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為什麼是蜀國最先走向衰落?

知未是也


蜀漢最遲興起,最早衰落。為什麼?說說我和別人有點不同的觀點;

1、蜀漢的派系問題,遠較曹魏、東吳嚴重。人們老是強調什麼荊州集團、東周集團、益州集團。但我認為,這些並不是主要的。其實,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問題,卻又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嫡系與非嫡系的問題!劉備心裡,嫡系遠較非嫡系重要得多,信任度也比非嫡系高得多。看看蜀漢最盛時期的軍事部署就非常明顯了;

所有名將、名臣中,哪些人始終只有劉備一個主公的;關羽、張飛,出身於劉備從涿郡老家帶出來的,那數百個“年少”之中。關羽雖然降過曹操,但必有不得已的原因。否則,他不會回到劉備身旁,曹操也不會放他走。既然曹操肯放他走,必然在關羽投降時跟曹操有過某種約定。看看曹操為何能容關羽離開,卻不能容沮授離開,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所以,關羽在曹操處,實際上是“客卿”的身份,並不真正屬於曹操的部屬。劉封、出身於劉氏宗親的外甥,被收為義子。這個比之關、張的“恩若兄弟”之情,是更深一層的。魏延,出身於劉備自己奴才性質的部曲私兵。什麼是奴才?就是不管主人的是非對錯,主人就是他的一片天。主人叫他東,他絕不會向西的、不用自己思維的人。諸葛亮,一直在等待“明主”的慧眼,等來了劉備,是劉備渴望的人才。這五個人,都是隻有劉備一個主公的人,是劉備真正的嫡系。劉備一共四塊地方;東川的成都平原、荊州的中部富庶之地、東川的漢中平原、及上庸山區。看看他的部屬;

1、關羽,懂督荊州軍政,並授予征伐自便的大權。統帥荊州的方面大員,蜀漢的右翼。

2、魏延,資歷雖淺,年齡不大,卻被授予漢中都督,還兼漢中太守。除了級別稍低,與關羽一樣,成為了劉備的左翼戰區,統御一個區域的方面大員。

3、張飛,駐於閬中,手上掌握著蜀漢的機動兵團。作為策應漢中、陽平關一線的二線兵力。

4、劉封,本來孟達已經受命正在進攻上庸,並沒有向劉備要求增援。孟達與法正齊名,奪取上庸的能力勿需懷疑。為什麼劉備無緣無故的,要劉封去統領孟達?當然是信任度的問題。而且,授予劉封的軍銜是“副軍將軍”,什麼意思?那就是告訴別人;劉封是僅次於他劉備的全軍“副統帥”。如果劉封不是他的義子,充其量是個雜號將軍。

5、諸葛亮,奪得益州後,“軍師將軍”的軍銜雖然不高;但是“署左將軍府事”,卻是有著實打實地國家“二把手”的權力。能調動京畿部隊的,其實只有劉備和他。

6、還有一個陳到,從劉備為豫州刺史開始,就作為劉備的貼身護衛,一直跟著劉備。他與許褚、典韋不同的是,他還為劉備訓練出了一支親衛部隊——白毦兵。

7、趙雲是劉備家的“大管家(掌內事)”,卻僅有較低的軍銜,沒有軍職、沒有行政職務、沒有兵員。似乎從撤離樊城之前開始,劉備就已經把他定位成了“官家”。所以,撤退前把家室全都委託給了趙雲。由於畢竟劉備不是他的唯一主公,但他卻是劉備唯一的至交好友。故此,他在劉備心中,僅屬於“半嫡系”的身份!

