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熊孩子,極端懲罰合適嗎?


3歲的小華,特別喜歡扮鬼臉。他先用兩隻小手捂住臉蛋,然後興奮地喊著:“媽媽,快來看我。”只見他迅速地用食指扒開下眼皮,再把小指伸進嘴巴里,樣子十分不雅。由於比較逗趣,所以,每次小華一扮鬼臉,媽媽就說:“難看死了!”然後是一連串的笑聲,再用手輕輕拍小華的臉。而且,每次客人來,媽媽就訴苦說,小華很愛扮鬼臉醜死了,小華聽到就馬上做出鬼臉,於是大家都笑成一團。媽媽卻又抱怨,每次叫他不要做,他都不聽。


王西由於工作十分忙碌,沒有太多的時間可以陪伴4歲的女兒小君,所以只要有新玩具或糖果上市,就儘量買給她,希望她能快樂。可是最近,只要她週末因工作而外出,小君就哭鬧得厲害,甚至摔玩具、丟糖果,媽媽忍不住罵她、打她,她反而不鬧了。可是媽媽一走,小君就又哭了。到後來,週末只要看到媽媽不和自己玩,而要外出辦事,小君就哭,媽媽不得不多停留,好處罰她。

這樣的情況,在許多家庭中都出現過。也許有些父母感到很無奈。其實,仔細分析便能看出,這就是父母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常見的錯誤,混淆了獎與罰。小華的母親雖然不希望小華有不雅的舉動出現,但是他扮鬼臉的表現,並沒有得到母親即時的制止,反而得到更多的注意。於是,別人的關注就變成幼兒行為最好的獎賞。至少,這個年齡的孩子會這麼認為。小華怎麼會捨棄、停止它?

而小君的情況,是因為母親工作忙,因此希望以物質的給予來彌補對小君平日的疏於照顧,但是她忽略了小君心理真正的需求:想和媽媽在一起。對她來說,買更多的新玩具則意味著孤單寂寞、親子分離。所以,小君就會用哭鬧來吸引媽媽的注意,爭取親子相聚的時間。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一個人的人格形成,多半在幼兒期定型。運用獎勵和懲罰的目的,在於增強孩子的好行為,減少孩子的壞行為。當然這種好壞行為表現的評判,每位父母是有不同的標準的。專家為我們設立的原則是,使孩子具有高尚的人格,良好的社交人際關係,對環境有更好的適應性。

是非善惡的社會規範,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逐步學會的。但是,孩子有些不良行為的產生,卻是由父母間接鼓勵而增強的(如小華的例子)。因此成人的態度與智慧相當重要。雖然獎勵和懲罰的原則大家都很明白,但做得好的確不容易。何況什麼才是恰當的獎懲方式與時間,更是父母較難把握準確的。

適當的獎勵

獎賞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多讚賞別人,會使我們彼此之間的生活更快樂。對待孩子也不例外,具體的稱讚他們所表現良好的行為,孩子也會從中得到一些成就感。因此,父母要多花時間注意孩子的行為,給予恰當的回應。因為大人對孩子外在的(尤其精神的)支持多,孩子就會有做得更好的動機。至於物質的鼓勵,倒是其次的了——

·避免過度的獎賞,尤其是不要用太多的物質獎勵。比如,3歲的孩子想洗自己的小襪子。對他來說,這就像遊戲一樣,是件好玩的事情。正確的態度是肯定孩子,“你真是一個能幹的孩子,都能自己做事情了,真讓爸爸媽媽高興。再說,洗襪子也很有趣。”這樣說就足夠了,如果非要為此再給孩子一些物質獎勵,反而會消弱孩子從做事本身當中獲得的快樂。

·並不是給予的獎賞越大,越能增強孩子做好事的動機。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出於自身想做的願望和在做的過程中感受的樂趣,而有了某種好行為,此時如果再附加外在的物質刺激,反而會影響其內在的動機。比如,媽媽為獎勵孩子多洗襪子,給孩子買光盤。等孩子再洗襪子時,很有可能是為了光盤,而洗襪子本身的樂趣已經大大減少了。

·獎勵是給孩子的意外之喜。如果先讓孩子預期每次做什麼事就有什麼結果,會讓孩子失去內在動機。而且,今後容易做事過於講條件。

謹慎使用懲罰

談到罰,很容易的讓人聯想到體罰,事實上剝奪特權(如晚上不能看卡通片等),讓孩子感受到外界不舒服的壓力等後果,也是處罰的方式。關於體罰,有些專家認為,適量的體罰是可行的,尤其幼小的孩子對語言的瞭解能力不是很好,而父母的表達能力可能也不是非常成熟時,體罰可能就是最直接而有效的處罰方式。

