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沉浮录:谣言害死“熊”,贝尔斯登危机解密

曾被誉为“一只从不冬眠的熊”的贝尔斯登是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第二大债券承销商,有着85年历史的资深金融机构,却在短短时间内,股价如高台跳水般从30美元狂跌到4.8美元,期间更是以折合每股2美元的超低价被摩根大通银行收购。

30美元,4.8美元,2美元。人们都想弄清楚贝尔斯登股价狂泻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2008年3月10号,黑色星期一。美国股市开始流传贝尔斯登可能出现流动性危机的消息,一些美国固定收益和股票交易员开始把现金从贝尔斯登撤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似乎闻到了市场上的紧张气氛,破天荒地替贝尔斯登澄清谣言,称“投资银行的资本金比率都始终保持在10%以上,具有足够的缓冲资本。”

华尔街沉浮录:谣言害死“熊”,贝尔斯登危机解密

但后来的事态显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乐观表态没能赢得投资者的信任。从3月11号开始,越来越多的贷款人和客户从贝尔斯登陆续撤资,结果,贝尔斯登的超额流动性迅速枯竭,“一夜之间”径直滑到了破产的边缘。

贝尔斯登之所以在“一夜之间”迅速崩盘,不是因为它需要崩盘,而是人们怀疑它可能要崩盘,是贝尔斯登的信任危机给了它致命的一刀。但追其根源,却是贝尔斯登自己种下的恶果。

有人将贝尔斯登危机概括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由次贷危机而爆发的资产缩水。由于贝尔斯登在房贷抵押债务和衍生品市场投资巨大,当房地产市场出现下滑之后,便遭受严重的损失。贝尔斯登先后遭遇旗下两只对冲基金破产、标准普尔机构下调其信用等级、被投资者起诉等事件,并伴随股价大幅下挫。第二阶段为“流动性灾难”。贝尔斯登债务杠杆比率太高,在资产大幅度缩水之后,客户出于谨慎纷纷撤出资金,使公司如商业银行一样出现“挤兑”现象,最终因资金耗尽灭亡。

噩梦导火索:次贷危机浮出水面,对冲基金倒闭

从2001年起,美国房屋按揭贷款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空前发展。此后形形色色的金融机构和人员相继投身到房屋按揭贷款领域,并放开了对中低收入者的贷款限制,但是,这部分贷款者的还款并不稳定,使其放贷机构面临较大的风险,因此很多放贷机构推出物为次级贷款的CDO(贷款抵押债券),出售给投资者,已达到转移和分散风险的目的。此后美国房地产市场价格一路飙升,也助长了投机者的嚣张气焰。许多投资机构纷纷将手中的CDO作为抵押品交给大银行,获得大量贷款,进而继续加码购买放贷机构手中的CDO。

华尔街沉浮录:谣言害死“熊”,贝尔斯登危机解密

美国贷款支持CDO市场创立于1987年,2003年后次贷支持CDO日益成为该市场交易的主要金融工具。在美国证券市场,次贷支持CDO是利率最高的债券类投资工具,贝尔斯登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从事这项业务,自2003年开始已经成为该投资银行的主要业务之一,公司先后成立两家专门买卖CDS(信贷违约掉期)对冲基金——HGF(高级信贷战略基金)和HGELF(高级信贷杠杆基金),一度成为美国抵押债券金融衍生产品领域领头羊。

贝尔斯登向外界展示,HGF的预期收益率将达到10%以上,而且收益率要比银行利率要高,且风险较小,因此吸引了大批客户前来投资。但事实上,投资CDS的HGF、HGELF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它们在房地产行情上涨的局面下,可以借助杠杆工具获得较高的回报,但是一旦市场发生偏转,这两类基金必将受到重挫。

华尔街沉浮录:谣言害死“熊”,贝尔斯登危机解密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一只蝴蝶扇动翅膀便可引发一场风暴。2007年2月13日,美国次贷危机浮出水面并逐步升级,房地产泡沫破灭。由于贝尔斯登持有大量有毒资产包括债务抵押债,致使投资者对其信心下降。6月14日,贝尔斯登发布季报,称受抵押贷款市场疲软影响,公司季度赢利比上年同期下跌10%。8月1日,贝尔斯登宣布旗下的这两只基金倒闭,投资人共损失超过15亿美元。

