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沉浮錄:謠言害死“熊”,貝爾斯登危機解密

曾被譽為“一隻從不冬眠的熊”的貝爾斯登是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第二大債券承銷商,有著85年曆史的資深金融機構,卻在短短時間內,股價如高臺跳水般從30美元狂跌到4.8美元,期間更是以摺合每股2美元的超低價被摩根大通銀行收購。

30美元,4.8美元,2美元。人們都想弄清楚貝爾斯登股價狂瀉背後究竟發生了什麼?2008年3月10號,黑色星期一。美國股市開始流傳貝爾斯登可能出現流動性危機的消息,一些美國固定收益和股票交易員開始把現金從貝爾斯登撤出。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似乎聞到了市場上的緊張氣氛,破天荒地替貝爾斯登澄清謠言,稱“投資銀行的資本金比率都始終保持在10%以上,具有足夠的緩衝資本。”

華爾街沉浮錄:謠言害死“熊”,貝爾斯登危機解密

但後來的事態顯示,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樂觀表態沒能贏得投資者的信任。從3月11號開始,越來越多的貸款人和客戶從貝爾斯登陸續撤資,結果,貝爾斯登的超額流動性迅速枯竭,“一夜之間”徑直滑到了破產的邊緣。

貝爾斯登之所以在“一夜之間”迅速崩盤,不是因為它需要崩盤,而是人們懷疑它可能要崩盤,是貝爾斯登的信任危機給了它致命的一刀。但追其根源,卻是貝爾斯登自己種下的惡果。

有人將貝爾斯登危機概括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由次貸危機而爆發的資產縮水。由於貝爾斯登在房貸抵押債務和衍生品市場投資巨大,當房地產市場出現下滑之後,便遭受嚴重的損失。貝爾斯登先後遭遇旗下兩隻對沖基金破產、標準普爾機構下調其信用等級、被投資者起訴等事件,並伴隨股價大幅下挫。第二階段為“流動性災難”。貝爾斯登債務槓桿比率太高,在資產大幅度縮水之後,客戶出於謹慎紛紛撤出資金,使公司如商業銀行一樣出現“擠兌”現象,最終因資金耗盡滅亡。

噩夢導火索:次貸危機浮出水面,對沖基金倒閉

從2001年起,美國房屋按揭貸款促進了房地產市場空前發展。此後形形色色的金融機構和人員相繼投身到房屋按揭貸款領域,並放開了對中低收入者的貸款限制,但是,這部分貸款者的還款並不穩定,使其放貸機構面臨較大的風險,因此很多放貸機構推出物為次級貸款的CDO(貸款抵押債券),出售給投資者,已達到轉移和分散風險的目的。此後美國房地產市場價格一路飆升,也助長了投機者的囂張氣焰。許多投資機構紛紛將手中的CDO作為抵押品交給大銀行,獲得大量貸款,進而繼續加碼購買放貸機構手中的CDO。

華爾街沉浮錄:謠言害死“熊”,貝爾斯登危機解密

美國貸款支持CDO市場創立於1987年,2003年後次貸支持CDO日益成為該市場交易的主要金融工具。在美國證券市場,次貸支持CDO是利率最高的債券類投資工具,貝爾斯登於20世紀90年代開始從事這項業務,自2003年開始已經成為該投資銀行的主要業務之一,公司先後成立兩家專門買賣CDS(信貸違約掉期)對沖基金——HGF(高級信貸戰略基金)和HGELF(高級信貸槓桿基金),一度成為美國抵押債券金融衍生產品領域領頭羊。

貝爾斯登向外界展示,HGF的預期收益率將達到10%以上,而且收益率要比銀行利率要高,且風險較小,因此吸引了大批客戶前來投資。但事實上,投資CDS的HGF、HGELF面臨著極大的風險,它們在房地產行情上漲的局面下,可以藉助槓桿工具獲得較高的回報,但是一旦市場發生偏轉,這兩類基金必將受到重挫。

