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本科生相當於現在什麼水平?當年錄取比例有多少?

黃沙浪子1


現在的大學採用的是普及教育路線,而20年前則是走精英教育的路線:二十多年前本科生的錄取率一般保持在5%之內,其錄取率介乎985和211大學之間。在當年,每一個考入大學的學子,無論是大專生還是本科生,都可以算是一個地區的終極學霸。而現在考入本科院校的大學生可以說是良莠不齊,大部分學子只要參加高考了,根本不用為考不上大學而發愁,更多的是為了畢業之後能到哪裡就業而發愁。

物以稀為貴,因為錄取率低,大學生少,所以20年前的本科生畢業之後很多用人單位搶著要,這些學霸無論在智商上、能力上還是在畢業之後的待遇上,都絲毫不會遜色於現在985工程院校的大學生。斗轉星移,轉眼20多年過去了,大學的招生門檻已經低到不能再低的程度:就拿武漢大學來說,在80年代中期的時候一年才招八九百人,而現在招多少人呢?整整翻了8.8倍左右!縱觀如今大學生的招生規模,現在的國內高校以每年800萬左右的速度擴招增量,大學生能不嚴重“貶值”嗎?大熊貓之所以尊貴,並非這種動物長得有多好看,而僅僅是因為其稀少;如果大熊貓和大肥豬一樣多的話,大熊貓還會成為我們的國寶嗎?

20多年前考上大學的大學生,說他們是“國寶”可能有些誇張,但說他們是“村寶”卻一點也不為過!因為在八九十年代,一個村子裡要是誰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學,村支書大多會張羅著在晚上聚集村民,並在村裡的公共場合放一場電影表示慶祝。這樣的待遇,現在的大學生有沒有?沒有!就算是考入985、211之類的名校,也沒有當年的那種派頭了。

雖然都是大學生,但今非昔比。可以說,現在的一些三本大學生如果放在二三十年前,估計小學畢業之後就去搬磚或者曬海帶了,因為在八九十年代的很多地區,無論是初中還是高中,都層層設卡,初考成績實在太爛的,就成了傳說中的“足球”,這個中學不要,那個中學也不要,到最後只能過早終結學業;而順利晉級中學的學生,在高考之前還要參加預考,通過預考這個“篩子”的淘汰之後,一批成績較差的中學生被刷下來,直接與高考無緣,與大學無緣。

在如此層層“截流”的情況下,85%左右的學生直接被高考拒之門外。能夠苟延殘喘到最後參加高考的學子,每一個都是身經百戰、過五關斬六將的存在。故此,能夠考上大專已經算是祖墳冒青煙,能夠上本科可以說是祖墳冒氣熊熊烈焰的節奏——因為在當年所有考上大學的學生當中,七成是大專生,只有可憐的三成是本科生。

一家之言,不喜勿噴。需要補充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探討。


微雨潤苗


史上最全!

1950-2016全國普通高考錄取人數一覽

1950年,招收新生:5.8萬人,

1951年,招收新生:5.2萬人,

1952年,報考人數:7.3萬人,高校招生數6.64萬人,錄取比例 91(%)

1953年,報考人數:9.0萬人,高校招生數7.0萬人,錄取比例 77(%)

1954年,報考人數:13.4萬人,高校招生數9.38萬人,錄取比例 70(%)

1955年,報考人數:17.7萬人,高校招生數9.8萬人,錄取比例 60(%)

1956年,報考人數:35.0萬人,高校招生數18.5萬人,錄取比例 48(%)

1957年,高中畢業生人數:19.4萬人,高校招生數10.6萬人,錄取比例54.6(%),報考人數:25.2萬人,錄取比例 42 (%),

1958年,高中畢業生人數:21.9萬人,高校招生數26.5萬人,錄取比例121.0 (%)

1959年,高中畢業生人數:30.0萬人,高校招生數27.4萬人,錄取比例 91.3 (%),報考人數:33.3萬人,錄取比例 81(%),

1960年,高中畢業生人數:29.0萬人,高校招生數32.3萬人,錄取比例 111.4 (%)

