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的国力明显不如曹魏,诸葛亮为何前后五次大举北伐?

點聚人生


刘禅即位后,诸葛亮总揽军政大全。诸葛亮在明知蜀汉国力不如曹魏的情况下却依然北伐。诸葛亮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我来分析一二。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蜀汉国力较弱,地盘也最小。可以说自关羽失去荆州后,蜀汉(准确的说当时还不叫蜀汉)已经基本上没有了夺取天下的可能。但基本上没有,并不代表真的没有。只是希望较为渺茫。刘邦当年入蜀之时,实力也比较弱小,不过最终仍然夺得了天下。所以诸葛亮也是为了这渺茫的希望在做斗争。而且初次北伐之时,开局很好,还有三郡相应诸葛亮的号召,叛魏投蜀,此次稳扎稳打,或许还能有一些较好的收获并扩大战机。只是可惜,错用马谡而失去街亭,失去战略要地,致使全线崩溃。(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为了体现街亭的重要性和诸葛亮的机智,诸葛亮摆了一个空城计)。



纵观几次北伐,都以失败而告终,诸葛亮在首次成功几率最大的时候都尚且失败。诸葛亮是一直是在为渺茫的希望而斗争。

缩小魏蜀差距

魏国无论土地面积人口国力等多个方面都远大于蜀汉。如果双方都休养生息,那么魏国的国力增长的肯定多一些,蜀汉少一些,那么差距只会越来越大。所以可以通过北伐来骚扰魏国,使其不能安心修养,从而可以减少两国差距。



报先帝之恩

刘备三顾茅庐而请得诸葛亮,在自己病逝之际,又将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诸葛亮为了报三顾茅庐之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是为了报恩。年年北伐,年年失败,蜀中人口少,益州疲弊,人才也少。或许诸葛亮自身也知道,北伐不可能成功了。不过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一生,忠心可鉴,为蜀汉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儿子和孙子后来也先后战死沙场,为国捐躯。


遨游文史世界


从历史结果上看,诸葛亮六出祁山,五次北伐根本不是为了统一天下,而是名正言顺的成全了自己蜀汉忠臣的千古虚名,诸葛亮的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不仅流芳百世,更重要的是他通过数次北伐,还真真正正的掌握了蜀汉政权。


现在说到诸葛亮,大家都会想到杜甫那句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句诗充分展示了诸葛亮为了刘备,为了蜀汉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忠心。

以至于提到六出祁山,五次北伐等都成了诸葛亮为了蜀汉统一天下的代名词。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六出祁山,五次北伐并没有使蜀汉统一天下,反而是更加风雨飘摇。



北伐只成就了诸葛亮的千古忠心

刘备经过夷陵大战,把蜀汉的家底都发光了,最后白帝城托孤,把阿斗和天下交给了诸葛亮。诸葛亮为了完成刘备遗愿统一天下,从而在后来发动数次北伐,希望打败曹魏,占领北方,统一天下。

但是,诸葛亮也是知道蜀汉肯定是打不过曹魏的,事实证明也是这样,北伐几乎没有任何成果,还搞得蜀汉风雨飘摇,财力耗尽。

所以与其说诸葛亮忠心耿耿,还不说是这数次北伐成就了诸葛亮的忠心,让他能够流芳百世。

至于这是他有意的还是无意的,这就无法说清了。



其次,北伐成功帮助诸葛亮掌握蜀汉政权

数次北伐对于诸葛亮来说,还有另一个好处,那就是实实在在掌握了蜀汉政权。

蜀汉没派系林立,刘备在世时大家都服刘备仁德,刘备去世后,虽然把阿斗交给了诸葛亮,可怕底下派系并没有完全服诸葛亮,比如李严等。

诸葛亮北伐,不服他的派系问题很快就暴露出来了,诸葛亮正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北伐,彻彻底底地掌握了蜀汉的财力,解决了北伐期间暴露出来的派系问题。

综上所述,诸葛亮北伐其实是真正成就了诸葛亮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千古忠心。

本文作者青梅煮史

热衷历史,喜欢码字

欢迎大家评论留言一起探讨!


青梅煮史


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战略是占领荆州和益州,等待时机,一路进攻关中地区,另一路进攻河南地区,两个方向夹击北方的曹魏。

但是随着荆州失守、关羽被杀、刘备夷陵惨败等事件的发生,蜀汉的国力已经大大衰退。在人口方面,曹魏是蜀汉的4倍。在军队数量上,曹魏是蜀汉的3倍以上。在这样的绝对劣势下,诸葛亮的处境也很艰难。

当时,曹魏集团计划利用10年的时间进行休养生息。曹魏的潜力远大于蜀汉,如果曹魏的休养生息完成,那蜀汉的局面将更加危险。为了打破曹魏的休养,使曹魏不得不应战,诸葛亮前后6次进攻曹魏。明朝末期的王夫之,称诸葛亮的行为是以攻为守。

此外,蜀汉内部的东州集团、荆州集团和西川集团,一直相互内斗。诸葛亮发动战争,也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把全国的精力都用在北伐上。




繁华万里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为了攻伐曹魏、统一天下!今天我们就来简单的分析一下,蜀汉的国力不如曹魏,诸葛亮为何执意北伐?

