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时,袁绍为何没有出兵进攻曹操老巢?

鸢飞九天2018


官渡之战是三国的三大战役之一,是决定北方归属的重大战役。发生于公元200年。当时双方的实力是袁绍远强于曹操。袁绍据有:冀、青、并、幽四州。曹操据有:徐、豫、司、豫、杨荆北部。按州数量曹操不比袁绍少,但中原久经战乱。其经济人口远逊于袁绍的地盘。袁绍发动官渡之战集结步兵十万、骑兵万。曹操的人马数目不详,虽然三国志讲兵不满万。我认为不对,曹操应该集结了至少数万人。但并不是讲曹操只有那么多人马。那是因为曹操所据地盘一时无法供应更多的粮草。总体来说是袁绍人多粮多,曹操人少粮少。所以官渡之战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袁绍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当时北方的士人也并不看好曹操这个阉阁遗丑,而是寄望于四世三公的袁绍。三国志:豪侠多附绍,皆思为之报,州郡蜂起,莫不假其名。



曹操亲率大军跟袁绍相持官渡,袁绍如果另派一支军队偷袭许昌。那么曹操将腹背受敌。救许昌则袁绍大军攻其后,不救许昌则天子将落入袁绍手上。也能切断曹操后勤补给。

袁绍的谋士也曾劝谏偷袭许昌。公元199年刘备到了徐州反曹,众数万人。曹操准备速征刘备,手下很多人反对讲:跟明公争天下的是袁绍,何况袁绍集结了十余万人马要是趁机攻许昌咋办。曹操讲刘备人杰现在不打以后肯定成大患。郭嘉也谏言: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此存亡之机,不可失也。 当时田丰劝说袁绍偷袭曹操后方,袁绍以小儿子生病不同意。气得田丰举杖击地曰:夫遭难遇之机,而以婴儿之病失其会,惜哉!

官渡之战时前田丰沮授等都谏:我们军队人数虽然多,但战力是不如曹军的。但我们的优势是钱粮比曹操多。所以曹操利在於急战,我们利在於缓搏。袁绍不听。事实上官渡之战时曹操的粮草已不多。在曹操偷袭乌巢前已经不到一个月的粮草了,曹操已准备退军了。程昱劝谏不要退。



这时袁绍的谋士许攸当时进谏:我们现在正跟曹操相持在官渡,曹操后方空虚。但是我们人马多应派一支军队奇袭许昌。这样我们就能迎天子讨伐曹操。曹操必然首尾难顾,这样曹操必然成为我们的俘虏。袁绍不听,理由是:吾要当先取操。也就是说袁绍是想正面打败曹操,以证明自己能力在曹操之上并达到辱曹操的目的。在官渡之战前沮授就召集宗族散家财。有人反问我们人马钱粮都比曹操多,此战肯定胜。沮授认为将骄主忲,此战袁绍必败。所以说是袁绍太骄傲的原因。

许攸因家人犯法加上袁绍又不听自已的建议,于是他去投曹操。建议偷袭袁绍屯粮之地乌巢。这样一战可定乾坤。曹操立马率军攻袁绍屯粮之地乌巢,袁绍立马就收到消息了。当时袁绍派重兵攻曹操大营,轻骑救乌巢。很多人讲是郭图的建议,那只是郭图迎合袁绍而已。据三国志袁绍对儿子讲:就让曹操攻破乌巢,我就攻破他的大营营,这样曹操就连家都没有了。袁绍还是不明白粮草的重要性,粮草一失即使有百万大军也是无战心的。张郃谏言:曹公营固,攻之必不拔。若琼等见禽,吾属尽为虏矣。袁绍不听。于是派轻骑去救乌巢,派重兵攻打曹操大营。结果乌巢失了,曹操大营又未攻下。袁绍大军得失粮草已失,土崩瓦解。袁绍只得率数百骑逃回北方。