但更多的專家認為罰的途徑很多,不一定完全應用打的方式,尤其對具有攻擊性的小孩更應避免,因為打本身就是一種攻擊行為的示範,會讓孩子模仿到或誤認“打”本身就是處理事情的一個技巧。對於這類型的小孩,最有效的方法是約束,比如他出手打人,父母就抓住他的手腕,並告訴他“乖寶寶不打人”,馬上將這個行為制止——

·父母不應帶著情緒來處罰孩子,否則除了達不到處罰的效果,更可能會造成意外傷害。

·懲罰真正的目的是糾正、減少孩子的不良行為。在實施懲罰時,要給孩子做一個簡單的解釋。不要只是告訴他“這不行”,因為這樣孩子沒有真正學習到正確的行為規矩,處罰也失去了意義。

·避免讓外在環境的因素,影響到處罰的原則。因為出門在外或有親戚朋友在場,孩子做錯事時,要態度堅決地說:不可以就不可以。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堅持。如果是不可避免的因素,無法堅持,只好先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溫和的堅定

無論是獎勵還是懲罰,溫和的堅定是重要的原則。孩子都在試探父母規則的臨界點,父母如果沒有堅持,孩子就會一再得寸進尺。所以只要原則確立,自己一定要做到。即使面對2、3歲的幼兒,也要耐心跟他們一起約定原則。這些原則是孩子可以接受,父母做得到的。父母要注意,儘量不要在情緒激動時說一些不著邊際的許諾。比如:“你不乖,就三天不給你吃飯。”“你要好好睡覺,明天就買一個高級的電動汽車。”這些是父母做不到的,或者沒有認真思考的。因為承諾無法實現,會給孩子錯誤的印象:反正你做不到,沒關係!

以下是父母在運用獎勵和懲罰矯正孩子行為時,應注意的事項——

·父母要有權威,不一定要嚴厲。在愛的基礎上,相當的嚴肅是必須的。

·行為目標要具體,而且適合孩子的能力,比目前能做到的稍高些。

·壞行為的矯正,不是說或示範一次就可達到,需要不斷反覆練習,所以父母應有耐心,瞭解孩子的狀況,陪伴孩子度過困難。

·把父母希望孩子做到的好行為列成表,貼在牆上,孩子做到了就標個記號(如給貼紙)累計一定數量可換得更大些的獎賞。這樣可增加孩子表現好行為的動機。

孩子的行為不是天生就正確和規範的。只有依靠重複不斷的練習、他人的鼓勵或得到處罰後的經驗去修正完善。因此,父母理解正確的觀念,掌握靈活的技巧,再加上平時對孩子的觀察、關心,便是發揮獎懲作用的最佳基礎。


媽咪寶貝傳媒


首先,答案肯定是

不合適的

孩子調皮搗蛋、不受管束,超過家長的認知範圍了,家長往往就會給自家孩子貼上“熊孩子”的標籤。因此而大發脾氣或打孩子。象老師想說,從兒童心理學上看,這樣往往會適得其反。孩子不會因為你的打罵等所謂極端懲罰而變“乖”,反而會更加“熊”。

今天,象老師要專門來還“熊孩子”一個清白……

請先看下面一組照片:

“我砌的飛機比小鳥更適合待在籠裡。”

“嘿嘿,我砌的花比真花更鮮豔不是麼?”

“爸媽的結婚週年蛋糕和lego娃娃更配哦。”

假如孩子在家做出上圖中的“破壞”行為,許多親爹親媽的第一反應多半是火冒三丈,猶如一萬匹脫韁野馬從心中奔騰而過,繼而有揍他一頓的衝動。

其實,你家孩子並沒有毛病。你眼中只看到孩子的破壞,卻容易忽視了他們的創造力。

先別想著揍孩子,在創造力面前,破壞只是一樁小事而已

比如這些廣告圖,既有“破壞性”,也充滿“創造性”:

飛吧,勇敢的戰士

蓋一個愛斯基摩人的房子

獨家定製七彩鍵盤

那麼,創造力是什麼呢?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創造力就是拆解,重建

循規蹈矩,按章辦事的教育讓孩子失去探究這個世界的興趣。

在孩子“破壞”的同時,正是他探索世界的時候。

所以,別心疼家裡的東西,更別第一時間想著對孩子使用暴力。

更多的時候我們只需要加入他們,鼓勵創造併成為他們遊戲中的一份子。

(放大圖片觀察一下奶奶的牙齒吧)

不過,一些過度的破壞還是需要父母及時制止的,不然你的孩子可能遇到就是假的爸爸媽媽了。

如何制止?我們老一輩有種方法就特管用——給孩子一種代替物,讓他去滿足好奇心。只要能加以引導,破壞就變成創造力。

最後,放出樂高在2007年在智利投放的一則廣告。

正如廣告所表現的,有想法的人都是巨人。不如,就充分給孩子一個成為“有想法的巨人”的機會吧!


