京,而且還試探性地想增兵南方,從而擴大他們在中國的利益。比如英國就通告美國,想從吳淞口進軍上海,然後攻打江陰炮臺,江南造船廠,和整個長江三角洲地區。

南方督撫一方面要面對義和團南下的威脅,另一方面要面對列強把戰火燃燒到江南的威脅,於是才提出“東南互保”,既要勸阻洋人對南方用兵,又要勸阻慈禧太后的瘋狂宣戰。

所以才有了張之洞的“坐擁東南,恕不奉詔”。當時東南各省跟洋人商量,他們會上疏勸阻慈禧太后不要跟洋人打仗,私下裡當然也整軍備戰,防止洋人突然襲擊。

而且東南各省的督撫還有一個共識,那就是就算他們願意勤王,時間上也來不及,所以何必勞師動眾帶兵北上呢?說不定勤王的兵馬還沒過長江,京城就淪陷於洋人之手了。


西堤君


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慈禧逃亡西安,各地勤王的軍隊也做鳥獸散,當然打得最猛的不是義和團而是清軍的各部,聶士成戰死,他在前方打仗時後方的義和團把他一家都給屠了 ,董福祥的甘軍打得很猛以至於聯軍在條約裡說要殺了董福祥,但是你要看這場戰爭你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慈禧以光緒的名義頒佈宣戰詔書但是東南並未捲入這場戰爭,當時由於很多明事理的大臣知道慈禧發瘋了 ,這麼打國家是要完蛋的 ,李鴻章直接說是偽詔,於是清室向十一國宣戰後,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和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即和各參戰國達成協議,稱東南互保。他們稱皇室詔令是義和團脅持下的“矯詔、亂命”,在東南各省違抗支持義和團的命令。此舉保護了富庶的江南地區沒有再次遭到戰爭的摧殘。最後清廷也默許了這一事件沒再追究。

但是李中堂卻死在了簽訂辛丑條約的事上,一個七旬老翁頂著萬世罵名。





夢淚孤舟


慈禧:我向11國宣戰了,你們,趕緊來給哀家護駕!

張之洞:愛找誰找誰去,我老張不愛搭理你......

張之洞是一個牛人,與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並列“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且不管腐朽的晚清到底有沒有真的中興,張之洞可是實打實地發展起了一批利國利民的實業,創辦了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炮廠。他是一個晚清重臣,是一個官僚,也是一個實業家。

但是,這個晚清重臣,曾經在慈禧落難的時候,卻做了一件近乎“落井下石”的事,不知道當時慈禧氣得有沒有怒罵一聲“狗奴才”。

20世紀末,一場來自山東的“拳亂”打著“扶清滅洋”的旗號蔓延到了直隸,威脅到了在華洋人的利益,洋人於是向清廷施壓,要求鎮壓“拳亂”以保護他們的利益,然而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慈禧老禍爺竟然腦筋發熱地向他們宣戰了!對於一向恐懼和討好洋人的慈禧為何突然向洋人宣戰,一個原因是洋人曾經阻止她廢了光緒帝,讓她的權威受到了威脅;一個是她以為憑藉“刀槍不入”的拳匪真可以給洋人一個教訓。

洋人更不是吃素的,慈禧不肯打拳匪,他們便自己組織軍隊去打,打完了拳匪還要連你這個給臉不要臉的老禍爺一起打!洋人臨時組織起來的一支只有16000餘人的“烏合之眾”,從天津出發,劈里啪啦地打到了北京,攻佔了北京,慈禧老禍爺嚇得老臉發黑地架著光緒跑去了西安。

實際上,在慈禧向11國宣戰後,她已經將宣戰詔書發到了地方,我向11國宣戰了,你們這些狗奴才速速帶兵來勤王,不,是勤後!收到詔書後的地方督撫看了,面面相覷,老禍爺你怕是瘋了,洋人不是什麼好貨,拳匪也不是好貨,你想驅狼逐虎,最後怕是隻能連累百姓呀!說實話,如果只是連累百姓的話,他們倒不是很在意,關鍵是很可能會讓他們自己遭殃。於是,在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劉坤一的牽頭下,後兩廣總督李鴻章、山東巡撫袁世凱、浙江巡撫劉樹棠、安徽巡撫王之春、廣東巡撫德壽加入此列,越過清廷中樞直接與洋人各國駐滬領事館,商議達成《東南保護約款》和《保護上海城廂內外章程》,史稱“東南互保”。

