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熊孩子,极端惩罚合适吗?


3岁的小华,特别喜欢扮鬼脸。他先用两只小手捂住脸蛋,然后兴奋地喊着:“妈妈,快来看我。”只见他迅速地用食指扒开下眼皮,再把小指伸进嘴巴里,样子十分不雅。由于比较逗趣,所以,每次小华一扮鬼脸,妈妈就说:“难看死了!”然后是一连串的笑声,再用手轻轻拍小华的脸。而且,每次客人来,妈妈就诉苦说,小华很爱扮鬼脸丑死了,小华听到就马上做出鬼脸,于是大家都笑成一团。妈妈却又抱怨,每次叫他不要做,他都不听。


王西由于工作十分忙碌,没有太多的时间可以陪伴4岁的女儿小君,所以只要有新玩具或糖果上市,就尽量买给她,希望她能快乐。可是最近,只要她周末因工作而外出,小君就哭闹得厉害,甚至摔玩具、丢糖果,妈妈忍不住骂她、打她,她反而不闹了。可是妈妈一走,小君就又哭了。到后来,周末只要看到妈妈不和自己玩,而要外出办事,小君就哭,妈妈不得不多停留,好处罚她。

这样的情况,在许多家庭中都出现过。也许有些父母感到很无奈。其实,仔细分析便能看出,这就是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常见的错误,混淆了奖与罚。小华的母亲虽然不希望小华有不雅的举动出现,但是他扮鬼脸的表现,并没有得到母亲即时的制止,反而得到更多的注意。于是,别人的关注就变成幼儿行为最好的奖赏。至少,这个年龄的孩子会这么认为。小华怎么会舍弃、停止它?

而小君的情况,是因为母亲工作忙,因此希望以物质的给予来弥补对小君平日的疏于照顾,但是她忽略了小君心理真正的需求:想和妈妈在一起。对她来说,买更多的新玩具则意味着孤单寂寞、亲子分离。所以,小君就会用哭闹来吸引妈妈的注意,争取亲子相聚的时间。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多半在幼儿期定型。运用奖励和惩罚的目的,在于增强孩子的好行为,减少孩子的坏行为。当然这种好坏行为表现的评判,每位父母是有不同的标准的。专家为我们设立的原则是,使孩子具有高尚的人格,良好的社交人际关系,对环境有更好的适应性。

是非善恶的社会规范,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学会的。但是,孩子有些不良行为的产生,却是由父母间接鼓励而增强的(如小华的例子)。因此成人的态度与智慧相当重要。虽然奖励和惩罚的原则大家都很明白,但做得好的确不容易。何况什么才是恰当的奖惩方式与时间,更是父母较难把握准确的。

适当的奖励

奖赏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多赞赏别人,会使我们彼此之间的生活更快乐。对待孩子也不例外,具体的称赞他们所表现良好的行为,孩子也会从中得到一些成就感。因此,父母要多花时间注意孩子的行为,给予恰当的回应。因为大人对孩子外在的(尤其精神的)支持多,孩子就会有做得更好的动机。至于物质的鼓励,倒是其次的了——

·避免过度的奖赏,尤其是不要用太多的物质奖励。比如,3岁的孩子想洗自己的小袜子。对他来说,这就像游戏一样,是件好玩的事情。正确的态度是肯定孩子,“你真是一个能干的孩子,都能自己做事情了,真让爸爸妈妈高兴。再说,洗袜子也很有趣。”这样说就足够了,如果非要为此再给孩子一些物质奖励,反而会消弱孩子从做事本身当中获得的快乐。

·并不是给予的奖赏越大,越能增强孩子做好事的动机。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出于自身想做的愿望和在做的过程中感受的乐趣,而有了某种好行为,此时如果再附加外在的物质刺激,反而会影响其内在的动机。比如,妈妈为奖励孩子多洗袜子,给孩子买光盘。等孩子再洗袜子时,很有可能是为了光盘,而洗袜子本身的乐趣已经大大减少了。

·奖励是给孩子的意外之喜。如果先让孩子预期每次做什么事就有什么结果,会让孩子失去内在动机。而且,今后容易做事过于讲条件。

谨慎使用惩罚

谈到罚,很容易的让人联想到体罚,事实上剥夺特权(如晚上不能看卡通片等),让孩子感受到外界不舒服的压力等后果,也是处罚的方式。关于体罚,有些专家认为,适量的体罚是可行的,尤其幼小的孩子对语言的了解能力不是很好,而父母的表达能力可能也不是非常成熟时,体罚可能就是最直接而有效的处罚方式。

