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當心!隔壁在整大動作

相對於重慶人喜歡的咋呼,有的事八字還沒一撇、卻裡裡外外說得鬧熱,隔壁的四川人有時似乎就要內斂低調一些。當然,這裡的“低調”並不是不做事、吹誇誇;而是與此相反,悄悄的做事、喧鬧的不要。

比如

就在重慶多個區縣一直在為“第二機場”搞得焦頭爛額難解難分之際,緊鄰重慶渝西地區的四川這邊,內江與自貢卻差點就幹成了一件大事:建起一座新城,作為四川經濟副中心。

稍加解釋一下

所謂的“四川經濟副中心”,定然是要排到成都這個“中心”之後的老二地位。所謂的共建新城,那就是內江、自貢兩個原本相隔四五十公里的兄弟,你搬桌子、我出板凳,打算重新開張新修一座城市。

修城市,一定不是搞來玩的。

內江與自貢,如果共建起來的這座新城,目的就是瞄準產業興城。據稱,這兩個地級市,已於最近簽署了《推動內江自貢同城化發展合作協議》。兩個城市的願景,是“在兩市毗鄰區域規劃建設總面積約180平方公里的內江自貢城市新區”,形成“產業集中發展區”。

事情大概就是這樣。然而背後卻有不尋常之處。

第一

內江與自貢的“產業新城”,想搞什麼名堂?

有消息稱,在建設新環線、社保醫保互通的基礎上,內江自貢相向推動機械製造、生物醫藥、能源、商貿物流等產業集聚集群發展,並要共同創建國家級經開區。

第二

自貢、內江上演“雙城記”,上面是否有老大點頭或默許?答案不言而喻。如果沒有四川省級層面的支持,所謂的“經濟副中心”或成一句空話;如果有了家長的點頭默許,在川南地域新創一家國家級經開區,不久或將成為事實。

第三

內江自貢為什麼要這樣做?

當下有個緊迫的原因,據說四川規劃“一干多支、五區協同”的區域發展格局,鼓勵支持有條件的區域中心城市創建全省經濟副中心。然而關鍵的是,在明確綿陽、德陽、樂山、宜賓、瀘州、南充、達州7個區域中心城市後,發現內江、自貢的GDP不夠,於是沒將內江、自貢納入“爭創全省經濟副中心預備隊”。被這猛一刺激,兩個地方乾脆來個“1+1”合體。

然而,聽說過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的同學,定會往另外一個可能去聯想:四川的內江、自貢這樣做,是不是進一步夯實川渝經濟區的“橋頭堡”?

重慶更應該注意這個動向。

一旦內江、自貢兩個城市的“合體”開始實施,渝西川東的區域經濟格局也就發生了微妙變化。往本質上說,川渝雙方之間的平衡就會打破。

成渝城市群戰略涉及到的重慶、成都兩大城市,某種角度上看似是蹺蹺板上兩頭的夥伴。孰太輕、或孰太重,單方面的體量與實力過於懸殊,往往就會讓合作成為空話。

正所謂明知玩不起,就不會傻乎乎地繼續跟你玩了。

就目前而言,渝西幾個區相對於接壤的川東幾個縣來說,由於直轄市體制在經濟發展上體現出一定優勢。但是,安嶽、隆昌、瀘縣等市縣,背後都還站著有地級市大哥;也正是內江、瀘州等地級市與渝西幾個區的遙相牽連,渝西川東方能在規劃、產能、商貿流通等方面呈現某種默契的平衡。

包括成渝高鐵、新增高速公路的走向,也包括渝西、川東區縣之間的產業互補協作,還包括傳說中的川南機場、重慶第二國際機場、榮昌貨運機場等項目,雙方誰都沒有貿然打破平衡,都在謹慎地觀察對方出棋。

一旦內江、自貢共同的新城實質性啟動,這樣的平衡便不復存在。除了重慶,也著手做點什麼。

重慶媒體報道,國家批覆了重慶第三輪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規劃。然而網友的跟帖卻普遍認為:“這還是將注意力集中於江北、渝北或兩江新區”。重慶已經將渝西地區定位為重要的新工業發展區域,但在基礎設施這塊,至少眼前來看還沒有付諸實施的具體動作。比如城際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大型油、氣存儲設施,水、電保障要素供給。上半年媒體報道過將長江、嘉陵江水引到渝西的事,不過重點並不在保障工業所需上面。

也就難怪,前不久重慶市政府出臺“西部開發領導小組”,引發眾多市民好奇:“是不是要重點朝渝西地區使力了?”

一是加緊推進立足於成渝城市群融合發展的產業規劃。

潼南的綠色農業、永川的智能機械、榮昌的農牧智能化、大足的五金旅遊……每個區有每個區的特色與重點,然而只有站在渝西一盤棋角度上,才能依託現有的永川、榮昌國家級高新區,重點佈局有區域競爭力、輻射力的支柱產業。

二是優化渝西基礎設施及工業發展要素保障。

渝西部分區域水資源相對不足,電、天然氣價格與四川方面相比沒有優勢。成渝高鐵、成渝高速公路的客運與物流成本仍然較高,嚴重製約人才朝渝西流動的積極性。

三是強力落地重大支撐項目

比如聽說的重慶第二國際機場,榮昌一直在努力爭取的貨運樞紐機場,以及渝西各個區都有相對優勢的產業大數據中心等。

畢竟再不動手,恐怕就搞不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