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清十大姓氏之——池姓


閩清十大姓氏之——池姓


今天和大家來談談閩清池氏,閩清池氏在福建省池姓裡可是地位很高的。閩清是福建池氏開基始祖鯉騰公的發祥地,是福建池姓人口第一大縣,也是池姓人口排在前十名的唯一的縣。

目前已知道的得池姓來源有以下幾種:


閩清十大姓氏之——池姓


澠池肇姓據在福建的閩清、尤溪、長樂、連江、閩侯、永泰、福州等縣市的西平池姓鯉騰公宗系各譜記載:先祖發源於黃土高原之東,黃河中下游洛水之北,熊耳山之際的澠(音敏)池。譜載:黃帝有一子叫玄囂,囂生嶠極,極生帝嚳。帝嚳次妃名簡狄,有一天到河邊玩,撿到一粒燕子蛋,她好奇地把燕子蛋含在嘴上,不小心吞下肚裡,因此而懷孕,生下一子取名“契”。契傳至第十四世“湯”,起兵滅夏,遂得天下,建都於亳(音薄,今河南商丘),國號商。湯之第十世即商之二十王盤庚,遷都於殷(今河南安陽以西),國號殷。又傳到第十七世即商之三十一王紂,為周所滅。湯從建立商朝開始到殷商滅亡,歷時六百餘年。西周時期,黃帝之胄第四十一世,殷商後裔第二十三世殷姓諱民,因扶佐周穆王有功,王封民食採於澠池(今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遂以池為姓。這是池姓起源最早的一位先祖,至今已有二千九百多年曆史。先祖在澠池居住有三百多年,到周惠王姬閬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轉居西河(今河南安陽),繁衍昌盛。後裔有一支從西河遷徙西平(今河南省西平縣)。西河、西平兩地先祖,一代又一代向外遷徙播蕃,但他們都以西平、西河作為自己的郡望。無論望出西平或是望出西河的池姓後裔,都以澠池肇姓的殷民公為鼻祖。廣州石碑池氏《西河族譜》記載:周穆王封吾池姓太祖民公於池(澠池,今河南省澠池縣),後代子孫以封地為姓。澠池原屬北虢(音隙),公元前665年,北虢為晉所滅。吾池氏先祖居於澠池約三百多年後,遷徙西河,在西河繁衍昌盛,其後裔繁衍在閩、粵、湘、贛等地。

陳留得姓浙江平陽《池氏族譜》記載:上古五帝之一少暤之女名女修,生子大業,大業在舜帝朝中任大理之職,創制有“五刑律法”,為社會做出貢獻,舜帝封他於皋,叫皋陶。皋陶長子名伯益,輔助大禹治水有功,舜帝賜伯益為羸姓,授他為羸姓部落首領,少暤應是羸姓始祖。伯益之後名蜚廉,善走,有飛行之譽。蜚廉生有惡來和季勝二子,長子惡來,力大無比,是紂王貼身侍衛統領,在周武王伐紂時殉職。季勝之後名非子,善養馬,得幸於周孝王,王封非子於秦地(即隴西秦亭,今甘肅張家川之東,祁連山下清水、後車之河畔邊),建立秦國,稱羸秦。秦末,羸之後司馬公子池,自咸陽京兆遷往河南陳留,司馬公子池之孫,便用其祖“池”字為姓。有池子華官居秦丞相,食祿汝南,封西平(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南部陳留)。陳留是池姓的發祥地。另有載:黃帝有一子叫昌意,意生顓頊,頊之後伯益,扶佐大禹治水有功,舜帝賜伯益為嬴姓。羸之後名非子,善養馬,得幸於周孝王,王封非子於秦地,建立秦國,稱嬴秦。到了戰國時期,嬴姓後裔司馬公子池居陳留(今河南省開封市陳留)城池邊,遂以池為姓。山西定襄衛村池姓家譜載,先祖是秦伯益之後,有公子池,加封於池,遂以池為姓。《百家姓探源》載:池氏,是由於其祖居於池邊而得姓。古代稱城為垣,城周圍的護城河稱池,居住在護城河邊的人就用居處即‘池’作為自己的姓氏。這個一向顯得族不繁,人不多的姓氏,大致出現於距今2000多年的秦漢之際,最早發源地即今河南開封東南陳留城。“發源於中原地區池氏,經過長期的輾轉播遷,到了明清之際,大量出現在我國南方的福建、廣東、雲南等地。”《風俗通》載:“池氏於池者,城郭園池是也。陳留有池,秦丞相池子華是其地人。”以上記載大同小異,但對池姓出於羸姓之後的司馬公子池,發祥地在河南開封陳留的記載是一致的。至於歷史真相如何,留給歷史學者們去研究吧!

