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老人真不照看孙子吗?

用户61403323


我的邻家姐姐,从小和我玩到大的。去德国留学之后就嫁了一个德国人。姐姐刚进家的时候,她婆婆对她特别好。担心她饮食不习惯,还特意学了一到西红柿炒鸡蛋做给姐姐吃。

她婆婆是一个很在意别人想法的人,姐姐也逃不了每天吃西红柿炒鸡蛋的命运。

人,总归还是要沟通的。于是姐姐就决定和妈妈说,其实您不用明天做这道菜给我吃的。因为我们最近有一个项目要做比较忙,回家时间晚,决定在外面吃了。

因为她婆婆一般都是做一锅浓汤,比如南瓜浓汤,西红柿浓汤。厨艺确实很一般。

从那以后,婆婆开始做得少了。有了孩子之后,婆婆也不像咱们中国婆婆一样,炖鸡汤炖大补汤给儿媳妇儿坐月子。她就整天忙着她自己的事情,在织毛衣,织围巾。做饭因为姐姐不爱吃,她也不做姐姐的那一份。

结果姐姐抱着刚出生2个月的宝宝就回国了。回来就再也没有回去。德国的工作也辞了,她在国内有朋友是做老师的,有学生资源,于是她办了一个英语培训班。

她老公和婆婆来中国,希望她回德国。来的时候老公背着一个双肩包,婆婆拉着两个行李箱,她儿子也不帮忙。结果姐姐的表弟和我去接他们,我们帮老人家老行李把老人家感动得一把鼻涕一把泪。说从来没有孩子帮忙拿行李。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可能是从小到大的国家的人文环境影响的行为。德国人骨子里的意识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WEI氏小青龙




中国老人万里迢迢飞到大洋彼岸,

帮助女儿们照顾外孙女;

澳洲老人,孙子孙女近在咫尺,

却声称“照看孙子孙女和我无关”。

两位老人对照顾孙子辈的观念为何如此天壤之别?

走在澳洲街头,你可以随处看到来自各个国家不同肤色的人们生活在这里,随着中国新移民越来越多,他们的父母辈也因各种原因逐渐来到澳洲。

近日,记者走访了两位老人,一位中国老人万里迢迢飞到大洋彼岸,帮助女儿们照顾外孙女;一位澳洲老人,孙子孙女近在咫尺,却声称“照看孙子孙女和我无关”。两位老人对照顾孙子辈的观念为何如此天壤之别?且让我们细细体会。

中国姥姥 照顾孙子辈最重要

六十四岁的涂显珍是去年11月底来到澳洲的。这已经是老人家第四次来澳洲,因为她的第四个外孙女出生啦。当记者问及涂妈妈对澳洲的印象时,这位来自中国东北的女性,说话干脆畅快:“澳洲是个人人向往的国家,可是对我来说,并不十分喜欢。因为这里让我‘不习惯’,吃不惯,说不惯。” 在中国的日子,据涂妈妈介绍,自己开心多了,“毕竟有亲戚和朋友在,相互串门,聊天;每天去市场买菜,参加小区的各种老年健身活动,那日子多红火啊。”

如今在澳洲,有多少像涂妈妈一样的华人老人,为了帮助身在海外的子女不远万里来洋插队,满腹惆怅的辛劳付出。实际上有无数这样的“涂妈妈”,这些中国老人万里迢迢来到澳洲,当刚开始的新鲜感退却之后,生活就彻底陷入了照看孙子孙女的小圈子里不能自拔。

虽然有这样和那样的不方便,但眼前的涂妈妈却非常喜欢和外孙女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趁着我腿脚方便,多跑几趟澳洲,帮助女儿们减轻生活负担,也能看着外孙女们一天天长大,这比什么‘不习惯’都重要。

涂妈妈的两个女儿都已经在澳洲安家。女儿们都希望她能够彻底移民澳洲。当记者问及涂妈妈是否愿意以后来澳洲定居时,老人家说:“我不想移民,我自己还有一位八十八岁的老母亲在家等待,需要我的照顾呢?至于以后,还是再说吧!”

