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在中國文明進程中不過60年,為何卻被後世如此津津樂道?你怎麼看?

司馬賴氏


三國曆史之所以被人稱道,主要是下面幾個原因。



1、三在中國歷史中是一個非常神奇的數字。比如三皇,三代,三才,三清等。人們習慣了許多三的詞語。在這樣的習慣之下三國讀起來朗朗上口,符合國人習慣性的審美。

2、三國勢力脈絡清晰,曹操有五子良將,劉備有五虎將,孫權麾下差一點,但是周瑜、張昭、魯肅、呂蒙等人物也都算是熟面孔。

就算不識字的文盲也可以清楚分辨三個勢力的主要人物。如果換成五代十國的歷史故事,要分清十幾個國家的順序和勢力範圍都要頭大,別說是老百姓,估計許多讀書人都容易弄混。


3、三國故事跌宕起伏,從統一到混亂,再到三國鼎立,然後三國又迴歸大一統政權。

三國故事中,從漢末天下大亂,群雄並起,一直到三足鼎立,再到三家歸晉。故事從一而始,至一而終。符合國人對於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歷史認知。

4、從正史到演義。

歷代文人持續創造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三國故事,蘇軾在筆記中就記載了宋朝時期人們在聽三國故事的時候,聽到劉備就很開心,聽到曹操就很生氣的段子。

什麼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劉備三讓徐州,溫酒斬華雄曹操青梅煮酒,臥龍鳳雛,草船借箭、借東風。。。這些著名的故事多數都是來自於一代代民間故事人物的改編。


後來到明清時期,羅貫中終於彙集文人之大成,創作出了膾炙人口的四大名著之《三國演義》。從此把三國的影響力又推向了一個高峰。

在上世紀90年代,通過電視這種傳媒,央視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拍攝了一篇史詩級的電視劇,將存在於人們想象中的三國演義,完美的具象化。至今人們提起諸葛亮首先想到的是唐國強,提到曹操想到的是鮑國安。可見其巨大的影響力。

正是因為上面幾個因素的綜合影響,才讓三國在老百姓中擁有了巨大的影響力。


以史為鑑


三國在中國歷史地位就有這麼高嗎?

為什麼三國時期,獨獨是三國時期,在我國的歷史上有如此的影響?就一部三國演義使然?中國歷史中亂世太多了全沒三國的典故我們耳熟能詳。而且似乎每個歷史人物都有一段故事。



想了一下,結合網友的觀點,如下理由:

1 深遠的影響

三國的格局及其之間的對立聯合對後來中國歷史的演變影響很大,所以三國在中國歷史上佔有較為突出的地位。

三國時期,蜀漢和東吳受魏國的逼迫,向西、南、東擴張,也帶動了中原文化的擴張,這無形中是有利於中國發展的。

春秋時期漢民族還未從文化上統一。南方的楚聯盟尚不屬於炎黃華夏體系,是標準的蠻夷。秦自己是就是“戎”的出身,不過他反而比楚先加入華夏集團。

漢以後直到今天,炎黃華夏一直是中國立國的文化之本。所以本身在文化上就處於主導的地位



2 靠文學作品使然

個人以為顯然不是。蓋因三國演義和其他演義平話相比,他是相當接近於正史的。基本都按著正史的脈絡來寫的。這一點和其他平話:說唐、說岳、水滸有明顯的差別。所以我個人以為3國之所以吸引人,主要靠的是歷史本身的魅力,演義中的藝術誇大與神話成分反倒不是那麼有味道。



3 英雄主義的抬頭與統治者的鼓吹

漢朝正是中華民族的強盛和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時期。” 劉邦時期壓不過項羽,劉徹雖強,卻遭史謗,英雄主義的第一次真正抬頭,就是三國。

此前的春秋戰國秦,因漢文化還未定型,思想上未統一,雖有勇士,上不到3國英雄的高度。

又:董卓造亂,給割據者和用武者堂堂正正師出有名的機會,使其在道德審美上的高度也達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水平。