但更多的专家认为罚的途径很多,不一定完全应用打的方式,尤其对具有攻击性的小孩更应避免,因为打本身就是一种攻击行为的示范,会让孩子模仿到或误认“打”本身就是处理事情的一个技巧。对于这类型的小孩,最有效的方法是约束,比如他出手打人,父母就抓住他的手腕,并告诉他“乖宝宝不打人”,马上将这个行为制止——

·父母不应带着情绪来处罚孩子,否则除了达不到处罚的效果,更可能会造成意外伤害。

·惩罚真正的目的是纠正、减少孩子的不良行为。在实施惩罚时,要给孩子做一个简单的解释。不要只是告诉他“这不行”,因为这样孩子没有真正学习到正确的行为规矩,处罚也失去了意义。

·避免让外在环境的因素,影响到处罚的原则。因为出门在外或有亲戚朋友在场,孩子做错事时,要态度坚决地说:不可以就不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坚持。如果是不可避免的因素,无法坚持,只好先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温和的坚定

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温和的坚定是重要的原则。孩子都在试探父母规则的临界点,父母如果没有坚持,孩子就会一再得寸进尺。所以只要原则确立,自己一定要做到。即使面对2、3岁的幼儿,也要耐心跟他们一起约定原则。这些原则是孩子可以接受,父母做得到的。父母要注意,尽量不要在情绪激动时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许诺。比如:“你不乖,就三天不给你吃饭。”“你要好好睡觉,明天就买一个高级的电动汽车。”这些是父母做不到的,或者没有认真思考的。因为承诺无法实现,会给孩子错误的印象:反正你做不到,没关系!

以下是父母在运用奖励和惩罚矫正孩子行为时,应注意的事项——

·父母要有权威,不一定要严厉。在爱的基础上,相当的严肃是必须的。

·行为目标要具体,而且适合孩子的能力,比目前能做到的稍高些。

·坏行为的矫正,不是说或示范一次就可达到,需要不断反复练习,所以父母应有耐心,了解孩子的状况,陪伴孩子度过困难。

·把父母希望孩子做到的好行为列成表,贴在墙上,孩子做到了就标个记号(如给贴纸)累计一定数量可换得更大些的奖赏。这样可增加孩子表现好行为的动机。

孩子的行为不是天生就正确和规范的。只有依靠重复不断的练习、他人的鼓励或得到处罚后的经验去修正完善。因此,父母理解正确的观念,掌握灵活的技巧,再加上平时对孩子的观察、关心,便是发挥奖惩作用的最佳基础。


妈咪宝贝传媒


首先,答案肯定是

不合适的

孩子调皮捣蛋、不受管束,超过家长的认知范围了,家长往往就会给自家孩子贴上“熊孩子”的标签。因此而大发脾气或打孩子。象老师想说,从儿童心理学上看,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孩子不会因为你的打骂等所谓极端惩罚而变“乖”,反而会更加“熊”。

今天,象老师要专门来还“熊孩子”一个清白……

请先看下面一组照片:

“我砌的飞机比小鸟更适合待在笼里。”

“嘿嘿,我砌的花比真花更鲜艳不是么?”

“爸妈的结婚周年蛋糕和lego娃娃更配哦。”

假如孩子在家做出上图中的“破坏”行为,许多亲爹亲妈的第一反应多半是火冒三丈,犹如一万匹脱缰野马从心中奔腾而过,继而有揍他一顿的冲动。

其实,你家孩子并没有毛病。你眼中只看到孩子的破坏,却容易忽视了他们的创造力。

先别想着揍孩子,在创造力面前,破坏只是一桩小事而已

比如这些广告图,既有“破坏性”,也充满“创造性”:

飞吧,勇敢的战士

盖一个爱斯基摩人的房子

独家定制七彩键盘

那么,创造力是什么呢?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创造力就是拆解,重建

循规蹈矩,按章办事的教育让孩子失去探究这个世界的兴趣。

在孩子“破坏”的同时,正是他探索世界的时候。

所以,别心疼家里的东西,更别第一时间想着对孩子使用暴力。

更多的时候我们只需要加入他们,鼓励创造并成为他们游戏中的一份子。

(放大图片观察一下奶奶的牙齿吧)

不过,一些过度的破坏还是需要父母及时制止的,不然你的孩子可能遇到就是假的爸爸妈妈了。

如何制止?我们老一辈有种方法就特管用——给孩子一种代替物,让他去满足好奇心。只要能加以引导,破坏就变成创造力。

最后,放出乐高在2007年在智利投放的一则广告。

正如广告所表现的,有想法的人都是巨人。不如,就充分给孩子一个成为“有想法的巨人”的机会吧!


