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2 民國時期,日本曾想讓猶太人在東北復國

上世紀,猶太復國主義者和日本軍國主義者曾經計劃在中國東北建立一個猶太國家。這個被稱做“河豚魚”的計劃最後因為美國的阻撓和中國人民持續的頑強抗爭而流產了。

民國時期,日本曾想讓猶太人在東北復國

河豚魚之死

在遙遠的東方,流浪了兩千多年的猶太人終於得到一個從天而降的機會:在中國建立一個“猶太國”。但他們並不知道,在吞下誘餌的同時,自己已經成為日本人砧板上的“河豚魚”——鮮美,但含有劇毒。

1938年12月5日,東京。

應陸軍大臣板垣徵四郎要求,日本首相近衛文麿、外務大臣有田八郎、海軍大臣米內光政、大藏大臣兼通商產業大臣池田成彬,齊集一堂,舉行內閣會議。會議在極端保密的情況下討論到深夜,多方爭論不休,最後終以典型的東方人的方式達成共識。一個代號“河豚魚”的計劃正式出爐。計劃的核心內容是,日本將與在華猶太人合作,以幫助猶太人在哈爾濱完成“復國夢”的條件,換取猶太人對日本戰爭的資金支持。

民國時期,日本曾想讓猶太人在東北復國

苦難的開始

從19世紀後半葉開始,大批在俄國遭受迫害的猶太人流亡到中國,逐步聚居到哈爾濱。到20世紀20年代初,哈爾濱的猶太人增至兩萬餘人,約佔全市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

大批金融、工商、律師、醫生、文化、藝術界猶太精英的到來,也迅速推進了哈爾濱的發展。這個原本是小漁村的地方,在短短的數十年間,已變成了與京、津、滬、杭相媲美的大城市。顛沛流離的猶太人,歷經種種苦難,終於在遙遠的東方,獲得了一個相對寧靜的角落。

民國時期,日本曾想讓猶太人在東北復國

但這種暫時的平靜,被日本人的入侵徹底改變了。

1932年7月起,滂沱大雨連下27天,松花江水暴漲,江堤決口,市區全部被淹,到處一片汪洋。一時銀行停業、商戶關門、電話斷絕,整個哈爾濱變成了一座水中孤城。道外、道里區十餘萬罹於洪災的難民蜂擁至南崗、香坊等高地,大多露宿於鄉間田野,衣衫單薄、無一物覆蓋者多矣。風雨中,啼飢呼寒之聲不絕於耳,其狀慘不忍睹。

猶太人社區在猶太社團的組織下,成立了救護隊,對難民進行緊急救助。8月末,洪水漸退,然而虎列拉、猩紅熱、白喉、麻疹等傳染病又大規模爆發。猶太社區又組織醫生考夫曼等五人參加哈市防治霍亂小組,對災民進行救治。

天災尚可應付,但人禍則完全力不從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天災正是人禍之結果與反映。

是年2月5日,日軍多門第二師團攻佔哈爾濱。日軍進城之後,燒殺搶掠,外來僑民亦不得幸免。猶太人因為其經濟實力雄厚,更成為日本人眼中的肥肉,很快日軍便“接收”了大批猶太企業商號。

民國時期,日本曾想讓猶太人在東北復國

一夜間的轉變

哈爾濱的白俄流民看到機會來臨,立刻依附於日本憲兵隊,成立所謂“俄國法西斯黨”,宗旨就是要消滅哈爾濱的猶太人。他策劃了一系列綁票殺人勒索案,主要針對猶太富商。被綁架並且撕票的,有中央大藥房的老闆科夫曼,以及中國大商人穆蔚堂等。

其中最著名的綁架案是所謂“謝苗·卡斯普綁架案”。8月,猶太青年鋼琴家謝苗·卡斯普從法國學成歸哈,被白俄法西斯分子綁架,向其父勒索30萬贖金未果而慘遭殺害,引起群情激奮,但兇手最終無罪釋放。亞伯拉罕·考夫曼,面對此情此景,不由得悲從心來:自己和自己的同胞,恐怕要面臨一場無法避免的浩劫。

事實彷彿正在印證考夫曼的擔憂,猶太人的企業一家接一家被日本人搶收,住宅和建築物被日本人佔為己有。針對猶太人的燒殺搶奸屢屢發生,很多猶太家庭陸續逃離這座城市,到上海或者其他中國城市,少數人甚至寧可回蘇聯也不願待在日本人控制的地盤上。兩千多年來猶太人經歷的苦難,彷彿又輪迴回來了,一切似乎都是在劫難逃。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彷彿就在一夜之間,日本人從魔鬼變成了天使,突然對猶太人極為友善,溫情脈脈一團和氣。

民國時期,日本曾想讓猶太人在東北復國

陰謀終於破裂

變化始於1934年,日本外交刊物上刊登了鋼鐵大王鯰川義介的文章《一項邀請五萬德國猶太人來“滿洲國”的計劃》,該文在日本出版界和猶太人刊物上被重點推介,日本國內的反應相當積極。鯰川義介撰寫此文並非偶然,其實是放出了一隻試探性的氣球。

在此之前,他頻頻與日本銀行副總裁高橋是清、南滿鐵路株式會社總裁松岡洋右、關東軍副參謀長石原莞爾、陸軍參謀長板垣徵四郎等人舉行秘密會晤,以及多次會見安江仙弘、犬冢惟重、樋口喜一郎等少壯派人物,討論的核心問題是關於“滿洲”的建設問題,話題時常轉到猶太人上面。而這篇文章,其實是這幫日本“滿洲”派實權人物、工商企業界鉅子,以及“猶太問題專家”共同炮製的產物。

民國時期,日本曾想讓猶太人在東北復國

“滿洲”豐富的礦藏和原料、廣袤的土地、尚未開發的巨大空間,這些都被日本覬覦已久。當年日本對沙俄發動日俄戰爭,目的就是為了取得沙皇控制下的廣大而空曠的中國東北土地。1929年國際性經濟崩潰衝擊之後,隨之而來的世界性大蕭條,使得東京決策層更加渴望得到“滿洲”,從而解救危機。這其中實力最強大也是呼聲最迫切的當屬關東軍“滿洲派”,他們力主迴歸傳統方式,要求在大陸擴張,第一步便是攻佔“滿洲”,建立擴張基地。

如願搶得“滿洲”之後,日本人才發現自己面臨的問題是如何開發“滿洲”。首先是資金缺乏,在經濟蕭條的年代,很少有國家能夠倖免此難;其次是移民工作遇到難題,無論如何勸誘,日本國內的剩餘人口也不願移民“滿洲”;最後,日本對中國的入侵,實際已經打破了西方在中國利益的壟斷格局,這引起西方國家對日本的集體性孤立和排斥,日本外交舉步維艱。

此時,日本人想出了一步“活棋”——猶太人。在日本人心目中,“猶太人”是財富的代名詞,此外,猶太人在美國擁有特殊地位,美國的政府基本被猶太人在幕後把持,經濟、法律、媒體各關鍵領域更是全由猶太人掌握命脈。如果能博得猶太人的好感乃至支持,日本在美國乃至世界上的外交窘境就會好轉,從而可以集中力量對付它的頭號假想敵蘇聯。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日本也結束了對中國的侵略。在美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的雙重打擊下,猶太復國主義的決策者最終放棄了佔領中國東北並在中國東北建國的夢想。最終他們也都離開了中國東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