特別適合於被傳誦。歐洲之史詩,即國人之3國也。後世的君王們沒有多對春秋戰國做更多宣傳和吹捧,我以為主要是這個原因。所以君王們吹捧基於漢文明的英雄主義,首選3國,後世N多朝代,也只有大唐,和南宋岳飛比較傑出。



大家必須明白 ,三國真正火起來的時候是唐朝 真正之前可與之相比的 不是五代十國 不是魏晉,是春秋戰國 他們之間的對比 讓無數人產生疑問 為什麼揚春秋戰火卻更贊三國。太多深層次的原因,他已成為一個熱門的歷史現象。本人才疏學淺,大家可以在評論區暢聊起來!


九生趣事



三國在中國文明進程中不過60年。卻廣被後人熟知,津津樂道。為何?

最關鍵的原因,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在小說中,廣義的三國時期並非只有60年。也包括三國鼎立形成之前的諸侯割據。

這部小說中的文臣武將家喻戶曉:文臣智囊有諸葛亮、郭嘉、賈詡等。武將有呂布、關羽、趙雲、張飛、孫策、張遼等。

其實,在《三國演義》成書之前。已經有三國評書。在評書中,虛構的成分更大。趙子龍在長坂坡,槍挑天下第一槍的北地槍王張秀。

在小說中,羅貫中還原了歷史。張秀並非北地槍王。而是宛城候。張秀根本沒有與趙雲交過手。

小說《三國演義》更接近真實的歷史。

正因為有評書、小說、影視劇。三國曆史才被我們廣為熟知,津津樂道。

我們拿兩個時期,與三國曆史相比。一是隋唐之際。另一個是唐末之際。

《隋唐演義》的小說和評書知名度遜色於《三國演義》。故人們略知隋唐的高手李元霸、秦元慶、宇文成都等。遠不如關羽、呂布、趙雲童叟皆知。

唐末李克用、朱溫、李存勖、李存孝等歷史人物的知名度更低。因為沒有唐末的演義和評書。

東漢末年、隋朝末年、唐朝末年皆有史書。但老百姓對歷史的瞭解,主要通過評書、小說和影視劇。

諸位若不信,請看王者榮耀。


三國時期的人物有20個:曹操、劉備、孫策、孫香尚、趙雲、關羽、張飛、諸葛亮、周瑜、大喬、小喬、甄姬、蔡文姬、夏侯惇、典韋、呂布、貂蟬、司馬懿、劉禪、黃忠。【我和兒子都擅長用典韋】

隋唐之際的人物只有一個:程咬金。

唐末一個也沒有。

附錄:若不是有電視劇《神探狄仁傑》。王者榮耀中斷不會有狄仁傑和李元芳。【為何王者無張環?】





楊朱學派


一是《三國演義》成書前,即有大量關於三國的評書,詩詞,特別是詩詞,千百年來深入草根、精英階層,讓歷代歷朝對三國故事有往事如昨的感覺。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生子當如孫仲謀”,“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以及楊慎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雖不是詠三國,卻比詠三國更三國,以及現代的“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二是三國故事既是貴族,也是平民的夢想,也是個人英雄主義的夢想,他們夢想有朝一日成為故事的主角,縱然是“浪花淘盡英雄”,畢竟也是英雄!

三是通俗演義小說《三國演義》把三國故事的影響力推上了歷史的高潮,可謂家喻戶曉,這是小說《三國》的最成功之處。

四是《三國》宣揚的是忠君思想,符合封建時代統治者的要求。對比隋唐故事、唐末農民起義故事等,無論故事如何動人,都逃脫不了背叛反叛的思想,歸根結底是用武力去推翻舊王朝建立新王朝,其合法性難免遭質疑,也於新王朝的統治不利,你可以推翻前朝,我為何不可以推翻當朝?你推翻前朝是因為前朝荒淫無道,那麼今朝就沒有荒淫無道嗎?唯有劉備的忠於漢室匡扶漢室的忠君思想,是任何一個王朝都需要的,儘管劉備很偽君子,但是他的忠君在《三國》小說中得到了絕對的褒揚,完全符合主流文化主流思想的要求。