袁绍这人就是不肯认错和听不得跟自己相反的建议。任何一个明君如此对待跟自已意见不同的谋士,这样谁还敢讲真话?袁绍居然会因田丰沮授屡次谏言而发怒。而曹操则不同,曹操这人敢认错。打了胜仗感谢别人,打了败仗检讨自己。(三国志:吾起义兵诛暴乱,於今十九年,所征必克,岂吾功哉?乃贤士大夫之力也。天下虽未悉定,吾当要与贤士大夫共定之;而专飨其劳,吾何以安焉!其促定功行封。)例如曹操远征乌桓回来,重奖当初反对他征乌桓的人并讲以后你们有话就大胆的讲。(曹瞒传:既还,科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公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徼幸,虽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例如曹操跟东吴交战,迁移淮南的百姓。当时就有人反对,曹操没有听。结果百姓都跑到东吴那边了。曹操笑着对反对的人讲:你看我做的什么事本想让百姓避贼,结果他们都跑到贼那边去。 官渡之战后,袁绍不久就死了。三个儿子各自为政互相攻伐。曹操依然用了七年才平定北方。如果他们团结一致,也许花的时间更多。曹操都讲:河北殊多士乎,惜袁氏不能用。




谋士劝打持久战,袁绍不听。谋士劝切断曹操后勤,袁绍不听。谋士劝偷袭许昌,袁绍不听。只因袁绍太骄傲了,太想从正面打败曹操。从袁绍那句:吾要当先取操。就可以知道袁绍不屑于用其实方法。用袁绍的话讲:我人多粮多干嘛要避而不战打持久战。我从正面就能打败曹操,干嘛要去偷袭许昌。


小鸿哥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战场的变化最快,与当今的金融市场类似。一招不慎,金融市场输的是钱,而战场上丢的是命。每一场战争都是不同的,而且很多真实的情况被胜利者故意掩藏。

的确,袁绍的谋士曾向他建议偷袭许都,如果成功,曹操的大军会不战自溃,即便曹军不溃散,袁军也可以首尾击之。

袁绍没有采纳这个建议,星火辰认为,可能有以下原因,先简略分析,今后可能会写成故事,发表在我的头条号里。

其一、许攸到底提没提出过这条建议,那都是可以怀疑的。因为陈寿写三国志时,许攸早就是个死人了,他的资料来源于曹魏自己的记录,曹魏自然会借机贬低袁绍。为什么要贬低袁绍?一方面当然是胜利者的荣光作怪,另一方面是袁绍所代表的世族还有巨大影响力,对曹魏政权是个很大的威胁。譬如说后来的司马家,就是个世家大族。许攸投降曹操的根本原因是袁绍手下几派矛盾剧烈,审配直接逮捕了他的家人,即便他真的有这个建议,也难说他是因为计策不被采纳才投降曹操的。

其二、许攸这条建议到底高不高?首先要看许攸其人,这个人喜欢出奇计,当年想要与几个人谋杀汉灵帝就是个例子,但是谋杀计划失败了,其他几个人死了,他逃了。兵以正合,以奇胜,这是个大道理。但是我们需知,用奇的风险也很大。许攸这家伙后来为曹操提出的偷袭乌巢的计划虽然很成功,但他是在充分了解袁军内情的情况下提出的。内奸最可怕嘛!但在当时,他真的了解曹军?按照史书上的说法这个人赶着去死了都不怕的人(赴难不濡足),袁军十多万人能随着他一时想出的奇计就一同去赴死吗?袁绍的谨慎是正常的。

其三、从当时的战场情况看,袁绍虽在前期就损失了颜良文丑,但袁军的实力受损不大。官渡相持半年,袁军是占据优势的,想退军的是曹操。而且,史书上记载:曹操手下的许多官员、百姓都向袁绍投降,袁绍完全可以稳稳当当的去取胜,不必行险。这种想法并没有错。

其四、袁军在战场上的崩溃,并非是袁绍没有偷袭许都的结果,也不完全是乌巢被曹操偷袭,袁军失败的原因,星火辰在自己的头条号里有简要分析,今后可能会完全的写出来。但星火辰可以负责任的说,张郃的临阵倒戈和袁军军令系统的失灵,是袁军崩溃的主要两个原因。当然还有,贾诩、荀攸的出谋可能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三国志记载不明。

简要说这些吧,我是星火辰,为你说说隐藏在历史背后的故事,有空关注我哦!