智慧少年宮


我不知道你所謂的“極端懲罰”界限在哪兒,但有一點要明白,“以暴制暴”絕對是育兒中的下下下下策。

確實,生活中經常看到有些孩子在家長沒有滿足他的慾望時大聲哭鬧、在地上打滾,或撕扯自己的頭髮、衣服,或抱著成人的腿部賴著不走。這些行為稱為暴怒發作。暴怒發作中的孩子往往不聽勸阻、除非成人滿足他們的要求,否則會僵持下去。

孩子出現問題通常與家庭有關,心理學認為,容易造成孩子性格暴躁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 一是家庭不和睦,夫妻之間常因家庭瑣事鬧矛盾,輕者吵鬧,重者打架;

  • 二是父母私心嚴重,不尊敬老人等,孩子受此薰陶,便會形成心胸狹窄的不良性格;

  • 三是父母教育觀念封建愚昧或因父母一方性情暴躁、獨斷專橫,孩子受到影響。

中國有句古話,“棍棒底下出孝子”,可真的是這樣嗎?不是!

本質上來講,這不過是按照父母的意志來改變孩子的行為,不僅傷孩子的身,更是傷心傷感情,最終導致這棍棒底下出來的極大可能不是孝子,而是“逆子”!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教授發現:

兩歲是最容易學到攻擊性的年齡,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並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造成什麼後果,也沒法很好地控制自己。如果此時父母,經常用打和罵來管教他,那麼他就會認為,解決問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攻擊,從而也會變得越來越有攻擊性。

暴力管教,實際是父母某種程度上對自己的失敗之處感到憤怒,但卻把懲罰實施到孩子身上的失責行為。

對孩子而言,不管是打是罵還是其他的極端懲罰,都會讓他們揹負一生的傷疤,而對於一個家庭來說,以上任何一項後果都極有可能是一場毀滅性的打擊。

那麼熊孩子如果犯了脾氣,父母可以怎麼辦?

1、訓導優於極端懲罰

父母首先要做的是清除力瞭解孩子犯錯的原因,並選擇適當地訓導方式,讓孩子打心底裡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同時避免下次犯同樣的錯。相較於極端懲罰這種傷害孩子的逆向行為,訓導及科學的懲罰算是一種正向激勵,在保護孩子的同時也能起到教育作用。

2、冷處理很重要

別以為小孩只顧著發脾氣,他其實也在偷偷地觀察你的反應,父母的反應很容易被TA學去,所以此時如果你也正處在盛怒期間,就絕對不是管教孩子的好時機,冷處理一是為了不讓自己將憤怒轉移到孩子身上;二來,也是給孩子一個冷靜的時間。待恢復理智後再來管教,才是明智的選擇。

3、學會誠懇交流很重要

人非聖賢,犯錯在所難免,這種時刻往往是教育孩子勇於承擔責任的好時機,如果是父母錯了,放下面子,真誠地給孩子道歉,取得孩子真心的原諒;如果是孩子“胡鬧”,放下面子認真溝通就很必要了。

知恥而後行,行正方可教!

最好的教育不是打罵,更不是所謂的“極端懲罰”,也不是你說他做,而是你在做,然後他跟著做,言傳身教,扮好父母這個角色,孩子才會有個好榜樣,也才會有努力前進的正確方向。


雲學星球


答案當然是【不合適】!

所謂的“熊孩子”,在大部分家長眼中就是比別人要更加調皮搗蛋,是“破壞王”。但事實上,你眼中孩子的破壞,往往與創造力有關。家長能理解和正確引導即可。

“極端懲罰“大多指語言上的嚴厲指責“罵”和行為上的動作“打”。無論是【打】還是【罵】,對孩子的影響都是不好的,孩子不會因為你的打罵變得乖乖聽話,反而會有逆反心理,更加“熊”哦!

育兒實不易,養娃先養心♥


一笑而曉


極端肯定不合適,但是不管肯定是不行的。看孩子是處在哪個階段了?如果還小的話,說服教育就行,如果是上小學或上中學了,拿得讓他知道事情後果的嚴重性,現在的孩子心理都好脆弱,如果選擇極端懲罰是行不通的,同時只能起到反作用。


谷貝


極端懲罰...如果是外人,你沒有這個權力;如果是父母或者說監護人,熊孩子的養成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想要糾正過來也需要更大的耐心,熊孩子往往伴隨著失敗的家庭教育,比如說溺愛或者缺乏時間教育的父母長輩!

想要治好熊孩子最好還是易子而教,委託限定的懲罰,比如說打手心、罰站或者更重一點的懲罰之類,作為失敗的監護人,這期間最好還是遠離一點為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