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本科生相当于现在什么水平?当年录取比例有多少?

黄沙浪子1


现在的大学采用的是普及教育路线,而20年前则是走精英教育的路线:二十多年前本科生的录取率一般保持在5%之内,其录取率介乎985和211大学之间。在当年,每一个考入大学的学子,无论是大专生还是本科生,都可以算是一个地区的终极学霸。而现在考入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可以说是良莠不齐,大部分学子只要参加高考了,根本不用为考不上大学而发愁,更多的是为了毕业之后能到哪里就业而发愁。

物以稀为贵,因为录取率低,大学生少,所以20年前的本科生毕业之后很多用人单位抢着要,这些学霸无论在智商上、能力上还是在毕业之后的待遇上,都丝毫不会逊色于现在985工程院校的大学生。斗转星移,转眼20多年过去了,大学的招生门槛已经低到不能再低的程度:就拿武汉大学来说,在80年代中期的时候一年才招八九百人,而现在招多少人呢?整整翻了8.8倍左右!纵观如今大学生的招生规模,现在的国内高校以每年800万左右的速度扩招增量,大学生能不严重“贬值”吗?大熊猫之所以尊贵,并非这种动物长得有多好看,而仅仅是因为其稀少;如果大熊猫和大肥猪一样多的话,大熊猫还会成为我们的国宝吗?

20多年前考上大学的大学生,说他们是“国宝”可能有些夸张,但说他们是“村宝”却一点也不为过!因为在八九十年代,一个村子里要是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村支书大多会张罗着在晚上聚集村民,并在村里的公共场合放一场电影表示庆祝。这样的待遇,现在的大学生有没有?没有!就算是考入985、211之类的名校,也没有当年的那种派头了。

虽然都是大学生,但今非昔比。可以说,现在的一些三本大学生如果放在二三十年前,估计小学毕业之后就去搬砖或者晒海带了,因为在八九十年代的很多地区,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都层层设卡,初考成绩实在太烂的,就成了传说中的“足球”,这个中学不要,那个中学也不要,到最后只能过早终结学业;而顺利晋级中学的学生,在高考之前还要参加预考,通过预考这个“筛子”的淘汰之后,一批成绩较差的中学生被刷下来,直接与高考无缘,与大学无缘。

在如此层层“截流”的情况下,85%左右的学生直接被高考拒之门外。能够苟延残喘到最后参加高考的学子,每一个都是身经百战、过五关斩六将的存在。故此,能够考上大专已经算是祖坟冒青烟,能够上本科可以说是祖坟冒气熊熊烈焰的节奏——因为在当年所有考上大学的学生当中,七成是大专生,只有可怜的三成是本科生。

一家之言,不喜勿喷。需要补充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探讨。


微雨润苗


史上最全!

1950-2016全国普通高考录取人数一览

1950年,招收新生:5.8万人,

1951年,招收新生:5.2万人,

1952年,报考人数:7.3万人,高校招生数6.64万人,录取比例 91(%)

1953年,报考人数:9.0万人,高校招生数7.0万人,录取比例 77(%)

1954年,报考人数:13.4万人,高校招生数9.38万人,录取比例 70(%)

1955年,报考人数:17.7万人,高校招生数9.8万人,录取比例 60(%)

1956年,报考人数:35.0万人,高校招生数18.5万人,录取比例 48(%)

1957年,高中毕业生人数:19.4万人,高校招生数10.6万人,录取比例54.6(%),报考人数:25.2万人,录取比例 42 (%),

1958年,高中毕业生人数:21.9万人,高校招生数26.5万人,录取比例121.0 (%)

1959年,高中毕业生人数:30.0万人,高校招生数27.4万人,录取比例 91.3 (%),报考人数:33.3万人,录取比例 81(%),

1960年,高中毕业生人数:29.0万人,高校招生数32.3万人,录取比例 111.4 (%)

1961年,高中毕业生人数:37.9万人,高校招生数16.9万人,录取比例 44.6(%),报考人数:21.4万人,录取比例 80(%),

1962年,高中毕业生人数:44.1万人,高校招生数10.7万人,录取比例 24.3 (%)

1963年,高中毕业生人数:43.3万人,高校招生数13.3万人,录取比例 30.7 (%),报考人数:53.1万人,录取比例 25 (%)

1964年,高中毕业生人数:36.7万人,高校招生数14.7万人,录取比例 40.1 (%)。报考人数:44.9万人,录取比例 34 (%)

1965年,高中毕业生人数:36.0万人,高校招生数16.4万人,录取比例 45.6(%)