再看看非嫡系的;馬超,鎮守陽平關責任雖重,軍銜也高,卻僅有本部的一兩千人,總算還有陽平關守將這個軍職。卻反過來要作為魏延這個低軍銜主官的“副將”,協助魏延守漢中。

黃忠,僅有高軍銜,卻沒有本部軍隊可帶,不久逝世。

李嚴,一直僅有他本部的五千人。而其他人不屬於一流人才,更不會被劉備委以重用。

從上述情況就看得出;劉備對於“嫡系”與“非嫡系”的委任,是有很明確的區別的;關羽、張飛是他的第一代嫡系。魏延、劉封是他的第二代嫡系。蜀漢的精兵主力,基本上都在這四人手上。京畿部隊表面上當然是劉備親自統領,但實際上諸葛亮也掌握了幾乎一半軍權。陳到掌握著劉備的最精銳衛隊。所以說,真正手上掌握部隊的,都是劉備的嫡系。這就看出,龐統即使不死,即使才能高於諸葛亮,也不可能與諸葛亮並駕齊驅。因為,龐德在投靠劉備前,是投入過東吳的。劉備這種心態,為蜀漢後來做出了一個很不好的“榜樣”。

再看看劉備的東征,帶的幾乎是清一色的年輕將領;馮習、張南、傅肜、匡輔、向寵等等,都是他從荊州入川時帶來的。這些將領大都是荊州籍,是從荊州投軍跟他的人(並非劉表的人)。估計他是很想從中發現幾個人才,像培養魏延一樣,作為嫡系培養的。可惜,大敗之後,死了他最看好的三人;馮習、張南、傅肜,自己也不久就仙逝了。如果他不死,這班人將來就是他的第三代嫡系了。放著一大批二代將領,如王平、馬岱、鄧芝、李恢、高翔、馬忠、張嶷、張翼、陳式等等(他們都是諸葛亮北伐時的主要戰將),這班人雖然不及五虎、魏延等有名氣,可也都是身經百戰的宿將。他卻一個也不用,這個原因是為什麼?已經是太明顯了。

到第一代死後,嫡系僅存一個從來沒有獨立作過戰的陳到,也已老了。第二代的嫡系也僅剩下了魏延一人。趙雲這半個嫡系也老了。第三代還沒來得及培養。輪到了諸葛亮,卻是有樣學樣。也學劉備的;把自己認為貼心的人、尤其是荊州系親近他的人都提拔上去,作為自己的核心班子。只是非常可惜,一是因為他的性格是用聽話的人,表面上講究的是“德(楊儀就無德,他也一樣重用。所以我只能認為他只是表面講究)”。二是因為他是文人,對武人有一種刻在骨子裡的排斥。所以,所培養的幾乎沒有武將。馬謖只是一個喜好談兵的文人,卻因為與他的特殊感情,把他作為大將來培養。不料,卻令他摔了一個大跟斗。他這才有點清醒,戰爭年代,武人的能力,不是文人可以代替的。可他實在不願意培養不屬於“自己人”的人,加上他本身不是武將,怎樣才能培養大將,他自己也沒搞清楚。這時,剛好來了個姜維,他在蜀漢毫無根基,而且本身就是武人出身,本領還相當不錯,這正是他最喜歡的;沒有根基就只能靠他,他把姜維當個人才,姜維自然對他就五體投地。他可不好意思要求姜維代他在培養幾個嫡系武將,這樣太沒面子了。他跟魏延思路有異,又非常忌憚他。更不會讓魏延去培養武將的人才。可他自己還真的不會培養呢!所以,他只能用現成的;就是劉備留下的哪些二線將領。而且,基本上都是控制著使用,沒有帶兵的權利。這樣,留給蔣琬、費褘的,就只有這班一直都沒有機會自己發揮的人了。到姜維當政的時候,也只能靠這班老傢伙了。基本上沒有了第三代將領。

試想,如果王平不是為他挽回了面子(街亭之戰),他把王平拉入成了他的“相府參軍”;那麼,王平有資格守漢中嗎?不守漢中,能發揮他的才能,擊敗曹爽的十幾萬大軍嗎?總的來說;劉備是比較注重人才培養的,只是陽壽已終,他是無可奈何。諸葛亮雖然有此想法,可是,一是限於他的性格;只喜歡對他唯唯諾諾的人,蔣琬、費褘最多可以稱得上是賢人,絕不是什麼“經天緯地之才”。他的兒子自幼聰慧,他也沒有培養出來。二是文人的狹隘,他也不能免俗。造成了蜀漢的斷代!三是權力慾超重,屬下基本上沒有發揮的餘地。這樣的政權結構,不先衰敗是不可能的!


