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敗美軍的“三三制”戰術動作,究竟有多厲害?

銅仁那些事


三三制進攻是抗日戰爭時期,由於我軍在敵後的游擊戰活動而產生的,是因為火力弱於敵方的時候,總結出來的一種作戰方式。優點十分明顯,那就是可以減少正面突擊所帶來的傷亡。說的形象一點就是把人分散,然而相互掩護。這套戰術在二戰時期的德軍裝甲突擊種也由類似存在。

而且三三制進攻可以有效的發現敵軍火力薄弱之處,可以做到瞬間分散,快速轉變進攻重點,就拿解放戰爭中,數十萬解放軍衝鋒時,往往可以散開如同二十萬人一般,一旦發現敵軍火力薄弱處,由瞬間集中優勢兵力突破。這套戰術在解放軍手裡,真正是創造了多個奇蹟。

在朝鮮戰爭中,三三制戰術也是主角,美軍常常錯誤認為志願軍是人海戰術,其實這就是被三三制戰術給矇蔽的。志願軍大多都是老兵,對於三三制戰術是爐火純青,所以在進攻中配合默契,往往多面開花,打的聯合國軍不知所措,錯誤的認為志願軍是動用了大量部隊。

而把三三制戰術玩的極致的還屬於四野,因為三三制戰術是林彪提出來的,對於三三制戰術,林老總可謂是精益求精。四野出關之後,就一直保持著強大的攻勢,一直打到了海南島,可以說這就是得益於三三制戰術的功勞,因為林老總髮現,三三制用來老兵帶新兵是最合適不過的,可以快速讓新兵熟悉戰場,掌握作戰要義。


小司馬遷論史


我是兵說,我來回答!

三三制談不上有多厲害,卻讓美軍吃過大虧。記得看過一部講述抗美援朝戰爭的電影,片尾講述了志願軍為了攻克美軍陣地發動了瘋狂的人海衝鋒。這樣的做法顯然不符合事實,在火力強大的美軍面前,進行人海衝鋒無異於送死。如果要想攻克陣地,就需要付出重大的犧牲。事實上志願軍衝鋒的時候,使用的便是三三制戰術。

三三制戰術,指的三個人為一個戰鬥小組,三個戰鬥小組為一個戰鬥班,三個戰鬥班為一個戰鬥排。在戰鬥小組中往往是一名老兵加兩名新兵的組合,在戰鬥班中通常會有一名神射手,在戰鬥排中有火力支援。

在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在拼刺刀方面佔有優勢,我軍很難與日軍一對一地進行拼刺刀。這時候,戰神林彪總結出了著名的三三制戰術。當我軍進行衝鋒作戰時候,一旦陷入白刃戰中,一個戰鬥小組便可以與一名日軍進行拼刺刀,三人背靠背防禦也佔據優勢。

三三制戰術真正大放異彩的還是抗美援朝戰爭。當時聯軍的火力異常強大,而我軍又缺乏進攻壓制性火力。這個時候三三制戰術作用就顯現出來。三個戰鬥小組以三角隊形展開進攻,形成進攻,支援,掩護三個層次。進攻的時候,一個戰鬥小組分散開來,距離為數米。戰鬥小組與小組之間又間隔了數米。這樣進攻的時候,一個戰鬥班常常可以展開數百米的距離。

戰鬥小組之間可以相互掩護支援,戰鬥班之間也可以,戰鬥排也可以交替掩護。當敵軍的重火力壓制一個戰鬥小組的時候,另外兩個戰鬥小組可以從側翼壓上去,同樣的道理戰鬥班,戰鬥排也是如此進攻。美軍常常看到我軍排山倒海的衝鋒,一旦交火,卻發現進攻的很有章法。在防禦中無論使用重火力壓制任何一方的進攻力量,其它地方又會冒出來,防不勝防。值得一提的是,這樣的經典攻擊戰術,美軍卻將其稱為人海衝鋒。