1966年至1969年,推迟高考,大专院校没有招生。

1970年第一届工农兵大学生,1970年9月-1971年3月入学,招收学员9万人。

1971年,没有招生,原因待查。

1972年第二届工农兵大学生,1972年9月入学,招收学员13万人。

1973年第三届工农兵大学生,1973年9月入学,招收学员15.3万人。

1974年第四届工农兵大学生,1974年9月入学,招收学员16.5万人。

1975年第五届工农兵大学生,1975年9月入学,招收学员19万人。

1976年第六届工农兵大学生,1977年3月入学。招收学员21.7万人。

(人们把从工农兵中选拔的大中专学生称为“工农兵学员”,从1970年至1976年,我国共招收六届(因为1971年没有招生)工农兵学员约有2300万人,另说有2880万工农兵学员,其中在高等院校就读的学生又称为工农兵大学生94万人。)

1977年,报考人数573万,录取人数27万,录取率4 .7 % 。

1978年,610万人报考,录取40.2万人,录取率6.6 % 。

1979年,468万人报考,录取了28.4万人,录取率为6.0%。

1980年,333万人报考,录取28万人。录取率为8.4%。一些省、市、自治区扩大招收自费走读生7000多人。

1981年,259万人报考,录取28万人,录取率为10.8%。

1982年,187万人报考,录取32万人。录取率为17.1%。

1983年,167万人报考,录取39万人。录取率为23.4%。

1984年,164万人报考,录取48万人。录取率为29.3%。

1985年,176万人报考,录取62万人。录取率为35.2%。

1986年,191万人报考,录取57万人。录取率为29.8%。

1987年, 228万人报考,录取62万人. 录取率为27.2%。

1988年,272万人报考,录取67万人。录取率为24.6%。

1989年,266万人报考,录取60万人。录取率为22.6%。

1990年:报考人数283万,录取 61万人,录取率为21.6%。

1991年:报考人数296万,录取 62万人,录取率为20.9%。

1992年:报考人数303万,录取 75万人,录取率为24.8%。

1993年:报考人数286万,录取 98万人,录取率为34.3%。

1994年:报考人数251万,录取 90万人,录取率为35.9%。

1995年:报考人数253万,录取 93万人,录取率为36.8%。

1996年:报考人数241万,录取 97万人,录取率为40.2%。

1997年:报考人数278万,录取 100万人,录取率为36.0%。

1998年:报考人数320万,录取108万人,录取率为33.8%。

1999年:报考人数288万,录取160万人, 录取率为55.6%。

2000年:报考人数375万,录取221万人,录取率为58.9%。

2001年:报考人数454万,录取260万人,录取率为59.0%。

2002年:报考人数510万,录取321万人,录取率为62.7%。

2003年:报考人数613万,录取382万人,录取率为62.32%。

2004年:报考人数729万,录取447万人,录取率为61.3%。

2005年:报考人数877万,录取504万人,录取率为57.5%。

2006年:报考人数950万,录取546万人,录取率为57.5%。

2007年:报考人数1010万,录取567万人,录取率为56.14%。

2008年:报考人数1050万,录取599万人,录取比例57%。

2009年:报考人数1020万, 录取629万人,录取率为61.8%。

2010年:报考人数947万, 录取657万人,录取率为69.4%。

2011年:报考人数933万,录取675万人,录取率为72.35%。

2012年:报考人数915万,录取685万人,录取率为74.86%。

2013年:报考人数912万,录取684万人,录取率为75%。

2014年:报考人数939万,录取698万人,录取率为74.30%。

2015年:报考人数942万,录取700万人,录取率为74%。

2016年:报考人数940万,录取772万人,录取率为82.15%。

2017年,根据权威数据统计,我国大学数量已经超过2500所。预计2017年更将突破84%。


物理佬75957


20年的高考,刚好本人亲身经历,今天还专门找到当年的准考证,也找到了当年的日记本,想到了很多很多……以下我来说说当时的一些情况吧:

1.当年的录取率,其实现在网上看到的数据真的没有什么意义,我是农村的孩子,就当时的情况回忆一下: 小升初时,基本会有50%的淘汰率,我们小镇有两所中学,一所是完全中学(初中部、高中部),另一所是初级中学,大部分上完全中学,有些完全中学够不着会去初级中学,再初二转回来,曲线救国,再回完全中学的初中部。中考时,四个班200人会有60左右人考上高中(本校高中部最多,县一中、市一中会有零星几个);最多3个小中专,1995年,我们寻届初中应该是3个(应该是共和国最后几届的四年制中专)。