不过对于拥有80多年历史的老牌投行来说,两只对冲基金的倒闭并不能要了它的命,公司管理层认为有信心在短时间内将不利局面扭转过来。然而,贝尔斯登最终为何依然走向灭亡呢?这一切归结于市场流传的“谣言”和交易伙伴们的“见死不救”“落井下石”。

黑色“末日”:“谣言”蔓延市场,墙倒众人推

危机如海浪般一波又一波地冲击着贝尔斯登。2007年11月1日,贝尔斯登再次遭遇黑手,《华尔街日报》将贝尔斯登首席执行官詹姆斯·凯恩痴迷于桥牌而对公司经营漠不关心的消息公布于众,立即引起了投资者的强烈不满。2008年1月,在强大的外界压力下,凯恩被迫辞职。

就在贝尔斯登主席兼CEO阿兰·施瓦茨准备带领员工重拾河山的时候,穆迪评价机构突然宣布下调贝尔斯登信托发行的一系列按揭支持证券的信用评级。

华尔街沉浮录:谣言害死“熊”,贝尔斯登危机解密

随后,市场出现贝尔斯登存在显著流动性问题的谣言,受次贷风波影响,贝尔斯登收盘价当日大跌11%至62.30美元,为1987年股灾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与此同时贷方荷兰合作银行对外宣布不再向贝尔斯登贷款,这无疑使公司雪上加霜。

此后,各种不利于贝尔斯登的消息在华尔街蔓延开来,形势逐渐到了失控的境地,3月7日,一些客户们争先恐后地移走资金,总额近150亿美元,其中德意志银行、高盛集团以及其他券商的客户纷纷拒绝与贝尔斯登交易。

然而几天后,华尔街再次曝出坏消息,瑞士信贷集团要求其交易员不得从事任何与贝尔斯登有关的交易。事实上,这也是一个恶意扭曲的消息。当天,许多对冲基金到瑞士信贷集团的经济业务部,要求其接受它们与贝尔斯登的交易合同。后来,瑞士信贷便向其股票和债券交易员发出了一封Email,要求所有那些涉及贝尔斯登的交易及其他的非常规业务,均需得到风险管理员的批准然而,这个指令传到其他公司那里却变了味。

3月12日上午,为了澄清谣言,贝尔斯登高管做客CNBC(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发表施瓦茨谈话,“可能是贝尔斯登是按揭业务的主要参与者,有些人就推测公司存在的问题。但这些猜测均不属实。”

然而正当节目要开始播放贝尔斯登现金储备充足和第一季度财报良好等利好消息时,谈话却被插播新闻打断了,有趣的是,插播的内容是纽约州长埃利奥特·斯皮策因嫖妓而辞职的丑闻。贝尔斯登员工们非常沮丧,感觉像是被人耍了一样。

华尔街沉浮录:谣言害死“熊”,贝尔斯登危机解密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尽管公司管理层一再安抚市场,但糟糕状况并没有丝毫改变,谣言主宰了投资者的意志,贝尔斯登被交易对家们挤兑见底。两天之内,贝尔斯登的客户抽离资金170亿美元,贝尔斯登的债权人也火上浇油拒绝续借资金,正所谓“墙倒众人推”。

3月13日当晚,贝尔斯登高层紧急召开会议,讨论恶化的流动性,并研究谁可能提供援助。会议后,施瓦茨不得不拨通美联储的电话,承认贝尔斯登“需要被拯救”,否则就要申请破产。

如果进入破产程序,贝尔斯登的资产会在市场上拍卖,以偿还各级债权人的债务。但是贝尔斯登拥有价值高达约300亿美元的金融资产,包括次级按揭贷款、商业房屋抵押贷款证券,以及和抵押贷款证券相关的各种金融资产。

