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何北伐曹操?

天神常败


诸葛亮举义旗北伐曹魏。小编认为有几种可能。

第一:凝聚蜀汉,聚拢人心。

第二:为了当初誓言,名相,名将。也就是当管仲、乐毅。实现人生理想。

第三:为隆中对策服务,坚持他的一贯战略思想。


不过诸葛亮北伐中原,回复汉室,打出的旗号,现在看来好象并不伟大,更象有点自私,有点搞复辟的感觉。

大汉更迭,民心拥护。你的努力也只能延长蜀汉,这又不是战国,更没有外侵,占着有利地形,北伐劳民伤财,何苦呢?想拉回前进车轮能挡住吗?缺将少才,天下能人志士不投你,不助你,靠益州这点人马怎能翻倍成长呢?

忠心一颗赞扬。担不要损伤大部分百姓的利益。唉……,反之理想也就会泡汤。


兔吐2


答:看了兔吐兄的见解,实话实说,我一条都不同意!

先从表面现象看,在后《出师表》中,诸葛发出了六大未解之惑,而感叹“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自赵云等70多名各地拢聚的战将先后去世,“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如果他们都不在了“当何以图敌?”非常明显,诸葛太知道了,北伐没有任何希望!

既然没有成功的希望,诸葛坚持北伐,我先不说原因,先说对不对?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诸葛没有错!必须打仗,要打仗就只有打曹魏,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决定!成不成功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没有这个过程会是相当相当的危险⚠️

还是看《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就是这句话,足够我回答问题了:孟获平了、内乱解决了、政权的核心也在掌控之中、孙权也修好了、曹魏也顾不了益州了,你哪来的“危机”?有没有危机?有!诸葛没有忽悠刘禅,可以说是危机四伏,原因就是蜀人不服?!刘备你夺了刘璋的政权,四川人民不同意!!!你胜之不武,里间外操地用卑鄙的手段获取益州,四川人民恨不得扒了你的皮、抽你的筋;几年下来,赵云那么中肯的告诫,一定要争取民心,东西全部还给人家!结果是什么呢,益州疲弊,益州疲弊?我多次强调过了,四川人民都是吃爱国肉长大的,什么叫爱国肉?一分钱一斤,你必须买一块钱的,不买不行!买了就不能扔了,必须要吃掉,富成什么样了!刘备“治理”才几年,就“疲弊”?人不作死就不会死!作吧……先作死关羽、再作死张飞、马超、黄忠、该死得都死了死了,刘备才放心地撒开了手……

乱摊子谁收拾,诸葛呗!怎么收拾?战争,战争是解决国内日益尖锐的矛盾最有效的手段!只有战争才能摆脱人心不稳的激昂的反对情绪,一至对外。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与其等着别人来打我们,和我们主动去打他所花的心思是一样的,我用一个益州去和曹魏相抗衡?我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成不成就不是我能预知的了……

诸葛死后29年,公元263年,刘禅投降🏳️,这也许就是诸葛北伐的最重要的功绩!如果不坚持北伐,诸葛活着就把政权交出去的可能是有得。


中行偃1


诸葛亮讨伐曹操,我认为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政治的考量。大家都知道,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挟天子以令诸侯。打他是具备舆论基础的,蜀国名为蜀汉,意思就是说要光复汉室。所以讨伐曹操是政治使命,也是天下老百姓的共同心愿,讨伐曹操就会得到天下人的支持。

有史以来,要起兵夺权或者是起兵造反,都是应该有正当理由的,否则就是谋逆篡位,是得不到天下人支持的。就连袁绍起兵打曹操时,都是发了檄文的,据说曹操看了檄文,惊出了一身冷汗,因此还缓解了他的头痛病,可见舆论的重要性。

所以说,这个政治原因是最重要的。

第二个原因是刘备托孤。刘备死之前,要诸葛亮辅助刘禅,光复汉室,完成他未了的心愿。大家都知道,刘备是汉景帝玄孙,血统里还是汉皇室血脉,还被当今天子汉献帝尊为皇叔,所以光复汉室,打曹操是他的职责,作为皇叔,救汉室皇帝也是他的使命。