2.素质教育方面:相对来说,完全中学的初中部,比较均衡,美术、音乐、体育至少是专职老师来上的,但单纯的初级中学,只玩中考的科目。所以高中由于少数几个人没有来报到时,会有“补录”一说,也只会补录本校的初中部的同学,因为有数据显示本校的后劲足。


3.高中当时我们是四个班,附本校上来的60人,再从附近七个乡的初中招150人左右。高中那个时侯是会考制,所以十几门课都要会考通过的,才可以参加高考,没有会考通过的,直接回家,这个当时也是比较惨的,至少有50人,不能参加。


4.那几年,算上复读生,参加高考的总人数不会超过200人,具体数据:1997年,考入大专以上学生32人;1998年考入大专以上学生46人;1999年考入大专以上学生96人;2000年高考大专以上学生163人(这一年应该分母变了吧,可能???)。以上数据来源于校史。母校1987年出过省状元,考取清华大学,1994年也有师兄考取了清华,但这个两个节点后,对于母校却是最惨的,一个小镇突然表现在优秀,结果老师都被县一中、市一中重金抢走……

5.但要注意的是,考上的80%是省内的院校,且大专也是80%左右,最受欢迎的就省内的师专,当年教我们的90%以上也是师专毕业的老师,比较牛的是师大的老师。

(此图中的人数单位为万)


现在来说要比较当年的本科跟今天是什么水平,其实也不重要了,基本我们都是40岁的人,2002年毕业时,如果回当老家当地,也是不分配的节奏,要排队考试之类,幸好当年签了广东,一晃20多年过去,回忆满满。


路虎商学院


我是山东农村,是村里第二个大学生。第一个考了上海已经自费,我晚2年,95年已经全部实行自费。但师范还公费到99年左右。

为了省钱,考了师范学院。我当时成绩县城前三,但为了省钱,考了师范。所以我从小到大上学没花啥钱,从小学本子都是奖励,学费5块左右,就这还经常迟交。

考了师范,家里没有加重负担,那时师范大学纯公费,免学费,发被子褥子澡票等一个月95年发65元左右。我每月基本够花,做个家教零工每月还有60左右,所以家里父母也没有了负担,然后毕业包分配,但我考了研究生,以后也没做老师。

我感觉当年全县大约文科本科录取率是1比30左右,重点班本科1比7左右。理科高,大概1比10左右,重点班1比②左右。我们村那年创纪录考了仨,以后也没有太多。三十年我们村考了四个中专,7个大学生。至今读书无用论泛起,农村再也没有太多考取的。



麒麟獬豸


二十年前也就是1998年左右,虽说高考录取人数比1990年多了近80%,但还不算大幅扩招,因此含金量还是不错的。当年参加高考人数320万,录取包括本科、专科和中专共108万,录取率34%。


大学真正大幅扩招是在1999年,在此之前的录取率均不高,有较高含金量。而本科录取人数更加少,1998年本科录取大概是62.5万,占当年高考总人数19.5%。而2017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940万左右,985录取人数是159783人,211录取人数是425556人。

通过人数比较分析,1998年能考本科的,现在大部分能进211及以上大学,其他至少能进现在排名靠前的一本。

要明确一个事实,那就是从1998年往前,年代越远,本科含金量越高,估计1990年前的本科全部能考现在211以上大学。所以现在的一本毕业生千万别看不起单位老的一般本科生、专科生、中专生,他们的智力水平是超过你们的。

以上是我的看法,认可的请点赞、转发,有不同观点的请留言评论。


良心老师


92年江苏省高考,考七门,语数外,物理化学,政治和生物,满分710分,我576分考入北京化工大学,那年北京化工学院只在江苏省录取2个人,我是其一。真不知道是怎么挺过来的。每个科目考完,就回家吃饭,然后下午再去,和平时差不多。家里都没有人送我,也沒有祝福。现在想想,当年我也是学霸了。因为一个班能上大学的不超过十个人。唉,江苏省的分数线太高!不过感谢高考,给了我从宿迁跳入北京的机会。宿迁,苏北比较穷的一个市。希望我创业有成后能回报家乡,像刘强东那样。



看动画学围棋


网上确实有不少这样的类比,比如说现在的博士生相当于之前的硕士生,现在的硕士生相当于之前的本科生,现在的本科生相当于之前的大专生或者中专生。

其实,这样的类比是没有任何意义。

大学的扩招不仅意味着录取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高等教育背后的逻辑发生了变化,当某件事情的底层逻辑发生变化的时候,两件事情的可比性就不是很大。

