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怎樣評價“飛豹”戰機?

李志慨


最初的夢想,絕對會到達。

于飛豹,首先向各位讀者報告一個好消息。不久前在俄羅斯舉辦的“航空飛鏢-2018”國際軍事競賽活動中,我國派出的飛豹機組在戰鬥轟炸機組中奪冠,要知道飛豹是力壓俄羅斯最新銳的蘇34戰鬥機轟炸機捧得桂冠,揚威海外。赫赫飛豹,寶刀不老!

飛豹是航工工業西飛研製的一款雙發雙座重型殲擊轟炸機,其定位與美國的F111、前蘇聯的蘇24、歐洲的狂風相同,都是一款以對地打擊為主的戰鬥轟炸機。

飛豹其貌不揚,但是在我國軍用飛機研製歷史上地位顯著,它是我國第一款具有完整精確對地、對海打擊能力的戰術飛機。飛豹於1988年首飛,1998年完成全部試飛科目,可謂是“十年磨一劍”。

說起飛豹的身世,還真是有點坎坷。飛豹最早於上個世紀70年代立項,最初是當做轟-5的後繼型號研製,但是由於改革開放後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國策,經費缺乏使得飛豹項目瀕臨下馬。後來在最高首長的指示下獲得了1億元的研製經費(當時可算是天價),飛豹項目才起死回生。

上面這張圖片很奇怪是吧,竟然是與F111、蘇24相似的並列座艙飛豹。當然,這張照片是PS的,我國從來沒有研製和裝備過並列座艙的飛豹。但是這張PS照片卻值得一說,因為這涉及飛豹的一段歷史。飛豹最初是由海、空軍共同投資的項目,但是由於海、空軍雙方不同的要求,產生了一些研製思路上的差異。空軍希望是並列座艙,這樣在執行對地任務時效率更高;海軍希望串列座艙,這樣阻力更小、氣動性能更佳。最終總參拍板定為“一機兩型,雙座先行”,但實際上空軍此時已經決定與西方國家合作對強5進行現代化升級,已經放棄了轟7項目。

但是海軍方面由於迫切的遠程反艦作戰需求,繼續推進飛豹項目。所以1998年定型後,飛豹首先裝備了海軍航空兵。飛豹的列裝,使得海軍獲得了可靠的遠程精確反艦打擊能力。“飛豹”戰機擁有7個外掛點,除機腹掛點主要掛載副油箱之外,機翼下4個掛點可以掛載4枚YJ-8系列空艦導彈。由於飛豹出色的遠程反艦能力,前幾年阿根廷向我國求購一箇中隊的飛豹戰機和配套的武器彈藥,但是外交部門顧忌此舉會損害英國及歐盟的關係,否決了這筆軍售。飛豹戰機除了擁有可靠的反艦能力外,採用兩臺英制“斯貝”渦扇發動機(以及後來的渦扇9)使得該機航程遠、滯空時間長,在海航的蘇30成軍之前,飛豹還承擔了海空巡邏的任務。

飛豹戰機服役後表現出色,得到了海軍的肯定,該機在打擊靈活性上遠優於笨拙的轟-6D,在90年代末21世紀初撐起了海航的近海打擊體系。而空軍此時也看到了“飛豹”的優秀表現,遂決定和海軍共同投資開發“飛豹”的改進型殲轟-7A戰機。

海軍型殲轟-7A於2004年服役,空軍型則在2005年交付。雖然外觀上變化不大,但新飛豹從材料到設備的升級可謂是脫胎換骨。圖為殲轟-7A展示外掛武器,可以看到多種國產空地導彈以及制導炸彈和吊艙。即便此時我國已經引進了多用途戰鬥機蘇30MKK,但是較為先進的航電系統和豐富的精確彈藥,使得殲轟7A的對面打擊能力甚至還好於蘇30。