这类资产,在次债危机开始后,由于产品结构复杂、价值难以评估,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难以继续取信于人,交易流动性很差,以致没有交易市场。而如果贝尔斯登持有的此类资产在破产程序中贱卖,则可能会引起市场连锁反应,各大金融机构和对冲基金持有的此类资产,即刻间有灰飞烟灭之虞。

金融衍生品交易高达数万亿美元,贝尔斯登在其中扮演着核心角色,要制止多米诺效应就必须扶住这张牌。

3月15日,美联储、财政部、货币监理署的官员及摩根大通银行的管理层召开了一个周末的紧急会议:如果允许贝尔斯登破产将造成多大后患。几天后,美联储首次向非商业银行提供应急资金,摩根大通银行对外宣布以94%的折扣,即合2美元每股的价格收购贝尔斯登这头巨熊,这意味着曾风光无限的贝尔斯登永远从华尔街消失了,员工多年持股的积蓄只能在纽约街头买只热狗。

寻找真凶:信用雪崩,高楼必轰然坍塌

金融危机过后,美国国会成立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负责调查这场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的根源,该委员会召集很多在危机中遭受重创的公司领导们,举行了一系列听证会。

在听证会上,贝尔斯登的多位前高管表示,公司之所以成为金融危机的第一个主要受害者,并非是因为其拥有的质押贷款相关的风险过大,而是由一些恶性谣言及合作伙伴的“背信弃义”所造成的。“市场对贝尔斯登表现出来的信心缺乏是‘不公正、不合理’的。”

前首席执行官詹姆斯·凯恩表示,“随后发生的事件显示,贝尔斯登的倒闭并非源于公司独有的行为或决策产生的后果,而是巨大的市场强迫身为最小规模独立投资银行之一的贝尔斯登不能再继续存在下去。”

对于贝尔斯登的倒掉,美国证监会主席克里斯托佛·考克斯表示,“不是资本不足的结果,而是市场信心不足的结果”。由于市场上开始对贝尔斯登抵押品的资产资质信心不足,贷方不再愿意提供此类短期融资给贝尔斯登,贝尔斯登的流动资金来源开始收紧,虽经管理层出面澄清,也难以稳定市场信心,客户随后拒绝和贝尔斯登交易。

华尔街沉浮录:谣言害死“熊”,贝尔斯登危机解密

而贝尔斯登原本拥有的、被考克斯评价为“高质量、流动性优良”、价值超过180亿美元的可通过抵押方式取得流动资金的“金融资产池”,也在两天之内被交易对家们挤兑见底。这样一来,谣言变成了现实:贝尔斯登无力偿还到期债务,濒临破产。

此外,贝尔斯登今日所遭受的“背信弃义”“落井下石”与它在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事件中所表现的“冷酷无情”也有着莫大的关系。

在“冷血”的华尔街,每天价值数十亿美元的证券交易全凭心照不宣的协议而流通,即交易伙伴一定会及时清偿。当投资者担心贝尔斯登无力清算其客户资金,信用就会瞬间蒸发,这也反过来助长了谣言的传播,甚至有一些合作伙伴更是落井下石,为了利益竟然注赌贝尔斯登倒闭,从而进一步加速其灭亡。在贝尔斯登危机中,无疑有一股势力在蓄意散布那些导致贝尔斯登轰然倒塌的谣言。

后记

支撑现代金融体系最重要的基础不是物理世界中的实物资产,而是人们对于这个体系本身的信心以及这个体系中参与者在其他参与者心目中的信用。一旦信心不再,信用体系雪崩,谣言转化为市场恐慌,再高的大厦也会在顷刻之间轰然坍塌。

著名投资家马丁·惠特曼在致他的“第三大道价值基金”的股东的一封信里明确表示:“贝尔斯登的破产给予我们的沉痛教训之一是……如果某个公司的业务需要经常性地进入资本市场以求生存,或该公司可能因为一场谣言战役而失去它的客户群,并且投资者将进一步因该公司业务减少而承受损失时,我们应避免持有其普通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