兵說


“三三制”戰術動作是我們軍隊從抗戰時期開始,總結提煉的一種獨創的步兵戰術動作。這種戰術動作在創立之初,就是為了充分利用士兵之間靈活的配合,利用士兵的戰術動作優勢來彌補我軍在單兵作戰火力上的不足。

三三制戰術動作由三人組成戰鬥小組,三個戰鬥小組組成一個步兵班,呈三角形進攻和防禦。小組中各成員分工明確,三人各負責進攻,掩護和火力支援。這種戰術攻防兼備,分工明確,組內合士兵各盡其力,有效合理的搭配使軍隊發揮最大的戰鬥力。

三三制戰術實際上是對日軍步兵戰術的揚棄提升。是一整套步兵戰術的其中一部分。

進攻時,一個步兵班的三個戰鬥小組各自散開,由班長統一指揮,以免發生混亂。士兵的間距一般在八步左右,既可以發揚火力,又可以避免一發炮彈帶來過多傷亡。在近戰中,三三制戰術動作特別有效,三人協同進攻,大大減少了傷亡,彌補了我軍士兵當時單兵火力的不足。

這種戰術動作除了被應用於抗日戰爭期間,還被應用在抗美援朝時期。我國在發起衝鋒衝破美軍陣地時,就採用的三三制戰術動作。面對美軍強大的火力,三三制戰術動作避免了人海戰術帶來的巨大傷亡,彌補了我軍在武器裝備上的落後。戰鬥小組之間相互掩護,相互支援,三個小組交替突擊,依靠落後的裝備也能打出強大的火力。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美國的軍官也曾對中國志願軍的三三制式戰術做出高度評價,稱中國軍隊完美的利用了自己軍隊的優勢,彌補了自己裝備的不足,進可攻,退可守,是中國志願軍制勝的法寶。


科羅廖夫


三三制戰術是個偉大的發明!

現代軍隊模式是德國總參謀部想出來的,一個主攻,兩個配合,形成三角形進攻態勢。

被世界各國軍隊接受,都實行三三制,一個師三個團,一個團三個營,一個營三個連,一個連三個排,一個排三個班,只是班上人員配置不同。

林彪創造性地推出了中國持色三三制,以三人為一組,組成戰鬥小組,攜帶七天基數彈藥,能獨立作戰七天。

三人小組有一大好處就是職責分明,一老兵帶兩新兵,可以獨立作戰七天,對防守進攻都有好處,大家互相以命相托。

比如防守,都知道各自責任,不能讓敵方從自己這裡突破,去危脅兩個戰友,除非自己戰死。

比如突破,都知道各自責任,老兵戰死,年齡大的補上,年齡大的戰死,新兵補上,誰都知道自己的使命。

比如深入敵後,三人小組可以在敵後獨立作戰七天,也就能讓敵人七天不得安寧,需要用十倍的人,才能找到他們,消滅他們,因為誰都怕後方有敵人,會拖住很多敵人,給正面突擊部隊減輕壓力。