傲視蒼穹39


蜀國走向衰落的原因比較多,但主要有下列原因:

第一,主將驕傲自大。關公擒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威震華夏,這讓性格本來就驕傲自大的關羽更加目空一切,絲毫沒有把東吳和曹魏放在眼裡,結果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被東吳呂蒙偷襲荊州得手,斷了後路,前後受到夾擊,敗走麥城,最終被東吳兵將擒殺。關羽大意失荊州,不僅自己丟了性命,還把荊州戰略要地拱手讓人,讓蜀國從此失去多路北伐的機會,為蜀國滅亡埋下了禍根。

第二,劉備義氣用事。關羽死後,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不聽諸葛亮苦苦相勸,任性發動對東吳的戰爭,導致蜀國夷陵之戰大敗,損兵折將,元氣大傷,從此國力每況愈下,始終沒有緩過勁來。

第三,連年窮兵黷武。打仗就是消耗國力。蜀國本來在三國之中國力不濟,地處偏僻不毛之地,人煙稀少,經濟落後,交通困難,但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導致國力消耗殆盡,最後走上滅亡的道路。

第四,人才青黃不接。蜀國前期文有孔明、法正,武有關張趙馬黃,可謂人才濟濟,但到了後期,卻淪為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境地,面對強大魏國,僅憑姜維一人之力苦苦支撐,結果防住了鍾會,沒有防住鄧艾父子,讓鄧艾父子繞過姜維大軍,沿小道直取成都,最給滅了蜀漢。

蜀國走向衰亡,關雲長大意失荊州是轉折點,劉備義氣用事、連年戰爭和人才匱乏是主要原因。





知未是也


其實不是蜀漢最先走向衰落,而是蜀漢根本就沒有振興過,又何來衰落呢?

很多人受小說影響,覺得蜀漢的實力可能在三國裡是挺強的甚至是最強的。其實根本不是這樣,蜀漢從來都是三國裡頭最弱的那個國家,從劉備還只是一個軍閥集團開始就是這樣。

蜀漢最強勢的時候,應該就是漢中爭奪戰到襄樊之戰這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劉備集團先是在西線攻取漢中,全面佔領了益州;又從東線的荊州直逼襄樊,幾乎要直取傀儡政權首都許昌,把曹操都逼得想要遷都。

但是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焉。蜀漢在它最頂峰的時候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丟掉了荊州和關羽,並在三年後與吳國的戰爭中再次損失了大量有生力量。從此以後,蜀漢就只能在益州一個地方偏霸一隅。

到這裡,其實就已經很明白了。益州這個地方,雖說易守難攻,而且經濟比較富足,但是終究還是太小。相比於佔據當時還是最主要經濟區的曹魏,以及地大物博、扼守長江天險的孫吳,蜀漢怎麼算都是最小、最弱的那個國家。

看一看蜀漢亡國時的戶口統計數據吧——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米四十餘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綺採絹各二十萬匹。就這麼一點點人口和軍力,又怎麼抵擋得住北方魏國的強大呢?



青言論史


三國之中,蜀漢最弱,面積最小,人口最少,軍隊最弱。諸葛亮過世之後,又沒有戰神級別的人物來扭轉乾坤,最先滅亡也在情理之中了。

第一,蜀漢沒有抓住歷史機遇。

蜀漢並不是一點機會沒有。恰恰相反,它曾經一度最有希望統一天下。


公元219年,劉備打敗曹操攻佔漢中,稱漢中王。這時劉備集團佔據益州、荊州、漢中大片土地。文有諸葛亮,武有關張趙馬黃,雄兵十餘萬。此時如果能穩守荊州,進佔涼州。則漢室復興指日可待。

可惜沒多久,關羽大意失荊州。蜀漢損失巨大。但元氣還在。

劉備匆忙稱帝。如果能聯合東吳,共謀曹魏,蜀漢還有機會。然而這個機會,劉備又沒抓住。

他去討伐東吳,全軍覆沒,大敗而回。動搖了蜀漢的根基。

第二,蜀漢沒有軍事天才。

以弱勝強,歷史上是常有的。但是弱勢的一方必須要有軍事天才。

劉邦有韓信,曹操有他自己,劉宋有劉裕,南宋有岳飛,等等。軍事天才,能夠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奇謀百出,妙計無窮。以弱勝強,扭轉乾坤。

