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和司馬懿在世時為什麼都不稱帝?

北斗星NO1


曹操和司馬懿父子不稱帝,主要原因是“面子”,還要保有前朝忠臣的牌坊。

對於一個高居帝國權力頂端的男人來說,稱帝,捅破那一層窗戶紙,當然是很愜意的。但另一方面,曹操也好,司馬懿也好,他們畢竟在東漢或者曹魏政權當了幾十年的大臣,對這個已經窮途末路的王朝,不能說一點感情都沒有。同時,他們還曾經在這個王朝享受“忠臣”的美名,他們的一大批同僚好友,也是眼睜睜看著的。這種情況下,如果由自己來親手毀滅自己效忠的那個王朝,於情於理,都有些說不過去,還會被後世嘲笑,原來前面幾十年的忠誠都是裝的,居心叵測啊!

所以,他們想出了更聰明的一招。自己在世時,保留這個苟延殘喘的王朝(雖然只剩下名義上),而在自己去世後,由自己的後人來摧毀王朝,建立新朝。自己則會被追贈為先帝。這樣一來,在世時有帝王之實,去世後同時獲得皇帝之名和終身忠臣之名,兩全其美。

這就是“為周文王”的涵義。

至於稱帝的後人,比如曹丕或者司馬炎,首先對漢朝或者曹魏是沒什麼情感的,其次沒有為前朝立下太大功勞,既沒有“忠臣”的虛名,同時又沒有太高的人望,必須通過稱帝這種程序化的東西,來完成自己和部下的契約關係。所以在他們,是必須稱帝才能維護自己利益。到了這一步,稱帝也就順理成章了。

說白了,就是祖輩、父輩幫你把江山都打下來了,但你得幫祖輩、父輩幹這件“謀朝篡位”的活兒。這既是個美差,也是個髒活。

以上說的是曹操和司馬昭不稱帝的主要原因。至於說司馬懿和司馬師,他倆不稱帝,除了上述原因,還有當時格局不太明朗,曹魏不少忠臣還擁有很大權力(比如淮南二叛和三叛)。所以直到司馬氏父子三人接力般把曹魏忠心勢力全部剪滅,這才具備了讓司馬炎稱帝的可能性。


巴山夜雨涮鍋


曹操和司馬懿在造反之後為什麼沒有稱帝呢?

歷史上關於這一點說法眾多。老溫總結如下幾點,求證於方家:

1.怕眾口悠悠,怕史書詬病

曹操為漢朝天下,司馬懿為曹魏天下,俱都奉獻了畢生精力,雖然不能稱之為絕對的忠臣但是還是盡力了,並且始終是做了那麼多年的臣子。在那個時代,雖然臣子造反當皇帝的例子數不勝數,但是畢竟名聲上都不好聽,而且多數最後也並沒有什麼好下場。所以,曹操司馬懿雖然最後都做出了實實在在的亂臣賊子行為,卻不敢自己去稱帝。

2.時機不成熟

曹操時代後期漢朝遺留下的恩德還沒有消失盡,文臣中對曹操忠心耿耿的,有不少人是因為曹操給漢朝打工才那樣做的,一旦曹操自己單幹背叛漢朝,會有相當一部分人離開他甚至和他對著幹,荀彧就是個例子;

各路諸侯雖然互相攻打,但若有人稱帝就會同仇敵愾。稱帝會一下子成為眾矢之的的,所以袁術稱帝曹操大笑罵他愚蠢;孫權勸曹操稱帝,曹操詭秘一笑說這小子是要把我放在爐火上啊,您想,他還會自己稱帝嗎?

