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為什麼沒有核動力戰機?

來神之腿


核動力飛機肯定是有的,而且肯定是長期研究過的,只是目前沒有應用於實際罷了,所以知道的人不多。通常來說核動力飛機最初是為了研製核動力的遠程戰略轟戰機,而不是戰鬥力機。這種高性能的轟戰機能夠繞地球幾圈而不用加油,從而可以擺脫對軍事基地的依賴。

最初有這種想法的時候是美國,之所以為了研製這種飛機還是來源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當時美國的陸軍航空隊對日本和德國進行了大規模的戰略轟炸。在轟炸的過程中,美國人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無論是歐洲還是日本都離美國本土太遠了。每次大型戰略轟炸機為了執行任務,都是需要多次起降,加油才能夠執行戰略轟炸任務。

基於這個原因,1946年5月,美國空軍就有一個核動力飛機計劃,名稱縮寫為NEPA。它主要做得事情便是研究核動力遠程戰略轟戰機和高性能的飛機。到1948年的時候,NEPA項目已經投入了1000萬美元,NEPA項目最先是利用當時美國空軍最大的B-36遠程轟戰機加小型核反應堆來進行試驗,這個試驗機被重新命名為X-6工程機。後來NEPA被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和美國空軍的聯合飛機核推進項目取代,這就是ANP項目。

除了美國在研發核動力飛機以外,蘇聯也開始研製核動力飛機,它也是最先研製具有核動力裝置的戰略轟戰機。1952~1954年,蘇聯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的院士亞歷山大提交了核動力飛機的報告。1955年,蘇聯正式開始了研製核動力飛機,主要的研究機構有圖波列夫設計局、拉沃契金設計局和米亞西舍夫設計局。

為了節約研發的時間,蘇聯直接將當時的M-5戰略轟戰機改為了M-60核動力飛機,安裝核動力的渦輪噴氣發動機。當然,蘇聯也遇到了很多專業性的問題。比如M-60每完成一次飛行,必須在地面上單獨“淨化”2個月時間。為了對飛機實施技術維護,需要製造遙控維護系統。

蘇聯研製M-60發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即使如此,蘇聯還是接著推出了M-30核動力飛。M30原本計劃首飛在1966年進行。不過,後來所有帶“M”字母的設計方案均被取消。

當然蘇聯還是有核動力飛機試飛成功,那就是1961年的圖-95JIAJI。在三個多月的時間內,該飛機完成了34次飛行。後來,由於赫魯曉夫獨斷專行,根據蘇聯和美國停止核武器試驗,該飛機遭到了拆解。

1965年,蘇聯人還將當時的安-22改裝成了核動力飛機。經過10多次的飛機表明,蘇聯的點狀式子防輻射系統性能優異,並且重量大大減輕。不過某次飛行中檢查出了嚴重的問題,因此安-22核動力飛機便徹底流產了。

那麼為什麼核動力飛機最終無論是美國還是蘇聯都放棄了?從技術層面來看,核反應堆整體小型化難度很大,散熱問題也難以解決。

最嚴重的核動力飛機的自身安全。我們知道核動力飛機是用於作戰的,一旦核動力飛機在自己或者盟國的領土上被擊毀,那麼核動力飛機會產生災難性的後果,從而引發人類的核大戰。

除了技術方面的原因以外,洲際彈道導彈的發現使得核動力飛機沒有用武之地。核動力飛機最大的優勢便是全球飛機,實現全球的核威懾。帶核彈頭的洲際彈道導彈大量部署在核潛艇、航母和陸地上,這使得核動力飛機實現的核威懾效率低下。

當然,核動力飛行一個可能的用武之地就是貨運飛機。核動力飛機能夠實現載重大,無需燃油,可以連續十幾年不加油進行全球快速運輸。如果實現,那麼能夠節約大量的燃油,並且減少二氧化碳氣體的排放。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順手點個贊哦~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什麼


核動力,顧名思義當然就是使用核燃料提供驅動力,並將驅動力轉化為動能。這種技術有一個學術性的名字叫做原子能,其原理是通過核裂變來產生熱能,並用熱能驅動蒸汽機等系統。核裂變試驗最早是由德國科學家奧托·哈恩,莉澤·邁特納和弗瑞茲·斯特拉斯曼在1938年進行的,二戰期間隨著原子彈等技術的應用,人類逐漸認識到了核動力的價值意義,之後開始有了核動力飛機的設計方案,美國於1946年推出了“飛機核能推進計劃”(NEPA),而前蘇聯也於上世紀50年代開始了代號為圖-119(實際上是圖-95)核動力戰略轟炸機的研發計劃。

