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和司马懿在世时为什么都不称帝?

北斗星NO1


曹操和司马懿父子不称帝,主要原因是“面子”,还要保有前朝忠臣的牌坊。

对于一个高居帝国权力顶端的男人来说,称帝,捅破那一层窗户纸,当然是很惬意的。但另一方面,曹操也好,司马懿也好,他们毕竟在东汉或者曹魏政权当了几十年的大臣,对这个已经穷途末路的王朝,不能说一点感情都没有。同时,他们还曾经在这个王朝享受“忠臣”的美名,他们的一大批同僚好友,也是眼睁睁看着的。这种情况下,如果由自己来亲手毁灭自己效忠的那个王朝,于情于理,都有些说不过去,还会被后世嘲笑,原来前面几十年的忠诚都是装的,居心叵测啊!

所以,他们想出了更聪明的一招。自己在世时,保留这个苟延残喘的王朝(虽然只剩下名义上),而在自己去世后,由自己的后人来摧毁王朝,建立新朝。自己则会被追赠为先帝。这样一来,在世时有帝王之实,去世后同时获得皇帝之名和终身忠臣之名,两全其美。

这就是“为周文王”的涵义。

至于称帝的后人,比如曹丕或者司马炎,首先对汉朝或者曹魏是没什么情感的,其次没有为前朝立下太大功劳,既没有“忠臣”的虚名,同时又没有太高的人望,必须通过称帝这种程序化的东西,来完成自己和部下的契约关系。所以在他们,是必须称帝才能维护自己利益。到了这一步,称帝也就顺理成章了。

说白了,就是祖辈、父辈帮你把江山都打下来了,但你得帮祖辈、父辈干这件“谋朝篡位”的活儿。这既是个美差,也是个脏活。

以上说的是曹操和司马昭不称帝的主要原因。至于说司马懿和司马师,他俩不称帝,除了上述原因,还有当时格局不太明朗,曹魏不少忠臣还拥有很大权力(比如淮南二叛和三叛)。所以直到司马氏父子三人接力般把曹魏忠心势力全部剪灭,这才具备了让司马炎称帝的可能性。


巴山夜雨涮锅


曹操和司马懿在造反之后为什么没有称帝呢?

历史上关于这一点说法众多。老温总结如下几点,求证于方家:

1.怕众口悠悠,怕史书诟病

曹操为汉朝天下,司马懿为曹魏天下,俱都奉献了毕生精力,虽然不能称之为绝对的忠臣但是还是尽力了,并且始终是做了那么多年的臣子。在那个时代,虽然臣子造反当皇帝的例子数不胜数,但是毕竟名声上都不好听,而且多数最后也并没有什么好下场。所以,曹操司马懿虽然最后都做出了实实在在的乱臣贼子行为,却不敢自己去称帝。

2.时机不成熟

曹操时代后期汉朝遗留下的恩德还没有消失尽,文臣中对曹操忠心耿耿的,有不少人是因为曹操给汉朝打工才那样做的,一旦曹操自己单干背叛汉朝,会有相当一部分人离开他甚至和他对着干,荀彧就是个例子;

各路诸侯虽然互相攻打,但若有人称帝就会同仇敌忾。称帝会一下子成为众矢之的的,所以袁术称帝曹操大笑骂他愚蠢;孙权劝曹操称帝,曹操诡秘一笑说这小子是要把我放在炉火上啊,您想,他还会自己称帝吗?