星火辰


题目有失偏颇,官渡之战前、中期都是袁绍出兵进攻曹操!三国三次大战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谁发动战争,谁失败。

官渡之战,袁绍发动进攻曹操,袁绍大败;

赤壁之战,曹操发动进攻孙权、刘备,曹操被火烧赤壁,大败;

夷陵之战,刘备发动进攻孙权,被火烧连营,大败而归。

为什么说是袁绍发动的进攻呢?我们要看看这场战役的经过:

官渡之战发生的历史背景

兵力方面:袁绍兵强马壮,佣兵十万。而曹操刚刚平叛黄巾起义,收编农名军,但兵力不多,不过三万;

政治方面:曹操此时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占优势。

以上两点原因,因为曹操此时兵力少,且政治上占优势。袁绍担心再不动手,曹操实力增长过快,难以控制局面,所以发动战争。

官渡之战的第一个阶段 交锋阶段

袁绍先发制人,建安五年二月,袁绍驻军黎阳,在黄河的北岸,派大将颜良攻打隔河的白马,同时派大将文丑进攻延津,主战场是在白马。结果,曹操声东击西,攻其不备,打了袁绍一个措手不及,不仅解了白马之围,还折了袁绍两员大将,曹军可以说是初战告捷。

官渡之战的第二个阶段 相持阶段

曹操白马胜利后,因为补给线太长,决定退守官渡。但是退到官渡呢,曹操也无路可退了,于是袁绍就在官渡这个地方扎起了营垒,曹操也相应地扎起了营垒,战争进入第二个阶段:“相持阶段”。曹袁双方相持不下,各有损耗。曹军粮草将尽,士卒疲乏,曹操几乎失去了坚守的信心,他心生撤军的想法。

官渡之战的第三个阶段 转折阶段

因为袁军三件事,曹操有了转机。其一:刘备开溜,其二:许攸叛逃,其三:张郃反水。由此许攸叛变后建议曹操火烧袁军粮草,把乌巢给烧了,袁军没有了粮食。

官渡之战的第四个阶段 决胜阶段

曹操按照贾诩的建议,集中兵力进行反攻,而袁绍这边已经军心大乱了,不堪一击,袁绍本人带着他的长子袁谭跳上马掉头就往北跑,什么都顾不上了。稀里哗啦的,这场战争就结束了。


小和尚头发长



战役一开始袁绍派颜良文丑对曹军发动攻势,然而在曹操和荀攸的计策下两人双双授首,两人皆为袁绍军名将,两人被杀对袁绍军士气有很大的影响。

同时于禁和乐进还率领分军击破了一些袁绍分军。

【《武帝纪》:良、丑皆绍名将也,再战,悉禽,绍军大震。】

【《于禁传》:复与乐进等将步骑五千,击绍别营,从延津西南缘河至汲、获嘉二县,焚烧保聚三十馀屯,斩首获生各数千,降绍将何茂、王摩等二十馀人。太祖复使禁别将屯原武,击绍别营於杜氏津,破之。迁裨将军,后从还官渡。】

可以说这段时期曹操有些小优,但很快在袁绍主力大军压境时局势急转而下,曹操只能被迫收缩防线,并聚拢部队。上面提到了于禁和乐进就是这时候和曹操在官渡会合。

【《乐进传》:渡河攻获嘉,还,从击袁绍於官渡,力战,斩绍将淳于琼。】

而面对袁绍的逼迫,曹军虽少,但曹操依然决定出击,这是因为如果曹操坚壁不出,那么河南的百姓就会为袁绍所得,而对于实行屯田的曹操来说,民众投奔袁绍的话就等于粮草也会向袁绍方流动。从之后双方相持曹操缺粮,我们就能看出这点。另外曹操或许是战事紧促,还没有来得及坚壁清野,这也成为之后的隐患。

【《袁绍传》相持百余日,河南人疲困,多畔应绍。】

【《蒋济传》:太祖问济曰:“昔孤与袁本初对官渡,徙燕、白马民,民不得走,贼亦不敢钞。今欲徙淮南民,何如?”】(说明官渡之战当时没有坚壁清野)

然而在袁绍的指挥下,袁绍合战大胜,曹操只能固守不出。同时袁绍一边进攻曹操营垒,一边派出部队骚扰曹操的粮道。百姓的投敌和粮道受阻,导致曹操军陷入缺粮的境地。曹操缺粮并非因为他没有粮,而是四方即使有粮也难以运抵前线。无论是有关屯田制的记载还是战后夏侯渊立刻运来粮草都可以看出在官渡之战时曹操是陷入一种虽有粮却难以吃到的尴尬境地。