司馬懿後期,雖然大權在手黨羽遍佈,但魏王室力量依然是強大的,他若一定要稱帝,即使能勝利如願,恐怕也會損傷不少,那時吳蜀來攻,難保必勝。

像袁世凱那樣幹不到三月就被趕下去,曹操不會幹,司馬懿也是不會幹的。

3.立足長遠,立德立威以等待時機是最聰明的選擇

不只是司馬懿不稱帝,在他的教導下,他的兩個兒子權勢比他大,根基比他穩當依然不稱帝,但他孫子那兒終於“名正言順”了,這樣才有晉朝。

曹操說“天命在我,我為周文王矣”。這話最實在不過!他向人鼓吹齊桓晉文之功,推崇周文王天下三分有其二依然服侍殷,則是花花腸子。

曹操和司馬懿都是很聰明的選擇了為自己的後代鋪平道路。所以在他們之後,子孫當上了皇帝。這樣後人便無法說什麼。雖然並不是那麼的光明正大,但畢竟事情是他乾的,他的後代登上皇位由於沒有直接經手,所以別人也不好再多說什麼。

二人沒有稱帝是迫於時代是做出的選擇,也是不論從當時看還是現在看都最明智的選擇。






老溫說事


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擔任丞相期間,不僅辱殺皇后,欺侮獻帝,還苦苦追殺大漢皇叔劉備,可見曹操權勢滔天,漢獻帝實際上早就已經是傀儡了;不過曹操執掌北方期間,興修水利,屯田養病,緩和民族關係,社會得到空前恢復,魏國獲得了非常好的建國基礎。

司馬懿則不是說,即使魏國皇帝一家根基尚存,司馬氏依然可以對他們生殺予奪。就算皇帝把兵權給了曹爽,司馬懿依然能夠發動兵變,操縱朝綱,可見當時整個魏國對司馬氏人心所向,不論誰當主帥,兵將們只認司馬懿,勢力早已經不是曹家能夠控制的。

那麼問題來了,曹操和司馬懿對天下的控制已經如此得心應手,為何在世的時候都沒有稱帝?

很多人認為曹操本就不想稱帝,這種說法的原因是曹操有句話: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以及曹操有首詩“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但實際上,評價一個人要看他做了什麼,而不是說了什麼。如果曹操不想稱帝,不會殺掉一直追隨自己的荀彧,而荀彧僅僅是心中向漢;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漢獻帝的第一個皇后是被曹操玷汙之後殺掉的,如果曹操只是為了個人安全不得不殺皇后,只需殺掉就可以了,何以要玷汙皇后?

司馬懿相同,無論兩個兒子怎麼求司馬懿稱帝,司馬懿都不答應;甚至臨死的時候,都告訴兒子要好好輔佐魏國皇帝。都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難道司馬懿也不想稱帝?根據司馬懿的所作所為,比曹操有過之而無不及,不想稱帝更沒有依據。

其實司馬懿在臨死之前,對兒子們說了兩個詞,能夠道破曹操和他本人為何不敢稱帝。司馬懿首先跟兒子們說“籠絡人心”,最後嚥氣之前說了兩個字“慎之”。

可見曹操絕非不想稱帝,只是在曹操活著的時候,天下人因為一直以來受到的教育,還比較留戀漢朝,荀彧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漢室將傾,卻也是故國;同樣,到了司馬懿的時候,也是一個道理,所以他們只能等待受前朝教育的一兩代人老去,後代才敢稱帝。


國學人生匯


曹操做為長輩人 去奪女婿的天下,老臉掛不住才沒有幹。是女兒們拚命阻攔鬧騰 使曹操感覺到沒有天天讓女兒不開心理由,才沒有去當皇帝。孫權推舉時候他才會說 ,你想讓我放在火上烤哩,正是這種狀態。

劉協漢獻帝 是曹操實現他統一中國的目的的棋子,這個目的還沒有達到,還有利用價值。在劉協試圖謀殺曹操的計劃,未能實現暴露時 大臣董承聯同劉備等謀殺曹操 ,後有伏皇后再作陰謀,事情洩露 董伏等被殺。

曹操都能為了統一國家,這個大局忍讓不殺劉協,殺劉協比殺楊修容易多了。劉協是光桿皇帝, 沒有政治勢力,只有空虛政治影響。曹操還在顧全大局,忍己慾望沒有當去皇帝,後來女兒們更勸阻曹操,阻擋當皇帝的慾望,也有了外孫。