李鴻章當時給慈禧回了一句:“此亂命也,粵不奉詔。”我認為李鴻章當時之所以會這麼回覆慈禧,很可能是因為他遠在廣東,受到了張之洞等人的裹挾甚至是威脅,所以後來才會拖著病體急匆匆北上議和、簽約,辛辛苦苦給慈禧擦屁股,最後一口老血噴了出來。

張之洞給慈禧的回覆更狠,李鴻章起碼還掩飾說是“矯詔”,老張狂妄地回了一句:“坐擁東南,死不奉詔!”老張的話,彷佛是一巴掌一巴掌地扇在了慈禧的老臉上。

那麼,張之洞作為清政府的奴才,為什麼會說、敢說“坐擁東南,死不奉詔”?

此外,張之洞當時身為湖廣總督,又聯合起了一群東南督撫,說是“坐擁東南”也不算太過分,他們這群督撫聯合起來以後,也確實有和清廷抗衡的實力。此外,他們對拳匪並沒有好感,甚至極力主張鎮壓拳匪,但是慈禧對此卻態度曖昧,後來更是藉助拳匪對抗洋人,將拳匪擺在了和他們同等的位置上,你說可氣不可氣?既然你覺得拳匪能幫你,你找他們去。

同時,當時的封疆大吏們在自己的地盤上哪個沒有興辦實業?哪個沒有賺得盆滿缽滿?李鴻章1873年在上海創辦的輪船招商局,到了國民政府時期仍然是搶手貨,蔣介也想方設法將它弄到手,由此便可知當時的實業有多賺錢了張之洞的漢陽鐵廠,在近代中國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你老禍爺突然要和洋人開展,我們的這些實業怎麼辦?再說了,你能打得過洋人嗎?既然打不過,不如保存實力,埋頭髮展。

張之洞或許是忠於清朝的,但是未見得對慈禧有多麼的尊敬和忠誠,至少絕不會像李鴻章那樣卑躬屈膝地慈禧鞍前馬後。張之洞作為當時的清流,恐怕更想看到的是光緒皇帝能夠真正的親政,而不是一個老婦人牝雞司晨。

近在山東的袁世凱也沒有去救援慈禧,依我看來,他很可能是在試探清政府和慈禧的底線,試探清廷到底還有多少實力。

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的時候,也發生了一件可笑、更可悲的事,老百姓眼睜睜看著洋人擊潰了清軍,卻無動於衷地作壁上觀,甚至給洋人打起了下手,連清廷的官員都弄了個“東南互保”,冷眼旁觀洋人攻打清廷,又怎能去怪百姓們隔岸觀火?

清朝如此失人心,焉能不亡?


吾與吾國


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坐擁東南,死不奉詔”不止湖廣總督張之洞,應該是兩廣總督李鴻章、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劉坤一,三大總督聯名“東南互保”。

為什麼在國難當頭的緊要關頭三大總督會不同清朝中央政府的調動呢?

這要從太平天國說起。

說到這裡,很多朋友會有疑問,八國聯軍怎麼和太平天國扯得上關係?

當然扯得上關係。

清廷平息吳三桂叛亂靠的是綠營兵,可是到了清朝中晚期,綠營兵不堪一戰,被太平軍打得潰不成軍。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湘軍乘勢而起,成了大清王朝的主要武裝力量。

對於以滿族為主體的清廷而言,太平天國覆滅以後,清廷最主要,最危險的敵人就是曾國藩的湘軍和李鴻章的淮軍了。

再後來,李鴻章的淮軍成了清廷勢力最雄厚的武裝力量,特別是那北洋水師,更是慈禧太后的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

可是要除掉北洋軍也不是一見容易的事,一著不慎,恐怕立時禍起蕭牆。

所以,慈禧採取了循序漸進的方法來削弱,幾十年不給被北洋水師撥款,不給北洋添加一艘艦船,甚至連維護的費用都不想給。

當甲午戰起的時候,慈禧終於看到了一勞永逸的除掉心腹大患的機會。

其實整個甲午戰爭不是清廷和日本之間的戰爭,而是李鴻章和日本之間的戰爭。

戰敗也就成了定局。

李鴻章擁兵自重的本錢全部付諸流水了。

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幾乎是同時興起的,甲午戰敗也就意味著洋務運動徹底失敗,西方列強一看,偌大的清廷連個小小日本都幹不過,那還不瓜分了他!