《水滸》《西遊》看似反叛,但最終落腳點仍是忠君忠上:宋江把聚義廳改為忠義廳並接受招安,為朝廷南征北戰;孫猴子再叛逆,永遠跳不出如來的掌心和唐僧的緊箍咒,最終成正果,這個正果就是符合主流思想的,也是符合統治者的意志的。


康樂園593


我認為三國之所以被後人津津樂道有以下三點原因:

1.因為有三國演義這本著作。

因為羅貫中的一本三國演義,讓三國稱為一段家喻戶曉的歷史,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多多少少地瞭解一些三國故事,說出幾個三國名將的名字。


2.亂世出英雄,三國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

三國和春秋戰國一樣是一段亂世爭雄的時代,這樣的時代背景造就了無數英雄,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流傳下來的典故也就比較多,比方說刮骨療毒,千里走單騎,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等等。

3.有很多經典的戰役

三國時期出現了很多經典的戰役,舉例說明一下,像赤壁之戰還有官渡之戰等等戰役,這些戰役都是被歷史記載下來的經典戰役,值得後人學習和品鑑的。

以上就是我對三國之所以可以被我們津津樂道原因的分析,如果有不妥之處,還請各位在留言區留言指正。謝謝各位!

關注我,讓我們一起回顧歷史,不忘昨天!

歷史白話君


嘴上,我們談的是三國;心裡,我們談的是自己。



一、羅貫中《三國演義》的貢獻。史學研究本來是精英階層的“專利”,與世俗文化有著天然的隔閡和距離。普通大眾主要通過“說書”、“戲曲”等方式,對各種歷史情節不斷進行演繹、傳播,瞭解的都是一些碎片化的歷史。所以,後世有許多被演繹的故事,比如:潘美本是功勳卓著的宋初名將,結果成了奸臣;蘇定方乃赫赫有名的大唐名將,結果也成了奸臣,這就是市井演繹的結果。《三國志》太正,老百姓不喜歡,但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不是正史、是小說,普通大眾都能讀的懂,就像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孫皓暉的《大秦帝國》一樣,讓本來對歷史有著敬畏感和距離感的普通大眾能夠置身其中,淋漓酣暢的讀歷史,架起了普通大眾熟讀歷史的橋樑。僅僅能讀懂還不夠,關鍵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還太好,屬四大名著,有極高的文學價值。歷史小說多了去了,但有幾本歷史小說能比的上《三國演義》的水平,開篇一句“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就征服了無數讀者的心,稱得上是“前無古人,至少到目前為止依然後無來者”的鴻篇鉅著,其擁有的“粉絲量”恐怕大到驚人。



二、影視劇和遊戲的傳播力量。僅僅靠《三國演義》,三國故事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了。但還不夠,除了古代的各種戲曲外,現代影視技術繼續傳播三國故事。比如:《三國演義》、《新三國》、《品三國》等影視節目,《三國群英傳》、《三國無雙》、《三國志》等遊戲,這些貼近普通大眾的傳播手段,讓三國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的“必學科目”。即使完全不懂歷史的人,也都能說上幾個耳熟能詳的三國人物,講上幾段三國故事。三國這段歷史不再是精英階層的“專利”,而是普通大眾唯一能、也願意津津樂道的歷史片段。每一個普通大眾都結合自己所熟知和理解的三國故事進行各種演繹,把三國變成了一種大眾文化。