司馬懿的是自己實力,還沒有還到撐制局面。雖然撐控京中。但四邊邊鎮大權,並沒有撐控。都發生反叛動亂,被各個擊破鎮壓。後才實實得以控制住全部權力,也到司馬師司馬昭時候。曹操不是不想當皇帝是女兒哭闖阻止了。司馬懿是還不具備條件外面五凌曹彪母丘位諸葛誕都是一方霸主還有西邊夏候玄文欽都曹家保皇勢力。司馬懿當皇帝的敵人不除去他也睡不穩。


ww3721


東漢末年,天子年幼,董卓專政,專橫跋扈淫亂宮廷。

天下英雄紛紛起兵,曹操順應時勢率零十八路英雄討伐董卓,以護駕為名挾天子以令諸侯,打敗袁紹,消滅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諸侯成為大漢天下第一大勢力。


曹操整頓軍紀綱常,制定一系列的政策穩定社會秩序,恢復生產、鼓勵耕種、多生孩子(連年征戰人口急劇下降)多種樹。此時的曹操手握大部天下,有錢有糧有地盤,要多嘚瑟有多嘚瑟。

飽暖思淫慾:自從滅掉呂布收了貂蟬後天下美女就數東吳“大喬、小喬”了。

曹操親率80萬大軍從水路殺奔東吳,號稱活捉孫權解放大小喬。

孫權急了,把自己的妹妹孫尚香送給劉備,請劉備幫忙共拒曹操,打敗曹操後分錢分糧分地盤,貂蟬和赤兔馬也分給劉備,劉備此時甘夫人剛被曹操害死,自己也被曹操打到西川一個山旮旯兒,蜀路難,蜀路難,難於上青天,出一趟門山間摔死一夥子士兵,逐派諸葛亮領兵協助東吳在赤壁擺下大陣。

好一個神機妙算諸葛亮,領著東吳周瑜在赤壁用火燒藤甲兵的方法把曹操80萬大軍燒的片甲不留,大敗而逃。

曹操元氣大傷逃回洛陽,想自己征戰一生打下大半天下,鐵蹄過處敵人莫不聞風喪膽,舉手投降,現今被一大耳朵賊劉備算計,敗在兩夥小癟三之下,終日思念的大小喬美女毛都沒看著,越想越氣,越想越鬱悶,頭痛欲裂,痛不能擋,大叫一聲,一頭栽倒……可憐一代梟雄就此消亡於歷史的長河之中,給後人留下無盡猜想。

曹丕繼承曹操的位子,為鞏固政權啟用了當時第一大士子之首的司馬家族的司馬懿輔佐自己,曹丕不像曹操那般,打下這大江山連皇帝都沒做就嗝屁了,他上位不久便廢了小皇帝自己坐上去了,結束了大漢朝400年的歷史,號稱大魏。


此時西川的劉備已經發展壯大稱帝立國為蜀。

東吳的孫權也自封皇帝,號稱吳國。

天下三分,所謂一山不容二虎,何況是三頭猛虎,世間註定消停不了,還得繼續戰鬥。

當年的英雄已經遲暮,劉備63了,趙雲、關羽、張飛、黃忠、諸葛亮,劉嬋從小隨劉備流亡,磨滅了志向,蜀國蝸居深山無大將,等待歲月的流逝。

東吳孫權正直當年,意氣風發,東吳地區依山傍水,兵精糧廣,等待時機,逐鹿中原。

魏國地大糧多,兵強馬壯,司馬懿掛帥領軍


司馬懿統領百萬大軍對蜀國發起猛烈進攻,諸葛亮在五丈原戰死,劉嬋率百官舉手投降曹丕,蜀國從此在三國中消亡,只留下“樂不思蜀”的千古笑談。

司馬懿滅了蜀國,自此聲威大震,司馬家族從此真正的出現在歷史的舞臺,曹丕不愧為曹操後代,終日裡歌舞昇平,縱情聲色,年紀輕輕縱慾過度,嗚呼哀哉了。

此時的司馬懿兵權在手大權獨攬,一步步擠下魏國曹睿,扶植小皇帝。

當年微風凜凜,智謀超群的大元帥司馬懿,如今已是兩鬢斑白,年過花甲,83歲,天下已實至名歸操縱在司馬家之手了。

司馬懿的一生,初時在曹操手下窩屈半生,琴棋書畫也是樂得自在,曹操走後,曹丕啟用自己,終於:一展抱負、征戰天下,與天下第一的諸葛亮一較高下,有失有得,暢快淋漓,是曹家成就了自己,算了,這一切留給司馬後人吧……


