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体是不是没有逆锋起笔、回锋收笔的环节?

雅正书法


起笔方法一共就两大类那么几种方法,怎么可能没有逆锋起笔?回锋收笔?

像欧阳询这样五体兼精的大家,魏碑和隶书写的十分正宗,这种逆锋起笔、回锋收笔的笔法肯定融会贯通。

当然,产生欧体没有逆锋起笔这类疑点的原因,大概有两种因素,第一种就是看碑看多了,没看墨迹,第二就是当代欧楷看多了,没看古人。

欧阳询因为早年受魏碑影响,所以露锋会更多,这是很正常的,但是“欲右先左”的道理是每个学字的人都明白的,虽然逆锋的笔法较少,墨迹中更清晰可见,这就是碑刻和墨迹的区别,很多起笔的地方并不容易区分。

诸如王维贤“辞、汉、事、诸”等字,都有逆锋,只不过不太明显。

欧体笔法,应该学碑开始,但是想要不像碑,还是要学其墨迹。

其墨迹中逆起平收非常容易看见,但是在碑刻中,很难发现。


梁宇航


不尽然,欧体有代表性的碑有四块。分别是《九成宫》,《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与《化度寺》碑。其中逆锋起笔最少的为《皇甫诞》,因其字体不大且笔法以瘦硬风格为主故露锋居多,尽显其笔力锋芒,也是我个人最为欣赏的一碑。而《化度寺》的用笔可说逆锋起笔是随处可见,这也是欧楷中笔画最为凝炼,最为持重的一碑。在刚接触临习的时候经常会发现其很多笔画不知发止的痕迹,也是欧公书体最具艺术性的一碑,是其书体之集大成者。不能单纯的认为,欧楷就是一味地露锋起笔,另,即使在《九成宫》中也经常有主笔起势为逆锋的情况,比如帖中“中旬”的“中”字主竖就是逆锋取势入纸。下方有我临《皇甫诞》与《化度寺》的部分单字,书友可以对比一下。笔画稍瘦者为《皇甫诞》露锋居多,粗者为《化度寺》,逆锋起笔较多。











欧门莲前


我认为,欧体笔法直来直去,根本没有所谓“逆锋起笔、回锋收笔”这类动作! 完全是后人误解与猜测而编造的一种歪理邪说。古人写毛笔字是办公,并且写小字(中小楷),怎么会像今人理解的那么麻烦?

我觉得,无论是魏晋隋唐宋元明各个朝代,楷书字体笔法动作都是非常简单的,可以说,绝大多数楷体字当中都没有“藏锋逆入、顿笔回锋”等这些毫无意义的笔法动作,只有现代人,尤其是当今书法界那些伪大师们,故弄玄虚,把写字的技巧神秘化了,误导了多少代人……

单就欧体楷法而言,笔画的起、收处,不但没有所谓逆势、回,而且全都是露锋直入,侧锋行进,自然收势……



以上是我的体会,感兴趣的朋友请点赞,或关注我,翻阅此前发布的信息,会有更多惊喜。谢谢支持!


潘茂生书法文化研究


一、墨迹作品是最后结果

先说一下我自己的看法,我认为欧阳询当年在写这些书法的时候当然是有“逆锋起笔、回锋收笔”这些书法动作的。

实际上,谈到欧楷,尤其是欧阳询本人的楷书,是比较令人头疼的话题,因为欧阳询的楷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一个墨迹本都没有,全是碑石拓本,其实这就比较麻烦了。

为什么这样说?我们来想一下,我们学习书法,最终可以检验我们学习成果最佳的方式是什么?我想很简单,那就是把你学到的知识完全再现一遍,这个再现,就是你独立的完成一个书法作品的书写。

正如我们学习文化知识、接受教育一样。怎么知道我们掌握的好不好呢?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来一场考试,看看你考的分数如何。虽然这样的方式算不上多么高明,但是他的确是比较方便快捷。