美國在朝鮮就被志願軍三三制打怕了,因為朝鮮多山,林深木密,不好防守。

志願軍是輕裝簡行,很容易滲透到後方,個人單兵素養又高,又不怕死,只要滲透到後方,都能將美軍後方攪個雞犬不寧。

美國打仗靠後勤,如果後勤被襲,前線官兵就心慌,不戰自亂了。

志願軍打仗靠信仰,只要生命不息,就衝鋒不止,才讓美軍膽寒。


光芒萬丈34957


三三制戰術出現在抗日戰爭時期,在國共內戰時期成熟,真正的“發揚光大”是在與美軍對戰,但是被“聯合國軍”認為這是人海戰術。



該戰術最早由林彪提出,因為抗日戰爭時期,我們武器裝備落後。為了拔掉一個點,通常需要密集戰術衝上去,傷亡慘重。

三三制戰術是以班為單位,每個班三個小組,分別有班長、副班長、組長帶領。進攻時組成三角形,成員分擔進攻—掩護—支援三部分。

三個小組是一個班,三個班是一個戰鬥群,作戰時成“散兵線”進攻。根據組長或者班長的指揮,一般一個戰鬥群可以覆蓋800米戰線。


Δ三三制

美軍不同於我們戰術,他們採用的是火力組。他們一個班可以組成兩個火力組,一個火力組有四人,外加一個班長,共計是九人。

之所以叫火力組,是他們的火力配備。他們一個火力組包括投彈手、自動步槍手、步槍手、組長各一名。不同於我們的散兵線,他們的是雙三角模式。

因為我們武器落後,所以基本都是步槍,根本沒有辦法組建美軍的火力組。而三三制戰術好在哪裡?在武器裝備落後的情況下,可以很有效的照顧800米範圍的戰線。


Δ火力組

可以保證四面八方都有隊友,避免了孤軍深入被包圍的情況。以網狀形式蔓延過去,彌補了武器裝備落後的差距。小組之間交叉掩護,不僅擾亂敵人視線,還可以多角度進攻。

三三制戰術還有效的避免炮彈的影響,最大程度減少炮彈造成的傷亡。但三三制只是適合連以下戰術,適合連級規模作戰。

而之所以會有人海的假象,因為我軍雖然是“分散”進攻,但是實際是有作戰單位。在敵方看來,我軍是源源不斷攻打過來。以連級為單位,始終保持兵力上壓制。



在與美軍的作戰當中,我們根據人數的優勢。利用三三制戰術,彌補了武器裝備的差距。雖然很大程度減少傷亡,但是長期作戰,造成損傷必不可免。

我們的和平正是先輩們,靠著自己的血肉一點點搭建起來。和平來之不易,希望我們可以珍惜。


史之策


先不說厲害不厲害,先談談這個戰術的來龍去脈。實話說三三制被神話了。首先,這是近現代軍隊在敵人火力下運動時基本的戰鬥隊形和班排戰術;其次,這種戰術是解放戰爭時,參加東北四野的原日本關東軍士兵傳授給我軍的;再次,這種戰術不是林彪的發明,是林彪把這種戰術簡化和口語化,朗朗上口易記易懂,特別適應我軍由大量的文化程度不高的翻身農民組成的部隊。

之所以這麼說,有以下根據:

1)誕生年代。這些基本的班排步兵戰術不是誕生於林彪擔任一線指揮的紅軍和抗日戰爭時代,反而是產生於林彪作為幾十萬大軍司令的解放戰爭。也就是說林彪此前作為師團營長在第一線戰鬥時候對這種戰術茫然無知,但作為全軍司令遠離前線在後方運籌帷幄時突然腦洞大開突然領悟了班排戰術?

2)一點兩面,三三制,四組一隊,三猛戰術,四快一慢——這些所謂林彪的發明,都能在日軍步兵操典找到原型,只是林彪把它簡化、形象化以及口語化,非常適合快速訓練我軍大量的未經過基礎軍事訓練的翻身農民。

3)解放戰爭初期,只有東北有大量的原日軍關東軍士兵加入我軍作為基層軍事和技術骨幹投入國共內戰,這是東北特有的情況。所以關內戰鬥很頻繁很激烈的但沒有日軍士兵參加的一野二野三野,從來沒有無師自通,產生這種類似日軍簡化版的戰術,還基本採用一哄而上的人海戰術。

4)這種戰術不是一開始就憑空產生的,是誕生在東北我軍大練兵運動中。當時大練兵運動著名口號是:兵教官、官教兵、兵教兵。說穿了,就是解放軍日本籍(原精銳的關東軍)士兵,把日軍基本班排連戰術向我軍士兵普及的過程。