司马懿后期,虽然大权在手党羽遍布,但魏王室力量依然是强大的,他若一定要称帝,即使能胜利如愿,恐怕也会损伤不少,那时吴蜀来攻,难保必胜。

像袁世凯那样干不到三月就被赶下去,曹操不会干,司马懿也是不会干的。

3.立足长远,立德立威以等待时机是最聪明的选择

不只是司马懿不称帝,在他的教导下,他的两个儿子权势比他大,根基比他稳当依然不称帝,但他孙子那儿终于“名正言顺”了,这样才有晋朝。

曹操说“天命在我,我为周文王矣”。这话最实在不过!他向人鼓吹齐桓晋文之功,推崇周文王天下三分有其二依然服侍殷,则是花花肠子。

曹操和司马懿都是很聪明的选择了为自己的后代铺平道路。所以在他们之后,子孙当上了皇帝。这样后人便无法说什么。虽然并不是那么的光明正大,但毕竟事情是他干的,他的后代登上皇位由于没有直接经手,所以别人也不好再多说什么。

二人没有称帝是迫于时代是做出的选择,也是不论从当时看还是现在看都最明智的选择。






老温说事


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担任丞相期间,不仅辱杀皇后,欺侮献帝,还苦苦追杀大汉皇叔刘备,可见曹操权势滔天,汉献帝实际上早就已经是傀儡了;不过曹操执掌北方期间,兴修水利,屯田养病,缓和民族关系,社会得到空前恢复,魏国获得了非常好的建国基础。

司马懿则不是说,即使魏国皇帝一家根基尚存,司马氏依然可以对他们生杀予夺。就算皇帝把兵权给了曹爽,司马懿依然能够发动兵变,操纵朝纲,可见当时整个魏国对司马氏人心所向,不论谁当主帅,兵将们只认司马懿,势力早已经不是曹家能够控制的。

那么问题来了,曹操和司马懿对天下的控制已经如此得心应手,为何在世的时候都没有称帝?

很多人认为曹操本就不想称帝,这种说法的原因是曹操有句话: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以及曹操有首诗“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但实际上,评价一个人要看他做了什么,而不是说了什么。如果曹操不想称帝,不会杀掉一直追随自己的荀彧,而荀彧仅仅是心中向汉;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汉献帝的第一个皇后是被曹操玷污之后杀掉的,如果曹操只是为了个人安全不得不杀皇后,只需杀掉就可以了,何以要玷污皇后?

司马懿相同,无论两个儿子怎么求司马懿称帝,司马懿都不答应;甚至临死的时候,都告诉儿子要好好辅佐魏国皇帝。都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难道司马懿也不想称帝?根据司马懿的所作所为,比曹操有过之而无不及,不想称帝更没有依据。

其实司马懿在临死之前,对儿子们说了两个词,能够道破曹操和他本人为何不敢称帝。司马懿首先跟儿子们说“笼络人心”,最后咽气之前说了两个字“慎之”。

可见曹操绝非不想称帝,只是在曹操活着的时候,天下人因为一直以来受到的教育,还比较留恋汉朝,荀彧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汉室将倾,却也是故国;同样,到了司马懿的时候,也是一个道理,所以他们只能等待受前朝教育的一两代人老去,后代才敢称帝。


国学人生汇


曹操做为长辈人 去夺女婿的天下,老脸挂不住才没有干。是女儿们拚命阻拦闹腾 使曹操感觉到没有天天让女儿不开心理由,才没有去当皇帝。孙权推举时候他才会说 ,你想让我放在火上烤哩,正是这种状态。

刘协汉献帝 是曹操实现他统一中国的目的的棋子,这个目的还没有达到,还有利用价值。在刘协试图谋杀曹操的计划,未能实现暴露时 大臣董承联同刘备等谋杀曹操 ,后有伏皇后再作阴谋,事情泄露 董伏等被杀。

曹操都能为了统一国家,这个大局忍让不杀刘协,杀刘协比杀杨修容易多了。刘协是光杆皇帝, 没有政治势力,只有空虚政治影响。曹操还在顾全大局,忍己欲望没有当去皇帝,后来女儿们更劝阻曹操,阻挡当皇帝的欲望,也有了外孙。