【《任俊传》:太祖以峻为典农中郎将,募百姓屯田於许下,得谷百万斛,郡国列置田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官渡之战,太祖使峻典军器粮运。贼数寇钞绝粮道,乃使千乘为一部,十道方行,为衤复陈以营卫之,贼不敢近。】

【《夏侯渊传》:绍破,使督兗、豫、徐州军粮;时军食少,渊传馈相继,军以复振。】

【《先主传》:曹公与袁绍相拒於官渡,汝南黄巾刘辟等叛曹公应绍。绍遣先主将兵与辟等略许下。】

这时候是曹操最危急的时刻,甚至萌生退意,然而在荀彧书信鼓励下,曹操决心和袁绍死战到底。与此同时曹仁主动请缨愿意率军去击破袁绍的骚扰部队,曹操于是让他骑兵出击。

正面战场上曹操扼守官渡,袁绍虽然使出各种招数然而都没有攻破官渡,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局又发生了变化。曹仁不辱使命,大破刘备以及袁绍的分兵,打的袁绍不敢分兵复出,可谓一下子疏通了曹操运粮通道。

这时李典和任俊也逐渐把粮草运到前线,可以说在粮草方面曹操军有所缓解。当然即使曹操实行了屯田制,自己的粮草若和袁绍军的军粮做对比还是不如的,这也是战后“不足与河北相支”的原因。

【《曹仁传》:太祖与袁绍久相持於官渡,绍遣刘备徇氵隐强诸县,多举众应之。自许以南,吏民不安,太祖以为忧。仁曰:“南方以大军方有目前急,其势不能相救,刘备以强兵临之,其背叛固宜也。备新将绍兵,未能得其用,击之可破也。”太祖善其言,遂使将骑击备,破走之,仁尽复收诸叛县而还。绍遣别将韩荀钞断西道,仁击荀於鸡洛山,大破之。由是绍不敢复分兵出。】

【《李典传》时太祖与袁绍相拒官渡,典率宗族及部曲输谷帛供军。】

之后曹操逐渐展开反击比如采用荀攸的计策烧毁了袁绍的粮车,而袁绍则没什么好办法突破官渡。可以说从这时起双方进入均势对决,虽然曹军比袁军少,但袁军士气不振,并且无力突破官渡。

【《荀攸传》:太祖遂与绍相拒於官渡。军食方尽,攸言於太祖曰:“绍运车旦暮至,其将韩{荀大}锐而轻敌,击可破也。”太祖曰:“谁可使?”攸曰:“徐晃可。”乃遣晃及史涣邀击破走之,烧其辎重。】

有人说许攸是曹操救命稻草,我不这么认为,虽然许攸的情报确实很重要,但即使没有许攸,曹操军短时间也不会瓦解。

换句话说没许攸,不一定能赢,同样也不一定就会输。而能把不利的战局扳回到均势,是曹军众人努力的结果。

之后便是许攸向曹操泄露乌巢情报,曹操率军急袭乌巢大胜,继而张郃倒戈,袁绍军溃不成军全面溃败。


虎臣


(以下都是个人见解,如果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还请指出,不喜勿喷)因为袁绍这个人,好谋无断,犹豫不决,好大喜功。而且在他军营中有贤才不能任用,用的大都是逢迎他的人的计谋,而不是根据实际去采纳建议。之所以不进攻曹操老巢,这和袁绍这个人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当时有人对袁绍说过派人绕开官渡,进攻曹操大本营,但是袁绍的另一个谋士因为私心,就向袁绍进了谗言,所以没有采用这一计谋)


糖醋来一碗


小说是小说,打仗是打仗,单就把几万人凑一起,安顿下来扎个营地就个把月没了。进攻单挑369,偷袭反击天天有,书上写的都是关键时间点,那之前早就干得要死要活了。


开开开米米米


不过官渡之战,交战双方不正是袁绍和曹操吗?袁绍怎么就没有出兵进攻曹操了,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恐怕是提问有错吧?


Rick潘维镛


袁绍悠游寡断,队伍思想不统一,加上过于自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