一號專家說


曹操是一個梟雄。他是統一三國的基礎的締造者。沒有曹操不可能那麼快統一三國。同時古代人比較古板。

自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國家就強調忠君愛國。這種思想根深蒂固。曹操也不願意輩上罵名。

同時,漢朝還有一定的影響力。有了這個小皇帝后。曹操表面上對於皇帝客氣。讓很多忠誠於漢朝的人。對於漢朝心存幻想,也跟著曹操幹。

曹操有了這個小皇帝。自己就是皇帝。他可以藉助皇帝的名義下達命令。在衣帶詔事件以前。曹操基本就是忠臣影響。後來曹操跟袁紹打官度之戰。曹操說自己是奉旨討賊。袁紹說,奉衣帶詔討賊。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時候,還是衣帶詔討賊。

總之,漢獻帝對於曹操用處很大。留著他用處更多。皇帝不過就是口頭上的稱呼而已。曹丕為什麼稱帝呢?因為,曹操是政權的建立者。多數將領都是他的親信。其他人曹操也能控制住他們。但是曹丕不行,他是繼承者。沒有自己的勢力。就算有,也不強大。曹丕不一定能夠絕對控制住整個國家。只有當上皇帝。成為合法的統治者。不然,曹丕就是繼承父親位置的官二代。他憑什麼控制住國家?

在說司馬懿。司馬懿最早是曹魏的謀士。並沒有大權。後來曹丕上來中用了司馬懿。司馬懿慢慢的掌握大權。但是曹魏還是重用曹休跟曹真這樣的親貴。司馬懿根本沒有得到真正的權利。

後來曹休戰死,曹真上位。曹真掌權多年。權利很大後來突然死了。曹魏親貴中間,還沒有成長起來什麼大將。

所以司馬懿掌控了兵權。諸葛亮幾次討伐。司馬懿也積累了足夠的權利。但是國家還是控制在年輕的皇帝曹睿手裡。知道曹睿去世。曹爽跟他弟弟們掌權。

但是,跟電視裡不同。曹爽才是奸臣。他架空皇帝。霸佔曹睿的妃子。架空司馬懿。最後還把皇太后趕出皇宮。皇太后找到了司馬懿請他除掉曹爽。司馬懿裝病沒有管。

最後曹爽帶著大臣跟兄弟離開了首都。司馬懿政變。控制了國家。但是司馬懿還是一個剷除奸臣的模樣。國家還是忠於曹魏親貴的。他們司馬家族沒有能力控制整個國家。如果司馬懿稱帝。會有很多人反對。三國還沒有一統。馬上稱帝,只會得到很多人造反。那麼,他們就不能一統天下了。而且皇帝就是一個稱呼。對於司馬懿這樣,可以控制住全局的人。不用一個名號。而且,不當皇帝,很多人還會聽你的。畢竟,你是用皇帝的名義下達的命令。他們會聽。

司馬炎為什麼稱帝?那個時候基本上快一統天下了。蜀國已經被滅。司馬炎稱帝了。留著皇帝是為了不讓防止忠臣們造反。廢掉皇帝是為了不留一個腦袋干涉自己。傀儡是傀儡。但是人家畢竟是名義上的統治者。沒有了更舒服。


博學多才文盲


曹操自稱漢丞,那有漢丞反漢之理。他當時手裡握著一個皇帝-漢獻帝,可隨意擺佈不是皇帝勝是皇帝。何況他在時各方諸侯並未全部撲滅,東有孫權南有劉備!如果稱帝會給諸侯以口實。當時漢朝雖衰人心未滅,時機不到!

司馬懿當時也與曹操類似,手裡握著一個皇帝,不做皇帝勝似皇帝,何況曹魏人心未滅其王室力量也還在!