司马懿的是自己实力,还没有还到撑制局面。虽然撑控京中。但四边边镇大权,并没有撑控。都发生反叛动乱,被各个击破镇压。后才实实得以控制住全部权力,也到司马师司马昭时候。曹操不是不想当皇帝是女儿哭闯阻止了。司马懿是还不具备条件外面五凌曹彪母丘位诸葛诞都是一方霸主还有西边夏候玄文钦都曹家保皇势力。司马懿当皇帝的敌人不除去他也睡不稳。


ww3721


东汉末年,天子年幼,董卓专政,专横跋扈淫乱宫廷。

天下英雄纷纷起兵,曹操顺应时势率零十八路英雄讨伐董卓,以护驾为名挟天子以令诸侯,打败袁绍,消灭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诸侯成为大汉天下第一大势力。


曹操整顿军纪纲常,制定一系列的政策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生产、鼓励耕种、多生孩子(连年征战人口急剧下降)多种树。此时的曹操手握大部天下,有钱有粮有地盘,要多嘚瑟有多嘚瑟。

饱暖思淫欲:自从灭掉吕布收了貂蝉后天下美女就数东吴“大乔、小乔”了。

曹操亲率80万大军从水路杀奔东吴,号称活捉孙权解放大小乔。

孙权急了,把自己的妹妹孙尚香送给刘备,请刘备帮忙共拒曹操,打败曹操后分钱分粮分地盘,貂蝉和赤兔马也分给刘备,刘备此时甘夫人刚被曹操害死,自己也被曹操打到西川一个山旮旯儿,蜀路难,蜀路难,难于上青天,出一趟门山间摔死一伙子士兵,逐派诸葛亮领兵协助东吴在赤壁摆下大阵。

好一个神机妙算诸葛亮,领着东吴周瑜在赤壁用火烧藤甲兵的方法把曹操80万大军烧的片甲不留,大败而逃。

曹操元气大伤逃回洛阳,想自己征战一生打下大半天下,铁蹄过处敌人莫不闻风丧胆,举手投降,现今被一大耳朵贼刘备算计,败在两伙小瘪三之下,终日思念的大小乔美女毛都没看着,越想越气,越想越郁闷,头痛欲裂,痛不能挡,大叫一声,一头栽倒……可怜一代枭雄就此消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给后人留下无尽猜想。

曹丕继承曹操的位子,为巩固政权启用了当时第一大士子之首的司马家族的司马懿辅佐自己,曹丕不像曹操那般,打下这大江山连皇帝都没做就嗝屁了,他上位不久便废了小皇帝自己坐上去了,结束了大汉朝400年的历史,号称大魏。


此时西川的刘备已经发展壮大称帝立国为蜀。

东吴的孙权也自封皇帝,号称吴国。

天下三分,所谓一山不容二虎,何况是三头猛虎,世间注定消停不了,还得继续战斗。

当年的英雄已经迟暮,刘备63了,赵云、关羽、张飞、黄忠、诸葛亮,刘婵从小随刘备流亡,磨灭了志向,蜀国蜗居深山无大将,等待岁月的流逝。

东吴孙权正直当年,意气风发,东吴地区依山傍水,兵精粮广,等待时机,逐鹿中原。

魏国地大粮多,兵强马壮,司马懿挂帅领军


司马懿统领百万大军对蜀国发起猛烈进攻,诸葛亮在五丈原战死,刘婵率百官举手投降曹丕,蜀国从此在三国中消亡,只留下“乐不思蜀”的千古笑谈。

司马懿灭了蜀国,自此声威大震,司马家族从此真正的出现在历史的舞台,曹丕不愧为曹操后代,终日里歌舞升平,纵情声色,年纪轻轻纵欲过度,呜呼哀哉了。

此时的司马懿兵权在手大权独揽,一步步挤下魏国曹睿,扶植小皇帝。

当年微风凛凛,智谋超群的大元帅司马懿,如今已是两鬓斑白,年过花甲,83岁,天下已实至名归操纵在司马家之手了。

司马懿的一生,初时在曹操手下窝屈半生,琴棋书画也是乐得自在,曹操走后,曹丕启用自己,终于:一展抱负、征战天下,与天下第一的诸葛亮一较高下,有失有得,畅快淋漓,是曹家成就了自己,算了,这一切留给司马后人吧……