於是,八國聯軍就開始瓜分中國的浪潮。

(八國聯軍最多是總兵力十二萬八千餘人,實際參戰兵力約三四萬人。如果全國上下,齊心抵抗,這夥強盜是進不了北京城的!)

而在這個時候,李鴻章、張之洞和劉坤一三大總督同時按兵不動,這是偶然的嗎?絕對不是,他們就是想借西方列強的手教訓慈禧,如果清廷就此滅亡,那就更好了。

清廷從中央到地方,各存私心,都在打著自己的小算盤,怎麼能夠不滅亡?


洞察舊機


坐擁東南不奉召的不僅有張之洞,還有包括李鴻章、劉坤一、袁世凱、盛宣懷等晚清各大名臣。這個事在對晚清的振動非常大,此即歷史上影響深遠的“東南互保”事件。

在東南互保中,張之洞雖然是最初的謀劃者之一,但是主心骨還是身為兩廣總督的李鴻章。東南互保的區域,主要涵蓋了南方,區域內集中了晚清最雄厚的產業基礎、最強大的實力武裝、最優秀的名臣良將,以及最豐富的資源。

甲午戰爭中,清朝不敗而敗,泱泱大國居然敗於東洋小國之手,清皇室的權威性大幅度下降。清朝上下,尤其以漢臣為主,開始了大範圍的反思,對清室統治的支持開始出現前所未有的動搖。

甲午戰爭以後,李鴻章奉命出使歐美八國,又見證了歐美列強的強大,對李鴻章震撼極大,清朝的國力相對列強,真的到了無力迴天的局面。

因此,當庚子之亂中,慈禧太后要同各國開啟戰端,讓中華處於極端危險之中的時候。張之洞等漢臣於是團結起來,拒不奉清朝詔令,拒絕同八國聯軍交戰,而保持東南的半壁中立。

東南互保以後,清王朝差不多已經名存實亡,對各地的管控已經不能有效進行。因此,為了維護飄搖欲墜的清王朝的統治,慈禧太后“結與國之歡心 ”,送走八國聯軍以後,居然不得已而堂而皇之地對張之洞等人的“中立”進行了表彰,這種結果,讓人大跌眼鏡。

當然,由於東南互保的存在,清朝的絕大部分國力並未參與到與八國聯軍的對抗中,更並未因此受損。這也是八國聯軍在攻陷北京,抵達山西以後,依然對清朝深深忌憚而不能再有更大的動作的根本原因之一。

不過,東南互保也為此後的軍閥割據埋下了禍端。是非功過,實難評說。


蘇綻


“這老寡婦我們要嚇她一下,改:臣坐擁東南,死不奉詔”,張之洞接到慈禧對十一國的宣戰詔書後如是說。就把原來很客氣的:臣罪侍東南,不敢奉詔。改成了文中所說的。

李鴻章:此亂命也,粵不奉詔

李鴻章在見到詔書的時候,對英國公使如是說:此亂命也,粵不奉詔。意思就是說:這是假命令,是義和團挾持了太后發的。正是這八個字,在後來的談判中起到了逆天的作用。

榮祿:不必重視北京的諭旨

榮祿,榮祿是滿族人;也是唯一一個到地方上鍛鍊國的滿族官員,相比於哪些一直生長在京城的王爺們,榮祿更懂得時局是什麼——首先是自己理虧,對十一國宣戰前;義和團在北京肆意妄為,隨意殺外國人;其次宣戰就是攻打使館。所以榮祿把主要希望寄託在了地方杜甫身上,他在宣戰決定剛做出來,就