刘备托孤,复兴汉室

自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后,刘备戎马半生终于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并按照诸葛亮的部署,实现了隆中对的前两步:占荆州、夺益州。

然而,关羽的大意失荆州直接导致隆中对两路攻伐曹魏的计划破产,更为严重的是刘备为了夺取荆州,恢复荆州失手前的优势,执意伐吴,并遭遇大败,使得原本可以逐鹿中原的资本瞬间消失,蜀汉集团的实力被严重削弱。为此,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三顾茅庐和托孤之重,不得不在国力不如对方的劣势下频频北伐!

偏安一隅,势难久安

自古以来,偏安一隅的统治段难久安。诸葛亮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希望有生之年能够为后主刘禅定鼎中原,再续大汉的辉煌!



蚕食魏国,锻造军队

在诸葛亮看来,魏国虽强大,但毕竟是多线作战,蜀汉、孙吴、辽东等均需防备,因此强大的兵力却被人为的分散开来。诸葛亮正是抓住这一点,集中局部优势兵力,逐步蚕食大魏疆土,将战火始终推进至魏国境内。

另外,夷陵之战后,蜀汉的精锐军队损失殆尽。为了有效的锻造新军,诸葛亮只得在实战中训练军队。正是诸葛亮持续北伐,为蜀汉集团在短时间内训练了作战经验丰富的野战部队,延续了蜀汉的国祚!


独舌视界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在公元220年也就是三国鼎立时,蜀汉的综合国力是远远不如曹魏集团的,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得知:(一:刘备集团在公元219年襄樊战役后,荆州失守。所剩疆土仅是东汉十三州之一的益州,益州有什么特点咧?地广人稀!特别是曹刘汉中争夺战后,曹操把汉中大多人民从汉中迁移到了魏境,使得蜀汉人口并没有得到什么提高,所以人口基数小。

二:在刘备夷陵大败后,五虎上将只剩下赵云。所以后人说“蜀中无大将 廖化作先锋”此时的蜀国将帅乏人,知名度高的屈指可数。而北方曹魏则正在搞九品中正制,招揽了大量的文武大臣。

三:蜀国最大的经济来源是蜀锦,这家伙好哎,深得各国君主喜爱,曹丕就喜欢穿蜀锦,后来诸葛亮北伐很大的经济来源就是卖蜀锦给魏吴二国赚来的,打仗穷到如此地步,可想而知蜀国的经济真不咋地)

但是为什么诸葛亮还要坚持北伐呢?因为诸葛亮意识到魏国国力之雄厚和发展之快,只有不断派兵骚扰魏国边境,才能保蜀国再苟延残喘几十年罢,再一方面是刘备永安托孤诸葛亮“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暗”诸葛亮可能考虑到自己随先帝创业数十年,先帝(刘备)已逝,自己也时日无多想再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来成就自己的抱负

(纵观中华历史,从川蜀北伐成功的案例只有韩信一例)


zhangqiqi386


亮受邀出山辅佐刘备,亮为刘备给出了战略,先占荆州,后占益州,然后两路大军北伐攻灭曹操,,为了达到战略目的就是联盟孙权,从东方牵制或攻击曹操,所以战术上亮假借了荆州,实际上是占了荆州,当然孙不愿意这就与孙造成了矛盾归还三郡,收庞统以后,假借刘璋之邀讨伐张鲁实际正是亮所要的战略,刘璋不识引狼入室结果兵败,当然出现下变故,庞亮二人都是安邦之才,亮守荆州,统与刘备战益州,可能是性格所致,或急于表现自己的因素庞统身死涪城坏了亮之战略,亮只有入蜀与刘备汇合,这就为荆州败亡留下伏笔,亮走后,羽自高大,与孙权不睦,加深了孙刘矛盾,所以从亮走后,亮之二头并举之战略可能失效了,荆州一失,即使刘备不东征孙权,也是与亮之战略不符合了,备死后,亮以一己之力,北伐,肯定难成,造成蜀国民不聊生,,亮躬弓尽瘁,忠臣,但应该适时调整战略了,此时应与东吴修好,休养生息约东吴共起兵,但孙刘矛盾多,貌合身离,孙权绝不会为蜀国真力,所以被晋国各个击败,问题来了假如刘备带亮入蜀今庞统与关羽守荆州,如何,可是羽庞二人性格可能难于合作,所以荆州终于要破,我个人意见,刘备在攻取益州,夺汉中以后,应取东向,认识到荆州孙权一定要夺,而今关羽严加死守,备大军东下与羽共守荆州,汉中由魏延宁卫,黄忠坐镇,亮备东下荆州与曹操争寺襄樊,或东下威胁柴桑,如孙权配合则好不配合,占领柴桑,夺取东吴,然后三路北伐,一路由汉中攻关中,一路攻襄樊,一路攻合淝,或可胜曹晋