資料圖:核動力試驗飛機

由此可見,歷史上是有過核動力戰機的,並且這些機型還研究得風生水起,美國人的B-36核動力飛機一共飛行了47次,而前蘇聯的圖-119也累計飛行了60次。不過這些試驗計劃都沒有下文,在洲際導彈出現之後,美軍取消了NEPA研發計劃,隨後前蘇聯也宣佈不再研發核動力飛機,搭載核動力裝置的B-36被拆毀,圖-119也始終再沒有機會飛上藍天。

資料圖:核動力飛機計劃

在核動力航母和核動力潛艇廣受歡迎的今天,核動力戰機之所以沒有得到應用,最直接的原因,無非也就是有沒有必要的問題。正如上文所言,開發核動力飛機,主要是希望打造一款可以持續飛行幾萬、幾十萬公里的長程戰略轟炸機,但是既然有了洲際導彈,研發核動力轟炸機的實際上就沒有多少戰略意義了。至於側重點在機動性能上的戰鬥機,則更沒有引進核動力裝置的必要,因為戰鬥機不需要飛很遠,只需要在其巡航範圍內有效完成任務就可以了。

資料圖:洲際導彈

我們順便討論一下航母和潛艇為什麼要使用核動力的問題:實際上核動力對於航速的提升幅度是不大的,美軍的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輸出功率為26萬馬力,其航速可達30-33節,這一航速實際上並不算高,但是它有一個作用,就是可以讓航母航行100萬海里以上而不需要更換核燃料,這才是其最重要的戰略價值。核動力裝置的存在,賦予了航空母艦全球巡航的能力,這將大大其戰略輻射範圍。

資料圖:核動力航空母艦

同樣地,潛艇之所以採用核動力,也是看中了動能延續上的優勢。核潛艇的反應堆一般需要10-30年才更換一次燃料,也就是說在一艘核潛艇的服役期內,其核燃料更換次數一般只有1次。這樣核潛艇就能長期在大洋之中隱蔽,除非進行補給,不然它將無需出現在水面上。

資料圖:核潛艇

話說回來,核動力技術在航空母艦、潛艇上體現的價值優勢,到了飛機上實際上就很難體現了。因為沒有哪架飛機會一次飛出去飛幾十年,就算是能飛1.5萬公里的長程戰略轟炸機,也不會成天飛。一般有人駕駛的飛機最多就飛一天兩天,而無人駕駛的飛機如果需要持續飛行能力的話,則不如考慮太陽能和電能等其它能源。

資料圖:誇張的核動力飛機想象方案

另外核動力飛機失事的概率也遠遠大於航空母艦和核潛艇,一旦核動力飛機失事,它的反應堆就可能出現嚴重洩漏,造成難以預估的後果。美軍的B-36核動力飛機在試飛的時候,旁邊總有一架C-97運輸機在跟著。其目的就是一旦B-36核動力飛機發生失事,C-97運輸機上的美軍特戰人員就會立即跳傘封鎖現場。試想想,在實驗階段都如此大費周章,到了真正使用的時候,難不成也讓一架運輸機在後面跟著?如果真的是這樣,那倒不如就派那架常規動力的運輸機去執行任務好了。


白虎堂


之前據說美國還真研究過這種核動力飛機,後來放棄了這個計劃。原因大概有這麼 幾種:

一是技術難度。核動力航母和潛艇靠的都是核反應堆,核反應堆這種東西大啊,航母和潛艇還能承受,飛機可就難了,帶著一個反應堆,飛起來都是問題啊!