而且殲轟7A憑藉較為先進的航電系統和出色的掛載能力,在加裝了大功率電子戰吊艙後,搖身一變成為我國第一種電子壓制戰機,軍迷戲稱為“咆哮豹”。

物美價廉的飛豹總共在海空軍裝備了約200架,軍方對飛豹比較滿意。於是西飛方面再接再厲推出了殲轟7B這個型號,從上圖這架殲轟7B的原型機來看,外觀並沒有做出重大變化,但是複合材料的使用比例提高,使得該機的重量進一步下降,載荷航程性能進一步提高。而且殲轟7B採用了線傳飛控和更加先進的航電系統,可以掛載我國鷹擊-12等新型精確彈藥,作戰能力進一步提高。

可惜,殲16的橫空出世使得殲轟7B曇花一現。殲16承襲蘇27家族良好的平臺性能,更以一套以大功率有源電掃雷達為核心的四代機級別的航電系統,再加上可以掛載琳琅滿目的國產精確彈藥,殲16無論是制空還是對地,都要遠遠好於殲轟7B(當然,價格也遠遠超出)。經費充裕的中國軍隊不再摳摳索索的過日子,攻防兼備的殲16就順理成章的接過了飛豹的崗位,成為我軍對面打擊能力最強的戰術飛機。

而且,受制於當時我國技術水平和各方面條件限制,飛豹遠不是一款盡善盡美的飛機。飛豹沒有采用前緣襟副翼等手段,使得其低空性能不佳,作為一款以對面打擊為己任的戰轟來說,低空性能不佳絕對是一個致命缺陷。而且飛豹採用前後座艙延時彈射的方式,彈射成功率不高。兩者綜合,飛豹的事故墜毀不再少數,而且因故犧牲了十幾的飛行員,甚至包括一名師級領導。

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軍工方面的突飛猛進使得很多實際上並不是很老的裝備迅速成為“過氣網紅”,飛豹也遭到了這樣的不幸。如今,殲20、殲16、殲10C、蘇35才是廣大軍迷的心頭肉,至於老飛豹,從小甜甜變成了牛夫人。作為入坑時間較早的軍迷,筆者心想這才幾年的功夫,當年對著雜誌開頁上的飛豹還流口水,如今都開始嫌它落伍了。當然,作為中國軍迷,我們應當為這樣的“新人勝舊人”感到欣慰,這樣的更新換代,背後是中國空中力量脫胎換骨的提升。

勤勤懇懇、老而彌堅的飛豹還有存在的必要嗎?當然有!飛豹的落伍主要表現在其空戰能力差,在高強度的空中對抗中生存能力低。但是目前中國已經擁有殲20、殲16、殲10C、蘇35這樣的頂級戰機,這些戰機依託日漸強大的體系力量奪取制空權和掃除地方重要防空系統後,載荷航程性能優秀的飛豹可以發揮其優勢執行防區外精確打擊、反艦攻擊、戰場遮斷甚至近距離空中支援等任務,簡單的說,就是充當“炸彈卡車”。在目前我國空中攻勢力量還不足的當下,近200架的重型戰鬥轟炸機仍是一支不可忽略的力量。

老兵不死,只是漸漸凋零。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迷彩虎軍事為您回答。作為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種戰鬥轟炸機,飛豹為我們國家海空安全作出了太多貢獻,不過在這位老英雄的身後卻時常伴隨著各種異樣的聲音,說什麼航程短、空戰能力差……而這當中最大的黑點就是飛豹相對多的摔機事故了,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飛機要想能安全平穩飛行只要在動力和操控兩個方面不出毛病就萬事大吉了,有一個可靠的發動機提供充足的動力支持就可以讓飛機保持平飛,再一個只要飛行員在操縱飛機上不出現問題,也能實現可以安全返航。縱觀從96年到14年這十八年間飛豹發生過得造成13名飛行員犧牲的9起事故,通過事後飛行殘骸鑑定我們可以發現其中絕大部分都不是發動機的毛病,發動機也沒發生過任何空中停車。既然動力原因可以排除了,那麼一定是操縱上出現問題了,這鍋恐怕得飛行員背吧!各位看官,且先不急黑飛行員,我們先仔仔細細看這飛豹再來看看毛病出在哪了?