十八星座


第一,从大义来说,所为“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蜀国并不是东吴这样的地方军阀发展起来的割据政权,而是打着正统汉室继承者的名号的外来政权。如果不对“篡位政权”曹魏发动战争,等于变相承认曹魏的合法性,那蜀汉政权本身的执政合法性就成了问题了,所以诸葛亮的一次次北伐,等于是在一次次对自身合法性的一再确认。

第二,从现实政治来说,蜀国高层分为三大块,本地豪强,刘焉父子带过来的东州派,刘备带过来的荆襄派。以诸葛亮为核心的荆襄派要长期执掌权力,最好的办法就是打着北伐的旗号掌握国家大多数的军力。这也就是李严如此有能力的人却老是在给北伐大军提供粮草的事情上拖后腿的原因了。任是谁,要你全心全意为政敌巩固政权做努力,都是不可能的。

第三,客观的说,自关羽被斩,刘备夷陵战败之后,曹魏政权基本就不把蜀汉放在心上了。而蜀汉政权因为自身实力最弱,发展空间最窄,加上曹操当年从汉中撤退,把百姓都迁走了,导致汉中人口极度缺乏。所以北伐占便宜,也是蜀国要发展的必由之路。事实上,诸葛亮一开始几次北伐,还是捞到不少好处的。至于由于丞相的北伐,使得司马懿在魏国做大,那是不是诸葛亮的本意,还有司马懿到底有没有养寇自重的想法,那只能由我们后人自己去揣测了。


秋意沉1


蜀汉从诸葛亮到姜维不懈北伐主要是内外两个压力推动的。

就外部格局而言,蜀汉政权在经历襄樊之战和夷陵之战的失败后,丢失了荆州这一东出的战略要地,并与孙吴彻底决裂,生存空间被压缩在西南一隅的巴蜀之地。所谓益州疲弊,一州之地面对曹魏政权,生存压力极大。而此时的曹魏政权,在曹操和曹丕相继去世后,内部并不稳定,对外扩张的脚步放缓,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稳定内部政权上。因此,曹魏的动荡反而给了诸葛亮一个突破的契机,主动进攻更像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战略,只有北伐给曹魏施加压力才能保证蜀汉的生存空间。

而内部格局是,中国历史的时间节点正从广义三国(即汉末群雄争霸时期)像真正的三国时代推进,建安群雄争霸时代的结束和三足鼎立时代的开启意味着一件事,那就是世人对汉室的记忆和认同正在不断消散。这对于以汉朝延续自居,以汉室余威为根基的蜀汉政权而言是不可接受的,所以诸葛亮才迫切地需要在汉室的烙印在天下人心中彻底消失前完成北伐大业还于旧都。更重要的是,随刘备入蜀的两大势力(关羽张飞这样一开始就跟随刘备的北方人势力和魏延马良这样的荆襄势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不断衰弱,巴蜀的本土势力不断崛起,那么刘备政权就面临着一个极大的困局,“汉”政权正在逐渐成为“蜀”政权,如此刘备诸葛亮心目中象征四百年大汉的正统政权就将成为一个偏安西南的地方割据政权。

以上内外两个方面的压力就迫使诸葛亮必须北伐才能延续蜀汉政权,直到有一天“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才能实战自己与刘备“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誓言。


江东小白板的话事堂


非常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认为国力弱,就没有统一天下的可能呢?中国变换了多少朝代?李自成是怎样成功的?新中国是怎样建立的?难道这么浅显的例子,还要一举再举例子,都还是没有人明白吗?难道看通这一点,真的需要顶级的军事家才行?如果只能以国力论,那么统一北方的绝不应该是曹操。统一天下的,也不应该是司马家,而应该是袁绍才对!