澳洲奶奶 照看孙子辈与我无关

记者遇到澳洲奶奶玛利亚是在一家健身房。玛利亚今年72岁,退休前是澳洲某高中的教师,平日注重锻炼身体,喜欢做运动。奶奶做起器械练习,一丝不苟。不仅和你一起数数,还监督你不能偷懒。并且细致入微地现场指导,告诉你力量均衡定律。

和先前的东方姥姥相比,这位西人奶奶与其对照顾孙子辈观念和态度截然相反。玛利亚的儿媳妇来自中国广州,老公是独子。这个中西合璧的家庭有一双可爱的混血儿,大的五岁,小的三岁。

记者饶有兴趣地问玛利亚是怎么照顾孙子孙女的?老人家微笑着说:“我没有照顾他们的义务,只有偶尔的去探访。”谈起这个话题,玛利亚十分健谈。她告诉记者,在育儿观念上,中西方真的有很大的冲突。

比如,看到儿媳妇总是跟在孩子后面唠唠叨叨,一百个不放心的样子,玛利亚就感到生气和极度的不理解。“我的儿媳妇经常端着饭碗追着喂孩子们吃饭,对这样的行为让我很失望,孩子的天性就是玩耍和模仿,他们可以自己动手去吃饭,任何事情都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去体验,只有吃到苦头,他们的成长才会有深远的意义。”玛利亚说。

像玛利亚这样的西人奶奶们,她们理想的晚年生活就是自我为主。这些奶奶们普遍认为自己辛苦了一辈子了,到晚年就是享受时光,尽可能地出外旅游,休闲的生活才是最应该去做的。玛利亚的晚年生活丰富多彩的。每天的活动都安排得满满。学西班牙语,看电影,健身,弹钢琴,和好朋友们约会喝咖啡聊天。只有在偶尔周末,她才会去探访孙子孙女们。

中西方老人照顾孙子辈的观念大不同也现实地反映出中西方社会人文习惯的大相径庭。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苦衷,是中国姥姥,还是澳洲奶奶,你觉得谁更好呢?


鑫鑫相融商城


姐姐嫁了法国人,我可以给你讲一下发生在她身上的真实案例。

生老大的时候,她和她老公都是全职工作,孩子的照看成了棘手问题。当时她的法国婆婆和公公都已经退休,而且她婆婆以前的工作还是专业的育儿保姆,就是替那种忙于工作的双职工父母照看孩子的那种。虽然孙子的照看问题是大问题,但她婆婆依然拒绝给看,她婆婆最多能做的不过就是选择在周末、或者他们最忙的时候过来临时帮忙照看几天。她婆婆的想法是:几乎看了半辈子孩子,退休了只想享受人生,即便亲孙子,给钱也不想再重操旧业。针对此,姐姐很难理解,但她的法国老公就很理解。而且这种做法丝毫没有影响到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她的法国老公和父母关系非常好。

生老二的时候,她的法国公公患病去世,她婆婆成了孤苦伶仃一个人独居状态。由于老伴去世,她婆婆的精神状态也很不稳定,整日以泪洗面。姐姐提出建议:让婆婆和他们一起生活,这样可以一举多得,赡养老人,同时儿女陪伴着老人,老人也可以帮忙照看孙子,这种天伦之乐应该多少可以缓解老人的经济和精神压力。但这个建议被她婆婆一口否决。她公公去世2年后,由于巨大的精神痛苦,她婆婆很快也撒手人寰。

中国恰恰和这种情况背道而驰。比如我的父母亲,退休后孩子的孩子成为他们的生活重心。照看完孙子在照看外孙,退休生活变成了照看孙子外孙的轮回,但他们乐此不疲,享受其中。2008年,父亲去世后,母亲同样经历了巨大的痛苦,我们几个儿女轮流接母亲家中居住,儿女亲情、照顾孙子外孙的天伦之乐很快就冲淡了母亲的思念。于母亲而言,能在晚年对儿女们发挥余热是让她很自豪的事。

所以,姐姐的孩子基本上都是中国父母帮着看的。在法国,为了解决双职工父母无法照看孩子的问题,法国政府有婴幼儿托管所,几个月的婴儿就可以托管,但床位非常紧俏,得排队,往往一床难求。

中国父母很伟大,为了儿女可以付出一切,但这种无边界的爱也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西式父母和儿女之间爱的边界感很强,虽然可以避免很多麻烦,但有时候未免太过于理性、不近人情。

建议看一下“李安三部曲”,对中西文化的冲突和碰撞刻画得非常到位。


孙卫华


Gill Bullen,英国奶奶,看看这位英国奶奶怎么说吧

Well, 我看孙子。我孙子两岁,每周我看一天,他姥姥看一天。其他时候根据需要来看。我儿媳每周上两天班(我们帮她看孩子那两天)。这样安排,我觉得挺好。

我喜欢看孙子。小宝贝儿很可爱,我们在一起也很开心。不过每次他妈妈接走他以后,那一天我也做不了什么事情了,通常会美美地睡上一觉。我今年64岁,体力真的是个问题。

我上一份工作的一个同事,也是我的好朋友,比我年轻差不多20岁,但是生孩子比我早很多。我的三个孩子,现在都是30多岁,但我只有一个孙子要看。而这个同事的5个儿女(最年轻的21岁)一共已经生了6个孩子。