悉數飛豹出的這些事兒,我們大體可以發現這麼一個規律,這些飛機大多是在低空飛行、舔地突防時因為飛機操縱問題,導致失速引起的事故。這麼看來,就不得不說飛豹的氣動設計上的一個大問題了,那就是飛豹的機翼沒有前緣襟翼,並不是特別適合低空高速突防。對於飛機來說,前緣襟翼最大的作用就是提升飛機升力。自從上世紀中葉噴氣機開始大規模應用以來,前緣襟翼就成了噴氣飛機機翼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飛機沒有前緣襟翼,飛機在機翼失速前能提供給飛行員的反饋就不是很明顯,這給飛行員帶來了很大的麻煩。不過也不是所有的飛機都有這個玩意,美國人的F15E和飛豹一樣同樣只採用了固定前緣,人家飛起低空,鑽山溝也是沒啥問題。不過這也是因為F15E的前緣不像飛豹那麼尖銳,圓鈍的前緣就可以讓F15E的失速迎角明顯增大,給飛行員的反饋增加不少,從而相對提高了飛行安全性。

這麼說來飛豹時不時出事兒這個鍋還得飛機自己來背啊,得西飛來背。您還不要急,咱們再看為啥西飛就取消了飛豹的前緣襟翼呢?早在研發之初,西飛對於前緣襟翼的設計技術掌握的就不是很充分同時放眼國內也沒有任何實物可供參考,而我國對於機翼加裝前緣襟翼的技術直到92年殲7E研發後才開始掌握,所以當時的研發人員就只能選擇取消前緣襟翼來降低研發風險了。飛機現在是有點問題,但也輪不到其他人說三道四,當年西飛窮的賣褲子的時候怎麼不見其他人給送三送倆呢。作為西飛的保命產品,西飛人能在缺錢缺糧、萬番危急的情況下造出飛豹,並依靠純國產優勢和超高的性價比,從俄國人和瑞典人口中搶下百架大單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奇蹟。在蘇30大規模裝備服役之前,飛豹能撐起祖國海防的一片天已經是很大的功績,我們沒有理由對其在埋怨什麼。如今飛豹已經停產,它的使命已經完成,是時候頤養天年了,至於後來的事情那就讓後來的繼任者繼續奮進吧。

讓我們再回頭看看飛豹事故率高這件事兒吧,其實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問題的。9起事故就犧牲了13名飛行員,這組數據的確讓人很痛心,難倒飛豹真就這麼不堪嗎?其實之所以人們感覺飛豹事故太多,主要還是由於近年來網絡媒體和社會開放程度的不斷進步,讓我們的國家也在變得越來越透明,我們只是知道得更多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研發生產的殲轟7,不僅拯救了處在生死存亡之際的西飛集團,也給當時的海空軍,特別是海軍航空兵部隊提供了一個可靠、能用的平臺,讓海航部隊擁有了一款可以實現遠程導彈載機,機動性不錯,能在敵人軍艦防空火力之外輕鬆打擊的轟炸攻擊平臺。就是我們今天再回看,這也是一個偉大的創舉。


迷彩虎軍事


飛豹戰機是由西安飛機工業公司設計的串列雙座雙發超音速殲擊轟炸機,代號JH-7,稱為飛豹也可以看出飛豹的缺點在哪。飛豹主要裝備於海軍航空兵,而飛豹也是我國唯一的殲轟機,類似於國外的F111戰鬥轟炸機,其主要任務就是對地對海攻擊。對空格鬥屬於有一定的自衛能力。



飛豹主要是用於代替轟5和強5,其中轟5不能低空超音速突防,而強5在載彈量和航程上都比較差,飛豹採用雙後掠翼氣動佈局,屬於中單翼設計。採用兩臺斯貝202發動機,推力9噸,推重比6.5,性能上還是比較差,比三代機的發動機要差一代,屬於早期的發動大推發動機。航電和雷達受於我國的電子工業發展,達到了三代機水準。