还有大部分人认为;蜀汉不能统一,是因为人才的极度匮乏,以至“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我只想请问;诸葛亮五次北伐,几时轮到过廖化作先锋?那么,就人才问题,我们来盘点一下曹魏到底有几个人才吧;第四次北伐前,曹魏的雍凉集团有夏侯懋、曹真、张郃、郭淮、费耀、戴陵、孙礼、郝昭、王双,贾栩、魏平,连帅+战将,在《三国志》、《汉晋春秋》等史书上有名、有传记的,也就这几个人。夏侯懋是人才吗?真正的帅才只有曹真一人,大将之才只有张郃、郭淮两人,其他人都是战将。而第四次北伐,曹真已死,换成了司马懿。此时别说钟会、邓艾,连司马师兄弟都还在成长之中。以帅对帅,曹真、张郃,可略胜初期还不怎么会打正规战的诸葛亮(那是因为诸葛亮初掌征伐,他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而蜀汉够帅级能力的人,至少还有李严、魏延、姜维三人。大将、战将;就有吴懿、王平、马岱、邓芝、陈式、李恢、马忠、廖化,高翔、吴班、张翼、张嶷、张翼等等一大堆。只是诸葛亮把他们全都用成了普通战将。这些人,都是在史料上有个人传记或提名的。这里还不算死得早的赵云、陈到、关兴、向宠、马谡,以及被诸葛亮革职的街亭败将李盛、张休、黄袭等人。史书里明明记载;在诸葛亮时期,蜀汉人才远多于曹魏,为何非要说蜀汉人才不如曹魏呢?

再看看人才的能力对比;被史书大肆吹嘘的张郃,两次栽在王平手上。也就是说,一个王平,就足以对付张郃。郭淮不是魏延对手,对姜维也是每每处于劣势。诸葛亮、魏延,均有能力打得司马懿主力大败而逃,不敢出战(诸葛亮的确天份极高,每打一仗就进一步,四次北伐时已经完全成熟)。吴懿足以对付费耀。此外,曹魏还有什么能人?而蜀汉还有一堆大将可用呢!

再看看兵力对比;《诸葛亮集》有明确记述;建兴五年,诸葛亮移驻汉中的时候,率大军二十万驻汉中。第一次北伐时,兵力就不会少于12万。所以,《汉晋春秋》、《资治通鉴》均有记载诸葛亮的原话:“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足以证明《诸葛亮集》的20万大军驻汉中的记述,与此契合,是可信的。那么,曹魏全国鼎盛时期的总兵力,也仅有五十余万。而数千里的长江、淮河要留兵多少?襄樊、上庸、江夏一线对付陆逊要留兵多少?辽东的公孙康要不要留兵防守?京畿留守部队要多少?还能有多少兵力调进关中、凉州?即使司马懿时期,曹魏驻雍凉的总兵力,也不可能超过15万。跟诸葛亮用于征战的兵力对比,应该是基本相等的,局部还应该是绝对优势!

人口资源;即使以姜维时期,军力达到人口的11%推算;建兴五年蜀汉的总人口,应该也接近二百万。在经过不停地战争的四十余年后,人口、军力均消耗一半,是很正常的。此时的曹魏,在灭蜀战争时,调动了几乎倾国的机动兵力,也仅十余万人而已。

所以,在诸葛亮时期,只要整合能力够、战略战术运用得当,发挥出各人的能力;夺取关中雍州,陇右凉州,是完全够条件的。这也是诸葛亮为何多次北伐的原因。看她出征的路线;他因为为人过于谨慎,不敢用魏延的“异道会于潼关”之策。所以,一会儿东,一会儿西,其实是一直在摸索最有效的方案。终于在第五次,找到了“敌境屯田”的高明方略,以战养战,摸到了对付曹魏的最佳战术。我们可以分析一下;

曹魏此时,其实已经不可能再从中原抽出兵力,增援关中了。而司马懿被打得不敢露头,即使不用魏延的飞兵夺取潼关,封锁曹魏增援大门之策。也可利用与百姓参杂屯田,逐渐的同化五丈原一带的民众。然后,不时派出精兵,蚕食周边的曹魏地域。直到曹魏的关中各郡县,逐步被蚕食到一定程度后,司马懿大军粮道就断了。他还能困守孤营多久?那就非出战不可,这就正中诸葛亮下怀。如果司马懿集团被消灭,凉州五郡传檄可定,绝不可能成为曹魏的飞地!可惜,诸葛亮虽然找到了夺取关中的办法,却天不假年,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综上所述;蜀汉在诸葛亮时期,无论是人才、兵力、经济、人口资源,都是有足够条件去夺取关中、陇右的。这才是诸葛亮不断北伐的原因!


傲视苍穹39


刘备死后,关羽张飞这样的原从系凋零,诸葛亮为首的荆州士集团,联合同是外来户的东州士集团,拉拢庞曦为首的刘焉派,法正为首的关陇派,王平为首的返回系等,共同压制张秦为首的本地世家。

但本地世家依旧占据地理与人和优势,诸葛亮根本不敢放权。只能高举北伐大旗,切实掌握话语权,随时将超过一半军队掌握在手,获得最大份额的政府财政支出,手上有兵有钱有粮才能睡得安稳啊。

这就是诸葛亮与姜维北伐的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