私告李鴻章說:對北京的諭旨不必繼續予以重視。這一態度,使得各國公使極其關注,他們認為:榮祿正企圖同漢族總督們合作,並反對端王

劉坤一:慈禧的政府完了

從北京回來後,劉坤一對英國駐南京領事孫德雅說:慈禧的政府已經完了,她已經不能繼續維持帝國的秩序了。對於主戰派的擴大,劉坤一十分的沮喪,

三大總督——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還有閩浙總督許應騤、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他們與各參戰國達成協議,被成為東南互保。同時,北京義和團圍攻各國使館;京城駐兵接到炮轟使館的詔書後,榮祿派人在大炮的標尺上做了手腳,使得炮彈並未落到使館;同時抓到了一個逃出來的洋人,榮祿派人送去了一車蔬菜一車水一車糧食。這是這些救了慈禧太后一命,保住了中國最富庶的東南地區,救了晚清時代的中國一命……

國家生死存亡之際,清流的嘴炮不如齷齪的能吏。

那麼這些人真的是賣國賊嗎?答案是否定的。他們不是清廉的人,但是他們是能吏,他們不會滿嘴仁義道德,但是他們能讓國家安定……

東南互保中商議,如果北京發生不測,導致皇帝太后掛了,那麼就由李鴻章出任大總統,主持大局。另外一個大的特點就是,當時主戰派是滿族貴族(除了榮祿少部分人);而東南互保的總督們都是漢人。

兩廣總督李鴻章接見十一國公使的時候,直接說:此亂命也。東南互保的總督們稱這是被義和團脅迫下的詔書,是亂命,是矯詔,是假命令。在慈禧宣戰之前,張之洞、李鴻章、劉坤一就上了奏摺,請求不能對十一國宣戰,尤其是同時宣戰。在此之前的慈禧太后已經被端王等人衝昏了頭腦,

相信義和團刀槍不入、有神功護體,殺盡洋人的鬼話;在被裕祿等人忽悠說洋人要殺慈禧後。慈禧宣佈向十一國同時宣戰。

義和團起源於山東,開始練拳,又叫義和拳;後來發展到了教派;號稱有紅燈照、藍燈照等法術,有神功護體,刀槍不入。義和團在山東攻擊教堂,喊出扶清滅洋的口號(出發點很好,但是方法卻十分錯誤);到處威脅老百姓,凡是家裡搜出來跟”洋“有關的,包括洋布、洋釘、洋火、洋油……,一家老小都會被殺。山東巡撫袁世凱到任之後,宴請義和拳大師兄們,問:師兄們真的刀槍不入嗎?義和拳大師兄們說:當然。於是袁世凱拉到後花園,大師兄們站一排,表演刀槍不入,讓袁世凱的士兵用槍射擊;一頓槍聲之後,大師兄們全部倒地掛了。

義和拳在山東呆不下去了,於是大師兄曹福田、張德成就跑到了直隸,被裕祿看中。隨後呈報給慈禧太后說義和團扶清滅洋,刀槍不入。隨後慈禧下詔義和團進京,結果有十萬義和拳湧入京城,慈禧秘密會見義和團,支持義和團。義和團在北京燒殺搶掠、到處設壇,燒燬商家無數;隨後發生了虐殺外國教士的事情。

而後,各國公使向慈禧政府抗議,要求懲辦兇手。但是慈禧太后已經被端王主戰勢力衝昏了頭,在主戰派說洋人要殺老佛爺後,慈禧下令對十一國宣戰,結果就是攻打外國領事館,神功護體的義和團們被洋槍打的血流如注,死傷無數。

而後,十一國組成八國聯軍,一路攻擊向北京行進;很快攻陷了大沽口炮臺,兵臨北京城下,慈禧太后帶著光緒皇帝逃到了山西,被稱為庚子國難。

從一開始,東南五省的總督們,尤其是兩廣總督李鴻章就力勸慈禧太后鎮壓義和團,但是慈禧沒聽,隨後逃出去的慈禧消失了十五個月,出來發聲讓李鴻章北上談判……

八國聯軍侵華確實是國恥,義和團們的出發點是為了不受洋人的欺凌,可是開錯了藥方,跳大神的方式不能治病,同樣也不能給國家帶來希望;我們要用正確的方法去為我們自己祖國富強去努力。


嘟嘟讀讀



因為這是假的!假的!假的!


