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賣一套虧一套”,武漢、合肥成買房最具“性價比”城市?

我們衡量房價是否有泡沫,往往要根據開發商的成本來測算,假如房價賣1.5萬元,拿地的時間比較早,樓面價只有五六千元,加上建安成本、營銷成本,各類費用加一起也不到8000元,那意味著房企有足夠的利潤空間,也意味著房價明顯虛高。

所以,那些頂著巨大成本壓力賣房,甚至房價與成本價相差無幾的樓盤,就成了購房者眼中的“香餑餑”。

單從這個指標來看,目前有的城市因為限價因素的存在,就成了頗具“性價比”的買房城市,比如今天我們要說的武漢與合肥。

房企“賣一套虧一套”,武漢、合肥成買房最具“性價比”城市?

某房產機構剛剛發佈《中國典型城市成本價格與房價對比》,從實際均價和成本房價的對比值來看,武漢、合肥的比值只有1.02左右,在諸多城市中遙遙領先,房企的賣房成本與房價相差無幾。

拿武漢來說,因為目前的大量樓盤都是2016年時的“地王”項目,在目前的限價政策下,大量樓盤的地價就佔據了絕大部分成本,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地王被套”。

以漢陽某知名房企樓盤為例,2016年時拿地樓板價高達兩萬,彼時拿地溢價率將近300%,如今區域內最高限價不超過1.9萬元,可謂是“賣一套虧一套”。

合肥的情況也類似,肥西縣某樓盤一度陷入“虧本也賣不掉”的窘境,原因很簡單,過去兩年有大量房企高價拿地,儘管濱湖等區域去化率還不錯,但今年以來開發商成本高企,又面臨回款的壓力,不得不選擇忍痛賣房。

房企“賣一套虧一套”,武漢、合肥成買房最具“性價比”城市?

作為典型的單核省會,武漢與合肥出現房企“賣一套虧一套”的現象並不奇怪。

要知道,2016年時正是二線省會房價補漲的時間,合肥更是與廈門、蘇州、南京併成為“樓市四小龍”,武漢樓市的啟動時間稍早一些,這兩個城市房價上漲的邏輯,都是受到京滬深等一線城市外溢的影響,潮起潮落是樓市的正常週期現象,當拿地的“麵粉價”變得非理性,下游的“麵包價”除非降價,否則是無人問津的。

房企“賣一套虧一套”,武漢、合肥成買房最具“性價比”城市?

另外,除了拿地成本,建材方面的水泥、螺紋鋼價格去年持續上漲,人力方面建築工人招工難,都是擺在開發商眼前的問題。

然而,購房者不能看到房價與地價相差無幾,認為開發商在賠本賣就是入市時機了,一方面要謹防個別開發商使出“茶水費”、“捆綁高價裝修和車位”等招數,另一方面也要從自身的需求出發,不要盲目的追求買房“性價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