2018年的20年前,也就是1998年。1998年参加高考的人数是320万,全国共计录取人数为108万人,录取率为34%。

根据网上统计的结果,参加1998年高考的考生出生年份主要是集中在1979年左右。

1998年,可以说是中国高考史上的一个分水岭,在1998年的时候高考录取率还是34%,而在1999年的时候,高考的录取率直接提升到了56%。

这和当时的高考政策有很大的关系,当时教育部紧急发出通知,

在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年初扩招23万的基础之上,再次扩大招生33.7万人,在这样的背景下1999年的时候全国高等院校招生人数,总共达到了153万人。

从1999年之后,高等教育的录取率基本维持在56%以上,到2002年的时候录取率达到了63%,之后的几个年份录取率有所下降,但是到2008年之后,录取率再度提升,2008年的录取率是57%。到目前为止保守估计,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录取率接近78%。

高等教育的扩招,背后有非常复杂的原因。

第一,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高等教育的主要办学理念就是:“快出人才,多出人才。”

第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之后,对于教育越来越重视。虽然很多人都认为教育改变命运,但到底是因为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之后,对教育变得重视了,还是教育确实改变了命运,因而对于教育变得重视了。但不论具体的逻辑关系是什么样的,

接受高等教育确实成了很多家庭的主要愿望。

第三,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饱受诟病的一个原因,就是大学的扩招可以推迟学生的就业,增加教育的消费,同时也可以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教育产业可能是产值比较高的一个产业,从教辅到培训再到家庭教育,都会带动相关的产业和就业。

教育产业化也带来了很多问题,一些学校为了盲目的扩招,不考虑自身的情况盲目的开设专业,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导致教学质量严重下滑。

而教育市场化,最大的受害者其实是学生和家长,花了一麻袋钱得到了一张毕业证书,最后用一张毕业证书却换不回一麻袋钱,这可能是很多大学毕业生的真实写照

在高考扩招之后,其实高等教育的定位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原来的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而现在的高等教育更多的是平民教育,现在高等教育与个人的职业发展与社会地位的联系,也并不是很强了。

在高等教育改革之前,考上清华北大或者是一些知名院校,毕业之后就意味着有非常不错的工作,有很好的社会地位。

之前的高等教育主要就是为社会的各行各业选拔人才,也就是说当时的高等教育其实和之前的科举考试有非常相似的地方,而在高等教育普及之后,高等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标准化的公共服务产品。

现在的考上名校的学生,有可能会成为优秀的人才,但是也有可能毕业以后就失业。从实际的情况来看,不论是名校毕业还是普通本科毕业,都有不少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不错的成绩。

也就是说,在一个班级之中,如果期末考试的评定是10%的人会被评为优秀,那么可以肯定的说,这10%的人比余下的90%的人优秀,如果一个班级之中,有20%的人会评定为优秀,那也只能说这20%的人会比余下的80%的人要优秀。但是没办法确定前面的10%和后面的20%到底有什么不同。

这就相当于是,张三家的老大肯定比老二要大,李四家的老大肯定比老二要大,

但是,张三家的老大并不必然比李四家的老二要大。

期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所帮助


升学与考试


我家是一个大家族,有多名亲人、亲戚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大学的,耳濡目染之下,对这个问题比较清楚,下面阐述一下个人看法。

20年前就是1998年,这一年是高考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从99年开始,大扩招正式实施,从此以后,大学招生数量迅速膨胀,直到如今的每年800万左右的规模;而98年及之前的年份,属于大扩招之前的岁月,高考难度相对于之后的若干年,无疑大得多。

基于如上这样一个事实,题主的问题,实际上问的是大扩招之前的年份的高考录取难度与现在高考录取难度的对比。

虽然因为时代有差异,20年前的高考和现在并无明显的可比性,但不妨碍我们可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如果两者做一个对比的话,当年的高考试卷难度其实并不比现在大,当年考生的整体水平也赶不上现在考生的整体水平,这是因为当年的教学水平、师资水平、教学资源等方面,与当前相比,都远远不如。正因如此,当年的高考录取难度确实比现在要大。

从实际数据来看,1998年全国考生340万,被大学录取的人数是108万,录取比例为34%。看起来这个比例也不算低,但这个数据是经过多年的不断“淘汰”之后的数据。

所谓“淘汰”,是指当年失学率非常高,那一代人,并没有普遍严格落实九年制义务教育,一些人小学毕业就没有上学了,到初中毕业时失学的很多,到高中期间,又会有人继续流失,最终能参加高考的,已经剩下很少的人了。据我一个亲人讲,他们那时候,小学能升初中的,大约只有百分之六七十;而在初中毕业时,流失最大,至少一大半人不愿意或者没有机会上高中;高中阶段,也时有流失;最终,能参加高考的同学中,几乎没有小学同学的身影,初中同学也往往寥寥无几。