張之洞從來沒有說過“坐擁東南,死不奉詔”這句話!在《張之洞全集》裡找不到這一句話!


這一則記載最早出現在近代詩人、印度學專家徐梵澄《蓬屋詩存》裡,是其中一則故事:


“義和團起事,張南皮反對之。時臥榻上吸鴉片,聽幕友讀所辦奏摺稿,有云:‘臣待罪東南,不敢奉詔。’南皮奮然擲煙槍而起曰:‘這老寡婦要駭她一下!改:臣坐擁東南,死不奉詔!’——則其時大臣私對慈禧有此稱矣。”


首先,徐梵澄是1907出生,他第一次考上大學時已經是1926年,他既不是1900年東南互保事件當時人,也不是當時人的後人,更不是歷史學家,因此,他的這一則記載是非常可疑。


其次,張之洞從不吸食鴉片,儘管根據唐浩明先考證,張之洞可能服用過浸泡過鴉片水的人參,這裡我們不考證唐浩明先生考證是否是歷史事實,即使按照唐浩明先生的說法,張之洞也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一直服用泡過鴉片水的人參片,從來沒有公開吸食過鴉片;更何況張之洞在晚清政壇第一次做出政績就是在山西禁鴉片,以張之洞之“好名”,他可能公開吸食鴉片嗎?



最後,張之洞之所以能平步青雲,完全是靠著慈禧的親睞,他的探花是慈禧給的,他在光緒七年在短短几個月時間就從四品侍講學士升為內閣學士,又加禮部侍郎銜,隨後外放山西巡撫全靠慈禧提拔,可以說張之洞一生功業全依仗慈禧賞識。他怎麼會,又怎麼敢對慈禧說這種話?


我在這裡奉勸讀者們一句,要想真的瞭解歷史,別看百度百科,更別看自媒體那些沒有出處的文章。


我在這裡順便簡單介紹一下張之洞在“東南互保”時候的表現。


“東南互保”的背景是什麼?


是英國人威脅如果清朝長江以南的督撫要是參與到義和團運動以及北京朝廷亂政中去,那麼英國就考慮向長江地區派駐軍艦以及軍隊,事實上八國聯軍進攻北京的同時,上海有大約2000英國士兵駐紮;而英國的威脅得到了西方列強的響應,比如法國就表示如果英國對長江動武,那麼法國也將對長江一帶動武。


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以及兩廣總督李鴻章一方面確實認為慈禧發佈的是“亂命”,一方面也因為列強武力威脅,所以不得以搞出了“東南互保”。


即使如此,張之洞本人在宣佈“東南互保”之前心理壓力是非常大的,因為他害怕“抗旨”受到慈禧的責罰;張之洞的幕僚辜鴻銘後來就表示張之洞在發表“東南互保”前是非常害怕的,“致朝廷誤會,重遭嚴譴,忐忑躊躇,遲遲不敢發出”。


而且如果大家可以去看《張之洞全集》,就能看到張之洞在“東南互保”前後的奏摺、書信裡“保安國家”、“完善疆土”、“保全兩宮”等詞屢見不鮮,可以證明張之洞事實上是對清廷忠心耿耿。



而在“東南互保”之後,張之洞在與列強以及各省督撫往來電文中都不停的在為慈禧開脫,比如他給當時清朝駐日公使電報中就說“……董、拳開釁本非上意,若非舉動過猛,京城潰,乘輿危,畿輔各省同時大亂……”


之後張之洞在通過清朝駐英、美、日三國公使轉交三國外交部的電文裡也不忘為慈禧開脫“北方拳匪違旨滋事……大局恐成決裂。現在我皇太后、皇上已電召李鴻章來京,必系與各國妥商辦理,免致失和……”