诸葛亮领了刘备遗命,就必须要继续打曹操,为此,还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出师表】。

第三个原因,地理上的考量。蜀国在蜀中,阳平关外的中原是曹操的地盘,是最富庶的关中平原。而襄阳,江陵和孙权隔江相望,都是山地丘陵,并不富庶,还不好用兵,原因就是孙权的水军是当时最强大的,打水战根本不行,也没有胜算。

如果出了阳平关,那就是一马平川,可以快速的攻取长安;也可以从上庸取宛城,直逼许昌和洛阳。

所以,诸葛亮的战略上是先打曹操,把长安地域和蜀地连成一片,可以在经济和人口上得到优势,然后再图谋江东孙权,就是手到擒来的事情了。

只是因为蜀国出兵的地域狭小,要打曹操只有这两条路,所以难度是相当大的。并且从首府成都到前线的运输线也是非常远,所以每次出兵都不长久,就增加了战争的难度。诸葛亮到死都没能打到许昌。不得不为之感叹,生不逢时啊!


军哥论史


首先我想说的是,不是北伐曹操,在北伐时,曹操、刘备都已经死了。

从当时三国鼎立的局面来看,蜀国是不具备北伐的条件的,为什么诸葛亮还坚持要做北伐之战呢?

为什么说当时的蜀国不具备北伐条件呢?我们先来看看蜀国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进行的北伐

自夷陵之战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之后,几乎耗光了家里所有的老本,蜀国元气大伤刘备也一病不起,不久便死了,托孤白帝城。没有了一个英明的领导,没有了主心骨,此为其一。

此时,蜀国的战将死的死,伤的伤、老的老。五虎上将也都已相继去世,北伐时,已然是无大将可用,在诸葛亮去世后,这种情况更明显,蜀中只能靠降将姜维来支撑蜀国安危。没有可用将才,此为其二。

双方的兵力组成也差距很大,当时蜀军总计大约15万左右,魏国总兵力65万左右,这其中除去保卫都城、防卫吴国、各据点守兵之外,能真正抗衡的兵力,蜀国大约是10万左右,而魏国是20万左右,要知道,相差的是10万的兵力,而且当时的魏国也并不弱,论作战经验魏国是要比蜀国经验更加丰富的。兵力差距悬殊,此为其三。

都说作战要靠天时、地利、人和蜀国一样都不具备,那诸葛亮为何还要急于做北伐之战呢?

诸葛亮北伐实在是无奈之举动,如果不北伐,或许蜀国的灭亡会来的更快。

在即无友军,更无后援的情况下,光是劳师远征就以犯了兵家大忌,诸葛亮不可能不懂。他之所以北伐不过虚张声势,并没有希望北伐能成功,因为他也知道北伐不可能成功。

诸葛亮深知,当时的三国鼎立局面,实则是魏吴强,蜀弱,蜀国被其他两国灭掉只是时间问题,他只是想寻求一个解决之道。与其别人找上门,不如果断出击,事情或许还有一丝转机的机会,他内心里或许希望能再次达成吴蜀联合,给蜀国一个喘息的机会,重新达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可惜,这个机会谁也没有给他。

而且蜀国内部很不稳定,当时的蜀国荆州集团、东州集团、益州集团三股力量相互抵制。为了转移内部矛盾,平息内乱,他只能通过北伐将矛盾进行转移。

还有一点就是我们都知道的,刘备以仁义著称,诸葛亮以忠义著称,君臣都以匡扶汉室为己任,在刘备死前对诸葛亮说是要匡扶汉室,诸葛亮为了完成刘备遗愿才去北伐。但是在我看来这一点原因只是一个借口,诸葛亮作为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奇才,在不具备北伐条件的情况下不能能如此冲动。北伐,只是诸葛亮为了延长蜀国寿命的无奈之举。