1961年,高中畢業生人數:37.9萬人,高校招生數16.9萬人,錄取比例 44.6(%),報考人數:21.4萬人,錄取比例 80(%),

1962年,高中畢業生人數:44.1萬人,高校招生數10.7萬人,錄取比例 24.3 (%)

1963年,高中畢業生人數:43.3萬人,高校招生數13.3萬人,錄取比例 30.7 (%),報考人數:53.1萬人,錄取比例 25 (%)

1964年,高中畢業生人數:36.7萬人,高校招生數14.7萬人,錄取比例 40.1 (%)。報考人數:44.9萬人,錄取比例 34 (%)

1965年,高中畢業生人數:36.0萬人,高校招生數16.4萬人,錄取比例 45.6(%)

1966年至1969年,推遲高考,大專院校沒有招生。

1970年第一屆工農兵大學生,1970年9月-1971年3月入學,招收學員9萬人。

1971年,沒有招生,原因待查。

1972年第二屆工農兵大學生,1972年9月入學,招收學員13萬人。

1973年第三屆工農兵大學生,1973年9月入學,招收學員15.3萬人。

1974年第四屆工農兵大學生,1974年9月入學,招收學員16.5萬人。

1975年第五屆工農兵大學生,1975年9月入學,招收學員19萬人。

1976年第六屆工農兵大學生,1977年3月入學。招收學員21.7萬人。

(人們把從工農兵中選拔的大中專學生稱為“工農兵學員”,從1970年至1976年,我國共招收六屆(因為1971年沒有招生)工農兵學員約有2300萬人,另說有2880萬工農兵學員,其中在高等院校就讀的學生又稱為工農兵大學生94萬人。)