一号专家说


曹操是一个枭雄。他是统一三国的基础的缔造者。没有曹操不可能那么快统一三国。同时古代人比较古板。

自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国家就强调忠君爱国。这种思想根深蒂固。曹操也不愿意辈上骂名。

同时,汉朝还有一定的影响力。有了这个小皇帝后。曹操表面上对于皇帝客气。让很多忠诚于汉朝的人。对于汉朝心存幻想,也跟着曹操干。

曹操有了这个小皇帝。自己就是皇帝。他可以借助皇帝的名义下达命令。在衣带诏事件以前。曹操基本就是忠臣影响。后来曹操跟袁绍打官度之战。曹操说自己是奉旨讨贼。袁绍说,奉衣带诏讨贼。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时候,还是衣带诏讨贼。

总之,汉献帝对于曹操用处很大。留着他用处更多。皇帝不过就是口头上的称呼而已。曹丕为什么称帝呢?因为,曹操是政权的建立者。多数将领都是他的亲信。其他人曹操也能控制住他们。但是曹丕不行,他是继承者。没有自己的势力。就算有,也不强大。曹丕不一定能够绝对控制住整个国家。只有当上皇帝。成为合法的统治者。不然,曹丕就是继承父亲位置的官二代。他凭什么控制住国家?

在说司马懿。司马懿最早是曹魏的谋士。并没有大权。后来曹丕上来中用了司马懿。司马懿慢慢的掌握大权。但是曹魏还是重用曹休跟曹真这样的亲贵。司马懿根本没有得到真正的权利。

后来曹休战死,曹真上位。曹真掌权多年。权利很大后来突然死了。曹魏亲贵中间,还没有成长起来什么大将。

所以司马懿掌控了兵权。诸葛亮几次讨伐。司马懿也积累了足够的权利。但是国家还是控制在年轻的皇帝曹睿手里。知道曹睿去世。曹爽跟他弟弟们掌权。

但是,跟电视里不同。曹爽才是奸臣。他架空皇帝。霸占曹睿的妃子。架空司马懿。最后还把皇太后赶出皇宫。皇太后找到了司马懿请他除掉曹爽。司马懿装病没有管。

最后曹爽带着大臣跟兄弟离开了首都。司马懿政变。控制了国家。但是司马懿还是一个铲除奸臣的模样。国家还是忠于曹魏亲贵的。他们司马家族没有能力控制整个国家。如果司马懿称帝。会有很多人反对。三国还没有一统。马上称帝,只会得到很多人造反。那么,他们就不能一统天下了。而且皇帝就是一个称呼。对于司马懿这样,可以控制住全局的人。不用一个名号。而且,不当皇帝,很多人还会听你的。毕竟,你是用皇帝的名义下达的命令。他们会听。

司马炎为什么称帝?那个时候基本上快一统天下了。蜀国已经被灭。司马炎称帝了。留着皇帝是为了不让防止忠臣们造反。废掉皇帝是为了不留一个脑袋干涉自己。傀儡是傀儡。但是人家毕竟是名义上的统治者。没有了更舒服。


博学多才文盲


曹操自称汉丞,那有汉丞反汉之理。他当时手里握着一个皇帝-汉献帝,可随意摆布不是皇帝胜是皇帝。何况他在时各方诸侯并未全部扑灭,东有孙权南有刘备!如果称帝会给诸侯以口实。当时汉朝虽衰人心未灭,时机不到!

司马懿当时也与曹操类似,手里握着一个皇帝,不做皇帝胜似皇帝,何况曹魏人心未灭其王室力量也还在!