飛豹最大起飛重量34噸,機長21米,翼展12.8米,高6.22殺,空重14.5噸,最大飛行速度1.7馬赫。升限15500米,轉場航程3650公里,作戰半徑1650公里,最大載彈量10噸。

飛豹的性能數據無法與三代機相比,尤其是在氣動上差距。飛豹的研製思想還是二代機,飛豹的性能還是符合國家的需求,其高達3650公里的航程和10噸的載彈量是當時我國唯一攻擊覆蓋整個南海的領域上。保衛了我國寬闊的海疆。


飛豹雖然說氣動外形的落後導致其無法成為三代機,但也達到了當時設計中的各項指標,證明了西飛的設計能力,而且未來飛豹的代替機型殲16已經批量生產。這也是後即有人了。我們會記得當年的飛豹。


墨天工


如果說國產三代機殲-10的出現,是徹底解決了制空方面,中國空軍對於先進戰鬥機的嚴重短缺,那作為殲轟機的“飛豹”絕對是作為日後,國產化多功能重型戰鬥機鋪路的先行者,該機型不管是其航電系統還是發動機技術,都為以後的殲-16殲-11A等戰鬥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飛豹”又名殲轟-7是上世紀80年代由中國航空工業西安飛機工業有限責任公司與航空603研究所共同合作設計研製的雙發串列雙座超聲速殲擊轟炸機,也由於當時中國與西方航空業的關係緩和,從而獲得了大量的比較先進的航空技術,隨後重新在原有“飛豹”的基礎上重新設計與開發,設計出了新款“飛豹”A型,也是“飛豹”的正式定型款,該機型也深受海軍航空兵和空軍航空兵喜愛,採購的數量也相當大。

殲轟-7A在殲轟-7的基礎上,對氣動外形略做改進,採用新材料和裝備新雷達和航電系統,作戰效能有了大幅提升。其氣動佈局還是延續殲轟7的高位雙後掠翼標準氣動佈局,也是典型三代機初期的技術特徵,該氣動佈局很適合殲轟7A不管是執行陸上還是海上超低空突防攻擊的任務。不僅擁有合適的氣動外形,該機型也有著一顆完全國產化的“中國心”。殲轟-7使用的2臺渦扇-9加力渦扇發動機,是中國根據英國技術許可生產的,其原型為羅爾斯·羅伊斯公司的“斯貝”Mk202發動機,該發動機最大加力推力91.25千牛,推重比6.5,最大軍用推力耗油率為0.68,其性能遠遠好於當時國內的渦噴發動機,而且非常省油且可靠穩定,同樣這樣彭拜的動力也賦予了殲轟-7A能以6掛點滿掛載的模式下,具備1650千米超遠作戰半徑的能力。

不僅該型戰鬥機飛的遠,作戰半徑大,而且該機型是當時全空軍唯一具備使用精確制導彈藥的戰鬥機,一舉解決了中國空軍一直無法精確打擊的技術空白,極大了提升了中國空軍對於地面或海上打擊目標或反艦的能力。


航空君


你好,我是齊奧爾科夫,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殲轟-7是中國第一飛機設計研究院與西安飛機工業集團公司聯合研製的雙發雙座超聲速戰鬥轟炸機,設計用來取代轟-5(H5)輕型轟炸機和強5(Q-5)攻擊機,主要用於執行戰役級縱深打擊任務,可對地面和海面目標實施精確打擊和臨空轟炸,並具有一定的空戰能力。該機是我國全面參照美軍標準和規範研製的第一種作戰飛機,也是我國在沒有任何原準機的情況下獨立研製的第一種現代化作戰飛機。