二是風險大。飛機一旦墜毀了,或者被擊落了,這要造成了核洩漏可是難以收拾的事情。

三是沒需要了。最初想造核動力飛機是想讓飛機在天上一直飛啊飛,反正核動力也不怕燃料不夠用了,跟核潛艇輕易不出水一樣,核動力飛機也是輕易不降落。哪裡有需要了直接飛過去就轟炸一番,或者說常年執行偵查任務之類的。後來呢,有了導彈,有了衛星,之前想用核動力飛機乾的事情導彈和衛星都能幹了,完全沒有必要再開發這個東西了。


核之力


現在沒有核動力飛機了,但是過去有,美蘇兩國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研製核動力轟炸機,並且都製造出了用於反應堆測試的驗證機。當時,最有名的就是美國空軍X-6項目。X-6以B-36轟炸機為基礎,安裝一臺通用電氣P-1小型核反應堆,其產生的熱能將帶動4臺通用電氣J47渦輪噴氣發動機運轉,從而為X-6提供動力。

1955年9月,安裝P-1核反應堆的NB-36H原型機制造完成並開始測試。P-1小型反應堆的總重量為15900公斤,並採用了多重金屬防護外殼。加上專門設計的反應堆操縱系統和操縱面板,整個反應堆系統重達20噸。這一系列飛行試驗的目的,是證明機組人員在機艙不會遭受核反應堆的輻射。為此,轟炸機的駕駛艙加裝了鉛板抵擋放射線。每次飛行試驗時,一架滿載海軍陸戰隊員的飛機都進行護航,若轟炸機墜毀,陸戰隊員可立即跳傘封鎖附近區域。

在NB-36H研製的同時,洛克希德和諾斯羅普公司也向美空軍提出了自己的轟炸機設計方案。前者在機身中部安裝核反應堆,後者則是在XB-70的基礎上進行。但由於不久後,洲際導彈大量服役,美空軍宣佈取消該計劃。當蘇聯克格勃獲悉美國正在研製B-36核動力飛機,且進展順利時,蘇聯領導人坐不住了,隨即開始了自己的核動力戰略轟炸機研製計劃。

目前實用型的核反應堆都很龐大,航空母艦有足夠的空間放得下,但對於飛機卻有很大難度。有人算了一筆賬,如果航空核反應堆小型化的技術得到解決,核動力裝置也要上百噸。一般來說,使用核動力飛機的機體,要相當於4架波音747寬體客機那麼大,飛機的最大起飛重量要能達到1000噸以上。而目前最大運輸機的起飛重量也不過幾百噸。這麼大、這麼重的飛機,對於飛機的材料、結構、氣動外形和動力裝置而言,現有的條件都滿足不了。

另外,即使有能夠搭載核反應堆的超大飛機,還有一個技術問題就是反應堆的冷卻。核反應堆在工作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熱量,這些熱量必須迅速散去,否則極易發生反應堆爆炸等惡性事故。當年俄羅斯“庫爾斯克”號核潛艇的爆炸事故,有人推測就是由於散熱系統老化而引起的。船舶可以利用海水,核電站可以利用陸上的河流,而飛機無法有效接通水源進行反應堆冷卻。當然,飛機可以用空氣冷卻,可惜目前的技術還無法滿足需要。


小鷹說科技


核動力飛機曾經出現過的,美國和蘇聯都做過相關的研究,這個其他答主已經回答過了,我就不再贅述了。

而且除了核動力飛機,還有核動力坦克,還有各種戰術核武器——那是一個對核子武器非常迷信的年代,所以只有你想不到的,很少有你想到了但是美蘇武器專家沒想到的。
但是為什麼核動力飛機沒有繼續研究下去?這個我們可以分析分析。

首先,最初想要設計核動力飛機的初衷,就是看中了核動力飛機超長的續航能力。比如說有人估計過蘇聯的圖95LAL核動力轟炸機可以沿赤道連續飛行八十圈,非常可觀。

但是問題在於,光有續航能力沒有用,因為飛機上是要有飛行員的,飛行員的飲食起居該如何?而且轟炸機是要帶炸彈的,炸彈扔光了不管你飛機還能夠飛幾萬公里,都要乖乖回基地。而且空中加油技術在二戰時期就已經發展起來了,比如說:

1948年12月7日,一架美國空軍的B-50轟炸機利用環狀油管加油設備,從德州渥斯堡的卡斯威空軍基地起飛,攜帶4540公斤(1萬磅)的假原子彈,完成來回15128公里(9400英里),對位於珍珠港的美國海軍基地的假想攻擊。以此展示美國空軍具有長程轟炸的能力。