因此,在我看来诸葛亮北伐,表面看似完成刘备匡扶汉室的遗愿,实则是无奈之举动。


三点壹事


再去看看前后出师表,诸葛亮把北伐的原因写的很明白了,当时蜀汉朝廷大部分人都不赞成不断北伐,以蜀汉的国力北伐也不是明智之举,诸葛亮也知道北伐是以弱攻强,但是不得不北伐:第一,北伐可能会亡,不北伐肯定会亡,打还有一线生机,不打就是坐以待毙,以一州之力和占据中原的曹魏打持久战不可取;第二,我到汉中不过一年,损失赵云阳群(列了一长窜名单)等豪杰之士,这是先帝征战几十年四方笼络的人才,不是益州一州之地能出的,趁这现在不打,过两年这波人都死三分之二了就更没人才可用了;第三,你们说我每次都没打赢,曹操那么猛,用兵仿佛孙、吴,不还是打了很多败仗,哪次哪次差点小命不保(又列了一堆),先帝都很佩服曹孟德,曹操还不是有很多失策的地方(又举了很多例子),以臣的驽钝,怎么能打保票必胜呢?第四,当年高皇帝刘邦那么英明神武,手下牛人无数,不还是要披坚执锐历经艰险,遭遇危难后才鼎定天下,陛下你照照镜子,比得上高皇帝吗?群臣照照镜子比得上张良陈平,萧何韩信吗?就这菜鸟阵容还想着从长计议,靠战略取胜,做梦呢!

蜀汉立国的政治基础就是汉贼不两立,北伐是政治需要,军事安全需要,更是生存的需要,可惜几次都没成功,但凡诸葛亮能占据关中,三国的历史又不一样了。


老友迷


三国实力当中,蜀汉其实是最差的。不论地盘、兵力、人口、富裕程度都远逊于曹魏,连东吴都赶不上。虽然曹操在世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名为汉臣,实为汉贼。而刘备虽以益州和“借来”的荆州两块不算大的地盘割据一方,但自诩为汉室正统,也可谓是“名正言顺”。曹操和刘备去世后,魏国和蜀汉分别励精图治,积极战备。曹丕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其子魏明帝曹睿相比同年龄段的刘阿斗卻强了太多,再加上有曹真、曹休、司马懿等人的辅佐,兵强马壮,整体实力绝对是三国第一,对蜀汉而言也绝对是最大的威胁。而蜀汉,整体国力疲弱,刘阿斗又是个典型的败家子,全靠诸葛亮一人死撑。在南蛮孟获的叛乱被成功平息后,诸葛亮又与东吴重修旧好,再度联盟共抗曹魏。此时,蜀汉国力稳定,整体国力也达到了整个蜀汉历史上的巅峰时期,诸葛亮在安内后便决定进行攘外,南征后就开始进行北伐。但事实上这也是他的无奈之举,因为蜀汉国力无论再怎样由他苦心经营,先天原因注定了终究不能超过曹魏,与其坐以待毙被曹魏歼灭,倒不如索性放手一搏,以功代守、主动出击,争取夺得更大的地盘和物资资源。克复中原实乃不得已而为之,但更大的无奈就是诸葛亮深知自己年岁已高,自己走后整个蜀汉将没人能比他做的更好(事实也证明了姜维还是远不及他),只有抓紧在蜀汉国力最强盛时期以及自己尚有精力之时一鼓作气完成这赌博式的战略,这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可歌可泣。


瀟灑哥2018


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操则死于220年,所以诸葛亮北伐时不光曹操已经去世,连他的儿子曹丕也死了,但曹氏已经称帝,国号魏,一般称曹魏,所以诸葛亮北伐曹魏。当时曹魏强大,诸葛亮五次北伐均无功而返,却屡次发动战争,理由不外乎三点:匡扶汉室,报先帝知遇之恩;消弱魏国国力;巩固自己的地位,独揽大权。

匡扶汉室,报先帝知遇之恩

这个是诸葛亮提出的最冠冕堂皇的理由,诸葛亮在《出师表》上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北伐曹魏,统一中原是刘备一生的主张,可惜没能实现,诸葛亮正好可以借北伐之机完成刘备的愿望。同时诸葛亮也希望这个理由能够得到对汉室还有感情的曹魏境内的世家大族以及军队的响应,可惜没有取到预期效果。