華爾街沉浮錄:謠言害死“熊”,貝爾斯登危機解密

大風起於青萍之末,一隻蝴蝶扇動翅膀便可引發一場風暴。2007年2月13日,美國次貸危機浮出水面並逐步升級,房地產泡沫破滅。由於貝爾斯登持有大量有毒資產包括債務抵押債,致使投資者對其信心下降。6月14日,貝爾斯登發佈季報,稱受抵押貸款市場疲軟影響,公司季度贏利比上年同期下跌10%。8月1日,貝爾斯登宣佈旗下的這兩隻基金倒閉,投資人共損失超過15億美元。

不過對於擁有80多年曆史的老牌投行來說,兩隻對沖基金的倒閉並不能要了它的命,公司管理層認為有信心在短時間內將不利局面扭轉過來。然而,貝爾斯登最終為何依然走向滅亡呢?這一切歸結於市場流傳的“謠言”和交易夥伴們的“見死不救”“落井下石”。

黑色“末日”:“謠言”蔓延市場,牆倒眾人推

危機如海浪般一波又一波地衝擊著貝爾斯登。2007年11月1日,貝爾斯登再次遭遇黑手,《華爾街日報》將貝爾斯登首席執行官詹姆斯·凱恩痴迷於橋牌而對公司經營漠不關心的消息公佈於眾,立即引起了投資者的強烈不滿。2008年1月,在強大的外界壓力下,凱恩被迫辭職。

就在貝爾斯登主席兼CEO阿蘭·施瓦茨準備帶領員工重拾河山的時候,穆迪評價機構突然宣佈下調貝爾斯登信託發行的一系列按揭支持證券的信用評級。

華爾街沉浮錄:謠言害死“熊”,貝爾斯登危機解密

隨後,市場出現貝爾斯登存在顯著流動性問題的謠言,受次貸風波影響,貝爾斯登收盤價當日大跌11%至62.30美元,為1987年股災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與此同時貸方荷蘭合作銀行對外宣佈不再向貝爾斯登貸款,這無疑使公司雪上加霜。

此後,各種不利於貝爾斯登的消息在華爾街蔓延開來,形勢逐漸到了失控的境地,3月7日,一些客戶們爭先恐後地移走資金,總額近150億美元,其中德意志銀行、高盛集團以及其他券商的客戶紛紛拒絕與貝爾斯登交易。

然而幾天後,華爾街再次曝出壞消息,瑞士信貸集團要求其交易員不得從事任何與貝爾斯登有關的交易。事實上,這也是一個惡意扭曲的消息。當天,許多對沖基金到瑞士信貸集團的經濟業務部,要求其接受它們與貝爾斯登的交易合同。後來,瑞士信貸便向其股票和債券交易員發出了一封Email,要求所有那些涉及貝爾斯登的交易及其他的非常規業務,均需得到風險管理員的批准然而,這個指令傳到其他公司那裡卻變了味。

3月12日上午,為了澄清謠言,貝爾斯登高管做客CNBC(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發表施瓦茨談話,“可能是貝爾斯登是按揭業務的主要參與者,有些人就推測公司存在的問題。但這些猜測均不屬實。”

然而正當節目要開始播放貝爾斯登現金儲備充足和第一季度財報良好等利好消息時,談話卻被插播新聞打斷了,有趣的是,插播的內容是紐約州長埃利奧特·斯皮策因嫖妓而辭職的醜聞。貝爾斯登員工們非常沮喪,感覺像是被人耍了一樣。

華爾街沉浮錄:謠言害死“熊”,貝爾斯登危機解密

時間在一分一秒地流逝,儘管公司管理層一再安撫市場,但糟糕狀況並沒有絲毫改變,謠言主宰了投資者的意志,貝爾斯登被交易對家們擠兌見底。兩天之內,貝爾斯登的客戶抽離資金170億美元,貝爾斯登的債權人也火上澆油拒絕續借資金,正所謂“牆倒眾人推”。

3月13日當晚,貝爾斯登高層緊急召開會議,討論惡化的流動性,並研究誰可能提供援助。會議後,施瓦茨不得不撥通美聯儲的電話,承認貝爾斯登“需要被拯救”,否則就要申請破產。

如果進入破產程序,貝爾斯登的資產會在市場上拍賣,以償還各級債權人的債務。但是貝爾斯登擁有價值高達約300億美元的金融資產,包括次級按揭貸款、商業房屋抵押貸款證券,以及和抵押貸款證券相關的各種金融資產。