所以,那时候能参加高考的,可以说是经过多轮“淘汰”之后的“剩余”。如果结合那一代人的出生率、入学率,按照现在这样低的中小学流失率来看的话,当年可以参加高考的人数,估算一下,可以达到2000万的规模,只是因为大规模流失,最后只剩下300多万人参加高考了而已。

所以,如果做一个估算,当年的实际高考录取率,不会超过5%,大致与现在的211录取率相当。

另外,当年考大学,也包括大专和本科,但当时的大专与现在存在天壤之别。大专的高考录取线与本科往往只相差二三十分,考上大专就是考上了正规大学,是要迁移户口、粮食户口的,毕业后国家分配工作。当年全国分布了很多“高等专科学校”,也就是大专院校,几乎每一个地级市都有一所(这些学校现在基本都在,只是升格为本科了,叫XX学院或者XX文理学院之类),所以,那时候大量考上大学的学生,实际上是考的大专,本科生相对较少,大约只有录取总数的30-40%,当然,也更为难得。

所以,如果非要做一个对比的话,20年前能考上大专,大致相当于现在考进211大学,而当年能考进本科的难度,大致相当于现在考入985高校的难度。这就是我的结论。


风雨燕园之百二十载


我国大学大面积扩招,主要是从进入新世纪以后开始的,20年前,也就是1998年前后,正好是处在大学扩招的前夜。



据网上公开的数据,1998年,我国高考报名人数约为300万,最终录取了108万人;而目前我国每年高考报名900万左右,录取人数在800万左右,不过800万里有一半是专科,本科录取人数约为400万。从本科录取率来讲,扩招之前,约为33%,扩招之后,约为44%,也就是说,扩招之后本科录取率上升了十个左右的百分点,但由于高考报名人数的增加,扩招后本科录取人数翻了四番。

那么,20年前,录取的108万本科,相当于现在什么层次的水平呢?



我个人的看法是,20年前的本科相当于今天的普通一本及其以上的学校。因为就算在扩招的今天,我国也只有116所211大学,每年的招生人数也就五六十万,只有20年前本科录取人数的一半。所以今天的211大学含金量,还是要高于20年前的普通本科的。而现在普通一本的招生人数,应该也在一百万左右,和20年前普通本科招生人数差不多。

有意思的是,20年前的普通本科,经过20年的发展,绝大部分都成为了今天的普通一本、211和985大学,你会发现学校还是那些学校,这些学校的招生人数,招生规模和之前相比,整体上并没有太大变化,扩招的只是其他学校罢了。



国之重器,大国上庠。感受大学文化,瞭望科技前沿,亲历一流征程,敬请关注头条号“上庠”。

上庠


要说高考最难的,还是十年"文革"结束,打倒"四人帮"过后的1977年至1986年,在那些年,全国高考录取率(含大学两年制专科)5%上下,如果按照现在的大学升学率,当年考上技工学校的相当于今天的二本,考上中专、大专学校的相当于今天的211,考上本科的就相当于今天的985,那些年全国统招大专以上总人数二十七、八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对于许多莘莘学子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永远不能实现的梦想[奋斗][奋斗][奋斗] 去年,即2017年,全国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50多万,是那些年每年录取大专以上学生人数的两倍[晕][晕][晕] 1978年参加高考被录取,就读大学物理专业,全班50人,其中男生47人,女生3人,后有2男生挂科太多留级,毕业时48人。因为"十年文革"影响,班里还有许多老三届同学,因此,班上的同学年龄从15周岁到35周岁不等。在那个年代,国家底子薄,每个家庭都很穷,考上大学实在不容易,重点大学和一般大学(现在说的985、211一本和二本)的总录取率在3%上下,还好,大学4年,家里没花一分钱,每个月学校给每个学生发放15元的饭菜票,另外每人还有4元零花钱,毎个学年还有特困生补助和奖学金,毕业时,国家全部包分配,有分到省、市党政机关的,有分到大学、中学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基本上是疯抢毕业生,不管什么专业,有一个抢一个,有十个抢十个,那个年代的大学毕业生真是天之骄子!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全班48同学的后代,有46家的子女都在1990年—2010年期间考上985和211重本,考上清华、北大的有8人,其余的分别被复旦、同济、南大、浙大、厦大和中山大学等知名大学录取,在读硕博的32家,去年大学同学聚会,曾经的老师,年届90岁高龄的老教授自豪的说:还是学数学、物理专业的后代厉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