消弱魏国国力

在魏蜀吴三国中,魏国的国力最强盛,但魏国却没有主动出击,而是令大将分别据守险要之地,只待魏国国力强大,蜀、吴必定不战而降。诸葛亮看到这一点后,知道蜀、魏若长此以往,两国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况且此时曹魏的关中、陇西等地军备松懈,而蜀军却在经历过南征和两年操练,军力已经大大的提高,诸葛亮认为的北伐良机已经到来。但是实际效果也是很不理想,蜀国很难撼动魏国,只是骚扰而已。

巩固自己的地位,独揽大权

如果说第一次北伐还有上述两种原因,那么后面的北伐几乎都是为北伐而北伐了。所以说后面的北伐诸葛亮就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独揽大权。第一次北伐后,第二次北伐前诸葛亮又上了一道出师表,称为《后出师表》,说道:自从臣下进驻汉中,不过一周年而已,期间就丧失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将领及部曲将官、屯兵将官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等士卒一千余人。这些从荆州就跟过来的将领和精兵对维护蜀汉的荆州势力来说是重要支柱,如果此时诸葛亮罢兵势必军权旁落。所以诸葛亮只有北伐才能紧握军权,培养自己的人马。从后面的北伐基本上是小打小闹也可以看出,诸葛亮不敢大规模北伐,怕引火烧身,小打小闹则可以凝聚人心,巩固自己的地位。

综上所述: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可能为消弱魏国国力甚至恢复汉室,但发现不可能,后面就在于巩固自己的权力了。


莱驹为右


《战争论》有句话是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诸葛亮北伐曹魏也是这句话的诠释。

首先,刘备集团打出“兴汉”的旗号,以此吸引凝聚一部分人加入。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接过“兴汉”的接力棒,稳定地执行蜀汉政权的国策。

其次,诸葛亮受刘备托孤,此时刘禅属于年幼,政治经验不丰富,诸葛亮算是蜀汉政权最大的权臣。刘备刚去世,诸葛亮就获得开府治世的权利,也就意味着他处于主少国疑的位置。北伐曹魏旗号一打自然可以笼络入川的蜀汉旧臣,同时也可以转移蜀地出身大臣的注意。想想历史上的周公,他也有与诸葛亮相似的境地,结果兄弟间不理解,甚至爆发叛乱。蜀汉是外来政权,北伐是主客双方都能接受的口号。

再者,蜀汉政权属于易守难攻,也意味着别人不容易打进来,自己也不容易打出去。它受地理区位因素影响非常大,弱小蜀汉要想变强,只能打出去。

最后也有诸葛亮自己的因素,他也想建功立业。


夜读历史


一句话:诸葛亮北伐曹魏,主观上是想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帜,与曹魏争夺中国的核心领导权和话语权;客观上以攻为守,通过实质威胁不大的伐战来保住蜀汉边境,并起到压制本土派的目标。


中冀张宣李俊


首先,先主刘备的嘱托,光复汉室的任务,诸葛亮无法推辞,因为已经应允下来。

其次,统一三国是诸葛亮本身的理想,作为深受汉室恩惠的诸葛家族,曹魏的篡汉行为就是损害了世受汉室恩惠的诸多世家利益,诸葛亮把曹魏打败就是夺回旧时世家荣耀。他觉得是他必须完成的光荣使命!

再则,蜀汉内部并不团结,川蜀本地和外来的刘备集团始终面和心不和,诸葛亮为了转移蜀汉内部矛盾和自己与刘禅间的君臣猜忌矛盾(因为如不北伐曹魏,天天君臣呆在一起,不仅完不成刘备的重托,还易遭到刘禅的疑惧,内斗剧烈,外面曹魏又更容易发展壮大。诸葛亮北伐是有意识用战争手段转移国内矛盾,增强自身团结,尽可能削弱曹魏势力的。)当然,统一三国是最大原因和动力。诸葛亮一生就为统一作努力,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