1977年,報考人數573萬,錄取人數27萬,錄取率4 .7 % 。

1978年,610萬人報考,錄取40.2萬人,錄取率6.6 % 。

1979年,468萬人報考,錄取了28.4萬人,錄取率為6.0%。

1980年,333萬人報考,錄取28萬人。錄取率為8.4%。一些省、市、自治區擴大招收自費走讀生7000多人。

1981年,259萬人報考,錄取28萬人,錄取率為10.8%。

1982年,187萬人報考,錄取32萬人。錄取率為17.1%。

1983年,167萬人報考,錄取39萬人。錄取率為23.4%。

1984年,164萬人報考,錄取48萬人。錄取率為29.3%。

1985年,176萬人報考,錄取62萬人。錄取率為35.2%。

1986年,191萬人報考,錄取57萬人。錄取率為29.8%。

1987年, 228萬人報考,錄取62萬人. 錄取率為27.2%。

1988年,272萬人報考,錄取67萬人。錄取率為24.6%。

1989年,266萬人報考,錄取60萬人。錄取率為22.6%。

1990年:報考人數283萬,錄取 61萬人,錄取率為21.6%。

1991年:報考人數296萬,錄取 62萬人,錄取率為20.9%。

1992年:報考人數303萬,錄取 75萬人,錄取率為24.8%。

1993年:報考人數286萬,錄取 98萬人,錄取率為34.3%。

1994年:報考人數251萬,錄取 90萬人,錄取率為35.9%。

1995年:報考人數253萬,錄取 93萬人,錄取率為36.8%。

1996年:報考人數241萬,錄取 97萬人,錄取率為40.2%。

1997年:報考人數278萬,錄取 100萬人,錄取率為36.0%。

1998年:報考人數320萬,錄取108萬人,錄取率為33.8%。

1999年:報考人數288萬,錄取160萬人, 錄取率為55.6%。

2000年:報考人數375萬,錄取221萬人,錄取率為58.9%。

2001年:報考人數454萬,錄取260萬人,錄取率為59.0%。

2002年:報考人數510萬,錄取321萬人,錄取率為62.7%。

2003年:報考人數613萬,錄取382萬人,錄取率為62.32%。

2004年:報考人數729萬,錄取447萬人,錄取率為61.3%。

2005年:報考人數877萬,錄取504萬人,錄取率為57.5%。

2006年:報考人數950萬,錄取546萬人,錄取率為57.5%。

2007年:報考人數1010萬,錄取567萬人,錄取率為56.14%。

2008年:報考人數1050萬,錄取599萬人,錄取比例57%。

2009年:報考人數1020萬, 錄取629萬人,錄取率為61.8%。

2010年:報考人數947萬, 錄取657萬人,錄取率為69.4%。

2011年:報考人數933萬,錄取675萬人,錄取率為72.35%。

2012年:報考人數915萬,錄取685萬人,錄取率為74.86%。

2013年:報考人數912萬,錄取684萬人,錄取率為75%。

2014年:報考人數939萬,錄取698萬人,錄取率為74.30%。

2015年:報考人數942萬,錄取700萬人,錄取率為74%。

2016年:報考人數940萬,錄取772萬人,錄取率為82.15%。

2017年,根據權威數據統計,我國大學數量已經超過2500所。預計2017年更將突破84%。


物理佬75957


20年的高考,剛好本人親身經歷,今天還專門找到當年的准考證,也找到了當年的日記本,想到了很多很多……以下我來說說當時的一些情況吧:

1.當年的錄取率,其實現在網上看到的數據真的沒有什麼意義,我是農村的孩子,就當時的情況回憶一下: 小升初時,基本會有50%的淘汰率,我們小鎮有兩所中學,一所是完全中學(初中部、高中部),另一所是初級中學,大部分上完全中學,有些完全中學夠不著會去初級中學,再初二轉回來,曲線救國,再回完全中學的初中部。中考時,四個班200人會有60左右人考上高中(本校高中部最多,縣一中、市一中會有零星幾個);最多3個小中專,1995年,我們尋屆初中應該是3個(應該是共和國最後幾屆的四年制中專)。


2.素質教育方面:相對來說,完全中學的初中部,比較均衡,美術、音樂、體育至少是專職老師來上的,但單純的初級中學,只玩中考的科目。所以高中由於少數幾個人沒有來報到時,會有“補錄”一說,也只會補錄本校的初中部的同學,因為有數據顯示本校的後勁足。


3.高中當時我們是四個班,附本校上來的60人,再從附近七個鄉的初中招150人左右。高中那個時侯是會考制,所以十幾門課都要會考通過的,才可以參加高考,沒有會考通過的,直接回家,這個當時也是比較慘的,至少有50人,不能參加。


4.那幾年,算上覆讀生,參加高考的總人數不會超過200人,具體數據:1997年,考入大專以上學生32人;1998年考入大專以上學生46人;1999年考入大專以上學生96人;2000年高考大專以上學生163人(這一年應該分母變了吧,可能???)。以上數據來源於校史。母校1987年出過省狀元,考取清華大學,1994年也有師兄考取了清華,但這個兩個節點後,對於母校卻是最慘的,一個小鎮突然表現在優秀,結果老師都被縣一中、市一中重金搶走……

5.但要注意的是,考上的80%是省內的院校,且大專也是80%左右,最受歡迎的就省內的師專,當年教我們的90%以上也是師專畢業的老師,比較牛的是師大的老師。

(此圖中的人數單位為萬)


現在來說要比較當年的本科跟今天是什麼水平,其實也不重要了,基本我們都是40歲的人,2002年畢業時,如果回當老家當地,也是不分配的節奏,要排隊考試之類,幸好當年簽了廣東,一晃20多年過去,回憶滿滿。


路虎商學院


我是山東農村,是村裡第二個大學生。第一個考了上海已經自費,我晚2年,95年已經全部實行自費。但師範還公費到99年左右。

為了省錢,考了師範學院。我當時成績縣城前三,但為了省錢,考了師範。所以我從小到大上學沒花啥錢,從小學本子都是獎勵,學費5塊左右,就這還經常遲交。

考了師範,家裡沒有加重負擔,那時師範大學純公費,免學費,發被子褥子澡票等一個月95年發65元左右。我每月基本夠花,做個家教零工每月還有60左右,所以家裡父母也沒有了負擔,然後畢業包分配,但我考了研究生,以後也沒做老師。