正能量znlyyyyyyyyyy


言下之意,称帝的事业还是留给自已的儿子们去做吧,自已尽量把前期的工作做足就行了。

汉代推崇儒家的以礼冶国,政治上强调正统,忠、孝、仁义是整个帝国的核心价值观,汉末三国时期汉室衰微,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汉献虽是傀儡但仍有一大批如荀彧、孔北海之流的士大夫仍死忠于汉室,连东吴的元老级人物张子布也是汉室的铁粉,虽为乱世这些士大夫们还想着壤除奸凶,兴复汉室,孟德也正是以挟汉天子,才能令诸侯的。在曹操时代只有打着拥汉的旗帜才能于乱世中生存下去,汉室虽危却还是天下的共主,荀彧至死也在维护汉室的正统,不愿向魏王低头。

曹孟德起于汉臣,起而代之的话,是臣下篡夺君上皇位,违背礼法,皇位得之,名不正,言不顺,不能服众,人心不附。而曹丕没做过汉臣,献帝禅位于丕,阻力不大,士大夫们在心里上是接受的。毕竟那时的汉室早已形同虚设。司马懿的情形同曹操当年很相似,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都做过魏臣,而司马炎没有这种政治和道义上的包袱。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夺,从此曹魏的大权旁落到了司马氏手中。但当时的司马懿之境遇与孟德当年很相似。内忧外患不胜其扰。蜀汉与东吴从末停止过对曹魏的袭扰,姜维一直在对曹魏用兵,司马懿不得不应对之。

另一方面司马懿还要应对曹魏势力的反扑,如三国后期的淮南三叛。公元251年王凌首先在淮南发动反对司马氏的军事行动,司马懿亲自平息叛乱,之后不久,司马懿也去世了。综其一生司马懿也没动过改朝称帝的念头,晚年的仲达只是抓住了机遇一跃而为掌国之权臣,然他与曹孟德都为世之枭雄,却也只能一代人做一代人之事,实奈道也,人力弗能为!


賀灏


曹操在挟天子以令诸侯中,获得了巨大成功,权力已经到达了顶峰,可是此时的曹操已经不是当年的曹操,连年的征战加上屡次受伤,不论是年龄还是身体状况都不是最佳的,而且曹操如果称帝,其反对势力不仅仅来源于外在的东吴和蜀汉,其自己内部也将发生内乱,如果再让史官记上一笔,说曹操早就有篡汉之心,那这个骂名可就坐实 ,其子女家眷也将受到牵连,得不偿失。而司马懿呢,也有同样的顾忌,怕称帝后会遭到曹氏反扑,况且此时外患依旧存在,那就是东吴和蜀国。

曹操和司马懿都是很聪明的选择了为自己的后代铺平道路。因为此时与曹操,司马懿一般大的汉室臣子还有不少,曹操很清楚一旦与汉献帝直接对立,那无疑是愚蠢的,例如曹操手下的谋士荀彧,他的威望很高,难保他到时领着其他人效忠汉室,而司马懿呢,是曹魏的达成,受到曹丕的信任,让他继续辅佐新君,他如果在此时称帝,对抗的首先是曹魏政权里面的众多武将,且不说会不会杀了他司马懿,至少可以预想到,必然会引发曹魏集团内部的帝位之争,到时便宜的可是东吴和蜀汉了。其实他们两位都已经很成功了,自己活着的时候,都是位极人臣,死了也为其子孙奠定了进军皇位的基础。


农夫说历史


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当时豪强并起,军阀割据,各地武装力量反对祸害汉朝的外戚和宦官专权以及董卓乱政,要维护的是汉朝的统治,作为臣子的曹操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称帝。


司马懿担任过曹操的丞相主簿,多谋略,善权变。后深得曹丕的信任,地位日渐上升,掌握了曹魏的军事实权。公元249年,司马懿父子发动政变,把曹氏集团的重要成员一律诛灭三族,从而完全掌握了曹魏政权,但不久司马懿病故。所以司马懿不称帝是身体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