我同事绝对是一个很棒很尽职的奶奶(姥姥),但是她每周要上四天班,她能帮忙看孩子的时间真是没多少了。在英国,大多数像她这个年龄的女性都在上班,很多还是全职工作。

我小时候,工作的女性比现在少很多。我奶奶1898年出生,1920年结婚后从来没有上过班。那时,人们认为家庭主妇就是一项全职工作。1962年,我母亲突然离世后,奶奶必须全时间照顾我当时年仅两岁的弟弟,之后不久她又要照顾我(9岁)和我另一个弟弟(6岁)。

那时,我们觉得奶奶有点暴躁,对我们不够耐心和关心,但是现在,当我追在刚学会走路的孙子屁股后头一个上午后,我会想起奶奶并体会到她当时的感受,我很愧疚,也忍不住想她当时一个人照顾三个孩子是怎么做到的。

英国很多老人是很喜欢看孙子的,不过稍微带带可以,很少有人想要全时间来看孩子。要么他们还在工作,没有时间看孙子;要么年龄太大,体力不够。很多年龄并不大的爷爷奶奶,都有事情要做的!


这才是美国


儿子都不管,更何况孙子!

胡哥必须得说,西方老人还是照看孙子的。

但是,他们和中国的爷爷奶奶不同,不是全天照看。而是,偶尔帮个忙看一下可以,要让他们全天带孩子,那基本是不可能的。

有的说法是中国是亲情社会,讲究的是天伦之乐,爷爷奶奶带孩子是天经地义。

而西方更多的是强调人的独立,长大了就各管各的,没事就不要麻烦爸妈。

胡哥只能说对这种说法认同一部分。

首先,西方老人不带孩子,那是因为他们有的还在工作。

和中国不同,老人退休之后基本就是打打太极拳养养花,安度晚年了。

西方国家的老人的第二春才刚开始,他们有的会再找工作,甚至会创业实现自己年轻时的梦想;有的则满世界跑,世界那么大,老夫要去看看。

所以他们的退休生活是很忙的,没时间照顾孙子。

这是观念上的差异。


其次,西方健全的福利体系,养儿是不为防老的,更何况孙子。

西方老人老了玩够了动不了了,很多都选择进养老院。不指望儿女养,当然也不指望孙子孙女养。

这是经济关系上的差异。


但是,西方老人不照看孙子不是代表他们就不喜欢天伦之乐。

周末或者如圣诞节这样的日子,还是喜欢一家人整整齐齐,毕竟经济再怎么独立,亲情还是在的。

在文章的结尾胡哥想说,中外两种养育孙子的方式并没有优劣之分,不存在用某种方式照看孙子就能让他们更有出息的办法。

而且,据有一段跨国婚姻的朋友们说,外国公婆来到中国,中国小辈们帮他们拿一下行李他们都很感动。

因为他们从来就没享受过这种待遇。

你还想了解哪些和老外有关的话题呢?欢迎向胡哥提问!

长得好看的都点赞了,你还在等什么呢?

【看老外,找胡哥!想看更多老外在中国的逗比生活,欢迎关注嘿老外头条号!】


嘿老外


中国父母是全世界奴性最强的父母,恨不得把自己的心都掏出来给孩子,带孙子更是不在话下。他们退休后不管愿不愿意,都要走上带孙子的漫漫长路,要是不带,不但儿子、儿媳会责怪你,就连不相干的人都会骂你两句。

而国外的父母对子女一般只照顾到十八岁,然后孩子就自己混了。我两次去新西兰,没看见一个老人带孩子,孩子都是爸爸妈妈带。也没看见像国内那样,菜场有很多买菜的老人,手里满满的袋子,忙着回家做饭。学校门口,也有很多老人背着书包,搀着孙子,接小孩上、下课。

我在国外却看见老太太涂着口红,拄着拐杖,颤巍巍地去咖啡馆,三五好友在那喝咖啡、吃点心、看书、聊天。他们穿戴得很整齐,很时髦,说话温文尔雅,有教养。

有位同事的女儿找了老外,男方家很有钱,但男孩父母根本不给他们买房子,每年世界各地旅游也不会给儿子一分钱。中国丈母娘没办法,只好把国内的房子卖掉,换了小套,给女儿在国外付了首付,解决了房子问题。自己则整天省吃俭用。

这就是中国父母和西方父母的区别。


红领佳人


刚从德国回来,在巴特基辛根开会,顺道去海德堡拜访了一位老师。她是一位颇有名望的心理治疗师,已经六十多岁了。儿子和儿媳也在医院从事儿童心理治疗工作,于是又被邀请去她的儿子家去和两个年轻人聊聊。