我感覺當年全縣大約文科本科錄取率是1比30左右,重點班本科1比7左右。理科高,大概1比10左右,重點班1比②左右。我們村那年創紀錄考了仨,以後也沒有太多。三十年我們村考了四個中專,7個大學生。至今讀書無用論泛起,農村再也沒有太多考取的。



麒麟獬豸


二十年前也就是1998年左右,雖說高考錄取人數比1990年多了近80%,但還不算大幅擴招,因此含金量還是不錯的。當年參加高考人數320萬,錄取包括本科、專科和中專共108萬,錄取率34%。


大學真正大幅擴招是在1999年,在此之前的錄取率均不高,有較高含金量。而本科錄取人數更加少,1998年本科錄取大概是62.5萬,佔當年高考總人數19.5%。而2017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為940萬左右,985錄取人數是159783人,211錄取人數是425556人。

通過人數比較分析,1998年能考本科的,現在大部分能進211及以上大學,其他至少能進現在排名靠前的一本。

要明確一個事實,那就是從1998年往前,年代越遠,本科含金量越高,估計1990年前的本科全部能考現在211以上大學。所以現在的一本畢業生千萬別看不起單位老的一般本科生、專科生、中專生,他們的智力水平是超過你們的。

以上是我的看法,認可的請點贊、轉發,有不同觀點的請留言評論。


良心老師


92年江蘇省高考,考七門,語數外,物理化學,政治和生物,滿分710分,我576分考入北京化工大學,那年北京化工學院只在江蘇省錄取2個人,我是其一。真不知道是怎麼挺過來的。每個科目考完,就回家吃飯,然後下午再去,和平時差不多。家裡都沒有人送我,也沒有祝福。現在想想,當年我也是學霸了。因為一個班能上大學的不超過十個人。唉,江蘇省的分數線太高!不過感謝高考,給了我從宿遷跳入北京的機會。宿遷,蘇北比較窮的一個市。希望我創業有成後能回報家鄉,像劉強東那樣。



看動畫學圍棋


網上確實有不少這樣的類比,比如說現在的博士生相當於之前的碩士生,現在的碩士生相當於之前的本科生,現在的本科生相當於之前的大專生或者中專生。

其實,這樣的類比是沒有任何意義。

大學的擴招不僅意味著錄取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高等教育背後的邏輯發生了變化,當某件事情的底層邏輯發生變化的時候,兩件事情的可比性就不是很大。

2018年的20年前,也就是1998年。1998年參加高考的人數是320萬,全國共計錄取人數為108萬人,錄取率為34%。

根據網上統計的結果,參加1998年高考的考生出生年份主要是集中在1979年左右。

1998年,可以說是中國高考史上的一個分水嶺,在1998年的時候高考錄取率還是34%,而在1999年的時候,高考的錄取率直接提升到了56%。

這和當時的高考政策有很大的關係,當時教育部緊急發出通知,

在1999年中國高等教育年初擴招23萬的基礎之上,再次擴大招生33.7萬人,在這樣的背景下1999年的時候全國高等院校招生人數,總共達到了153萬人。

從1999年之後,高等教育的錄取率基本維持在56%以上,到2002年的時候錄取率達到了63%,之後的幾個年份錄取率有所下降,但是到2008年之後,錄取率再度提升,2008年的錄取率是57%。到目前為止保守估計,全國大部分地區的錄取率接近78%。

高等教育的擴招,背後有非常複雜的原因。

第一,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大量高素質的人才,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高等教育的主要辦學理念就是:“快出人才,多出人才。”

第二,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之後,對於教育越來越重視。雖然很多人都認為教育改變命運,但到底是因為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之後,對教育變得重視了,還是教育確實改變了命運,因而對於教育變得重視了。但不論具體的邏輯關係是什麼樣的,

接受高等教育確實成了很多家庭的主要願望。

第三,一個重要的原因,也是飽受詬病的一個原因,就是大學的擴招可以推遲學生的就業,增加教育的消費,同時也可以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教育產業可能是產值比較高的一個產業,從教輔到培訓再到家庭教育,都會帶動相關的產業和就業。