智慧少年宫


我不知道你所谓的“极端惩罚”界限在哪儿,但有一点要明白,“以暴制暴”绝对是育儿中的下下下下策。

确实,生活中经常看到有些孩子在家长没有满足他的欲望时大声哭闹、在地上打滚,或撕扯自己的头发、衣服,或抱着成人的腿部赖着不走。这些行为称为暴怒发作。暴怒发作中的孩子往往不听劝阻、除非成人满足他们的要求,否则会僵持下去。

孩子出现问题通常与家庭有关,心理学认为,容易造成孩子性格暴躁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 一是家庭不和睦,夫妻之间常因家庭琐事闹矛盾,轻者吵闹,重者打架;

  • 二是父母私心严重,不尊敬老人等,孩子受此熏陶,便会形成心胸狭窄的不良性格;

  • 三是父母教育观念封建愚昧或因父母一方性情暴躁、独断专横,孩子受到影响。

中国有句古话,“棍棒底下出孝子”,可真的是这样吗?不是!

本质上来讲,这不过是按照父母的意志来改变孩子的行为,不仅伤孩子的身,更是伤心伤感情,最终导致这棍棒底下出来的极大可能不是孝子,而是“逆子”!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教授发现:

两岁是最容易学到攻击性的年龄,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什么后果,也没法很好地控制自己。如果此时父母,经常用打和骂来管教他,那么他就会认为,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攻击,从而也会变得越来越有攻击性。

暴力管教,实际是父母某种程度上对自己的失败之处感到愤怒,但却把惩罚实施到孩子身上的失责行为。

对孩子而言,不管是打是骂还是其他的极端惩罚,都会让他们背负一生的伤疤,而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以上任何一项后果都极有可能是一场毁灭性的打击。

那么熊孩子如果犯了脾气,父母可以怎么办?

1、训导优于极端惩罚

父母首先要做的是清除力了解孩子犯错的原因,并选择适当地训导方式,让孩子打心底里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时避免下次犯同样的错。相较于极端惩罚这种伤害孩子的逆向行为,训导及科学的惩罚算是一种正向激励,在保护孩子的同时也能起到教育作用。

2、冷处理很重要

别以为小孩只顾着发脾气,他其实也在偷偷地观察你的反应,父母的反应很容易被TA学去,所以此时如果你也正处在盛怒期间,就绝对不是管教孩子的好时机,冷处理一是为了不让自己将愤怒转移到孩子身上;二来,也是给孩子一个冷静的时间。待恢复理智后再来管教,才是明智的选择。

3、学会诚恳交流很重要

人非圣贤,犯错在所难免,这种时刻往往是教育孩子勇于承担责任的好时机,如果是父母错了,放下面子,真诚地给孩子道歉,取得孩子真心的原谅;如果是孩子“胡闹”,放下面子认真沟通就很必要了。

知耻而后行,行正方可教!

最好的教育不是打骂,更不是所谓的“极端惩罚”,也不是你说他做,而是你在做,然后他跟着做,言传身教,扮好父母这个角色,孩子才会有个好榜样,也才会有努力前进的正确方向。


云学星球


答案当然是【不合适】!

所谓的“熊孩子”,在大部分家长眼中就是比别人要更加调皮捣蛋,是“破坏王”。但事实上,你眼中孩子的破坏,往往与创造力有关。家长能理解和正确引导即可。

“极端惩罚“大多指语言上的严厉指责“骂”和行为上的动作“打”。无论是【打】还是【骂】,对孩子的影响都是不好的,孩子不会因为你的打骂变得乖乖听话,反而会有逆反心理,更加“熊”哦!

育儿实不易,养娃先养心♥


一笑而晓


极端肯定不合适,但是不管肯定是不行的。看孩子是处在哪个阶段了?如果还小的话,说服教育就行,如果是上小学或上中学了,拿得让他知道事情后果的严重性,现在的孩子心理都好脆弱,如果选择极端惩罚是行不通的,同时只能起到反作用。


谷贝


极端惩罚...如果是外人,你没有这个权力;如果是父母或者说监护人,熊孩子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想要纠正过来也需要更大的耐心,熊孩子往往伴随着失败的家庭教育,比如说溺爱或者缺乏时间教育的父母长辈!

想要治好熊孩子最好还是易子而教,委托限定的惩罚,比如说打手心、罚站或者更重一点的惩罚之类,作为失败的监护人,这期间最好还是远离一点为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