问起老师现在一天的生活,她说因为(大)女儿的两个孩子一个上小学,一个上幼儿园,每天早上她都到女儿家去,帮忙做早餐和照料孩子。儿子儿媳刚刚结婚,若不久后生了小孩,也会帮忙照料。我问她在德国祖父母帮忙照料孙辈很普遍吗?她说不算少啊,毕竟年轻人都有工作,忙不过来嘛。只是有些老人住得离孩子远,就没办法了。她觉得自己很幸运的是,一儿一女都住得离自己比较近,所以帮他们照顾孩子很方便。事实上她儿子刚工作不久,也还没自己买房,小两口住的是老师名下的一套两居室公寓。老师完全没有什么被“啃老”的感觉,提及儿子儿媳时很自豪,特别是对儿媳,私下里跟我说起儿媳的时候也赞不绝口,似乎对儿媳的专业能力比对儿子还要肯定。

总之,跟这位德国老太太聊起家庭,感觉跟和中国爹妈对待儿女的方式也差不多。我后来和不少德国咨询师聊起关于母亲角色这个话题。德国同行们说,德国传统的母亲非常勤劳顾家,会照料整个大家庭,可能的话也会照料孙辈。德国谚语中有个“乌鸦母亲”的说法,指的是那些不太顾家的妈妈,是一种贬义的说法。


黄峥博士


西方国家如何不是太清楚,但是在我澳洲呆了整整一个月看到祖父母带着孩子出来的确实不如国内那么多。而当年我24岁生了女儿,当时我的爸爸妈妈和我的婆婆都是医生,我妈妈还没有退休必须上班没法帮我带,我的爸爸和婆婆虽然退休可是还在留用也要上班,我的公公倒是退休了,可是他成天在外面忙东忙西也没有时间。当时的我产假一满就带着孩子上班,孩子放在推车里,我上课时同事帮我看着,下课了,就带着女儿备课本作业本用推车推回家,整整一年都是这么过来的,我从来没觉得父母有多么不好,我一直很自豪自己能够独立的成长,尽管这当中很苦很累。现在女儿也到了要谈婚论嫁的年龄了,我肯定会帮助她,以免她想我当年那么劳累,但我也只会适可而止应该让她承担她该承担的责任。我想这可能是我们这一代父母的共性吧,那就是我们很爱孩子,但我们也应该爱自己,那样才会保持彼此的独立,才会有界限,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永远快乐


keithofm


我今年五十多岁,现在女儿已经怀孕了,我真想对我女儿说:我不想给你看孩子,以后也不用你给我养老,老了我去养老院,趁着现在年轻能走动,我想去旅旅游过自己想过的清闲日子,一辈子上班养女儿很累,好容易退休了,看孩子感觉身体真的吃不消,想想都蹙头!我有两套房子,虽然退休金不多,但这些财产足以够我找一家好点的养老院,和医疗费用,如果女儿女婿不贪图我的财产的话。但是现实确是:女儿刚刚怀孕女儿女婿就回家里来吃饭了,因为怀孕怕吃外面的东西不干净,每天早上我就得去市场买菜买水果,他们下班回来要保证最少四菜一汤,还要陪女儿孕检,等孩子出生后就得照顾她们娘俩了,真心不想但又能怎样?在中国这样的环境你能潇洒的旅游,不管怀孕的女儿和出生后的外孙?不说了老公又嘟嘟叫我给女儿洗衣服去


手机用户6968441081


说一下我自己,我的老人就是典型的西方老人的思想,没给我带过一天孩子,哪怕半天也没有,但是他们又需要儿孙的天伦之乐,不能让自己感觉孤单,于是我们得隔阵带孩子去给他们观赏一下,吃顿饭,然后该睡的要睡该打麻将的要打麻将,如果不带去给看,就会心生怨恨绝对要表现出来,可怜孩子每次都不愿意去嚎着不进门,他宁肯出去走走也不想念去爷爷奶奶家,我们也只当义务,带过孩子的都知道,带孩子头三年的窒息,狼狈,大人吃顿饭能有多难呢?奢侈而得不到的是没有过任何自己的时间,没逛过街没跟朋友聚过会什么都没有,有的都是形影不离带着孩子,逛个超市买点东西孩子都在一路哄锤恐吓买零食推车里闹,东西从来没有细看细挑的时间,狼狈是我的常态,至于别人的做美容身体护理画指甲种睫毛我都没法跟朋友们去,但是现在怎么说呢?马上上幼儿园了!我终于可以好好深度清洁一次家了!我甚至要有时间自在的坐在外面吃饭了!!所以我要告诉那些一手带孩的妈妈们,一切的苦难终会过去,没有熬不过去的,你最狼狈的头三年熬过去了,真的其他没有什么要靠人的,腰杆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