教育產業化也帶來了很多問題,一些學校為了盲目的擴招,不考慮自身的情況盲目的開設專業,造成了教育資源的嚴重浪費,同時導致教學質量嚴重下滑。

而教育市場化,最大的受害者其實是學生和家長,花了一麻袋錢得到了一張畢業證書,最後用一張畢業證書卻換不回一麻袋錢,這可能是很多大學畢業生的真實寫照

在高考擴招之後,其實高等教育的定位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原來的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而現在的高等教育更多的是平民教育,現在高等教育與個人的職業發展與社會地位的聯繫,也並不是很強了。

在高等教育改革之前,考上清華北大或者是一些知名院校,畢業之後就意味著有非常不錯的工作,有很好的社會地位。

之前的高等教育主要就是為社會的各行各業選拔人才,也就是說當時的高等教育其實和之前的科舉考試有非常相似的地方,而在高等教育普及之後,高等教育更多的是一種標準化的公共服務產品。

現在的考上名校的學生,有可能會成為優秀的人才,但是也有可能畢業以後就失業。從實際的情況來看,不論是名校畢業還是普通本科畢業,都有不少人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出了不錯的成績。

也就是說,在一個班級之中,如果期末考試的評定是10%的人會被評為優秀,那麼可以肯定的說,這10%的人比餘下的90%的人優秀,如果一個班級之中,有20%的人會評定為優秀,那也只能說這20%的人會比餘下的80%的人要優秀。但是沒辦法確定前面的10%和後面的20%到底有什麼不同。

這就相當於是,張三家的老大肯定比老二要大,李四家的老大肯定比老二要大,

但是,張三家的老大並不必然比李四家的老二要大。

期望我的回答能對您有所幫助


升學與考試


我家是一個大家族,有多名親人、親戚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上大學的,耳濡目染之下,對這個問題比較清楚,下面闡述一下個人看法。

20年前就是1998年,這一年是高考歷史上的一個分水嶺。從99年開始,大擴招正式實施,從此以後,大學招生數量迅速膨脹,直到如今的每年800萬左右的規模;而98年及之前的年份,屬於大擴招之前的歲月,高考難度相對於之後的若干年,無疑大得多。

基於如上這樣一個事實,題主的問題,實際上問的是大擴招之前的年份的高考錄取難度與現在高考錄取難度的對比。

雖然因為時代有差異,20年前的高考和現在並無明顯的可比性,但不妨礙我們可以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如果兩者做一個對比的話,當年的高考試卷難度其實並不比現在大,當年考生的整體水平也趕不上現在考生的整體水平,這是因為當年的教學水平、師資水平、教學資源等方面,與當前相比,都遠遠不如。正因如此,當年的高考錄取難度確實比現在要大。

從實際數據來看,1998年全國考生340萬,被大學錄取的人數是108萬,錄取比例為34%。看起來這個比例也不算低,但這個數據是經過多年的不斷“淘汰”之後的數據。

所謂“淘汰”,是指當年失學率非常高,那一代人,並沒有普遍嚴格落實九年制義務教育,一些人小學畢業就沒有上學了,到初中畢業時失學的很多,到高中期間,又會有人繼續流失,最終能參加高考的,已經剩下很少的人了。據我一個親人講,他們那時候,小學能升初中的,大約只有百分之六七十;而在初中畢業時,流失最大,至少一大半人不願意或者沒有機會上高中;高中階段,也時有流失;最終,能參加高考的同學中,幾乎沒有小學同學的身影,初中同學也往往寥寥無幾。

所以,那時候能參加高考的,可以說是經過多輪“淘汰”之後的“剩餘”。如果結合那一代人的出生率、入學率,按照現在這樣低的中小學流失率來看的話,當年可以參加高考的人數,估算一下,可以達到2000萬的規模,只是因為大規模流失,最後只剩下300多萬人參加高考了而已。