隨母改姓起源於福建省尤溪縣二十都雲蓋(今名珠峰村)的池姓,原姓陳,祖居河南光州固始。陳遷朗公於唐僖宗中和年間,隨王緒、王潮率領的部伍入閩,居福州大義,其後裔分支閩清。傳至陳祖訓公,由閩清際上遷居尤溪雲蓋定居,孫陳代澄,於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 改隨母姓而姓池,改名池源澄。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尤溪知縣牛義,批姓池,廣一戶掌四圖九甲,表西平。開宗立爐,繁衍播蕃,為池姓的一個衍派。(陳改池姓,血脈相連,當之無愧為池氏衍派)

待考資料福建省尤溪縣的一些《池氏族譜》記載:池姓肇自周宣王時,有程伯休父之後抵漢環公,官池州,望中牟循吏,奉命忠徵,凱還之日,上嘉其功,以城池賜姓,遂改程為池。尤溪、長樂等地《池氏族譜》還提到:春秋左傳載有,晉公以婿池質於鄭,而池之為姓。以上兩條記載,至今尚未看到有其他方面的材料,也沒有得到其後裔繁衍播蕃的信息,在這裡僅做為一條線索,留待進一步考究。裔孫 傳錞 敬撰在閩的池姓淵源初探根據已得到的信息,繁衍在福建省的池姓都是來自中原,望出西平、西河二郡,共有六大衍派。

池姓總人口在福建省一百個大姓中,排名第92位。


閩清十大姓氏之——池姓


從中原入閩的客家池氏先祖衍派自西晉永嘉到南宋之間,中原先民為了逃避戰亂和自然災害,大批南遷。他們輾轉吳楚,流徙皖贛,最後集中在閩粵贛三省交界地區。在福建省寧化縣石壁村定居的客家先民多達198姓,石壁成了“客家祖地”。在石壁客家祖廟神壇升座的152位客家先祖神牌上,池氏列第111位。後來,這批客家先民又陸續從石壁向本省的上杭、永定、長汀、武平、寧化、建寧、連城等縣市和外省的廣東、江西等20多個省市以及海外80多個國家和地區轉徙,其中有池姓客家先民。據寧化治平《池氏族譜》載:其始祖池裕郎公,自中原遷居江西寧都鵝鴨塘,於宋開禧元年(公元1205年)轉遷寧化治平。明萬曆年間,有後裔分支到江西石城等地。

從河南光州固始南遷入閩的池可祖公衍派池可祖公,於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隨軍入閩,當時是為了平叛“黃巢之亂”。福建觀察使陳巖授公為泉州刺使,後來,可祖公又在王潮軍中任都統使。梁開平三年,王審知受封為閩王時,可祖公隨軍進入福州。後唐天成元年(公元926年),年已六十餘歲的可祖公,見閩王王延翰昏庸無道,遂告老隱退,全家遷居同安縣永安鄉覆竹山下安居。可祖公傳有孝、悌、忠、信四子。孝公後裔蕃衍在泉州、永春、漳州等地;悌公後裔蕃衍在仙遊、莆田等地;忠公後裔蕃衍在霞浦、福安及浙江省平陽、瑞安、杭州等地;信公遷徙江西。