齊奧爾科夫


飛豹是第一種國產重型戰鬥轟炸機,原型機1988年即首飛,由於技術儲備的不足,作為一種七十年代設計的戰機,結構上卻比較保守,可能是吸取了殲12大躍進失敗的教訓,沒有采用當時流行的放寬靜穩定度設計,初期還用古老的翼刀來阻止展向空氣流動,儘管它的翼載只有400公斤/平方米,機動性卻欠佳,它用的英國斯貝發動機的仿製型號秦嶺,用了17級壓氣機來壓縮空氣提供給"氣缸"——燃燒室,壓氣機相當於汽車發動機的渦輪,只不過渦輪是在排氣側,壓氣機是在吸氣側,秦嶺的改進型通過新技術的應用,取消了三級壓氣機,推力達98千牛,推重比到6.5,總體達到了M53P2的水平,如果殲轟-7的氣動外形達到幻影-4000的水平,完全可以與之媲美,憑它的塊頭和純國造的身份,足以蓋過殲16,可事實是它的原始設計太落後,也就沒有改裝的潛力了,另外秦嶺的仿製跨度長達30年,也影響了它青壯年時期在空軍中的地位,軍方不敢把寶押在它身上。不過殲轟-7作為中國軍工的重大工程,也有它的不可替代性,體現在以下三點。

首先,殲轟7最大的作用是使中國完整走完了重型戰機的研製流程,為從結構上由中型的殲-8和殲-10系列跨躍到了重型的殲20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顯著減輕了殲20的設計風險,反例就是日本的F-2在沒有吃透F-16的情況下對其進行了等比例放大,造成機翼應力集中,出現裂縫,雖不能說殲-20的機體結構是殲轟-7發展而來的,但可以說殲轟-7當了殲-20的小白鼠,充當了一個試錯的平臺。也許有人問殲11也是重型機,為什麼沒有這個作用呢?說到底殲-11只是依葫蘆畫瓢的仿製品,根本就沒有原始試驗數據,只拿到了組裝圖紙,還殘缺不全,即便搞到了設計圖紙也只是知道了最終的數值,仍然不懂得為得出這個結果需要的中間變量,中間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是飛機設計的精隨,仿製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為防止牽一髮而動全身,殲-11系列長期掛載配重,使先進電子設備的輕量化優勢發揮不出來,就整個中國航空的科技樹而言,殲-11的地位遜於殲轟-7。

再就是對斯貝MK202的仿製和深度改進對中國渦扇發動機的研製也有很大參考價值,因為它是唯一走完測繪、仿製、改進流程並且成功的西方大推力發動機,擺脫了長期囿於粗糙蘇式發動機技術的狀況,是逆向研發的典範

,航空發動機非常的精密、複雜,其仿製一直被認為是世界性難題,甚至比正向研發還難,明證就是日本用了F110-GE-100幾十年了還一臉懵逼,歐美和俄羅斯雖然也是從仿製起家的,但他們當時仿製的是早期的渦噴發動機,結構上要簡單的多,但到了渦扇發動機,特別是大推力渦扇發動機,精密了很多,工況也複雜了很多,但中國由於特殊的歷史背景,不得不從仿製渦扇發動機開始,且面臨嚴密的封鎖,可中國人終於啃下了這塊硬骨頭,如果不是吃透並完全消化,怎能做到,這就相當於為人體移植了新的器官,而沒有導致相應排異反應,而且斯貝的無餘量精鑄技術也應用到了自研的型號上,所以說殲轟-7斯貝發動機的仿製是其對中國航空的第二大貢獻。

最後殲轟7驗證的一些技術在殲-10上得到了廣泛應用,比如外八字式起落架,騰出了寶貴的翼下空間,它也是第一種搭載脈衝多普勒雷達的機型,好像型號是JL-10,脈衝多普勒雷達通過檢測運動目標反射回波的頻率變動,濾除了回波沒有頻率變化的固定目標,且實現了高中低三種脈衝重複頻率,脈衝重複頻率即PRF,是單位時間發射的脈衝個數,高PRF的測速準確,能夠得出目標回波頻率的微小變化,低PRF則是測距準確,一般是收到上一個脈衝的回波,測出距離之後再發射下一個脈衝,不用分辨哪一個回波是自己的,中PRF則是兼顧測速和測距,可以邊濾波邊測距,具備了下視能力,還有32:1的多普勒波束銳化功能實現了由真實波束粗地形測繪到合成孔徑的高分辨率地形測繪的過渡,垂尾廣泛應用複合材料,減重達400公斤,殲轟-7裝載量大,滯空時間長的特點,讓它充當了各種技術和裝備的驗證任務。