所以,如果做一個估算,當年的實際高考錄取率,不會超過5%,大致與現在的211錄取率相當。

另外,當年考大學,也包括大專和本科,但當時的大專與現在存在天壤之別。大專的高考錄取線與本科往往只相差二三十分,考上大專就是考上了正規大學,是要遷移戶口、糧食戶口的,畢業後國家分配工作。當年全國分佈了很多“高等專科學校”,也就是大專院校,幾乎每一個地級市都有一所(這些學校現在基本都在,只是升格為本科了,叫XX學院或者XX文理學院之類),所以,那時候大量考上大學的學生,實際上是考的大專,本科生相對較少,大約只有錄取總數的30-40%,當然,也更為難得。

所以,如果非要做一個對比的話,20年前能考上大專,大致相當於現在考進211大學,而當年能考進本科的難度,大致相當於現在考入985高校的難度。這就是我的結論。


風雨燕園之百二十載


我國大學大面積擴招,主要是從進入新世紀以後開始的,20年前,也就是1998年前後,正好是處在大學擴招的前夜。



據網上公開的數據,1998年,我國高考報名人數約為300萬,最終錄取了108萬人;而目前我國每年高考報名900萬左右,錄取人數在800萬左右,不過800萬里有一半是專科,本科錄取人數約為400萬。從本科錄取率來講,擴招之前,約為33%,擴招之後,約為44%,也就是說,擴招之後本科錄取率上升了十個左右的百分點,但由於高考報名人數的增加,擴招後本科錄取人數翻了四番。

那麼,20年前,錄取的108萬本科,相當於現在什麼層次的水平呢?



我個人的看法是,20年前的本科相當於今天的普通一本及其以上的學校。因為就算在擴招的今天,我國也只有116所211大學,每年的招生人數也就五六十萬,只有20年前本科錄取人數的一半。所以今天的211大學含金量,還是要高於20年前的普通本科的。而現在普通一本的招生人數,應該也在一百萬左右,和20年前普通本科招生人數差不多。

有意思的是,20年前的普通本科,經過20年的發展,絕大部分都成為了今天的普通一本、211和985大學,你會發現學校還是那些學校,這些學校的招生人數,招生規模和之前相比,整體上並沒有太大變化,擴招的只是其他學校罷了。



國之重器,大國上庠。感受大學文化,瞭望科技前沿,親歷一流徵程,敬請關注頭條號“上庠”。

上庠


要說高考最難的,還是十年"文革"結束,打倒"四人幫"過後的1977年至1986年,在那些年,全國高考錄取率(含大學兩年制專科)5%上下,如果按照現在的大學升學率,當年考上技工學校的相當於今天的二本,考上中專、大專學校的相當於今天的211,考上本科的就相當於今天的985,那些年全國統招大專以上總人數二十七、八萬,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對於許多莘莘學子來說,簡直就是一個永遠不能實現的夢想[奮鬥][奮鬥][奮鬥] 去年,即2017年,全國招收碩士學位研究生50多萬,是那些年每年錄取大專以上學生人數的兩倍[暈][暈][暈] 1978年參加高考被錄取,就讀大學物理專業,全班50人,其中男生47人,女生3人,後有2男生掛科太多留級,畢業時48人。因為"十年文革"影響,班裡還有許多老三屆同學,因此,班上的同學年齡從15週歲到35週歲不等。在那個年代,國家底子薄,每個家庭都很窮,考上大學實在不容易,重點大學和一般大學(現在說的985、211一本和二本)的總錄取率在3%上下,還好,大學4年,家裡沒花一分錢,每個月學校給每個學生髮放15元的飯菜票,另外每人還有4元零花錢,毎個學年還有特困生補助和獎學金,畢業時,國家全部包分配,有分到省、市黨政機關的,有分到大學、中學的,國有大中型企業基本上是瘋搶畢業生,不管什麼專業,有一個搶一個,有十個搶十個,那個年代的大學畢業生真是天之驕子!還有一點需要說明的,全班48同學的後代,有46家的子女都在1990年—2010年期間考上985和211重本,考上清華、北大的有8人,其餘的分別被複旦、同濟、南大、浙大、廈大和中山大學等知名大學錄取,在讀碩博的32家,去年大學同學聚會,曾經的老師,年屆90歲高齡的老教授自豪的說:還是學數學、物理專業的後代厲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