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孩子犯错是难免的,那么该如何做到对孩子进行最有效的“惩罚”?

毛锦洁


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

我是一名幼儿老师,关于孩子犯错了该怎样惩罚才是科学,适当的问题,我的建议是:

1.有错必罚

幼儿犯错后,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必须要接受惩罚,不能朝令夕改。如果因为家长心情好随意取消对幼儿的惩罚,就会削弱既定规矩对幼儿的威慑力,长此以往,幼儿对家长设立的规矩就会置若罔闻。

2.惩罚前先警告

有时幼儿并不知道自己犯了错,家长要及时终止幼儿的行为,告诉他这么做是不对的,并进行温馨提醒,给幼儿改正错误的机会。如果幼儿对提醒不闻不问,依然再犯,再实施惩罚。

3.明确起止时间

惩罚幼儿时,家长应告诉他惩罚从什么时间开始,到什么时间或者什么程度结束,以及惩罚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在约定的惩罚时间结束时,一定要及时、明确地告知幼儿惩罚结束了,避免幼儿一直处于胆战心惊、惶惶不安的状态。

3.就事论事不牵连

家长训诫孩子时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忌翻陈年旧账。有些家长在批评幼儿时喜欢东拉西扯、横牵竖连,将幼儿从前犯过的种种错误一一道来,却忽视了本次谈话的主题。家长说的问题太多,幼儿抓不住重点,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4.及时惩罚不拖延

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就应该立即实施相应的惩罚,惩罚得越早,达到的教育效果越好。如果当时的情境不允许家长立即做出反应,事后要尽早创造条件,让幼儿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和他一起回顾、总结当时的错误言行,帮助他反思、改正。

5.叶子分割线

幼儿在家犯错的时候家长通常都会先对其进行口头教育,但是因为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发展还不完善,自我约束能力也较弱,有时会出现反复犯同一个错误的现象。此时,口头教育的方法就不那么奏效了,就需要教师对幼儿实施一些具有“行动力”的惩罚手段。

6.计时隔离

在家里开辟一个专门的区域,当幼儿犯错后请他坐在那里,安静反思自己的行为。这种惩罚方式是为了让幼儿能够脱离家庭集体的情境,意识到自己与家人们的差别,从而起到自我教育的作用。

隔离的时间不宜太长,控制在10分钟以内。对于3—4岁的幼儿,起初可能会因为不适应而哭闹着要离开,这时家长需要耐心陪伴在他身旁,直到计时结束,等幼儿情绪平复后,再和他讨论对所犯错误的看法。

7.禁止权力

幼儿在游戏活动过程中与同伴发生冲突,或者家长一再强调规矩要求,但幼儿仍不能很好的遵守时,家长可以要求幼儿暂时退出这个游戏,学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禁止幼儿参与游戏后,家长要引导他想明白自己到底犯了什么错误、应该怎样改正,比如向被伤害的同伴诚挚地道歉,在旁边当个小小监督员看谁不遵守游戏规则等。当幼儿为自己的错误接受了惩罚后,家长应让他重新返回游戏。

8.将功赎罪

当幼儿犯错后,让他做出相应的行为来弥补,比如打翻了牛奶可以让幼儿自己去拿抹布收拾干净,撕坏了图书可以让幼儿自己用胶布粘好等。

这种惩罚方式更适合“无心之失”,“赎罪”的过程还能让幼儿学会更多技能,可谓一举两得。家长要仔细观察、分辨幼儿的行为,防止有的幼儿因为好奇想尝试而故意去犯错。

惩罚要尊重孩子。惩罚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家长并不能为了惩罚而惩罚。在惩罚中,要有限度,对事不对人,切忌否定甚至侮辱孩子人格的程度。

要理解孩子发展的个体差异。对于平时就喜欢“调皮捣蛋”的孩子,家长应多一点耐心,仔细观察这类孩子的特点,观察他们“调皮捣蛋”背后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从而针对性地进行引导,而不是一味的惩罚。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您,谢谢!











