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 慶祝改革開放40年」來自德令哈工業園的變革

青海新聞網訊

深秋,德令哈綠意褪去,瀚海被金黃的草本植物覆蓋,在陽光下與湛藍的湖泊相印,透露出今日戈壁的生機。

清澈的巴音河穿城而過流向德令哈工業園,兩岸“十橫四縱”的主道路框架內,廠房林立,管道縱橫,發展的勁歌吹響柴達木盆地。

作為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一區四園”之一的德令哈工業園,依託自身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以培育資源型、地域性特色經濟為主線,緊緊抓住一系列歷史發展機遇,一批資源開發重點產業項目相繼建成。

在堅持節約、清潔、協調、安全和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理念下,園區初步形成鹽化工產業、新材料產業、新能源產業、裝備製造產業和特色生物加工產業五大產業集群。

隨著技術的突破,園區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循環經濟建設穩步推進,初步建成鹽化產業區、新能源產業區、柴達木綠色產業園,產業集聚、輻射效應不斷顯現,正在成為海西東部地區資源精深加工、循環綜合利用和工業經濟增長的重要基地。

目前,園區入駐企業由原來的30餘戶增加至100餘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7家,產值超過億元的企業達到8家。園區產業發展呈現出速度加快、結構優化、後勁增強的良好態勢。

2017年,園區完成工業總產值57.25億元,工業增加值14.27億元,工業投資90.7億元,基礎設施投資15.96億元。

特色生物加工產業興起

2017年8月,北京同仁堂健康藥業(青海)有限公司進駐德令哈工業園綠色產業區。公司通過先進的科學技術,對青藏地區天然特色資源進行精深加工,並依託全國近2000家門店、國醫館和國際館終端網絡渠道,品牌產品走向國際。

目前,公司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培訓大健康專業人才1000人以上,促進新增產值超10億元,自主或聯合開發大健康產品100個以上,培育5個以上過億元大健康品種和1家大健康企業進入資本市場。

“以高原特色生物種養殖業發展為依託,園區突出高原特色生物產業發展重點與特色,強化枸杞、福牛、中藏藥材等原料基地建設,為特色生物產業鏈延伸打下了堅實基礎。”德令哈工業園管委會產業發展局局長沈良說。

“十三五”以來,以柴達木綠色產業園建設為依託,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主線,德令哈工業園不斷延伸生物產業鏈,培育新品牌、開拓新市場,著力發展具有相對資源、技術優勢的產品產業。通過重大項目實施,帶動技術突破和產業壯大,形成具有明顯競爭優勢的生物產業集群和產業基地。

加快種養殖基地、枸杞深加工產業、牛羊深加工產業、林沙產業、中藏藥材製藥業謀劃和建設,園區規劃了年產5000噸枸杞乾粉膠囊、100噸枸杞黃酮、1000噸枸杞多糖、150噸枸杞籽油等幾十項特色生物產業重點項目。

目前,園區培育了同仁堂健康藥業、國草生物、杞珍生物等骨幹企業,枸杞原果系列產品、藜麥系列產品、凍幹枸杞、枸杞袋泡茶、20萬噸生物有機肥、500噸食用紅花油、3000噸枸杞酵素等項目產品均已投放市場。冬蟲夏草子實體高技術產業化、柴達木有機枸杞系列飲品研發及生產等項目正在建設中。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 庆祝改革开放40年」来自德令哈工业园的变革

昔日的荒灘上,一座現代化的工業園已經在這裡迅速崛起。

新材料產業在園區聚集

近年來,德令哈工業園依託試驗區鹽湖、油氣、煤炭、有色金屬、新能源等特色優勢資源及已形成的產業基礎,努力延伸產業鏈,大力發展輕質金屬及合金新材料、高性能纖維複合新材料、耐火及阻燃新材料、綠色建材及節能材料等新材料產業。

一批區域領先、市場廣闊、附加值較高的戰略型新材料產品問世,園區形成與優勢資源開發利用相適應的新材料研製和生產能力,為試驗區打造規模較大、技術水平較高、產品品種較為齊全的新材料產業聚集區奠定了基礎。

德令哈工業園管委會副主任嚴秉武介紹,近年來,園區將建設重點瞄準輕質金屬及合金材料、增強材料及複合材料、高分子材料、耐火及阻燃材料、綠色建材及節能材料。重點規劃出地源新材料年產3萬噸鈦及鈦合金材料配套3萬噸金屬鎂項目;青元泛鎂年產10000噸高強高韌鎂合金新材料及高溫鎂合金材料、低成本高強度民用鎂合金項目等10多項新材料項目。