很遺憾,蜀漢缺乏真正的軍事天才。所有將領中,戰績最輝煌的竟然是諸葛亮。然而諸葛亮穩重有餘,奇謀不足。所以五次北伐,而所獲甚少。


上將噯福斯


蜀國在夷陵之戰慘敗後,事實上已經成三國之中最弱小的一方。在這之前蜀國的實力一度可以與曹魏一比高下,超過了東吳。但是蜀國卻有很致命的缺陷:

一、發展太快,劉備用幾年時間走過了曹操和孫權各自用了十幾二十年走完的道路,很多矛盾來不及消化。

二、地理上的限制。一方面益州和荊州聯繫不便,另一方面無論出荊州還是出漢中都受山川限制。

三、吳蜀在荊州存在戰略競爭關係。導致吳國趁機奪取了荊州。

只有保住了荊州,蜀國才有擴大實力的機會,否則改變不了最弱小的局面。但由於蜀國擴張太快,輕視對荊州的鞏固,東吳背後捅刀等因素,荊州失去了。荊州一失,蜀國改變不了衰落的趨勢。


羽書遲


蜀國不是率先走向衰落,而是一直都很弱!偏安一隅,周圍群山環繞,人少地少,用現在的話說,是缺少戰略縱深。

不管諸葛亮在與不在,他的滅亡是必然的!以諸葛亮的才能,也只是能延長他滅亡的時間!

僅僅以蜀國的實力,問鼎中原的可能性極小!諸葛亮的不斷北伐,一個是轉移內部矛盾,凝聚民心、一個是以攻代守,恢復漢室以正蜀漢之名!

其實諸葛亮北伐也是象徵性的,他也知道很難有什麼戰績!所以每次都是草草撤兵!

早期是跟吳國結盟,互為犄角牽制曹魏,關羽被吳殺後就反目成仇!獨力應付曹魏已經是死撐了!

要不是蜀道天險,諸葛亮在世也難支撐多年!


A鐵道游擊隊


相比於曹魏和東吳來說,蜀漢是整個三國中發展最不穩定、起伏落差最大的國家。

赤壁之戰前,曹魏天下十三州獨佔九州,東吳父兄三代人打拼江東多年,盡佔江東六郡之地,而蜀漢的創業者劉備,兵不過數千,將不過關張,地不過新野一縣,還是劉表借的。

赤壁之戰後,曹魏仍然佔了荊州北部襄陽郡,東吳佔據荊州江夏郡,劉備首次有了自已的地盤:荊州五郡。



公元219年,蜀漢勢力達到頂峰,佔據益州、漢中、荊州三郡,而同時期的曹魏仍佔據天下九州加荊州一郡,東吳佔據揚州、交州及荊州三郡。

蜀漢在急速擴展的同時,曹魏和東吳仍在穩步發展。

蜀漢的急速擴展帶來了戰略性的失誤,導致了蜀漢致命的衰弱。

首先是劉備在219年稱漢中王是極其失敗的戰略。兩漢四百年江山,封王者廖廖無幾,同時代只有曹操,還被罵作國賊,再往前就是王莽,篡漢者,大逆不道。



劉備是靠什麼起家才走到今天的?靠的是巨大的政治聲譽,靠的興復漢室的政治口號,靠的是仁義寬厚的待人處事,靠的是百折不撓的堅強性格,公然稱王,與曹操、王莽何異?

有曹操、王莽的野心,卻無曹操、王莽的實力,讓天下心歸漢室的漢臣遺命大失所望,既然你劉備和曹操是一路人,天下英雄為何不投實力更強、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呢?

