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馬克沁重機槍面臨淘汰,不料有人靈機一動讓它起死回生

鮮為人知,馬克沁重機槍面臨淘汰,不料有人靈機一動讓它起死回生

提到大名鼎鼎的馬克沁重機槍,我想軍迷圈是沒有人不知道的,這款古老的重機槍早在1885年便被李鴻章引進到中國,並參加了中國近現代史上每一次戰爭。實際上,馬克沁重機槍中在國不但使用的早,其仿製工作也幾乎是同步進行的,雖然產量由於多種原因一直起伏不定,但是中國的多家兵工廠從1889年到1934年依然生產了大量略有差異的各種版本馬克沁重機槍,而到了1935年,金陵兵工廠的終極仿製版本民二四重機槍更是橫空出世,成為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最重要的武器之一。

鮮為人知,馬克沁重機槍面臨淘汰,不料有人靈機一動讓它起死回生

馬克沁重機槍

不過,儘管馬克沁重機槍曾經以性能可靠著稱,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它開始逐漸開始落後於時代了,尤其是那個巨大而笨重的冷卻水桶,在氣冷機槍大行其道的現代更是顯得那麼不合時宜。唯一值得慶幸的是,由於中國軍隊一直以來的自動武器的匱乏,所以馬克沁重機槍在中國軍隊仍然服役到了上世紀50年代,是當時少數還在使用此類武器的國家之一。這也使得馬克沁重機槍沒有像在蘇俄、英國、德國等國家的軍隊裡那樣,第二次世界大戰還沒結束就陷入了被淘汰的窘境。

鮮為人知,馬克沁重機槍面臨淘汰,不料有人靈機一動讓它起死回生

SG-43郭留洛夫重機槍

隨著中國軍隊在上世紀50年代的逐步蘇式化,中國軍隊原本裝備的各型馬克沁重機槍也進入了淘汰的境地,被SG-43郭留洛夫重機槍及其中國的仿製版本53式重機槍所取代,這使得中國軍隊的機槍也徹底進入了氣冷時代。不過這些從軍隊退下來的馬克沁重機槍倒是也沒浪費,並沒有像其他國家那樣送到鍊鋼廠,而是轉而裝備了民兵,成為民兵部隊重機槍分隊在70年代以前的主要武器,個別地方的民兵甚至一直使用到了90年代初,成為了民兵訓練一道獨特絢麗的風景線。

鮮為人知,馬克沁重機槍面臨淘汰,不料有人靈機一動讓它起死回生

民正在使用馬克沁重機槍

由於軍隊不再裝備馬克沁重機槍,所以彈藥廠原本生產7.92毫米步槍彈的生產線很快停產這種子彈,轉為生產蘇俄的53式7.62毫米步槍彈。儘管此前7.92毫米步槍彈有著戰爭年代留下的巨大庫存,但是到了70年代,隨著民兵訓練的消耗和彈藥質保期的到來,儘管經過全國範圍的彈藥調劑,此時民兵手裡的馬克沁重機槍依然已經處於無彈可用的尷尬局面,每年每挺馬克沁重機槍只能打上十幾二十幾發"意思意思",大大影響了民兵部隊的訓練工作。

鮮為人知,馬克沁重機槍面臨淘汰,不料有人靈機一動讓它起死回生

馬克沁重機槍的帆布弾帶

為了延長這些馬克沁重機槍的使用壽命,兵工廠不得不對其做出了改用7.62毫米53式子彈的嘗試,不過在將其原來的帆布弾鏈改用SG-43郭留洛夫重機槍的金屬弾鏈時,由於馬克沁重機槍的供彈機構只有一個壓指,與SG-43郭留洛夫重機槍截然不同,居然造成了巨大技術難題。不過出人意料的是,最後有人靈機一動,將金屬彈鏈反過來使用,這樣弾鏈的開口部分朝上,使壓指可以輕鬆地下壓到開口槽中,從而成功的解決掉了這個難題,延長了馬克沁重機槍的使用壽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