總之,張之洞在“東南互保”期間各種往來電文裡不但絲毫沒有對慈禧不恭敬,相反,他是利用一切機會為慈禧開脫,完全是一副肝腦塗地報答慈禧知遇之恩的忠臣模樣。



《集體冒險:東南互保期間張之洞與朝廷的溝通》,作者:李佳佳, 《金田》2011年第7期


《張之洞在“東南互保”期間的對外交涉活動》,作者:趙海亮,《史志學刊》2003年第3期


《蓬屋詩存》,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克羅採和春天


同時向十一個國家宣戰,慈禧瘋了,南方各位大佬可沒有瘋。

任誰都很清楚,大清國能打敗十一國嗎?不能,前些年才被倭奴揍了,現在還加十來個,這仗怎麼打?完全不在一個層次嘛。

南方地區不僅僅是稅收重地,同時也是李鴻章,張之洞等人努力經營的勢力範圍。把南方地區捲入這場莫名其妙的戰爭,是李張一干人等絕不願意的。

尤其是,當初甲午戰爭,完全就是李鴻章和倭寇在打,慈禧生日照過,李鴻章家底打沒了,就被踹了,還背上了賣國賊的罵名。老李的事蹟歷歷在目,張之洞等人又不比老李傻。你慈禧要作死,不要拉上我!

大家都是聰明人,老李吃了一次虧就足夠了。況且明慈禧完全就是瞎折騰,如果自己手裡家底被慈禧給折騰沒了,那才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呢。

李鴻章,張之洞一干人等雖然有自己的小算盤,但也認清了局勢,拒絕參戰,在客觀上使得南方地區免去了無妄之災。





馬豌豆


關於這件事情,你還真的怨不了,湖光總督張之洞以及一系列當時在南方握有實權的那些大佬,這件事情的起因便是中日甲午戰爭。

在此之前,洋務運動各地什葉派迅速崛起,各個地方的地方大佬,可以說一時風光無此時此刻,慈禧為了保證中央權力的統一選擇。打壓一批人,提升一批人,這時候他選擇依靠或者說靠著李鴻章這一棵大樹,然後打壓張之洞等一系列實權派。

但是不得不說,李鴻章這個人有能力,它被西方媒體稱為東方的俾斯麥,不僅替當時的滿清政府穩定了朝局,而且創立的大量精銳的部隊,可以說這個人是有能力的,但是中日甲午戰爭,慈禧把李鴻章拉出去打,讓他硬著頭皮打了這場他不想打的仗,最後李鴻章的軍隊被打光了,李鴻章的辛辛苦苦花了大半輩子組建起來的北洋艦隊被直接弄死在了軍港。

結果到了最後,慈禧還讓李鴻章去簽了那份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要記住籤這份條約,就意味著在歷史書上面遺臭萬年,結果慈禧這麼做還覺得不解氣,然後直接將李鴻章的淮軍中間一部分,歸了中央管轄,這裡面比較著名的一個人物就是袁世凱,可以說李鴻章對於滿清政府是表示一種極其的失望,因此,在接到慈禧命令他前去增援北京這一條任務的時候,李鴻章表示,接受命令,但是去不去看自己心情,就連李鴻章都是這樣的待遇,其他的那些人當然是寒了自己那份對於滿清的忠心。

由於李鴻章牽頭,因此當時在南方的很多地方上的大佬一看,我操,連對其滿清政府最忠心的李鴻章都這麼做了,其他的人就直接法不責眾吧,全都不去。

實際上,不僅僅是李鴻章,張之洞,這些人沒有去就連慈禧特別信任的袁世凱當時坐鎮的是山東啊,山東距離北京可以說是咫尺之遙,袁世凱都沒去。

第二個原因就是當時的誤區變法雖然說。戊戌變法對於當時的民眾而言,影響力特別小,但是對於整個滿清政府的高層而言,影響力特別大,這也就造成了當時,張之洞提倡一件什麼事情呢?就是在北方的滿清政府倒臺以後,希望能夠推選李鴻章作為當時的滿清政府的總統,來統管整個滿清政府,這也就表示了當時的南方各位,地方上的大佬,對於北方滿清政府會不會倒臺這件事情表示完全無所謂。

再說一下,這次八國聯軍入侵北京這件事情是有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吃樹上面基本上記載是三個字,義和團,此時此刻洋務運動已經失敗,滿清對於整個國家現代化的整個進程表示了灰心,因此這個時候慈禧不再去相信什麼機械,不再去相信什麼生產力,她相信的是什麼鬼和神,這個時候,義和團號稱他們可以殺死洋鬼子,並且刀槍不入,慈禧一聽,當然是兩眼放綠光了,我不依靠你們這些大臣我依靠這批對於滿清政府十分鐘心的愚蠢的民眾,我都可以穩固江山,我要你們何用?但是隻要是現如今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義和團不可能刀槍不入,大家都是一個血肉之軀,怎麼可能抵擋的了刀劍呢?

