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民國時期我國叫“五族共和”,而不是五十六個民族?

最開始國民政府的口號叫作“驅逐韃虜,恢復中華”。也就是說推翻滿人的統治,恢復漢人的天下。而這樣的口號在當時是很具有號召力的。

為什麼民國時期我國叫“五族共和”,而不是五十六個民族?

但是隨著時間的改變,這句口號並不符合當時的國內形勢。儘管國民政府名義上繼承清王朝統一了全中國,但是外敵和內患並沒有完全消除,不平等條約依舊有效。

為什麼民國時期我國叫“五族共和”,而不是五十六個民族?

而當時的外蒙受到沙俄的威脅,於是此時,建立一個一致對外、團結抵禦外侮的新的民族成為了民國的政策之一。

為什麼民國時期我國叫“五族共和”,而不是五十六個民族?

辛亥革命以後,孫中山建立了南京臨時政府,而後的北洋政府也開始宣傳“五族共和”的思想。五族共和的思想從此開始在中華大地傳播開來。

而這五大民族分別是漢族,藏族,蒙古族,滿族,回族。

這五大民族分別代表了中華的五大區域,長城內,青藏高原,蒙古草原,內外東北,新疆。

為什麼民國時期我國叫“五族共和”,而不是五十六個民族?

儘管這樣,五族共和的思想並不能完全符合當時中國的實際國情。後來最為明顯的表現就在於中國在一戰成為戰勝國,但當時並沒有享有戰勝國的權利,後來因此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五四運動”。

後來孫中山先生又提出“中華民族”一詞。他對於五族共和與中華民族的有以下的思考:

漢族當犧牲其血統、歷史與夫自尊自大之名稱,而與滿、蒙、回、藏之人民相見於誠,合為一爐而冶之,以成一中華民族之新主義,如美利堅之合黑白數十種之人民,而冶成一世界之冠之美利堅民族主義。

為什麼民國時期我國叫“五族共和”,而不是五十六個民族?

而後來的抗日戰爭,更加深化了這種觀念,使得全民族皆為中華民族,中國各族對於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大大提升,為集全國之力進行抗戰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除此之外,並對相互的民族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