而用導彈的射程圖對比一下就可以發現,引文中的飛機在空中加油的情況下具有的將近7000公里的作戰半徑,對於遠程戰略打擊來說已經夠用了(覆蓋了半個地球),更加不用說像B-2轟炸機這樣的作戰半徑達到9000公里的轟炸機了。所以核動力飛機一下子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加上昂貴的費用、極大的使用風險,最後大家還是棄之不用了。

相反的,核動力航母因為自身就是一個移動城市,一帶就是一個航母艦隊,所以人員生活和武器彈藥還有有保障的,這個時候有一臺能夠長時間運行的動力源就顯得是錦上添花了。

↑導彈不同射程下的覆蓋範圍↑(圖片來源於網絡)

那麼就有人問了,核動力飛機動力這麼足,航程可以短一點兒,但是動力可以增加,一次多帶一些武器裝備就好了。而且比如說未來可能出現的空天母艦,這麼一個龐然大物,一定不可能是傳統的能源,核動力能源才是不二之選。

↑想象中的空天母艦↑(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樣的說法是有道理的,而且我們未來確實是有可能看到這種龐然大物在核動力的驅動下飛起來。但是任何一個成熟的工業產品一定是有時代的限制的,比如說傳統意義上的核動力飛機,只是在傳統飛機的基礎上加裝了核動力裝置,所以飛機本身的載重量和體積沒有根本的改變。這不是說武器專家和工程師們沒有想過要加大飛機,而是當時的工程技術還不足以支撐人們造出來如此龐大的飛行器來安全地飛行在空中。

比如泰坦尼克號的沉沒,有人分析事故原因之一就是當時冶金技術不合格導致船體韌性不足才導致了這樣的慘劇,而這就是脫離了工程科技水平的結果。

大型核動力飛行器的技術障礙我感覺包括以下幾點:1,大功率核動力航空發動機的安全性;2,大型飛行器自身的機體強度;3,起降技術;4,控制技術。這只是我隨便舉出來的一些技術難點,但已經很難解決了。

所以除非人們確實有能力生產需要核動力驅動的超大型飛行器,否則光有一臺半生不熟的核動力發動機是無濟於事的。


SilentTurbine


因為核動力戰機的可靠性非常差,一旦發生核洩漏,會造成極大的危害。最初設計的核動力飛機就算沒有發生事故,反應堆也會產生汙染,比如蘇聯的開式核反應堆--噴氣發動機,這種發動機會使空氣和反應堆直接接觸,而且會攜帶著輻射物質排出,可以說飛過的地區全部都會被汙染!不過在冷戰末期,蘇聯還是設計出了閉式核動力發動機,實現了反應堆不與空氣接觸,不過很難想象有人敢駕駛一架核動力飛機,因為一旦發生空中事故,飛行員即使是跳傘成功,發動機一旦破碎還是會對飛行員造成傷害。

而美國則更早地展開了對核動力飛機的研究,甚至將安裝反應堆的飛機送上了天空。這就是美國的NB-36H核動力轟炸機。它的原型就是B-36H轟炸機,由於在機體內安裝了核反應堆,所以被賦予了NB-36H型號(N代表“核”nuclear),進行47次試驗飛行。不過這個反應堆並沒有提供動力,所以不能稱為核動力戰機,最終考慮到核洩漏等問題,這架NB-36H於1957年被拆毀。

蘇聯的核動力飛機計劃中,同樣選擇了轟炸機作為載機,而且反應堆同樣放置於機體內。這就是圖-95LAL。它在1956年完成建造,在1961年完成了測試。此時美國的NB-36H已經被拆毀多年了。不過真正使用核動力發動機的飛機並不存在,如今甚至已經很少有飛機會攜帶核彈飛行了,這主要是對其安全性進行考慮。而美國和前蘇聯的核武器在數十年來已經多次發生意外,大多數都是攜帶核彈的飛機失事,有的核彈頭至今仍未被找到。而核動力飛機一旦失事,核洩漏幾乎是必然的,誰也不希望切爾諾貝利事件再次發生。


利刃軍事


原因主要是三個,一是太貴,二是太危險,三是人受不了。核動力技術是一種高端技術,航母使用的核反應堆,潛艇使用的核反應堆,都需要專門研發。美國研究水面艦船專用核動力反應堆,累計花費了至少100億美元。而潛艇的反應堆,可以用到航母上,但效果不是很好。潛艇反應堆的研究也需要大量經費。

