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體是不是沒有逆鋒起筆、回鋒收筆的環節?

雅正書法


起筆方法一共就兩大類那麼幾種方法,怎麼可能沒有逆鋒起筆?回鋒收筆?

像歐陽詢這樣五體兼精的大家,魏碑和隸書寫的十分正宗,這種逆鋒起筆、回鋒收筆的筆法肯定融會貫通。

當然,產生歐體沒有逆鋒起筆這類疑點的原因,大概有兩種因素,第一種就是看碑看多了,沒看墨跡,第二就是當代歐楷看多了,沒看古人。

歐陽詢因為早年受魏碑影響,所以露鋒會更多,這是很正常的,但是“欲右先左”的道理是每個學字的人都明白的,雖然逆鋒的筆法較少,墨跡中更清晰可見,這就是碑刻和墨跡的區別,很多起筆的地方並不容易區分。

諸如王維賢“辭、漢、事、諸”等字,都有逆鋒,只不過不太明顯。

歐體筆法,應該學碑開始,但是想要不像碑,還是要學其墨跡。

其墨跡中逆起平收非常容易看見,但是在碑刻中,很難發現。


梁宇航


不盡然,歐體有代表性的碑有四塊。分別是《九成宮》,《虞恭公溫彥博碑》,《皇甫誕碑》與《化度寺》碑。其中逆鋒起筆最少的為《皇甫誕》,因其字體不大且筆法以瘦硬風格為主故露鋒居多,盡顯其筆力鋒芒,也是我個人最為欣賞的一碑。而《化度寺》的用筆可說逆鋒起筆是隨處可見,這也是歐楷中筆畫最為凝鍊,最為持重的一碑。在剛接觸臨習的時候經常會發現其很多筆畫不知發止的痕跡,也是歐公書體最具藝術性的一碑,是其書體之集大成者。不能單純的認為,歐楷就是一味地露鋒起筆,另,即使在《九成宮》中也經常有主筆起勢為逆鋒的情況,比如帖中“中旬”的“中”字主豎就是逆鋒取勢入紙。下方有我臨《皇甫誕》與《化度寺》的部分單字,書友可以對比一下。筆畫稍瘦者為《皇甫誕》露鋒居多,粗者為《化度寺》,逆鋒起筆較多。











歐門蓮前


我認為,歐體筆法直來直去,根本沒有所謂“逆鋒起筆、回鋒收筆”這類動作! 完全是後人誤解與猜測而編造的一種歪理邪說。古人寫毛筆字是辦公,並且寫小字(中小楷),怎麼會像今人理解的那麼麻煩?

我覺得,無論是魏晉隋唐宋元明各個朝代,楷書字體筆法動作都是非常簡單的,可以說,絕大多數楷體字當中都沒有“藏鋒逆入、頓筆回鋒”等這些毫無意義的筆法動作,只有現代人,尤其是當今書法界那些偽大師們,故弄玄虛,把寫字的技巧神秘化了,誤導了多少代人……

單就歐體楷法而言,筆畫的起、收處,不但沒有所謂逆勢、回,而且全都是露鋒直入,側鋒行進,自然收勢……



以上是我的體會,感興趣的朋友請點贊,或關注我,翻閱此前發佈的信息,會有更多驚喜。謝謝支持!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一、墨跡作品是最後結果

先說一下我自己的看法,我認為歐陽詢當年在寫這些書法的時候當然是有“逆鋒起筆、回鋒收筆”這些書法動作的。

實際上,談到歐楷,尤其是歐陽詢本人的楷書,是比較令人頭疼的話題,因為歐陽詢的楷書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一個墨跡本都沒有,全是碑石拓本,其實這就比較麻煩了。

為什麼這樣說?我們來想一下,我們學習書法,最終可以檢驗我們學習成果最佳的方式是什麼?我想很簡單,那就是把你學到的知識完全再現一遍,這個再現,就是你獨立的完成一個書法作品的書寫。

正如我們學習文化知識、接受教育一樣。怎麼知道我們掌握的好不好呢?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來一場考試,看看你考的分數如何。雖然這樣的方式算不上多麼高明,但是他的確是比較方便快捷。