總之,殲轟-7雖然並不完美,但它在中國的航空科技樹上留下了自己濃重的一筆,使我國的航空工業更有底蘊,更豐滿充實,它的作用不可替代!

圖片與數據皆來自網絡





飛帥


與殲轟-7“飛豹”戰機血緣關係最近的西方戰機是美洲虎,把飛豹戰機理解成美洲虎就好了。有人認為飛豹戰機外型有點像英國狂風戰鬥機,或者日本三菱重工的F-1攻擊機的放大版。但這兩種戰機只是進氣道形狀和上單翼佈局類似,其他諸如機身和機翼構型則完全不同。

殲轟-7“飛豹”戰機總設計師陳一堅院士曾在2008年年珠海航展上接受媒體採訪,談到飛豹戰機在研製之初,曾經參考了歐洲英法聯合研製的美洲虎戰機的一些結構佈局和技術,飛豹戰機與美洲虎最為近似的地方是其起落架,飛豹戰機的起落架直接參照美洲虎的外八字型起落架研製,並有技術提高。

美洲虎具有乾淨利落的傳統上單翼佈局,翼面至地面距離很高,便於掛載大型的外部載荷以及提供充裕的作業空間。機身兩側發動機進氣口位置比較高,減少了吸入跑道異物的風險。進氣道為固定不可調式,進氣口兩側有前後排列的彈性控制輔助進氣門。採用前三點式起落架,前起落架向後收入艙內,主起落架為雙輪結構,配備低壓輪胎適合簡易機場使用。這些特徵都與殲轟-7飛豹戰機一模一樣。

評價殲轟-7“飛豹”戰鬥轟炸機,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就是“飛豹”的安全問題。實際上,在“飛豹”戰機試飛和服役期間,曾發生過多次飛行事故,而且事故中前後座飛行員雙雙犧牲的慘痛記錄並不在少數。

造成這個傷亡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和“飛豹”戰機的雙座艙拋蓋設計不科學、彈射座椅性能不佳有關以外,也和“飛豹”戰機的氣動外形設計過於保守有莫大的關係。“飛豹”戰機的基礎設計在1977年左右就已經基本確定,受當時研發技術水平的限制,設計單位只能為“飛豹”選擇了當初比較保守,但技術難度明顯更低的一個氣動外形方案,最終確定下來的設計方案中存在機翼對附著氣流的控制能力不足的問題,存在容易引發失速,甚至進入尾旋的風險。

而當時同樣出於降低技術難度的考慮,設計單位沒有采用可以比較有效剋制這個問題的機動襟翼,而後來“飛豹”服役後的多次事故都和這個缺點有關。加上“飛豹”屬於一款戰鬥轟炸機,在執行對地打擊任務時往往需要在中低空飛行,一旦失速進入尾旋,可能很難有足夠的高度和時間挽救飛機。

不過,儘管存在一些原始設計缺陷,但是“飛豹”在服役後對中國空軍和海航部隊的意義都是非常重大的,例如對於海軍航空兵來說,殲轟-7“飛豹”特別是殲轟-7A能夠掛載4枚鷹擊-83K反艦導彈進行遠洋突擊,是當時除了轟-6轟炸機以外海航部隊最強的空中反艦平臺。