閩清十大姓氏之——池姓


從河南光州固始遷徙入閩的池鯉騰公衍派池鯉騰公,世居河南西平,於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881年)加入王緒起義軍隊伍,後又舉家隨王緒率領的起義軍隊伍南下,唐僖宗中和五年(公元885年)正月入閩,景福二年五月隨軍進入福州,為入閩池氏的一大衍派。其後裔蕃衍在閩清、尤溪、長樂、連江、福州、閩侯、永泰、莆田、仙遊等縣市以及在海外的日本、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總人口約有三萬多人。以坐落在閩清縣六都下杭的西平池氏宗祠為池氏鯉騰公總祠。

從河南光州固始遷徙入閩的池湧源公衍派池湧源公,系中牟令瑗公二十三世孫,世居河南光州固始,於唐僖宗中和五年(公元885年),隨王緒、王潮、王審知率領的隊伍入閩,在軍中任招討使,居南安。其子然公於梁貞明元年(公元915年),得閩王授予上書郎和泉州司兵曹參等職。其後裔蕃衍在省內的南安、莆田等地和廣東省潮州、揭陽、大埔、梅州以及浙江等地,總人口約在四萬人左右。

從河南光州固始遷徙入閩的增大夫池朝奉公衍派池朝奉公,系澠池肇姓的殷民公後裔,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因不堪寇賊侵凌,為了避亂,於唐末五代期間,遷徙入閩,居於閩東的白鶴鹽埕,蕃衍於寧德、霞浦、廈門等地。六、源於福建省尤溪縣珠峰村的池源澄公衍派池源澄公,本姓陳,於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隨母姓改姓池,原名陳代澄改名池源澄。明洪武十二年,尤溪知縣表賜西平,為池姓的一個衍派。其後裔蕃衍在尤溪、閩清、南平、永泰等地。池鯉騰公,系澠池肇姓的殷民公第六十三世孫,世居河南西平,守土躬耕。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881年),投入王緒的起義軍。後又舉家隨軍南下,於唐僖宗光啟元年(公元885年)正月入閩,為軍中一部將。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正月,隨王審知率領的隊伍進攻福州,景福二年(公元893年)五月攻克福州,公全家隨之進入福州,安居在福州東路。王潮進入福州後,自稱福建留後,公為福建留後一部將。後梁開平三年(公元909年)四月,閩王王審知封公為長史參謀。後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十二月,王審知病卒,由他長子王延翰繼閩王位,封公為福州刺史長謀,任職始終。裔孫 傳錞 敬撰 池孝錫公傳略——孝感天地、德布鄉梓池孝錫公,號雨錢、天降,妣肖氏,居閩清十五都白鶴汀(原名坂洋)。公以耕讀為生,性格憨厚,待人謙遜,侍親至孝,和睦鄰里,熱心助人,受到人們的尊敬。父年老多病,向錫公要肉吃,因為家裡窮,無力購買,錫公瞞著父親,割下自己腿上的肉,親手烹調後敬奉父親。孝錫公積布陰德,上格蒼穹。一天清晨,公尚未起床,天降雨錢於庭前。家童見之,進內告訴公,公步出庭院,忽見地上的錢隨白鶴向對面朱頂山飛去,公一路追到山頂,見到有兩個大箱,存有數萬兩銀錠。錫公得到這筆巨財,一部分施捨於附近的普賢寺和廣濟巖,一部分散發給當地貧苦百姓。錫公這種感天動地的無私舉動,受到人們交口稱讚,一時名聲大噪,稱他為雨錢、天降。孝錫公的墓,在原居地白鶴汀,歷經滄桑,今已無存。為了紀念錫公之功德,於1987年,在下杭崙基坪瑤公墓旁,附立孝錫公墓碑,以供後世子孫共仰。