第二個戰略錯誤是發動襄樊之戰。漢中大戰,劉備傾舉家之力,力抗曹魏之雞肋,蜀中男子當戰、女子當運,卻轉眼不顧實況,令關羽發動襄樊之戰,而益州無力援助,忽略東吳戰略野心,導致關羽身死,荊州全失,蜀漢一步衰落到十年前。



第三個戰略錯誤是發動夷陵之戰。荊州已失,關羽已亡,劉備再次舉國東征,這次是面對曾經的盟友,現在的敵人東吳,只可惜天不助蜀,夷陵兵敗,益州疲弊,蜀漢迅速衰落,再也無力對外征戰。

從此以後,哪怕諸葛亮聰明絕倫、鞠躬盡瘁,但早已迴天無力,以諸葛之才智,奮蜀漢之餘威,尚不能攻克曹魏之寸土,蜀漢衰落已成必然。

待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漢尚能以諸葛亮接班人蔣琬、費禕而勉強苟延殘喘,自費禕死,蜀漢再無政治之清明、為人之唯賢,在衰落的路上越走越遠。

至於劉禪這個後主,已不再重要。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我覺得這個問題可以從三個勢力的領導人的更替週期來分析一下原因。

曹操,劉備,孫權,他們三個人

都見在

曹操的實力最強,赤壁之前,曹操最強,劉備最弱,而經過赤壁大戰後,曹操被削弱,但整體實力不差,劉備卻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孫權雖然是赤壁的勝利者,但是也有損失,這個時期的三國只有吳蜀聯合,才能有實力抗曹。

曹操卒

曹丕繼位,顯然沒有曹操的號召力強,這時候三國的實力也還是有所變化,東吳孫權年少繼位,通過一系列的人員更替,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所以實力發展有限。劉備就不一樣了,天生自帶號召力,荊州,西川,漢中,實力已可以和曹魏抗衡,這時候東吳的策略也開始改變,不再是聯蜀抗曹,而是聯魏抗劉,東吳一直是沒有正統地位,所以一直是贏弱的一方,只有同盟才能得以立足,而在劉備失了荊州,後又東征敗於東吳,實力大大受損,劉備也在白帝城逝世。

劉備卒

劉備的死讓劉備的荊州集團地位受挫,而只有西川的劉備集團如果還想坐穩西川之主的位置,就必須要擴張,如果不擴張,西川的當地勢力與劉璋的勢力就不會再容下荊州集團,而這個時候蜀國的實力確是最弱的,吳蜀經過大戰之後實力又都被削弱,這時候也只有聯吳抗曹,當然伐曹吳國也不會派兵,只是不會攻擊蜀國罷了,在實力受損的情況下不休養生息,還要不斷北伐,勢必實力會越來越弱。

所以蜀漢最先走入衰弱

我是唐不三不四藏,一個歷史愛好者,喜歡可以關注我一起探討歷史。


唐不三不四藏


1地盤小,東漢13州,蜀國只有一個州。地盤小就造成資源少。

2政策不科學。地盤小要想發展就得打出去。所以諸葛亮北伐沒錯。但經常性北伐就不行了。第一次北伐是最好的機會,失敗後,魏國有了防備,那就只能空耗國力了。本來蜀國國力就弱。

3內部鬥爭。劉備沒來的時候,蜀國就有東洲派和本地派。劉備來了,帶來了荊州派和北方派。他在,四派能基本保持政治平衡。荊州一丟,他一死。資源更少了,荊州派主政,其他派系資源更少。所以益州人不想打仗,因為花的是自己的人力物力財力給他人做嫁衣。所以鄧艾打過來,益州派勸說投降,就是不想再打了。


不一般的帥63263247


這個問題的提法可能不恰當。

蜀漢從來都是最弱的,即便在劉備拿下漢中,關羽水淹于禁(其實是老天),風頭最勝的時候,這個客觀事實從未變過。 關羽手中只有二個加大半的郡,並非九郡,在跟孫權置換以前南郡不在手中,實力更弱(南三郡人口和開發不如南郡)。

至於我看到有人回答說劉備拿下漢中最強的時候能單獨與曹操叫板,更是無稽之談。 漢中之戰未打 曹操就先遷了漢中巴中武都民眾,決策早就下了,戰事上無論勝負 都會放棄漢中,除非想一舉滅蜀。具體的分析可參考我之前的另一個回答《關羽如果沒有失荊州,劉備能否一統天下》。

既然從來沒強過,就沒有為何最先弱的提法。個人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