我們學習書法也是這樣,靠的是你最後寫出來的作品怎麼樣,不管你在這個過程中,某一個時刻某一個筆畫寫得多好,其實都沒多大用,關鍵是看你最後的發揮如何。

二、歐楷的問題——只有碑刻沒有墨跡

因此,我們學習哪一種書體、學習哪一種書法樣式,其實都是無所謂的,最後呈現出來的結果是墨跡,而且只能是墨跡。要記住,十分欣賞者看的是你最後努力的結果,不會看到你的過程。

然而歐陽詢楷書大部分都是碑刻楷書作品。不是說人家生前不寫毛筆字,而是最後這些墨跡很可惜都沒留傳下來。流傳下來的墨跡倒是不少,但是很可惜沒有楷書。而歐陽詢楷書就是那四塊碑石——《化度寺》《九成宮》《皇甫誕》《虞恭公》。這四塊碑石是歐陽詢楷書的全部代表作。

而碑刻拓本最大的一個問題就在於,刻石匠最後只是看著書法家已經寫好的墨跡來進行拓刻,很多細節其實是不可信的。而且刻石用的刻刀又完全不同於我們寫書法用的毛筆,因此這就是麻煩所在,這就會造成這兩種書法形態的完全不一致性。

三、碑刻和和墨跡引發的矛盾

這些不一致性其實體現在很多地方,許多著名的論斷和爭議也是源自於此。

比如,啟功先生對於這個問題,就做出過“透過刀痕見筆痕”這樣的著名論斷。這一論斷也旨在調節碑刻和墨跡書寫之間的矛盾性。

再比如很多人抨擊田蘊章、田英章的書法,認為他們的書法與歐陽詢的楷書碑刻本相去甚遠,甚至有些人直接指責他們的書法根本就不是歐體。事實上,這樣的指責毫無道理。實際上。後世學習歐陽詢書法、臨摹歐陽詢書法的人,沒有幾個是完全和歐陽詢碑刻一模一樣的。

當代來說,盧中南先生是這樣,古代的王維賢、成親王都是如此。清代姚孟起倒是有很多和歐陽詢碑刻本相似的書法,但是仔細辨認仍然是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

這是因為只要是這些書法家拿的是毛筆而不是刻刀,那麼就一定會不一樣。

但是有很多人就是認不清這一點,隨便的就開始指責別人書法來路不正,或者說學習態度有問題,這實際上是不應該發生的。

四、歐陽詢的行書對於楷書的輔助作用。

前面我們談到的書友提出的這個問題,即"歐體是不是沒有逆鋒起筆、回鋒收筆的環節?"也是屬於這個問題沒有了解清楚所造成的後果之一。

歐陽詢在寫書法的時候當然會用到這兩種筆法,但是在他主要的碑刻作品中這一點很難碑表現出來,因此我們如果直接看歐陽詢的碑帖書法自然覺得這是一筆下來的。然而實際上並非如此。

至於證據我們可以往歐陽詢的墨跡去探求一些蛛絲馬跡。雖然我們說歐陽詢的楷書沒有墨跡本傳世,但是他的行書和草書都是有墨跡本的。有些行書作品裡面,很多筆畫其實是楷書化味道更濃厚一點。

通過對這些書法作品筆意的考察我們就能更清楚的看到歐陽詢用筆的關鍵所在了。


松風閣書法日講


歐體《九成宮》碑文,我找一張比較清晰的圖片,如下。從入筆的角度可以得知,基本上都是露鋒進入,或者切鋒為之的。收筆時也只是順勢接下一筆畫,並沒有什麼所謂的逆鋒起筆,回鋒收筆的說法,自然書寫最佳。



詩書畫印筆記


筆法別死。歐體起筆多以切為主。收的方法就多了。最典型的豎勾,沒有行書功底做不出來。早期的黃埔君碑挑的就明顯,後期的九成宮和化度寺就推的味道重。所以寫好歐楷要兼會貫通。切不可去畫筆法,那不是玩意。覺得難之後也可以知難而退改弦易轍。歷史上學歐的除歐陽通之外,要麼學不好,要麼標準化美術化了。近代有鄭孝胥。當代不說了,得罪人太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