閩清十大姓氏之——池姓


在閩清池姓主要集中在坂東旗峰村,溪峰村,城關村,上蓮村上豐村,三溪溪源村,雄江鎮安嶺村尾洋自然村,其他還有很多分佈在閩清11個鄉鎮各個村。全縣有一萬多人。


閩清十大姓氏之——池姓


池氏閩清名人池步洲:

池步洲,1908年出生於福建省閩清縣三溪鄉溪源村,小時候因家境貧困,沒有上學。直到池步洲10歲的時候,由他的五哥和五嫂資助,才得以上學。池步洲用了3年時間完成了全部小學課程,在此之後考入福州英華書院(今福建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在順利讀完中學之後,在1927年池步洲前往日本,先是在東京大學機電專業學習。1934年畢業後又在早稻田大學工學部學習。在這期間,池步洲遇到了他一生的伴侶日本姑娘白濱英子。

在池步洲與白濱英子結婚後不久,盧溝橋事變爆發,抗日戰爭正式開始。因為池步洲堅持回到中國抗日,所以妻子亦跟隨丈夫到中國。1937年於7月25日,池步洲毅然攜妻及三個子女自日本東京赴神戶,再搭乘輪船返回中國上海。池步洲回國後,投奔南京國民政府。可是到了南京以後舉目無親,認識的許多留日同學一個也沒找到,所幸國民黨政府設有華僑招待所,對留日學生歸國抗日者,免費供應食宿,池步洲一家五口才得以棲身。正在此時,比池步洲早半年回國的留日同學陳固亭也住在華僑招待所,陳時為陝西省政府社會處處長。同學相見,倍感親切,暢談數日,各抒抱負,均以國難當頭參加抗日為己任。

陳固亭告訴池步洲:中央(指國民黨)要找留日同學研譯日本密電碼,你意如何?委員長(指蔣介石)說了,誰能譯出日本密電碼,等於前方增加幾十萬大軍。池步洲欣然同意。於是經過陳固亭的介紹,池步洲進入中央調查統計局,編入總務組機密二股,偵收日軍密電碼,以便進行研譯。

池步洲是當時中統局機關內唯一的留日學生。

池步洲工作時年僅30歲,經驗尚無。但是他通過統計發現收到的日軍密電,基本是英文字母、數字、日文的混合體,字符與字符緊密連接,多為(MY、HL、GI……)。池步洲作了進一步的統計,發現這樣的英文雙字組正好有十組,極可能代表著0-9的10個數字。根據這一發現,池步洲做了一個大膽的猜想:他將這十組假設的數字代碼使用頻率最高的MY定為“1”,把頻率最低的GI定為“9”。另外,日軍密電中的數字,很可能表示的是當時交戰軍隊中的部隊番號和兵員數目等數字。於是池步洲到部隊進行核對,由此他找到了越來越多的突破口。

除此之外,他並結合密碼中的許多隱語,如“西風緊”表示與美國關係緊張,“北方晴”表示與蘇聯關係緩和,“東南有雨”表示中國戰場吃緊……順藤摸瓜,他最終破譯出一份份日本軍部大本營發出的密電。

1941年12月3日,池步洲通過破譯截獲的一份由日本外務省致駐美大使野村的特級密電:

1 立即燒燬一切機密文件;

2 儘可能通知有關存款人將存款轉移到中立國家銀行;

3 帝國政府決定採取斷然行動。

根據當時情況池步洲判斷,這是“東風,雨”(即日美開戰)的先兆。結合此前譯出日本蒐集到有關美國檀香山海軍基地的情報,池步洲作了兩點估計: 一、開戰時間在星期天; 二、地點在檀香山珍珠港海軍基地。

當這個消息呈遞給蔣介石以後,蔣十分震驚,立刻向美國方面通報。但由於美國國內孤立主義情緒的高漲,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並未重視中國傳來的情報。4天后,震驚世界的珍珠港事件發生。