三、三國文化的普世價值。三國這段歷史,沒有固定的主導價值,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每一個普通人幾乎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臉譜”,有人喜歡奸詐的曹操、有人喜歡仁義的劉備、有人喜歡智慧的諸葛亮、有人喜歡忠武的關羽、有人喜歡儒雅的周瑜、有人喜歡隱忍的司馬懿。在這個世界裡,沒有好人壞人之分,大家看到的是謀略的碰撞和智慧的較量;在達成平衡的天下三分中,沒有誰是英明神武的,沒有哪一方勢力是一家獨大的,孫權夷陵之戰打敗劉備,立即要遣使求和,防備曹魏“黃雀在後”。這個世界充滿權謀、奸計、自私,但也充滿忠義、智慧、奮爭,如:桃園結義、三顧茅廬、青梅煮酒論英雄等,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濃縮版、現實版。赤壁之戰前,我們或許還能看到在諸侯兼併過程中,一些諸侯犯下低級錯誤導致自己最後身死國滅。但從赤壁之戰開始,我們發現每一次較量都是高手過招,看不到明顯的失誤。到後三國時代,我們發現,諸葛亮也扶不起劉阿斗,曹操祖孫三代都熬不死司馬懿,又感覺人生如三國一樣,奮爭與努力的背後,還有不盡的無奈。從此,三國不再是三國,而“演義”成了一種文化,成了一種植根到我們每一個人骨子裡的文化。

嘴上,我們談的是三國;心裡,我們談的是自己。


笑傲江湖149553812


三國為什麼會被後世津津樂道?

這段歷史的特殊性有這麼幾點

歷史上在這段歷史上有著太多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比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都是載入歷史史冊的著名戰役,就讓後世的文人墨客有了很好的文學創作題材。

羅貫中,我們這代人很多多三國這段歷史的認識都是來自他的三國演義,所以一部好的流世鉅作,也會讓這段歷史為後世人所追捧。

這段歷史形成的底層邏輯,自秦漢統一以來,第一次的長時間的分裂割據局面。

在秦漢時期成長壯大起來的一個群體,地方豪族,也就是世家大族,他們在經濟實力越來越強的情況下就需要在政治權利上得到更多的話語權,而以魏蜀吳為代表的寒族,還有當時的皇帝,宦官,外戚等等各個階層都需要重新整合,所以天下大亂是遲早的事,而亂的目的也就是為了去尋找一個讓各個階層都能平衡的政治統治策略,所以北方中原的曹操,西川巴蜀的劉備,江東平原的孫權都非常有地域性的統治,為以後得歷史演變提供了很多的參照。

所以歷史上很多朝代每每提到這段歷史,記載描述上都有不同的方向,有尊劉貶曹的,有尊曹貶劉的,還有都不認可他們的,都是利用對這段歷史的評價來表明自己時代的立場。

我是唐不三不四藏,一個歷史愛好者,喜歡可以關注我一起探討歷史,個人觀點,多有疏漏,還望斧正。




唐不三不四藏


首先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亂世出英雄,同時又是一個天下合久比分的年代,在分合的爭奪上體現了令人讚歎的智慧。有曹操這樣的一代梟雄,由弱變強,可愛的一面,殘酷的一面,不為人知的一面也讓後人對這個已故徵西大將軍到曹侯充滿了想象空間;有關羽這樣義薄雲天,有張飛這樣魯莽而不失可愛卻又在嚴顏身上提現了智慧;還有趙雲這樣完美形象,經過三國演義的文學加工更讓後人推崇備至;還有諸葛亮等等數不盡的形象都讓這段故事充滿了色彩,引人入勝。同時大量的計謀體現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人文智慧,人心叵測與爾虞我詐也顯得讓後人多了一分處世哲學,豐滿立體的史詩畫卷波瀾壯闊地展現在人們眼前,這樣的三國怎能不讓人由衷喜歡呢?


CompleteCosmos


因為在文革那段國家動盪時期,大量古書被付之一炬,幾千年的文明歷史文化記憶也隨之消失,其實我們幾千年的歷史,何止就這幾本書,被炒來炒去,真的是沒有什麼拿的出手的了


心中的那一摟清水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三國是歷史著名的戰亂時代。英雄輩出,戰亂紛爭。有割據才有故事,並且《三國演義》書籍的描述也對三國曆史的宣傳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歷史上英雄主義的盛行年代最早就是三國,另有關羽、呂布、曹操等人對後世的影響很大,也不同程度上對三國曆史起到了推動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