目前,園區已培育西部鎂業、恆信融鋰業、綠纖新材料、盈天科技等骨幹企業,形成10萬噸高純氫氧化鎂、3萬噸電熔鎂砂、5億瓦時石墨烯鋰電池、2萬噸碳酸鋰、1萬噸纖維新材料、10萬噸儲熱熔鹽、1.5萬噸金屬硅、2400噸高強高韌鎂合金、10萬噸高性能結構板材、5千噸纖維濾材等產品產能;在建6000噸高端六氟磷酸鋰、2萬噸高純氧化鎂、1萬噸超細氫氧化鎂、1萬噸高強高模聚乙烯纖維等項目。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 庆祝改革开放40年」来自德令哈工业园的变革

青海中控太陽能發電有限公司塔式光熱電站。攝影:黃靈燕

新能源產業集群發展

走進新能源產業區,一塊塊光伏電板排列延伸,在戈壁瀚海中連成了一片靜謐的蔚藍之海,敞開胸懷迎接著萬里晴空中的光能。

“柴達木盆地天氣晴朗、水汽含量少、大氣透明度好,加之地勢平坦,無山巒遮擋,日照時數長,太陽輻射強。太陽能輻射和日照僅次於西藏,居全國第二位,是我國光能資源豐富的地區。”

青海中控太陽能發展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樊玉華介紹,公司項目採用塔式太陽能熱發電技術路線,完全實現了電站關鍵裝備國產化設計製造。公司二期項目總裝機容量50MW,將於今年12月30日建成併網發電。項目建成後預計年發電量1.46億度,可為當地8萬餘戶家庭提供清潔能源,年節約標煤4.8萬噸,相應減排二氧化碳氣體11.9萬噸。

“以全面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為契機,把園區打造成為試驗區特色鮮明,集研發、製造、建設、運營於一體的新能源協同開發重要戰略支點和最具國際影響力的外向型新能源產業及輸出基地。”

沈良認為,在穩步擴大新能源電站建設規模的基礎上,園區依託高強高韌鎂合金、機械製造、裝備製造等產業發展,以純鹼、玻璃纖維、高分子複合材料等現有或建設中的項目為基礎,發展配套裝備製造產業,以規模化發展、產業配套基地建設、高效示範電站建設、電站運營管理等方面為重點,適度發展相關投融資、研發設計、運營及管理等產業,構建技術研發—裝備製造—電站建設—運營維護—電能輸送於一體的大規模、全產業鏈整體協同發展產業集群。

近年來,園區圍繞電力輸送通道、新能源電站、電源建設、新能源電力自我消納,重點規劃了光熱、光伏及風電新能源電站建設項目;青海明陽年產500兆瓦高倍聚光砷化鎵薄膜電池組件和500兆瓦高原風機及配套風光互補發電一體化項目;20兆瓦全礬液流儲能電站建設項目、20兆瓦鈉硫儲能電站建設項目。

目前,園區新能源產業引進了浙江中控、中廣核、中節能、國電等企業,已建成899兆瓦新能源發電項目,其中太陽能光伏發電740兆瓦、太陽能光熱發電60兆瓦、風力發電99兆瓦;在建500兆瓦國家光伏領跑者基地、東方華路200兆瓦風力發電、中控50兆瓦太陽能塔式光熱發電等項目。

裝備製造新業態不斷湧現

裝備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和戰略性產業,其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科技進步和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誌。德令哈工業園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使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業態產業不斷湧現。

當前,園區以及鹽湖化工、油氣化工、煤炭綜合利用、金屬冶金等特色優勢產業的壯大發展,重點推進以光熱反射鏡板、高倍聚光光伏組件及支架、風力發電塔筒及葉片等為主的新能源裝備製造產業。

同時,以滿足鹽湖化工、油氣化工等產業需求的泵、真空設備、壓縮機、液壓和氣壓動力機械、管道等通用型化工裝備製造產業,以面對化工、冶金、電力等行業的非標特殊裝備製造產業正在不斷髮展壯大。

據瞭解,依託試驗區快速發展的新能源產業,園區將重點打造“一箇中心,三個基地”建設,即構建新能源裝備製造關鍵技術集中攻關研發中心,打造太陽能電池和太陽能電池製造設備產業集群、太陽能高純硅和多晶硅產業集群以及風力發電裝備製造產業集群。

通過推進高倍聚光砷化鎵薄膜電池組件及配套雙軸追日系統支架,光熱發電配套用鏡板及支架,光熱發電集成式追日、定日系統,高原低風速低空氣密度風力發電機組及相關機械傳動、複合材料、葉片、塔筒,單晶硅棒、多晶硅鑄錠切割、研磨、拋光專用設備,薄膜電池及組件封裝等相關研發、製造、維修產業規模化發展,將形成覆蓋光伏、光熱、風電,集研發、製造、市場推廣、運營、維護等一體的新能源裝備製造業產業鏈。