日本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在偷襲珍珠港成功後,向東南亞進軍,攻佔英、法在東南亞的屬地,控制馬六甲海峽。1943年4月18日,山本五十六及其隨從分乘兩架專機,由6架戰鬥機護航,出巡太平洋戰爭前線,鼓舞日軍士氣。

當時,池步洲得到兩份關於山本五十六出巡日程的電報。一份用日本海軍密電拍發,通知到達地點的下屬;一份用LA碼(池步洲破譯的密電碼,通常以LA開頭,習慣上稱之為LA碼)拍發,通知日本本土。池步洲破譯的,是後一份密電。

池步洲迅速將破譯到的情報,向蔣介石彙報,蔣立即向美軍通報。美軍迅速派出16架戰鬥機前去襲擊,全殲敵機。作戰的第二天,日本搜索隊在原始森林裡找到墜機殘骸,山本五十六手握“月山”軍刀,橫倒在殘骸旁邊。

池步洲破譯了大量日本密電,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情報。

1942年10月,池步洲破譯了一份截獲的日本密電,得知日本空軍將從緬甸基地起飛,轟炸印度加爾各答,中方當即通知英國駐印度空軍總部,英國空軍在中途截擊,予以全殲。

孫科要從重慶到外地公幹,消息被日方偵得,密令日機中途攔擊。密電被池步洲破譯,立即通知孫科。已到達機場的孫科,悄然返回。後來,此機果然在中途被日機擊落,機上人員全部犧牲。

1945年8月24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後,日本駐滬總領事館用LA碼向日本本土發了一封密電,大意是:陳公博、岑德廣、陳君慧、何炳賢、周陸庠等(均為漢奸),由軍事顧問帶領,從上海乘軍用飛機直飛日本米子機場降落,請派人妥為照料,將以上人員秘藏於鄉下。這份密電也被截獲併為池步洲破譯。蔣介石據此通知東京盟軍總部,命令日本投降政府照這份名單將以上人等引渡回國法辦。

由於情報工作的特殊性,美國和國民黨政府都未公開池步洲在抗戰中的貢獻。抗戰結束後,池步洲反對內戰,不願繼續從事密電碼研譯工作,轉到上海中央合作金庫上海分庫從事金融工作。上海解放前夕,他自問一生清白,拒絕撤退臺灣。

在抗日戰爭結束之後,池步洲不願意參加國共內戰,一度帶著妻兒回到家鄉福建省閩清縣。

因拒絕前往臺灣,池步洲繼續住在上海。上海被中國共產黨軍隊佔領後,池步洲以“留用人員”的身份,在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儲蓄部作辦事員。

1951年4月,全國開展鎮壓反革命運動,池步洲以“抗拒反動黨團分子登記”罪被捕。

1952年1月,池步洲因曾在中統機關從事密電研譯而被認定為中統分子,被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判處有期徒刑12年。服刑初期,池步洲在上海的勞改工廠當車間統計員。

1956年,池步洲被安置在山東省禹城“解放軍官訓練團”,年底又調回到山東省濟南市“解放軍官管訓處”學習。直到1963年5月,刑滿釋放,池步洲才又回到上海。

1979年5月,池步洲受上海社會科學院的聘請,任特約研究員,從事臺灣經濟史研究。

1983年3月,池步洲在上海偶遇李直峰和霍實子。李直峰證明池步洲雖身在中統,但確實沒有參加過特務組織;霍實子證明池步洲乾的都是抗日事業,有利於國家民族,不但無罪,而且有功。

1983年4月12日(時隔30年後),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宣告池步洲無罪。在這以後,池步洲被選為上海市長寧區政協委員。

在池步州的晚年,他陪伴妻子回到日本,過著平淡的恬靜生活。

2003年2月4日,池步洲在日本神戶逝世,享年95歲。逝世後,他的骨灰被帶回中國。

2003年抗日戰爭勝利58週年之際,福建省閩清縣在臺山公園為池步州立碑,以此紀念這位抗日功臣、破譯密電專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