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鳳、六井子和八井子、王家圍子,大慶這仨老地名起得很“隨意”

今天,咱們來介紹3個歷史很久遠,但來源比較“隨意”的大慶老地名吧!

龍鳳:以山命名還是以人命名?隨意就好!

細數咱們大慶市的主城區,除了讓胡路區、薩爾圖區以外,龍鳳區也是很有歷史感的。現有的龍鳳區是1980年建立,全區現轄一個鎮、6個社區,共有耕地6.1萬畝、草原14萬畝、5000公頃城中溼地,可謂是水草豐美。大慶東站、客運樞紐站、婦女兒童醫院、三永湖濱水公園等都在龍鳳區管轄範圍內,絕對是個不小的行政區。

看起來這麼喜慶的名稱,到底是因何而定呢?

龍鳳、六井子和八井子、王家圍子,大慶這仨老地名起得很“隨意”

1937年安達縣測繪圖(畫圈位置為“53號站”)

記者追查資料發現,龍鳳這個地名,是從當年鐵路沿線的龍鳳站名沿襲而來。在1937年的安達縣測繪圖上,已經有薩爾圖站這個名字,但龍鳳站還是個不知名的小地標,名稱為“53號站”,屬避讓站,專為兩列火車錯車使用。據史料記載,龍鳳站名來自龍鳳山屯。當地有兩個山包,位於安達站以北,民國年間又稱雙峰山屯、雙鳳山屯,由此演變為龍鳳山。

龍鳳、六井子和八井子、王家圍子,大慶這仨老地名起得很“隨意”

1986年安達縣測繪圖,畫圈位置為“龍風站”

但是對這個稱呼,還有不同的說法。有老人稱,當時的小站也是養路工人的休息點,還可以存放護路工具。在這個53號站中,就有兩個工人倒班,一個名字裡帶“龍”,另一個名字裡帶“風”,大家為了叫著方便,就將二人名字組成了“龍風站”,後以訛傳訛變成了“龍鳳站”。雖然聽起來很神奇,但在1986年的安達縣測繪圖中,這裡確實是“龍風站”。

二者爭論至今,對龍鳳地名目前並沒有確切定論。不過無論是以山命名還是以人命名,都是比較隨意的。經過多年的發展,今日的龍鳳區地域廣大,人口密集,早已不是當年的小村鎮了。

六井子和八井子:荒地開墾,按一井地設屯

秋季,是一年中豐收的季節,各類瓜果蔬菜都到了成熟的時刻。在咱們本地盛產的水果中,提起八井子的提子,那可是赫赫有名!水果攤前如果擺上“產地八井子”的牌子,前來諮詢的顧客都會比其他攤位要多。

可是這個地名是怎麼來的?難道這裡井比較多?帶著這個疑問,記者再度翻閱資料,發現這個“井”和水井、油井都無關係,而是井田制中的“井”。

井田制,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度,最早見於《穀梁傳·宣公十五年》:“古者三百步為裡,名曰井田。”這項制度出現於商朝,到西周時已發展得很成熟。怎麼劃田地呢?當時為了方便開荒種地,就在地上劃出方格,每一方格就是一井地。

不過隨著時代發展,這項制度也為大多數君王所拋棄。直到光緒三十年(1904年),經當時的兩位將領共同批准,開放東北的大片荒地開墾。此次放荒採取“旗民兼放”的方針,不論是什麼身份,每垧交押租六吊三百文即可報領。

此時,負責放荒的官員就要考慮給每家多少地才算公平,乾脆就按一井地設屯,“以工部尺,五尺為一弓,二百八十八弓(面積)為一畝,十畝為一垧,每垧長六十弓、寬四十八弓。四十五垧為一方,四方為一區,九區為一井,每井一千六百二十垧。”(出自《安達·歷史老照片考述》)

這樣劃出若干方塊後,按照一二三的順序排下去,六井子和八井子當然就是那會兒的第六塊地和第八塊地啦!大家依靠田地居住,逐漸形成了村落和鄉鎮,也將這個名字沿襲了下來。

另外,也有地方沒按數字,而是按照姓氏來的,比如呼蘭等地,現在還有孟井、金井等,也是按照這個規劃取名。

王家圍子:開荒人家築起土牆防範野獸

沿著大慶地圖往北走,越過了中三路、北一路,就會看到一片居住區。這裡有一處少有的四字地名,聽起來十分有趣:王家圍子。這個居住區離採油三廠不遠,至今仍有不少住戶。

在這裡,兩個字、三個字的地名都不少見,惟有四個字的不太多。不過“圍子”這兩個字可以確定,指的是院子、大院,此處設立也與當年的開荒有關。當時地廣人稀,開荒種地的農民怕自己出門,家裡被野獸襲擊,就用籬笆把院子圍起來。有錢人家也會築起土牆,外圍立起木棍作支撐,當地人管這樣的地方叫“圍子”。

但要認真說王家圍子這個地方的具體來歷,因為太小、太偏,如今已是語焉不詳,很可能是與當時居住在此處的居民有關。今時今日,雖然當年在此耕種的居民早已失去蹤影,但王家圍子卻保留下來,成為了標誌性老地名。

來源/大慶油田報·都市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