5)一點兩面,三三制。四組一隊,三猛戰術這些作戰戰術,非常明顯的帶有日軍的戰術烙印,不是憑空產生的,是日軍在抗日戰爭正面戰場總結並屢屢用之以弱勝強的法寶,國軍作為直接對手,經過8年苦戰,直到日軍投降也沒有總結出來,根本不可能產生於沒經過與日軍進行激烈陣地戰的中共遊擊隊。舉例來說,進攻時三三制、四組一隊、三猛戰術,不管是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對國軍還是解放戰爭時期共軍對國軍都是一脈相承的,也就是對敵人防禦陣地,不需要全面攻擊,只需組成火力、支援、牽制、爆破、衝鋒、後援等多個戰鬥小組,以疏散隊形對敵人防禦陣地薄弱的一點,採取多波次猛烈和反覆的進攻,一旦攻破敵人陣地一點,支援隊伍就通過突破口,向敵後方猛衝猛打猛攻,敵人防禦就此崩潰。國軍屢屢敗於日軍此戰術。在解放戰爭中,東北四野面對佔據優勢的強大美械火力的國民黨遠征軍,除了學習和採用日軍行之有效的專門針對國軍屢試不爽的殺手鐧戰術,別無他途。相反關內共軍就沒這個條件。


出身黃埔


我是學指揮的,讓我來解答,我軍一個班基本十個人,班長指揮,派出一個狙擊手搶佔制高點,副班長兼機槍手,火力掩護,還會有個副機槍手,背彈藥及壓彈鼓。其餘一般分為兩個組,每組三人,一人任組長,從左路和右路進攻,一人前進時,後面兩人掩護,確認安全後,打手勢,後面一人交替前進,撤退則相反。


嘴角上揚的悸動


我是“智化冰川”,對於抗日抗美有過深刻的研究,希望我的回答能夠給你一些啟發。


關於三三制戰術動作到底有多厲害?為什麼會輕易擊敗裝備優良作戰強悍的美國大兵們?想必你已經迫不及待想要知道這其中的緣由,我們可以先來了解一下三三制戰術動作。



總的來說,三三制是中國共產黨對抗日戰爭時期的統一戰線政權政策。並積極倡導、推動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三三制戰術動作是著力於不同敵人而制定的戰術,對抗日戰爭和抗美援朝都曾使用此項戰術,其主要內容為:“一個班分為三個小組,三個小組共同作戰,每個小組為3個人,三個人圍成一個三角形,三個作戰小組再圍成三角形。”這種戰術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大量使用,創建了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並且此種戰術擴大了打擊範圍,射擊空間較大,而且照顧了戰友側方、後方,其弱點之處不會暴露在敵人的打擊範圍之內。



另外這種戰術動作既能進攻又能防守。並且如果在參戰人數少的情況下也能製造出人海戰術的錯覺,提高了進攻和防守效率。由於當時很多部隊沒有重火力,但到最後仍然取得了勝利,這不能不說是三三制戰術動作的功勞。在此動作中,擔任指揮的組長往往是經驗豐富的老兵,其動作的關鍵點在於要有50到80米的戰鬥間隙,方便策應和進行相關動作,而且也可以減少人員的損失,班長在散兵線中進行指揮,相互配合,掩護並依靠地貌地物的掩護進行跳躍式進攻。三三制在抗日戰爭期間使用較多,抗美援朝戰爭也可見到。尤其是林彪的東野軍發揮的淋漓盡致,大家都認為林彪的東野軍厲害是由於其拾獲大量日軍遺棄的重型武器。但事實並不是如此,林彪是著名的戰略家戰術家,東野軍遵循著一點,兩面,三三制嚴謹戰鬥方針。在一次戰爭中,順應了天時,依靠了有利的地形發揮了自己的長處,而且戰爭也是民心所向,故此戰不戰則已,戰則必勝矣。



上述回答並不是完美無暇,歡迎大家來評論區補充訂正哦!


智化冰川


三三制戰術是我軍步兵訓練大綱中的一種步兵班組突擊戰術,最早起源於抗日戰爭期間,成熟於解放戰爭,大量運用於抗美援朝戰爭。其特點是以班為單位分成三個戰鬥小組,每個戰鬥小組三人,為便於相互接應,一般排成三個梯隊。三人戰鬥小組呈三角進攻隊形,每名士兵分工明確,進攻-掩護-支援。班長、副班長、組長,各帶一個戰鬥小組行動。戰鬥小組進攻時,兩名士兵在前,組長在後, 呈三角陣型,三個戰鬥小組組成一個戰鬥班,三個戰鬥班組成一個戰鬥群,進攻時呈散兵線隊形展開。其中人與人之間、組與組之間的距離根據敵人的火力和地形決定,但一般以六到八步為準,並保持在班長口令指揮範圍之內。