很顯然,此時此刻慈禧的腦子已經開始不怎麼靈光了,然後慈禧聽從了義和團的意見,開始要進攻在北京城裡面的各國的外交使館,這也就有了一開始的時候,慈禧一時一個國家宣佈了開戰,但是真實的情況卻讓人有些哭笑不得,衛戍整個京城的精銳部隊,加上義和團數萬的民眾花了十幾天的時間,仍然沒有攻下北京城裡面一個小小的外交租界,在花了十幾天時間沒有攻下外交租借之後,八國聯軍就來到了北京城,時間之短,令人無語,即便是在山東的袁世凱都還沒反應過來,北京的部隊就這麼敗了。

是在這個時候,袁世凱和南方的一些大佬都覺得此時此刻去招惹洋人的怒火的話,很有可能會導致自己的家底被打光這樣的話,打下來就得不償失了,因此當時所有南方的諸位大佬都選擇與洋人簽訂相當的和平條約,就是你們在北京城無論怎麼鬧騰,我們不管,你只要別到我們的地盤來鬧事兒就行了。

總得來說這件事情歸根結底還是得怪在慈禧自己頭上,他自己不鬧騰,如果他自己好好安心治國滿清還有的救,但是偏偏是她自己,一個女人家在蛋的死活鬧騰來折騰去,最後把滿清那點家業給敗光了,讓那些本來可以替滿清度過這場危機的大臣們也都寒了心,最後滿清滅亡只不過是板上定釘的事兒。

歷史如煙,散去一地繁華,只剩下的就是斷垣殘壁。


漩渦鳴人yy


張之洞是晚清名臣,洋務派的代表人物,雖然謀略,眼見遠不及李鴻章中堂,但是好歹也官居一品,能混到這一級別的人都不簡單,至少都不傻,張之洞這一類人就屬於老狐狸。

張之洞等人稱:“坐擁東南,死不奉詔”,這件事應該是發生在清末,西方列強支持光緒立憲,慈禧怕光緒奪權,開始拉攏義和團,隨後向十一過列強宣戰,當然這就必然會要求屬下各地封疆大吏一同奉詔,對抗西方列強,這道宣戰的詔書很快傳到大江南北,其實得到的不只是張之洞,還有李鴻章,袁世凱等人。

然而這些為高權重的大臣得到宣戰的詔書後,卻都做出了一個同樣的舉動,這是假詔書,絕不奉行,於是也就有了之後各省大員和英美等列強達成的《東南保護約款》,為什麼這些封疆大吏會有如此反應呢,原因其實很簡單,他們這群人,其實是最瞭解清朝的,大戰一旦爆發清朝必敗,這個時候,誰真的奉詔,誰就是傻子。恕不奉詔等同於保存實力。大家其實都明白這一點。

另外當時的中國列強的割據勢力已經形成,和這些西方國家,大家都清楚,實力實在太過懸殊,何必拼死一搏能,再說當時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滿清氣數已盡,在這之前慈禧炮製了多少不平等條約,最後都讓手下人背鍋,這時何必還要奉詔惹一身騷,再說了,這些大臣也明白,如果戰後,慈禧光緒掛了,那麼自己就變成一方諸侯,那麼這樣的特殊時期保全實力才為最佳選擇。

加上當時的清朝已經千瘡百孔了,對地方已經漸漸失去了控制,所以才有了“坐擁東南,死不奉詔”,並且不是以題中張之洞為首,而是以李鴻章中堂為首提出的,事實上,之後義和團變成替罪羊,也證明了“坐擁東南,死不奉詔”的正確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