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才大略?志大才疏?百年霸业亡于其手,被对手反制,求阴影面积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部战争编年史,阴谋、阳谋、变法、强兵、诸子百家汇聚成了中国封建史上未有的大争之世。战国初期,群雄争霸,三晋之一的魏国率先在魏文侯的英明领导下,经过李悝改革,吴起强兵,人才济济一堂,快速的完成了变法图强,一时间,魏国文治武功雄霸天下,天下诸侯未敢缨锋。

雄才大略?志大才疏?百年霸业亡于其手,被对手反制,求阴影面积

经历了魏武侯,魏文侯,到达魏惠王的时代,魏国霸权已经持续了百年时光,魏国的国力早已出现了停滞甚至于衰退,可是魏惠王乃至魏国朝堂仍然沉浸在霸业的荣光之中,缺少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话说两头,魏武侯死后,因为没有确立继承人,所以魏国爆发了权力斗争,公子罃和公子缓各据东西魏,大打出手,结果给了韩赵以可乘之机,就在魏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之时,结果却以戏剧性而告终,韩赵因为意见不合而撤出了魏国,公子罃抓住时机干掉了公子缓而登上了王位,魏惠王的时代来临,从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有争心,能力不弱的魏惠王。

雄才大略?志大才疏?百年霸业亡于其手,被对手反制,求阴影面积

魏文侯时期采用的战略是韩赵魏一家,携三晋之势而无往不利,可是到魏惠王时期,首先是因为韩赵趁魏国内斗之时,横插一杠,差点使得魏国几有灭国之危,所以魏惠王在政局稳固的情况下,发兵攻打韩赵,以报一箭之仇,从此韩赵魏的关系渐行渐远。

魏惠王一改魏文侯的战略方针,韩赵魏三家,虽然前些年携手合作的还不错,但是从魏武侯某些时期,到魏惠王夺权时期来看,韩赵魏也有不是一条心的时候,想想也是,利益面前没有永恒的朋友。由此,魏惠王开始在霸权的光环下,凭借魏国尚算强大的国力和军力开始了对韩赵的军事行动,魏惠王元年和二年分别战败赵国和韩国,三晋不和,国际局势越发的混乱了,齐国和秦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崛起,变法图强。

雄才大略?志大才疏?百年霸业亡于其手,被对手反制,求阴影面积

魏国处于中原,是为四战之地,楚国在其南方,赵国在其北方,齐国在其东方,还有仇深似海的西秦。魏文侯时期,秦魏因为各据河西部分土地,所以在此进行了数十年的拉锯,那时魏国强盛,为了扩大战略缓冲,吴起率领魏武卒夺取了秦国占据的河西之地,在魏国的咄咄气势之下,秦国的土地不断龟缩,这就是秦魏之间的无法化解的恩怨。

纵观魏惠王的战略就是没有战略,谁不服打谁,谁让我不爽锤死谁,赤裸裸的穷兵黩武,都说军事是政治的延续,魏惠王军权主义的思想,彻底让魏国走上了衰退的道路。四邻在这几年中都大小和魏国交过手,有胜有负,直到公元前363年,秦魏之战,秦于石门这个地方大败河东魏军,斩首6万,使得魏国大为震恐,从此河西之地尽归秦国所有;接着公元前341年,齐魏马陵之战,庞涓战死,太子被俘,魏军死伤10万,元气大伤,从此那个霸权百年的魏国,形势急转直下,退出了争霸的历史舞台,此后就是苟延残喘罢了。

雄才大略?志大才疏?百年霸业亡于其手,被对手反制,求阴影面积

对于魏惠王的评价,有人认为其是雄才伟略,只不过太过心急,战略制定错误,不应该将魏国置身于不间断的军事行动中;还有人认为魏惠王是志大才疏之辈,任用了庞涓却放走了更加有才的孙膑;对公叔痤敬重有加,却不听其言,放走了商鞅,光有开拓精神却没有正确的战略引导和人才的吸收。

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于里,南辱于楚,这都是过往魏国的手下败将,百年时光,魏国竟然败得如此之惨,三国的崛起,商鞅之于西秦,孙膑之于东齐,吴起之于南楚,这三个人与魏国都是息息相关,曾经的两个绝世大才从魏惠王的眼前错过,他曾经是多么的想要一展大魏国的霸权风采,想要号令天下诸侯,可是恰恰相反,魏国因他而羸弱,被对手给反制了,想必他的阴影面积是夏日阳光也无法照亮的吧!

雄才大略?志大才疏?百年霸业亡于其手,被对手反制,求阴影面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