這種戰術的優點包括:1、可以發揚自己的火力,擴大己方的正面打擊範圍。三三制組織下一個戰鬥群正面寬度最高能展開到八百米左右,而且每一個人都有較大的射擊空間。同時因為前後左右有我方掩護、相互照應,在短兵相接的時候,避免了單獨陷入敵軍包圍的境地。也可以像一張網那樣撒向對方合圍敵人,彌補了個體戰鬥素質的不足。一旦進入白刃戰,三人小組也能迅速形成相互支援。2、各小組之間可以交替前進,互相掩護,擾亂敵軍視線和判斷,並能從多方向多角度形成攻擊力量,分散防禦者的注意力和火力。3、避免遭遇炮火覆蓋時損失過大的問題。據戰場傷亡總結,按照三三制戰術的隊形,一發迫擊炮彈落入攻擊隊形只能造成1人傷亡,一發105毫米榴彈炮彈最多也只能打掉2個小組,就算遇到機槍側射形成的交叉火力,也不會傷亡兩個小隊,而如果採用多道散兵線的隊形或者密集隊形,在相同情況下傷亡則達到數十人之多。4、方便班長和組長指揮,使攻擊力量最大化。在激烈的戰鬥中,組長只需要管好3個人左右的戰鬥小組,保證互相配合;班長可以總攬全局,隨時調整攻擊方向和方式,只需要向3名左右的組長髮號施令,整個班攻擊的組織和指揮可以圍繞著班長的意圖迅速展開和調整。

其實,類似的分組配合推進的戰術在各國軍隊中都存在,只不過其他國家往往有比較強大的支援火力和武器,步兵戰術的表現相對並不突出。而我軍在很長時間裡缺乏重武器,必須把步兵戰術用好用透,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步兵手中武器的效果,戰勝火力上佔據優勢的敵人。


聯合防務





我軍的三三制班組進攻戰術的形成,正是如毛主席所教導的那樣——在戰爭中學習戰爭!自南昌起義始,我軍就拿起了槍桿子開始奪取政權的慢慢征程。從土地革命到抗美援朝,我軍很大部分時間內處於火力劣勢且純步兵的狀態,在極端時,很多部隊根本就沒有重火力。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將傷亡減到最小又能奪取勝利的課題,就很現實地擺在了我軍各級指戰員的面前。經過長時間的實踐,我軍逐步琢磨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步兵進攻戰術——三三制。即在作戰時,將步兵班分成三到四個由三或四人組成的戰鬥小組,一般由經驗豐富的老兵擔任組長,各組之間保持50-80米的戰鬥間隙,班長一般居整個戰鬥散兵線之中指揮,相互配合、相互策應、相互掩護,利用自然地貌地物的掩護,實施跳躍式進攻。




三三制戰術最早起源於抗日戰爭期間,成熟於國共內戰,大量運用於抗美援朝戰爭。在抗日戰爭中,通過觀察和調研,分析利弊,林彪結合自身各項條件,逐步摸索出三三制戰術。相傳抗日戰爭時期,隨美軍觀察團到延安參觀的美海軍陸戰隊就研究過這個戰術,用於太平洋的海島爭奪戰。

三三制戰術,說白了是被具有優勢火力的敵軍逼出來的,行之有效的步兵班組戰術。都說林彪的東野厲害主要是獲得了大量日軍遺棄的武器,這種看法過於表面。殊不知林彪是我軍當之無愧的戰略家,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戰術家!東野的看家本領就是——“一點、兩面、三三制”加“短促突擊”戰術!運用這些看家戰術作戰,那真是屢試不爽!

如果說我軍用的是“人海戰術”,那麼這種人不是無知就是無恥!試想如果我軍真用人海戰術,人還不夠喂子彈的,還會取得革命的勝利嗎?!反觀我們的對手倒是一直在使用人海戰術和敢死隊這種愚蠢的戰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