核動力比較危險,俄羅斯的核潛艇技術是很先進的,部分技術領先於世界,但俄羅斯的核潛艇都出過事。軍用核設施的管理是很嚴格的,事故率很低。但核電站就不同,出過幾次大的危機,日本福島和切爾諾貝利都慘痛的例子。而戰鬥機,本身就是一種高危裝備,非隱形戰機面對防空導彈,很難躲避開。隱形戰機也不是百分百的保險,如果飛機被擊落,就造成核汙染。更重要的是,飛行員的處境會更加危險。

接著說飛行員了,駕駛飛機飛行,對體力和腦力都是大考驗。美國俄羅斯的優秀飛行員連續駕駛戰機超過8小時,都會極端疲憊,到了機場,只能被戰友們抬下飛機。核動力的好處就是耐久,可實際上飛機並不能飛那麼久,人體力受不了。如果是給無人機安裝,無人機尺寸都偏小,似乎不需要用這麼強的動力來支撐,六代變循環的發動機就已經足夠。核動力維護成本太高了,不一定就比渦扇發動機省錢。

目前的情況是核動力設備體積都很大,也裝不到飛機上。即使裝上去,也不符合航空領域的發展思路。未來的飛機更新換代會很快,也不需要用的那麼久。核動力用到航天飛機和宇宙探索飛船上的概率可能有,如果是大氣層內的飛行器,似乎小題大做了。


兵說


核動力是非常好的一種動力形式,但一直以來只實際應用於水面艦艇和核潛艇上米。

美蘇在冷戰時期都曾對核動力飛機進行過研究。蘇聯將核動力轟炸機的任務分派給了兩家設計局,一家是圖波列夫,另一家便是米亞西舍夫。圖波列夫是將一架圖95M遠程轟炸機改裝為核動力轟炸機,型號為圖95LAL,把機腹的彈倉改裝成了核反應堆,然後將原先靠近機翼內側的兩臺NK-12渦槳發動機換成了專門設計的NK-14核動力渦槳發動機。圖95LAL一共試飛了34次,核反應堆開啟了幾次,核動力飛行的試驗充分驗證了核動力飛機的可行性,圖95LAL在理論上能夠繞地球赤道飛行80圈不停歇,只要飛行員還沒死……這樣的性能,人類用內燃機一百年也無法做到。世界那麼大,我想特麼去哪兒,就去哪兒。爽死了!

米亞西舍夫飛機設計局則推出了M-30核動力飛機。該機採用“鴨”式氣動佈局,安裝雙垂尾。飛機貨艙和核反應堆安裝在機身的中部,6臺封閉式循環核動力渦噴發動機安裝在尾部。這種發動機由庫茲涅佐夫設計局負責研製,與開放式循環核動力渦噴發動機不同的是,該發動機將核反應堆熱量通過載熱體一液體鋰和液體鈉,將熱量輸送到發動機與空氣接觸,產生熱驅動。

庫茲涅佐夫封閉式循環核動力渦噴發動機有個獨特優點,是可以使用普通航空煤油,降低了飛機的使用成本。這種發動機的主要特點是取消了堅固的外殼。由於採用了導熱體導管,核反應堆被隔離艙封閉。發動機不會釋放放射性物質,從而大大簡化了機組人員座艙的通風系統。與開放式循環核動力渦噴發動機相比,閉式循環核動力渦噴發動機具有更多優點,飛機重量得到了優化,在飛機170噸起飛重量中,30噸用於飛機發動機和熱量傳輸系統,38噸用於核反應堆和機組人員的防護系統。M-30有效載荷達到25噸。M-30的首次試飛計劃於1966年進行,但就在準備試飛的前幾年,所有帶有M字母的設計方案都被取消了。米亞西舍夫設計局還沒來得及全面展開M-30的試飛計劃,便遭受了被改組的厄運。

當年還真是有核動力飛艇的設計。這種玩意只有那個原子至上的瘋狂年代才能被設計出來然後變成現實。核動力飛機或飛艇之所以沒有服役,只是因為冷戰沒有變成熱戰,感謝當時的美蘇領導者們,沒有讓這些充斥著伏特加以及迷幻藥的怪物真正活起來。