“依託試驗區鹽湖化工、油氣化工、煤炭綜合利用等產業發展,以標準化、高端化為目標,必須大力推進符合試驗區鹽湖化工、油氣化工、煤炭綜合利用等產業發展需求的化工裝備製造產業。”嚴秉武介紹,園區重點推進了泵、閥門、齒輪、空分設備、包裝設備、金屬鑄鍛加工等通用零部件製造產業發展,適度推進特殊大型非標設備產業發展。並探索發展數控機床及關鍵零部件、精密儀器儀表、自動化控制系統及設備製造以及3D打印等智能化裝備製造產業。

目前,工業園裝備製造產業已培育出青海明陽、海西華匯等骨幹企業,形成180萬米管線(鋼絲網骨架PE管、鋼帶增強聚乙烯波紋管、聚乙烯管)、6.5萬噸鋼結構、1萬噸電線電纜、300兆瓦光伏組件、300兆瓦高原型風機制造、15萬套光熱鏡架、10萬噸鍍鋅件、800套1.5-3兆瓦風力發電機組塔架等產品產能。

鹽鹼化工產業改造升級

“為提高產能,降低消耗,目前崑崙鹼業採用濁水循環再利用系統技術、真空蒸餾和廢液二次閃發蒸汽回收利用技術、粉體流冷卻技術,並在全國首次使用LG-650螺桿壓縮機。”

中鹽青海崑崙鹼業總工程師鐵城介紹,通過新技術的改造使用,公司每年節水250多萬立方米、節約蒸汽總量為104390噸、節省電費100萬元,每年節約蒸汽、循環水等各類費用100萬元左右,達到同行業領先水平。

據瞭解,崑崙鹼業設計產能100萬噸/年,經過幾年的技改與產能提升,2017年生產純鹼138萬噸, 2018年計劃生產純鹼143萬噸,隨著產能提升項目逐步併入生產系統,預計2019年產能達到150萬噸。

以試驗區鹽湖化工產業發展為基礎,以德令哈周邊豐富的石灰石、煤炭資源為依託,在鞏固“中國鹼都”地位的前提下,德令哈工業園進一步提高純鹼生產企業自動化水平、節能減排水平和水、蒸汽循環利用水平,降低純鹼生產企業能耗和汙染物排放,重點推進蒸氨廢液無害化綜合利用以及氯化鈣等廢棄物綜合利用產業,利用純鹼發展玻璃、玻纖等下游產業。

目前,工業園以純鹼(氯化鈣)、玻纖及新能源用玻璃建設為重點,依託察爾汗鹽湖鉀肥生產中大量的廢棄鹽和茶卡、柯柯湖鹽,以及德令哈及周邊豐富的石灰石和煤炭資源,在現有220萬噸純鹼產能的基礎上,重點推進青海發投鹼業二期120萬噸/年純鹼項目建設,進一步鞏固了“中國鹼都”地位。

同時,發展食用鹼等純鹼衍生產品,打造多元化經營框架;積極探索純鹼蒸氨廢液高值化利用產業,著力擴大金峰實業等下游產業項目規模,大力發展氯化鈣及其水合物在融雪劑、乾燥劑、製冷劑等產品生產中的應用,增強了蒸氨廢液處理、高值化利用能力。

依託試驗區新材料、新能源產業發展,以現有純鹼產能為基礎,突出下游產業本地化原則,培育純鹼下游玻璃及玻璃纖維產業發展,園區推進了年產15萬噸玻璃纖維、年產5萬噸微晶玻璃及3萬噸耐磨微晶新材料、年產1000萬平方米光熱配套用鏡板製造、年產384萬重量箱超白玻璃生產、年產12萬噸( 2300萬平方米)高倍聚光光伏配套用透鏡製造等項目建設,有力推動了鹽鹼化工與新能源、新材料產業融合發展。

目前,園區鹽鹼化工產業已培育出青海發投鹼業、中鹽崑崙鹼業、西部鎂業等鹽鹼化工骨幹企業,形成240萬噸純鹼、200萬噸水泥、10萬噸高純氫氧化鎂及下游開發產品、10萬噸氯化鈣生產能力。

“穩定發展鹽鹼化工產業、重點推進原材料加工、積極推動裝備製造業、全力推進特色有機生物產業、打造信息物流產業……”

作為柴達木循環經濟發展的主戰場,德令哈工業園將牢固樹立生態保護優先理念,按照“一年起步、三年見效、五年完成”的規劃目標,到2020年,整個園區成為集約化、規模化、高標準、高效益的工業園,並在試驗區率先走出一條科學發展、循環發展的路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