對於空軍來說,當時“飛豹”戰機屬於一款優秀的精確武器搭載平臺,能夠執行的對地打擊任務就更加多元了。既可以攜帶火箭彈執行近距離打擊任務,也可以攜帶精確制導彈藥對目標進行中遠程打擊。相對於一般國家的防空實力來說,“飛豹”戰機也能夠具備較強的生存能力。

“飛豹”戰機得益於機體較大,具備了較強的多用途能力,可以充當“萬金油”的角色,例如在近些年的演習中,經常可以看到“飛豹”戰機掛載新型大型電子干擾吊艙執行任務,可以為機隊提供掩護,能夠比較好承擔起中國專業電子戰機服役前的電子干擾壓制任務。即使“飛豹”戰機已經迎來了優秀的繼承者——殲-16戰機,但“飛豹”戰機未來仍然有很長一段服役時間,其作用仍然是不可忽視的。


科羅廖夫


飛豹是海軍老提出來的,為了解決轟五速度慢,強五航程短的缺陷,研製的超音速遠程攻擊機。

當時中國沒有攻擊機的概念,強擊機是指輕型攻擊機,就把飛豹歸於轟炸機。可能覺得和純轟炸機樣子不符,就改成殲擊轟炸機。

殲轟七從方案到定型,實現了技術上的突破。給海軍提供了實用的攻擊利劍。完全可以取代轟五和強五。

但是殲轟七受制於發動機,產量不夠多,沒有全面五代強五。而且國產化的渦扇九來的太晚了。


一葉楓流O靈似舞妖


飛豹戰機是一款純國產的戰鬥轟機,皮實耐用載彈量大,底空突防能力強,性價比高的2.5代機,是我國蘇30服役之前的主戰戰鬥轟炸機。由於飛豹的上述優勢加上改良過後,飛豹仍然是區域作戰轟炸的好手。


鑼鍋10


那是因為74年西沙海戰以後,暴露了我們海軍航空兵的短板,那就是遠程對海攻擊能力。當時的六七八爺們根本就不能對海攻擊,強五腿太短,還拉不多;轟5/6速度慢,在沒有絕對制空權的情況下純屬有去無回。於是就有了飛豹項目。說白了,飛豹本來是海軍拿去扔炸彈的。

到了80年代,這項目也習慣性的快黃了,但是馬島戰爭的爆發讓海軍眼前一亮,這貨腿長力氣大,速度也不慢,背了反艦導彈出去打船比超軍旗好使,於是項目又全速發展起來了。

但是考慮到當年我們有格鬥能力的制空戰鬥機基本上都是短腿,又不會空中加油,所以要求飛豹具備一定的自衛能力和機動性,於是在設計上翼載荷比較小,又沒有前緣襟翼,飛控也不過是二代機的水平,低空操控性自然不會很好。當然了,在海上飛還是問題不大的,但是後來空軍看中了,拿去高速舔地,問題就來了。

因為翼載荷小那就容易受低空亂流的影響,所以事故就顯得比較多了。仔細分析下,飛豹的事故多數是低空和山區,因為低空亂流多,山區就更甚一步了。

但是總體上說,飛豹是一款成功的戰機。技術上,飛豹培養了一個團隊,救活了斯貝發動機。這讓我們至少會仿製渦扇了,否則後來的太行會折騰的更久。從使用上講,是利用手頭上現有的技術,在海軍最需要的時候撐起了我們的海防線。遇上有航母的美國佬不好說,但是遇上小日本那八八艦隊,出動兩個師帶上幾百枚鷹擊,絕對分分鐘教小日本做人。至於那些東南亞猴子海軍,灣灣海軍,基本上一波下來就成蒙古國海軍了。

對於空軍來說,儘管他打火箭彈比不過五爺,空戰不如蘇30,航程和載彈量不如轟六。但是它比轟六飛的快、飛的低,近距離拉的也不比轟六少多少,飛行組員少,機場要求低,彈射逃生比轟六不知道強了多少倍。他比五爺拉的多、跑的遠、打的準。比蘇30來的省錢,因為能用國產製導武器。總體上是一款效費比很不錯的飛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