飛機和汽車的體積都較小,採用核動力的話,就必須把核裝置小型化,這樣技術難度太大,而且萬一使用不當,出了事故,還可能引發核汙染,基本就等於一個小型的切爾諾貝利事故。


科羅廖夫


核動力飛機的設想由來已久了,早在二戰剛剛結束的1946年,美國軍方就秘密展開了核動力飛機項目,該項目由費爾柴德公司發動機和飛機分部負責實施,主管部門是美國原子能委員會。 康維爾公司對兩架B-36H轟炸機進行了改裝,並命名為X-6,第三臺改裝的B-36H轟炸機則被稱為NB-36H,專門用於核能飛機發動機的試驗。NB-36H搭載試驗反應堆在1955至1957年間共完成了47次飛行。根據美國公佈的數據顯示,飛機以740千米/時速度巡航時,航程可以達到48300千米,它可以到達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並返航。

那麼,.後來核動力飛機為什麼徹底退出歷史舞臺了。主要原因有以下一些:

首先,無法解決核輻射的問題,NB-36H為了儘可能的減少核輻射,在飛機座艙後加裝了一個圓形防護層,長約2米,厚度10釐米,主要由鉛和鋼組成。儘管在這樣的防護之下,但還是無法阻止核輻射的洩漏。對於一架設計留空時間也許長達數週的飛機來說,輻射的累積效應是非常大的。

圖注:核動力飛機的駕駛艙設計

其次,核動力的飛機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了。冷戰初期美蘇兩國爭奪最激烈的領域,就是如何構建遠程核打擊力量,洲際彈道導彈出現以前,戰略轟炸機無疑是最重要的核打擊平臺,美國之所以發展核動力飛機,就是為了獲得一架超級戰略轟炸機。但隨著洲際彈道導彈的出現,戰略轟炸機的地位大大降低了,核動力飛機也就變得可有可無了。

最後還有一點,也往往容易被忽視,就是核動力戰機的使用原則問題。NB-36H每次飛行時,都有一架滿載全副武裝的陸戰隊員的波音C-97運輸機伴飛。一旦NB-36H墜毀,C-97上的士兵馬上跳傘並負責封鎖墜機現場。那麼,既然是作戰飛機,少不了要經常突入敵國上空作戰,一旦被敵方的防空火力擊落,就會在敵國領土上造成嚴重的核洩漏,無異於對敵國直接發動核打擊。別說在今天,就是在冷戰時期,誰都不願意造成這種大麻煩。所以,核動力戰機即使被造出來,也會因核戰爭倫理而陷入無法使用的尷尬境地。


兵工科技


自從飛機發明以後,飛機日益成為現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它深刻的改變和影響了人們的生活,開啟了人們征服藍天曆史。在飛機飛行的情況下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料,因此隨著核技術的問世,人們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大膽嘗試。

核動力飛機的研究起源於冷戰時期的蘇聯和美國,但最終都沒有完全運行,這兩架飛機都搭載了反應堆。一開始,美國研製出了“NB-36H”核動力飛機,蘇聯也不甘示弱。“NB-36H”核動力飛機是由當時翼展最大的軍用飛機B-36轟炸機改裝而來。核動力飛機可不是僅僅改裝一個核反應堆動力裝置那麼簡單。除了選擇合適的驅動方式之外,還要克服:如何保護駕駛員不被反應堆長時間輻射?若飛機墜毀後,帶來的地面核汙染如何避免?還由於核動力裝置的體積很大,目前的飛機無法容下。即使能造出超大飛機,還有一個關鍵的技術問題,就是冷卻水的來源沒有。

NB-36H搭載試驗反應堆雖然它飛行了47次,但上面裝載的核反應堆僅在測試時得到了使用,並未真的用來為飛機提供動力,因為它仍依靠常規動力飛行。後來的蘇聯核動力飛機圖-119的60多次飛行試驗亦是如此。於是核動力飛機就顯得多餘了,最終放棄了核動力飛機測試項目。

也許在下一個世紀裡,核動力依然難以實現。但縱觀整段航空史,有太多的成就都是一度被視為不可能實現的。我們希望將來有一天,一切準備妥當後,一架永不降落的核動力飛機能在高空中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