這類資產,在次債危機開始後,由於產品結構複雜、價值難以評估,信用評級機構的評級難以繼續取信於人,交易流動性很差,以致沒有交易市場。而如果貝爾斯登持有的此類資產在破產程序中賤賣,則可能會引起市場連鎖反應,各大金融機構和對沖基金持有的此類資產,即刻間有灰飛煙滅之虞。

金融衍生品交易高達數萬億美元,貝爾斯登在其中扮演著核心角色,要制止多米諾效應就必須扶住這張牌。

3月15日,美聯儲、財政部、貨幣監理署的官員及摩根大通銀行的管理層召開了一個週末的緊急會議:如果允許貝爾斯登破產將造成多大後患。幾天後,美聯儲首次向非商業銀行提供應急資金,摩根大通銀行對外宣佈以94%的折扣,即合2美元每股的價格收購貝爾斯登這頭巨熊,這意味著曾風光無限的貝爾斯登永遠從華爾街消失了,員工多年持股的積蓄只能在紐約街頭買只熱狗。

尋找真兇:信用雪崩,高樓必轟然坍塌

金融危機過後,美國國會成立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負責調查這場由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的根源,該委員會召集很多在危機中遭受重創的公司領導們,舉行了一系列聽證會。

在聽證會上,貝爾斯登的多位前高管表示,公司之所以成為金融危機的第一個主要受害者,並非是因為其擁有的質押貸款相關的風險過大,而是由一些惡性謠言及合作伙伴的“背信棄義”所造成的。“市場對貝爾斯登表現出來的信心缺乏是‘不公正、不合理’的。”

前首席執行官詹姆斯·凱恩表示,“隨後發生的事件顯示,貝爾斯登的倒閉並非源於公司獨有的行為或決策產生的後果,而是巨大的市場強迫身為最小規模獨立投資銀行之一的貝爾斯登不能再繼續存在下去。”

對於貝爾斯登的倒掉,美國證監會主席克里斯托佛·考克斯表示,“不是資本不足的結果,而是市場信心不足的結果”。由於市場上開始對貝爾斯登抵押品的資產資質信心不足,貸方不再願意提供此類短期融資給貝爾斯登,貝爾斯登的流動資金來源開始收緊,雖經管理層出面澄清,也難以穩定市場信心,客戶隨後拒絕和貝爾斯登交易。

華爾街沉浮錄:謠言害死“熊”,貝爾斯登危機解密

而貝爾斯登原本擁有的、被考克斯評價為“高質量、流動性優良”、價值超過180億美元的可通過抵押方式取得流動資金的“金融資產池”,也在兩天之內被交易對家們擠兌見底。這樣一來,謠言變成了現實:貝爾斯登無力償還到期債務,瀕臨破產。

此外,貝爾斯登今日所遭受的“背信棄義”“落井下石”與它在長期資本管理公司事件中所表現的“冷酷無情”也有著莫大的關係。

在“冷血”的華爾街,每天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證券交易全憑心照不宣的協議而流通,即交易夥伴一定會及時清償。當投資者擔心貝爾斯登無力清算其客戶資金,信用就會瞬間蒸發,這也反過來助長了謠言的傳播,甚至有一些合作伙伴更是落井下石,為了利益竟然注賭貝爾斯登倒閉,從而進一步加速其滅亡。在貝爾斯登危機中,無疑有一股勢力在蓄意散佈那些導致貝爾斯登轟然倒塌的謠言。

後記

支撐現代金融體系最重要的基礎不是物理世界中的實物資產,而是人們對於這個體系本身的信心以及這個體系中參與者在其他參與者心目中的信用。一旦信心不再,信用體系雪崩,謠言轉化為市場恐慌,再高的大廈也會在頃刻之間轟然坍塌。

著名投資家馬丁·惠特曼在致他的“第三大道價值基金”的股東的一封信裡明確表示:“貝爾斯登的破產給予我們的沉痛教訓之一是……如果某個公司的業務需要經常性地進入資本市場以求生存,或該公司可能因為一場謠言戰役而失去它的客戶群,並且投資者將進一步因該公司業務減少而承受損失時,我們應避免持有其普通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