正能量znlyyyyyyyyyy


言下之意,稱帝的事業還是留給自已的兒子們去做吧,自已儘量把前期的工作做足就行了。

漢代推崇儒家的以禮冶國,政治上強調正統,忠、孝、仁義是整個帝國的核心價值觀,漢末三國時期漢室衰微,然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漢獻雖是傀儡但仍有一大批如荀彧、孔北海之流的士大夫仍死忠於漢室,連東吳的元老級人物張子布也是漢室的鐵粉,雖為亂世這些士大夫們還想著壤除奸兇,興復漢室,孟德也正是以挾漢天子,才能令諸侯的。在曹操時代只有打著擁漢的旗幟才能於亂世中生存下去,漢室雖危卻還是天下的共主,荀彧至死也在維護漢室的正統,不願向魏王低頭。

曹孟德起於漢臣,起而代之的話,是臣下篡奪君上皇位,違背禮法,皇位得之,名不正,言不順,不能服眾,人心不附。而曹丕沒做過漢臣,獻帝禪位於丕,阻力不大,士大夫們在心裡上是接受的。畢竟那時的漢室早已形同虛設。司馬懿的情形同曹操當年很相似,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都做過魏臣,而司馬炎沒有這種政治和道義上的包袱。

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奪,從此曹魏的大權旁落到了司馬氏手中。但當時的司馬懿之境遇與孟德當年很相似。內憂外患不勝其擾。蜀漢與東吳從末停止過對曹魏的襲擾,姜維一直在對曹魏用兵,司馬懿不得不應對之。

另一方面司馬懿還要應對曹魏勢力的反撲,如三國後期的淮南三叛。公元251年王凌首先在淮南發動反對司馬氏的軍事行動,司馬懿親自平息叛亂,之後不久,司馬懿也去世了。綜其一生司馬懿也沒動過改朝稱帝的念頭,晚年的仲達只是抓住了機遇一躍而為掌國之權臣,然他與曹孟德都為世之梟雄,卻也只能一代人做一代人之事,實奈道也,人力弗能為!


賀灝


曹操在挾天子以令諸侯中,獲得了巨大成功,權力已經到達了頂峰,可是此時的曹操已經不是當年的曹操,連年的征戰加上屢次受傷,不論是年齡還是身體狀況都不是最佳的,而且曹操如果稱帝,其反對勢力不僅僅來源於外在的東吳和蜀漢,其自己內部也將發生內亂,如果再讓史官記上一筆,說曹操早就有篡漢之心,那這個罵名可就坐實 ,其子女家眷也將受到牽連,得不償失。而司馬懿呢,也有同樣的顧忌,怕稱帝后會遭到曹氏反撲,況且此時外患依舊存在,那就是東吳和蜀國。

曹操和司馬懿都是很聰明的選擇了為自己的後代鋪平道路。因為此時與曹操,司馬懿一般大的漢室臣子還有不少,曹操很清楚一旦與漢獻帝直接對立,那無疑是愚蠢的,例如曹操手下的謀士荀彧,他的威望很高,難保他到時領著其他人效忠漢室,而司馬懿呢,是曹魏的達成,受到曹丕的信任,讓他繼續輔佐新君,他如果在此時稱帝,對抗的首先是曹魏政權裡面的眾多武將,且不說會不會殺了他司馬懿,至少可以預想到,必然會引發曹魏集團內部的帝位之爭,到時便宜的可是東吳和蜀漢了。其實他們兩位都已經很成功了,自己活著的時候,都是位極人臣,死了也為其子孫奠定了進軍皇位的基礎。


農夫說歷史


曹操生活在東漢末年,當時豪強並起,軍閥割據,各地武裝力量反對禍害漢朝的外戚和宦官專權以及董卓亂政,要維護的是漢朝的統治,作為臣子的曹操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而稱帝。


司馬懿擔任過曹操的丞相主簿,多謀略,善權變。後深得曹丕的信任,地位日漸上升,掌握了曹魏的軍事實權。公元249年,司馬懿父子發動政變,把曹氏集團的重要成員一律誅滅三族,從而完全掌握了曹魏政權,但不久司馬懿病故。所以司馬懿不稱帝是身體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