我们学习书法也是这样,靠的是你最后写出来的作品怎么样,不管你在这个过程中,某一个时刻某一个笔画写得多好,其实都没多大用,关键是看你最后的发挥如何。

二、欧楷的问题——只有碑刻没有墨迹

因此,我们学习哪一种书体、学习哪一种书法样式,其实都是无所谓的,最后呈现出来的结果是墨迹,而且只能是墨迹。要记住,十分欣赏者看的是你最后努力的结果,不会看到你的过程。

然而欧阳询楷书大部分都是碑刻楷书作品。不是说人家生前不写毛笔字,而是最后这些墨迹很可惜都没留传下来。流传下来的墨迹倒是不少,但是很可惜没有楷书。而欧阳询楷书就是那四块碑石——《化度寺》《九成宫》《皇甫诞》《虞恭公》。这四块碑石是欧阳询楷书的全部代表作。

而碑刻拓本最大的一个问题就在于,刻石匠最后只是看着书法家已经写好的墨迹来进行拓刻,很多细节其实是不可信的。而且刻石用的刻刀又完全不同于我们写书法用的毛笔,因此这就是麻烦所在,这就会造成这两种书法形态的完全不一致性。

三、碑刻和和墨迹引发的矛盾

这些不一致性其实体现在很多地方,许多著名的论断和争议也是源自于此。

比如,启功先生对于这个问题,就做出过“透过刀痕见笔痕”这样的著名论断。这一论断也旨在调节碑刻和墨迹书写之间的矛盾性。

再比如很多人抨击田蕴章、田英章的书法,认为他们的书法与欧阳询的楷书碑刻本相去甚远,甚至有些人直接指责他们的书法根本就不是欧体。事实上,这样的指责毫无道理。实际上。后世学习欧阳询书法、临摹欧阳询书法的人,没有几个是完全和欧阳询碑刻一模一样的。

当代来说,卢中南先生是这样,古代的王维贤、成亲王都是如此。清代姚孟起倒是有很多和欧阳询碑刻本相似的书法,但是仔细辨认仍然是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

这是因为只要是这些书法家拿的是毛笔而不是刻刀,那么就一定会不一样。

但是有很多人就是认不清这一点,随便的就开始指责别人书法来路不正,或者说学习态度有问题,这实际上是不应该发生的。

四、欧阳询的行书对于楷书的辅助作用。

前面我们谈到的书友提出的这个问题,即"欧体是不是没有逆锋起笔、回锋收笔的环节?"也是属于这个问题没有了解清楚所造成的后果之一。

欧阳询在写书法的时候当然会用到这两种笔法,但是在他主要的碑刻作品中这一点很难碑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如果直接看欧阳询的碑帖书法自然觉得这是一笔下来的。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

至于证据我们可以往欧阳询的墨迹去探求一些蛛丝马迹。虽然我们说欧阳询的楷书没有墨迹本传世,但是他的行书和草书都是有墨迹本的。有些行书作品里面,很多笔画其实是楷书化味道更浓厚一点。

通过对这些书法作品笔意的考察我们就能更清楚的看到欧阳询用笔的关键所在了。


松风阁书法日讲


欧体《九成宫》碑文,我找一张比较清晰的图片,如下。从入笔的角度可以得知,基本上都是露锋进入,或者切锋为之的。收笔时也只是顺势接下一笔画,并没有什么所谓的逆锋起笔,回锋收笔的说法,自然书写最佳。



诗书画印笔记


笔法别死。欧体起笔多以切为主。收的方法就多了。最典型的竖勾,没有行书功底做不出来。早期的黄埔君碑挑的就明显,后期的九成宫和化度寺就推的味道重。所以写好欧楷要兼会贯通。切不可去画笔法,那不是玩意。觉得难之后也可以知难而退改弦易辙。历史上学欧的除欧阳通之外,要么学不好,要么标准化美术化了。近代有郑孝胥。当代不说了,得罪人太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