喵小罗老师


最近惜惜在户外和小朋友们玩耍时,碰到了一群淘气的大男孩,他们起哄、嘲笑、用水球攻击这些女孩,女孩们感觉受了欺负,都哭泣着四处奔逃。如果我们是这些男孩的父母,如何对犯错的孩子施加相应的惩罚?或者是如何面对孩子犯了更严重错误带来的糟糕局面?我想了一些观点,做抛砖引玉之用,希望和各位亲深入交流。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规则在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但是,对于孩子来说,知道并不代表能做到,他们需要反复的强化、建构,才能将规则内化。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将规则内化呢?让孩子体验违反规则的后果就非常必要,这个后果的体验也就是我们大人通常意义上的惩罚。 

惩罚,在我们的生活概念中意味着剥夺、痛苦、伤心、恐惧等等。于是,成人往往会用孩子最恐惧的事物或者是剥夺他最喜欢的东西等方式来作为惩罚的手段,以达到对孩子震慑的作用。但这真的能让孩子遵守规则吗?

 表面上看的确能起到一定的即时效果,但从孩子内心而言,这样的惩罚并不能帮助他更好的理解规则的意义,只是对这规则制定者产生了恐惧。当这个规则制定者不在身边时,他还有可能去破坏规则。因此就孩子的长远发展来看,以威胁作为惩罚,往往起到的是负面效果。

那么,什么样的惩罚才最科学、最有效,对孩子遵守、敬畏规则最有帮助呢?

 第一,惩罚的后果必须与规则相联系。

比如孩子玩丢沙包,被打到后不下场,这就违反了游戏规则,对孩子的惩罚是下一局比赛不能参加;比如动手打朋友,惩罚是不能和小朋友一起玩,因为他的攻击行为,让朋友受到了伤害;再比如不好好吃饭,即使很饿,在下一顿饭之前不能吃任何的零食。也就是说,惩罚是为了让孩子更加清楚的理解规则的重要性,而违反规则后也必须要接受直接后果。

第二,在谈规则时,必须包括违反规则后要接受的惩罚。 

违反规则后才产生的惩罚,孩子往往由于情绪激动,而只是将惩罚视作大人的一种权威,他们会表现出伤心的服从或倔强的反抗,而不是去真正去反思自己的行为。所以每次发生即时冲突,产生新规则后,就必须和孩子一起交流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规则,规则被破坏后会有怎么样的后果。当下次再进入这样的情境之前,及时提醒孩子我们有过约定,孩子就算生气,心里也会对自己的错误有意识。

 

第三:不要随意去更改惩罚。

惩罚是规则的一部分,正如规则不可以随意更改,惩罚也不要随意地取消或升级,这会让孩子将规则与自己的行为分离,只是与恐惧相联系,而当他不再恐惧时,规则也就不再有价值。

第四:一定要分清楚什么是惩罚、什么是发泄。

这里的惩罚是孩子犯错后感受到的直接后果,而发泄是成人用情绪表达来代替惩罚,它与孩子犯的过错无关,是成人因为孩子过错产生的复杂情绪。因此,当孩子犯错后成人一定要冷静而克制,对自己的行为要有觉察和识别的能力,切忌将情绪发泄当成违反规则的惩罚。

我是惜惜妈妈, ,北京三甲医院医生,俩娃妈妈,每日分享有温度的育儿碎碎念,期待您的关注和支持!#育儿##情绪#



清雅国风


导读:男孩子相对女孩子来说都要调皮一些,这让很多男孩的家长犯愁了,很多时候孩子调皮,家长提醒,劝说,讲道理,甚至是打骂都无济于事,孩子还是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在一次闲聊中,当幼儿园老师的小芳给我们讲述了一些和小朋友打交道的方式,尤其是对待那些调皮捣蛋的男生的做法。

用“后果体验法”让最调皮捣蛋的男孩子听话
四岁的男孩子有了独立的意识,行为有时候也开始叛逆了,时不时的调皮捣蛋“刷下存在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