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基因编辑婴儿”若已出生,将按有关法律和条例处理

“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逆天改命

,首例免疫艾滋病婴儿在中国诞生?专家的话让人后怕!卫计委和医院回应...)持续发酵,引发风波不断。

南科大“查封”贺建奎办公室

11月27日晚间,南科大贺建奎办公室贴上“封条”。来源:新京报

昨晚,记者发现南方科技大学贺建奎办公室门外介绍内容摘除,并贴上印有“请勿入内,后果自负”及学校盖章的提示条。

贺建奎今将现身第二届人类基因组编辑国际峰会发言

昨日上午,第二届人类基因组编辑国际峰会在香港召开,因“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受到关注、并将在此会议上公布试验数据的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并未现身。美国国家科学院新闻发言人Molly Galvin回复记者称,贺建奎将按照计划在今天(28日)上午,参与“人类胚胎编辑”的相关发言。


科技部:“基因编辑婴儿”若已出生,将按有关法律和条例处理


2018年11月27日,香港,第二届人类基因组编辑国际峰会开幕,贺建奎未现身其中。图/视觉中国


  • 贺建奎确定在28日的峰会上发言。
  • 可遗传的基因组编辑临床试验,一直是许多研究小组争论和探讨的热点话题。
  • 在中国,导致了这两个孩子出生的临床试验是否符合相关标准,还有待商榷。
  • 我们的目标是确保人类基因组编辑安全、合理、有效且负责地进行,并且造福全社会。


在第二届人类基因组编辑国际峰会(香港)即将召开之际,大会组委会获悉,中国诞生了一对被胚胎基因组编辑的双胞胎,而领导这项研究的贺建奎研究员也即将在本次峰会(周三)上发言。

可遗传的基因组编辑临床试验,一直是许多研究小组争论和探讨的热点话题,目前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证据,为进行可遗传的基因组编辑临床试验提供了有力的理论证据和研究基础。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与医学科学院2017年发表的报告中写道,在临床前研究充分阐明潜在的风险和益处,并且通过同行评审的情况下,这类的临床研究可能会被批准。但这仅仅是在没有更有效的治疗手段情况下,人们选择更先进医学手段的方式,但不得不提到的是,这些研究提供的手段只是一类可以选择的替代方式,而在临床研究进行的整个过程中,必须要做到高度的透明化,并且需要经历严格的监督和审查。此外,报告还提到,在进行这类研究时,我们应该保持谨慎的态度,同时需要广泛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并且在相关部门制定了有效的监管手段(包括研究的标准和结构体系)的情况下,这项研究才是真正有意义和科学的。

让我们将目光放到欧洲。2018年英国纳菲尔德生物伦理学委员会发布了一份独立调查报告,这份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应该建立一个高效的遗传性基因组编辑的干预环境”,这样才能保证人类遗传基因编辑的安全性。而在中国,导致了这两个孩子出生的临床试验是否符合相关标准,还有待商榷。

大会组委会希望通过这次高峰论坛的对话,可以进一步增进全世界对人类基因组编辑相关研究问题和伦理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而我们的目标是确保人类基因组编辑安全、合理、有效且负责地进行,并且造福全社会。


11月27日,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等多方对“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进行回应。

科技部:“基因编辑婴儿”如果确认已出生,属于被明令禁止的,将按照中国有关法律和条例进行处理

27日,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对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进行回应,其中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在回答央视记者提问时候表示:本次“基因编辑婴儿”如果确认已出生,属于被明令禁止的,将按照中国有关法律和条例进行处理。

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发布声明如下:


近日,国内外媒体爆出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诞生的消息,对此中国科学院学部高度重视。作为负责组织和领导学部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工作的专门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发表如下声明:我们高度关注此事,坚决反对任何个人、任何单位在理论不确定、技术不完善、风险不可控、伦理法规明确禁止的情况下开展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的临床应用。我们愿意积极配合国家及有关部门和地区开展联合调查,核实有关情况,并呼吁相关调查机构及时向社会公布调查进展和结果。

中国科学院学部 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

2018年11月27日



科技部:“基因编辑婴儿”若已出生,将按有关法律和条例处理



27日下午,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部长茶座”活动中,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对引起社会极大关注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做出回应。

徐南平表示,2003年颁布的《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规定,可以以研究为目的,对人体胚胎实施基因编辑和修饰,但体外培养期限自受精或者核移植开始不得超过14天,而本次“基因编辑婴儿”如果确认已出生,属于被明令禁止的,将按照中国有关法律和条例进行处理。

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坚决反对有违科学精神和伦理道德的所谓科学研究与生物技术应用

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27日发表声明,坚决反对有违科学精神和伦理道德的所谓科学研究与生物技术应用。

声明称,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实属违反伦理道德和有关规定,已严重扰乱科研秩序,对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国际声誉造成严重损害。

声明指出,基因编辑技术作为一项革命性技术正在推动着生命科学研究发展,但其应用安全性尚有待于进一步全面评价,如何审慎使用该新兴技术关系到人类健康和长远福祉。中国政府分别于2003年和2015年出台了《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办法(试行)》,为基因编辑技术等的应用明确了基本准则,为开展相关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提供了根本遵循,这得到了中国科技界一致共识。

声明重申,中国科技界将一如既往地坚持科学技术造福人类、服务社会的宗旨去开展科学研究活动,严格遵守科学道德和学术伦理规范以及相关国际规则,以创新性科研工作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

虽然事件本身在网络上引起热烈讨论,但很多网友对基因编辑的原理或许并不熟悉。基因编辑抵抗艾滋病究竟是如何实现的?为什么伦理问题如此受到关注?在遥远的未来,基因编辑能为人类的生活作出贡献吗?看完下面这张图,你就了解了。

科技部:“基因编辑婴儿”若已出生,将按有关法律和条例处理


科技部:“基因编辑婴儿”若已出生,将按有关法律和条例处理


科技部:“基因编辑婴儿”若已出生,将按有关法律和条例处理


科技部:“基因编辑婴儿”若已出生,将按有关法律和条例处理


实际上,目前人类对于基因的了解还很有限,没有几种人类疾病可以清晰明了地归咎于某一种基因。多数情况下,疾病通常是由两个或多个基因相互耦合的结果。未来,基因编辑需要探索与挑战的东西,还有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